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位面商人在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377劉福通的後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77劉福通的後人

“百年胡氣一朝橫掃,日月重開大宋天,太祖爺……”秦良玉

“蒙元朝本來就是你殺我殺開開心心,自從阿里不哥和海都先後與忽必烈打來打去——就沒消停過”

“蒙元不到百年,除了忽必烈在位二十四年【1271—1294】,元順帝【1333年6月至1370】之外,秦將軍你算一算蒙元多長時間換一次皇帝?”

“這豈不是幾年換一次皇帝,還像個國家的樣子麼?”

秦良玉身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將領,對史書不熟,對蒙元的認識一直停留在很強大的基礎上,哪成想仔細一看,所謂的大元朝其實就是一個混亂到了極點,和軍閥混戰的五代相差無幾的時代呢?

“幾年?秦將軍你太高估了韃子了!事實上蒙元在位1個月的皇帝都有【天順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青山居士,你這是什麼意思?是說蒙元其實並不強大還是——”

“強大的是蒙古,不是蒙元,忽必烈在日本和越南兩個彈丸之地都被抽了回來——何況這廝越強大,蒙元的壽命就越短……”

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蒙古是蒙古元朝是元朝,在漢人看來,蒙元是蒙古人壓制漢人的外族政權.

不過呢,其實在蒙古人看來,元朝也不是什麼好鳥!

對於元朝的性質,有人認為元朝和宋朝,明朝一樣,都是中原政權,也有人認為元朝是蒙古的繼承者,是中原王朝的侵略者.

其實這兩者都對,又都不對,元朝的建立的基本盤就是華北中原的漢族地區,法統也是漢人認可的法統,而不是成吉思汗制定的選舉大汗制度,決定了元朝和以蒙古本部為主的蒙古貴族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

當然,元朝人分四等的民族政策,又決定了和中原百姓離心離德——總之就是一個兩邊不討好,兩邊得罪的政權,能穩固才怪.

元朝腦子和屁股打架是誰造的孽?始作俑者就是忽必烈了.

蒙哥汗去世了,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來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裡勒臺,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蒙邊界的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早些時候,他只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卒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庫裡勒臺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里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聶思托里安教徒學魯合的慫恿下,現在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稱號。在中國,控制著陝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於阿里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里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向蒙古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葉尼塞河上游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後,回到中國。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捲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里不哥,10天后打了第二仗,儘管戰鬥十分激烈,但卻沒有決定性的勝負。站在阿里不哥一邊的有窩闊臺家族的首領、塔爾巴哈臺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察合臺宗王阿魯忽(alghll或alllghli),阿里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臺兀魯思。由於這一支援,阿里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負責後勤的阿魯忽因為付出太多,看不到彙報,在忽必烈的引誘下背棄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當忽必烈趕走了阿里不哥的人,重新佔領和林時,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與阿魯忽作戰。阿里不哥被阿魯忽和忽必烈兩軍拑住,疲於奔命,最後於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寬恕了他,但是,處死了他的一些主要支持者,包括聶思托里安教丞相孛魯合。為謹慎起見,他把阿里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阿里布哥與忽必烈的爭奪戰結束後,窩闊臺的孫子海都以葉密立為據點,聯合朮赤系諸王展開了反對忽必烈的鬥爭。八剌遵照忽必烈的旨令,率軍攻打海都,佔領了其中的一部分領土。而朮赤系的忙哥-帖木兒又派別兒哥率5萬騎兵前去援助海都,使海都重新召集起已四散的軍隊與八剌交戰,結果八剌失利。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系諸王都想獨佔河中地區,但為調合彼此的矛盾,1269年在阿姆河以東的塔剌思草原集會決定:將河中地區分成三份,分歸八剌、海都和忙哥-帖木兒管轄。會上還決定諸王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忽必烈。塔剌思會議後,八剌與海都結為”安達(義兄弟),他們清除了忽必烈的擁護者,並沒收其資財,繼而將矛頭指向託雷系的伊利汗國。

