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亮劍:開局收了黑雲寨最新章節列表 > 414 佈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414 佈局

“擴大的冶金研究所建設地點,有些同志認為還是要放在大城市。特別是高校多的城市,這些同志認為,這樣遭受人才的時候比較方便。”帶著建設新一個研究所任務的馬少成,把研究所的框架搭起來後,在最後選址的時候大家分歧就大了。

沒辦法,只能把這個問題又帶給了高建武來拍板。

“我們是做實用技術的研究,不是搞純理論,放在沒有鋼鐵廠的大城市有什麼用呢?這都沒有可以研究的物件。難道大家坐在辦公室裡面寫寫畫畫,就可以把這些研究做出來了嗎?”高建武聽完報告搖了搖頭。

“以我們現在的鋼鐵產業生產布局。擴建冶金研究所只能放在我們的重點鋼鐵廠附近,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有隨時研究實踐的基礎實施,同時也大幅度降低了我們重複建設研究設施的成本。”

“我看這個研究所不是放在晉陽,就是放在奉天最為妥當,現在這倆個地方的鋼鐵產量幾乎佔了我們一半的產能,在這裡研究的物件多,研究成果的轉化也最為方便。鋼鐵處針對這兩個地方拿一個調研報告出來看看放在哪裡最合適?

你們必須要把他們的優缺點都羅列出來。”高建武把要求部署下去。

遇到了這攤子事情,對於高建武來說就有了新的研究課題,帶著問題來看,高建武很快發現不僅僅是鋼鐵行業和研究所的佈局,現在根據地越來越大,在工業的佈局上面,也越來越複雜。

一方面要注意到當地的工業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要考慮到資源的匹配和交通運輸產品銷售等環節。

這些東西就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了。

在高建武原來的時空,產業布局方面走了很多的彎路,把有限的產業資本浪費了不少。

哪怕是高建武對這些弊端現在也沒有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法,但是他有一個基本的解決思路。

那就是必須考慮到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配置,將同一個產業,上下游集中在某一個區域內發展,大幅度減少運輸以及中間不必要環節的成本。

說白了就是產業帶發展的規劃。

但是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從自然資源、運輸條件到人力資源配備以及區位發展的需要,中間需要考慮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小馬,除了研究所的選址對比研究,接下來你們再研究研究我們以鋼鐵為核心的重工業佈局,看看鋼鐵的重工業產業鏈條上有多少產業,然後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最具有經濟性的佈局,這個你找一批專家來研究研究,我們不需要有太多的因素分析,先做到產業資源,上下游應用的產業關聯關係,各個產業核心成本又在哪些方面,做好了把這個報告給我。”高建武想到就做,把這個課題也部署下去。

就像鋼鐵行業,鍊鋼鍊鐵需要的煤炭,以及鐵礦石這些是產業鏈配置的自然資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不宜離礦山太遠。可以極大的減少運輸的成本。

但是同時也要考慮到鋼鐵的下游應用,那就是鐵路、公路、橋樑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軍工、機械設備行業、房地產行業、汽車行業、船舶行業以及未來大批量出現的家電產品等。

多個產業交叉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工業生態鏈,在這個生態鏈中間,究竟如何佈局配置才能取得全域性最優,依靠盲目的方式操作顯然不行。

打發走馬少成後,高建武感覺自己也需要思考思考,不能就坐等專家研究,有些事情自己沒想明白,專家的意見說不定就誤導了自己的思維。

對於一片白紙一樣的根據地,現在高建武對於工業布局的話語權幾乎是最大的。

他現在把常規的事情分派出去後,也沒有以前那麼忙碌,畢竟是一個決策人,不是一線做事的。

所以高建武特意給自己留出一段時間來重新梳理一下現在根據地的產業布局。

目前大部分根據地都是在北方地區,晉察冀、晉綏、鄂豫皖、兩淮、齊魯、奉天大基地,加上華南根據地和南海根據地兩塊,其實目前發展出來的重工業,也就是晉陽鋼鐵工業帶、盛京鋼鐵工業帶和漢陽鋼鐵工業帶是已經成型了。

兩淮重工業目前還只是發展起來鋼鐵冶煉,下游工業鏈條上的應用還沒有多大的起色,目前他們在輕工業方面反而發展更加良好。

不過從地域分佈來說,有了漢陽鋼鐵工業帶,兩淮確實也不適合再發展一個新的鋼鐵工業帶出來,但是在再向東向北的齊魯那邊,依託齊魯的幾個港口適合規劃一個重工業帶出來,把兩淮和齊魯鋼鐵和煤礦資源融為一體,依託齊魯現在具有的工業基礎,有希望在齊魯打造一個新的重工業工業帶出來。

在齊魯重工業帶,有多個港口直接出海,對於外銷產品來說,比晉陽漢陽都有優勢多了,畢竟重工業的運輸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在這個時空下非航運和鐵路運輸不可。

而外銷就更是只有一個選擇,海運出海!

