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位面商人在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385碎片化,模式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85碎片化,模式化

張溥點了點頭,他是學問大家,自然知道劉白羽說的完全沒錯,不過想通了這一點,反而更加疑惑,自言自語道:

“不過老師,事實俱在,可世人為什麼為李廣憤憤不平,漠視衛青霍去病呢?”

“因為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冷靜分析,就事論事——這是一個領導者都不見得有的優秀品質,你覺得大多數人會有麼?”

“絕大多數人,其實一萬個字裡面,能聽進去幾十個字就不錯了,然後就是把這幾十個字和自身遭遇結合起來——”

“老師你是說絕大多數人聽天下大事其實就是湊趣,和看唱戲一樣?這可是天下大事,怎麼能那麼兒戲?”

“天下大事,關我屁事?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最後還不是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有的鄉下地方,還把砍頭當成娛樂呢,多新鮮哪……”

“但是,天下大事和我們息息相關啊,當初倭寇還只是海商的事情呢,最後連綿九省,建奴還僅僅是遼東的事情,結果建奴入關,九邊一起遭殃……”

“哎呀,你要知道一般人是怎麼想的,一天累死累活的,就需要輕鬆一下,明天還要搬磚呢,一肚子心思,睡不好覺,把自己腳砸了,搬磚的活都沒有了不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倉廩實知禮儀,夫子說的話,很有道理……”張溥若有所思的說道.

“絕大多數人是怎麼想的呢?因為時間不足,對事物理解是碎片化,模式化.”

“碎片化,模式化是什麼意思?”張溥顯然不是穿越者,被劉白羽說的資訊理論弄得一愣一愣的.

“碎片化的意思就是衛青霍去病有名將,忠臣,外戚多種屬性,顯然名將是第一屬性,也是衛青霍去病出名的原因,但是碎片化的結局就是一般人都注意外戚這種屬性,模式化就是外戚這種人,一般來說,能力都比不上一般人,卻快速上位,讓一般人一肚子氣.即使有一些成功的,也很可能其他人沒有得到類似的機會而已——外戚麼,和一般老闆的親戚又不一樣,畢竟投胎好那叫前世積德,外戚那叫裙帶關係,或者叫賣女兒,說的缺德點,和幾女區別不大,招人恨不是?”劉白羽分析說.

“怎麼能這麼說?漢朝外戚當大將軍的多了,和衛青霍去病一樣有真本事的有幾個?而且史書上說的明明明白白,衛子夫在宮內最開始不受寵,靠衛青的戰功才成為皇后,衛青這外戚的身份是漢武帝為了拉攏衛青,豈能因果顛倒?”

“一般人有幾個有錢買書的?有錢買書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還不是一把一把的?”劉白羽攤了攤手.

“一般人就是這樣的,你要求不是一般的高……啥叫名將,啥叫名臣,絕大多數人沒有那個概念,外戚卻是幾乎絕大多數人都見過——所以衛青霍去病不知不覺中就被一般人先入為主,產生壞印象了——這就是資訊傳播的學問.”

“衛青霍去病揹著外戚的名義,結果出身卑賤引起同情這一點,絕大多數人自然不會在意,甚至被當成暴發戶,暴發戶這玩意最招人恨了,王老爺的兒子天生富貴,發財了理所應當,隔壁王二小時候還沒我勤快,現在居然發財了,絕對不是我沒發現他有什麼優點我沒有,一定是運氣好,或者是用了不正常手法才富起來的……”

“真是愚民,不可教化,不可教化!”張溥想反駁劉白羽,不過想了想,還真是那麼一回事,他是到處煽風點火的人,自然不會像一般書呆子那樣以為絕大多數人都明白這點.

“也可以說是教化的方式不對麼,呵呵.”劉白羽微笑道.

“碎片化,模式化一樣也能為我所用啊,這次要你進行的明華夷之辨,推出的漢人英雄就有,漢朝的衛青霍去病,五胡時期的恆溫,冉閔,劉裕,大唐的李世民,李靖,宋朝的岳飛,元末的劉福通,徐達,常遇春……”

一聽到劉福通這幾個字,張溥就走起了眉頭,畢竟劉福通當初是被朱元璋攻滅,朱元璋又當過小明王的臣子.