1302年海都因傷去世後,都哇成為察合臺汗國的實際統治者,他把汗國的東部土地交給海都的兒子察八兒統治。但察八兒卻想控制整個察合臺汗國,與都哇發生了權力之爭。都哇和察八兒之間的鬥爭,為元朝廷干預汗國之事提供了方便。元朝統治者都支援都哇,迫使察八兒屈從了都哇。從此,窩闊臺系失去了對察合臺汗國的統治權,元朝名義上的宗主國地位才算確立,但是因為忽必烈違反蒙古法統,對於其他汗國的軍事指揮權卻徹底失去了——當然,其實到了元順帝逃亡漠北的時候,察合臺汗國已經自顧不暇,內戰的正開心,所以王保保寧可求助於瓦剌也不求著察合臺汗國幫助北元復國……

這些還都是大的戰鬥,忽必烈時代因為忽必烈自身的根基在華北,法統也是按照中原法統,和蒙古本部的貴族零星衝突不斷.忽必烈雖然在蒙古本部沒玩屠城這套,不過把反對他的牧民當奴隸賣卻是很來癮.

其實要是比起來對草原民族的打擊,因為熟悉草原虛實的緣故忽必烈遠遠比衛青霍去病還大得多——這種政策的好處就是減少了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對佔據中原的蒙元的威脅,【但是依然有漠北為根基的武宗孛兒只斤海山擊敗以華北為根基的叔叔阿難答的事情,如果說明朝靖難是軍事政變的話,那蒙元的軍事政變可就多了去了.】壞處就是被打回草原之後,殘破的草原無力支援反攻中原.

蒙元不到百年滅亡,一是先天根基不足,造成了政局不斷的動盪,二是同時統治漠北加中原超過了當時政府能力的極限,別說是沒啥文化的蒙古人,換哪個民族也是一樣.

說穿了,就是體制問題,不是簡單的軍事問題.

僅僅就軍事問題而言,其實蒙元不到百年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紅巾軍三路北伐,導致元朝脆弱的政府土崩瓦解——察罕帖木兒死後,他的繼承人兼外甥王保保和他手下的部下在中原打成了一鍋粥,才被朱元璋撿了便宜.

不能說朱元璋推翻元朝的過程中不重要,畢竟任何事最難的就是最後的百分之一——但是把推翻元朝的功勞全部授予朱元璋,而對民族英雄劉福通視而不見,這樣理解歷史,就讓人無語了.

察罕帖木兒,王保保,這種明朝建立的對手秦良玉自然是知道的,不過海都,阿里不哥等人,秦良玉自然就不知道了,至於韃子自相殘殺的事情,身為邊將的秦良玉自然知道,不過韃子建立王朝之後,不是簡單的無道,還是沒有章法繼續自相殘殺到這個地步秦良玉自然就不知道了.

而劉福通反蒙元立了大功,最後是死在誰手裡呢?《明太祖實錄》在靖難以及朱棣登基等方面的失實,不是我們這裡所要討論的問題。至於該書中隱諱朱元璋的過失和惡行,亦包括很多方面,而掩蓋朱元璋與龍鳳政權的關係,則為其中最突出者之一。該書中不記至正二十三年後韓林兒的情況,對朱元璋及其父祖曾受韓林兒封號亦諱莫如深,便說明了這一點。具體到劉福通結局問題上該書記張士誠將呂珍殺劉福通的文字為“殺福通等”.

這一點甚至專門抹黑明朝皇帝的清代官修《明史》都是如此,但是,朱元璋本人卻有不同意見——朱元璋的即位告祭文。該文在許多文獻中都可見到,但具體內容略有不同,其中《明太祖實錄》所載為:“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勘定……廬州左君粥、安豐劉福通……等,愜兵息民於田裡。“這裡明確將“安豐劉福通”作為被朱元璋徽定的群雄之一,可見朱元璋自己也承認劉福通是亡在他手上的——這還不算朱元璋北伐檄文對當年自己參加的紅巾軍定性為妖人.

雖然明朝現在給皇帝造謠是習以為常,甚至是文官們的時髦趣事,可是劉福通,韓林兒於朱元璋的關係卻是禁區,劉白羽居然敢把話題往這上扯,秦良玉如何敢回答?

秦良玉的臉色變了又變,最後對劉白羽說道:

“青山居士,無論如何,現在滿洲韃子肆無忌憚,禍害中原百姓,你是朝野公認的,能安邦定國之才?還請你仿效大唐出將入相,拯救天下萬民……”

“可是秦將軍,你知道麼?為何我對自己的身世諱如莫深?不敢明言?因為我是龍鳳丞相劉福通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