順著這個思路,高建武盯著遼東,發現那裡也一樣的,現在有了一個非常理想的鋼鐵源頭工廠,同時在重工業下游產業上,也有了一部分汽車工業、船舶工業的基礎。

從現階段來說,重工業產品除了直接出口鋼鐵,附加值高的就是出口車輛。

託爆裝的福,高建武為汽車工業提供的技術清單,已經可以支撐起來從三輪車到、小轎車、卡車的一個相對完整的汽車工業鏈條,特別是這個鏈條上,高建武還沒有留下短板,從發動機到車型設計,高建武都有很好的技術源頭。

所以如果把齊魯重工業帶和遼東重工業帶作為外銷型基礎重點發展,這個基礎顯然是非常不錯的。

畢竟有港口輸出在這個時代來說幾乎就是剛需,很多東西必須要走海運才能出去。齊魯和遼東都符合有優良港口的地理條件。

對於晉陽和漢陽倆個早期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帶,高建武決定把他們作為內需滿足的基地。

透過高建武這樣一梳理,當前根據地的四大重工業產業帶就清晰起來了。

遼東重工業帶和齊魯重工業帶,重點是外向型,未來把汽車產業、機械設備這些外銷工廠建設起來,在遼東方面,還要承擔起船舶工業的帶頭大哥角色。

如果這倆個地方形成百萬輛汽車生產、以及上百萬噸海運的產業,對於高建武來說,這倆個產業帶就能擔負起外銷帶頭大哥的作用了。

至於軍工需要的鋼材和內需的鋼軌、建設用鋼筋水泥等,事實上早就開始佈局在地處內陸的晉陽和漢陽兩個重工產業帶上,而航空業現在也只有放在這倆個區域發展條件好些。

畢竟晉陽重工的生產線上,生產了幾百架的P51出來,現在又開始了J-5型噴氣戰鬥機的試製生產,晉陽的航空基礎現在已經完成了從研發到生產以及試驗的一體化產業鏈的打造。

未來轉移一部分軍工到漢陽那邊去,比如坦克生產,火炮生產這些重型的東西,透過兩個重工業產業帶完全可以支撐起來。

這四大重工業產業帶,佔據了現在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從佈局來看,也算得上佈局平衡合理。

接下來是其他產業的佈局。

現在根據地還拿下了不少其他的城市,高建武也沒有不能忽略。

等到拿下了平津後,高建武感覺把電子產業和通訊產業這倆大類產業轉移到平津方面來,另外服裝產業的龍頭也準備放到津門一帶。

未來等到計算機、通訊、空調、冰箱、電視機這些全新產業興起來以後,平津將會隨著這些新興產業注入全新的活力,最終在平津這一帶形成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工業的製造中心。

也可能是未來亞細亞和世界級的製造中心!

對於這個時空的時間節點來說,這些產業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有知識的技術工人來支撐,目前來說除了平津這邊現在具有這個條件以外,剩下的就是魔都一帶還有些基礎了。

即便在未來的時空中,也是平津、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現代化工業產業帶。只不過現在珠三角這邊比較起來沒有絲毫的優勢,現在也不是高建武可以隨意規劃的地方。

但是平津這一帶幾乎就要收入囊中,高建武可以未雨綢繆先考慮進去。

現階段的根據地集中在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高建武也只能從北方開始建設起。

把平津劃為了現代化工業產業帶後,高建武高建武經過這樣一劃分,整個產業規劃也就清晰起來。

以後佔領全國,差不多按照這個思路推廣下去,魔都這一帶三角洲地帶自然就是另外一個現代化產業中心地帶,但是重工業方面,高建武就不會像原來時空那樣放在了魔都。

更不會將重工業引入到帝都去。

那樣的規劃相對來說,並不適合發展三大超級城市群的未來發展趨勢。

掌控了未來技術發展新趨勢的高建武,對於這三個超級城市群期望很高。

萬億級別的計算機行業,萬億級別的通訊行業,萬億級別的家電行業,以及萬億級別的現代化製藥,萬億級別的能源行業,萬億級別的航空航天行業,這些才是三大超級城市群發展的目標。

食品、紡織、飲料、玩具等產業,也是這三大超級城市群的重點行業。

只不過考慮到大量內需和分散發展的需要。像紡織廠、食品廠這種型別的工廠,未來基本上按照根據地平均分佈下去,畢竟這方面的需求是全面性的,內需的部分當地進行解決,減少運輸消耗成本。

而外向型的部分,以後透過三大超級城市群發展起來服裝產業帶和食品產業帶去支撐外貿。

大量的內需和外銷形成一個區位的配合。

高建武把自己的思路經過幾天的時間梳理清楚後,把這些思想整理出來,交給了馬少成等各個產業負責人分頭下發下去進行論證。

只不過現在這種論證的趨勢性就很強了。

沒有之前那麼漫無邊際,更加容易將高建武的思維融入進去。

依靠未來時空中的經驗,這一個時空中,高建武對於產業布局的把控更加有了方向性。

他的思想體現未來成為世界製造中心後的分佈,減少了中間很多試錯成本和走的彎路。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哪怕在這個時代,根本沒有人看出來高建武的思想有多大的影響,但是正如一句古話說得好,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高建武不求在這方面能青史留名,甚至將來都不想在這個大的規劃中把自己的名字在其中突出來,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就好。

...

關起門來搞了這麼多事情。高建武把草桉交出去後,走出門準備去看看幾個重點方向的進展。

第一站就來到了海洋裝備所。

“高部長,我們的新型驅逐艦已經成型了,經過大家辛勤工作和努力,現在051型驅逐艦的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動力子系統和船電子系統都就位,開始具備試航測試的條件。”楊楢教授高興的報告道。

“現在我們在吊裝武器系統,當然由於我們引入了全新的艦對空和艦對艦新式武器,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除錯,不過從前期分子系統的單獨測試來看,單個子系統的問題都不大,未來我們需要擔心的是把這些子系統合起來後,接入我們的船電系統看看能不能實現全部子系統的一體化管理,這個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對楊楢來說,再也沒有比建設一條051型驅逐艦更加令人興奮的事情了。

隨著戰艦越發成型,大家的幹勁兒就越大。

“那就好,我們不需要等著試航後再開發第二條戰艦,新戰艦的製造,完全可以同步以倆條生產線同時並進的方式開始建造。我們的未來並不安全,海軍更需要這艘戰艦來保衛我們遼闊的海上疆域。”高建武看到進展也很興奮。

畢竟,這可是他在這個時代彎道超車的一個大殺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