朱元璋和小明王的爛事,是大明朝的爛事之一,小明王的口號,當時的口號叫做“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這兩句的口號什麼意思?“山河奄有中華地”,就是元朝的統治,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統治,它把人分成幾等,實行民族壓迫,他們打出“山河奄有中華地”,意思就是要把蒙古貴族趕走,重新由中原地區的人來統治。“日月重開大宋天”,他們只有把自己說成了大宋王朝的繼承人,才能夠更加有號召力。這日、月兩個字,就暗含一個“明”字,用明教來號召百姓。

號召百姓達到兩個目的:

一個是反抗階級壓迫,重新恢復以漢族為主體的統治,不再受民族壓迫。

第二個要過好生活,歡迎明王降生。所以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朱元璋為了使自己的隊伍更加有權威性,更加有號召力,他也奉小明王為主,在很長時期內,他就用小明王的國號稱為自己是大宋。所以他的年號,用的是大宋龍鳳年號,他奉的國主是大宋,是小明王為主。朱元璋既然接受了小明王這個封號,他曾經在小明王手下做過副元帥,在小明王手下做過吳國公,後來又封到王,叫“吳王”。因此就跟小明王的這個“明”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參加起義的人,很多當年反抗元朝統治的人,還都相信明王出世這說法,他們投入到起義軍這個隊伍來,為的就是盼望“明王出世”,要滿足這一批人的願望,不能扔掉這個口號。扔掉這個口號,就失去這一部分的人心。誰是明王呢?朱元璋自己是明王,他是大明,誰還想做明王呢,沒有位置了,他把位置佔住了。但是,朱元璋的隊伍畢竟經過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他們和原來透過白蓮教燒香聚眾,這樣的起義隊伍是越走越遠。所以,朱元璋後來就曾經在討伐張士誠的檄文當中就說過這樣的話:

他說因為元朝的統治非常黑暗,大家都盼望改變生活狀況,因此,就誤中了妖術。他指的妖術就是白蓮社,就是明教。“致使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倡言之妄誕,誤信彌勒之真有”。他們根本不理解這種說法,這個咒語,都是胡說的,他們特別相信彌勒下世,明王出世,相信明王就是真的,為什麼呢?說“冀其治世,以蘇其苦”。希望他來治理國家,也解救自己的痛苦,可是這些人聚到一塊怎麼著呢?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是“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穎,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就是朱元璋雖然用了明教,利用了小明王的年號和國號來起義,但是起義成功以後,他回過來批評這個白蓮社,批評明教,說他們“無端萬狀”。所以這也可以看出來,從思想觀念上,朱元璋已經和明教的信仰分開了,和原來大部分參加農民起義起義者當中所信奉的白蓮教,這樣的想法分開了。

朱元璋稱“大明”,必不能讓小明王稱“大明”。他必須讓這個“明王”成為小明王,表示自己比他高,所以一切要宣傳在小明王上面,這種材料。所以,韓林兒只能做小明王,做不了大明王。雖然他用了他這個“明”字,但是他讓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國號加大字,起源於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後來稱的。元朝叫大元,這個元朝的國號怎麼來的呢?是用《易經》的一句話,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繼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說這個吳元年,為什麼人家都用的是兩個字的年號,到了吳王這兒出了一個字的年號?實際上這是史臣在修史的時候,不小心就露了馬腳,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年他用的是龍鳳年號,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應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時候,把船沉了,這個小明王沒有了,這個龍鳳年號不能用了。可是這一年又不是一個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個建立新年號的年,那麼記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還能用龍鳳年嗎,不用龍鳳年又沒有別的年可用,就用“吳”吧,就是“吳元年”,所以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吳元年。這個吳元年恰恰可以讓我們知道當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國的前一年,還在奉小明王的龍鳳年號。但是史臣們在寫的時候,是不能這樣寫了。

說的穿了,朱元璋其實是類似曹操之類的人物,沒有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衝擊,吸引蒙元的注意力,朱元璋是不能這麼輕易的取得天下的,朱元璋為了標榜自己的得國奇正,故意隱瞞了自己和小明王的君臣關係,當然更不要臉的是朱元璋的後代,甚至隱瞞了朱元璋殺小明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