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明末傳奇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零四章 心上心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零四章 心上心下

楊廷樞進入到乾清宮的時候,臉上沒有什麼表情。

來到京城,出任左都御史好幾個月的時間了,楊廷樞一直都沒有忘記淮安碼頭的事情,這已經成為他內心的負擔,徐望華專程到淮安碼頭,楊廷樞卻因為這樣那樣的考慮,沒有出面見徐望華,也沒有回信,這其實已經表明了態度,不說與鄭勳睿之間恩斷義絕,但疏遠的意思是非常明確的。

從內心來說,楊廷樞是忠君的,鄭家軍逐漸強大起來,不僅僅是在北方屢次戰勝後金韃子和流寇,在南直隸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鄭勳睿就更不用說了,在南京城不少說書人都將鄭勳睿當作是大仙,有著神仙一般的本事。

功高震主的概念,楊廷樞當然明白,他很清楚鄭勳睿的能力,兩人之間的接觸也是很多的,鄭勳睿的睿智和預見,讓楊廷樞歎服,想想這些年鄭家軍的逐漸壯大,陝西的穩定以及淮安的富庶,就可以看出鄭勳睿是文武雙全的,如此的情況之下,儘管鄭勳睿沒有任何的錯誤,同樣會引發皇上的擔心。

這是一個死扣,沒有辦法解開。

作為南京戶部尚書,楊廷樞本能的選擇忠心於皇上,但他也沒有與鄭勳睿完全斷絕關系的想法,只要有可能,他還是會與鄭勳睿保持良好的關係。

進入京城之後,楊廷樞很快感受到了壓力。

都察院的監察御史有一百多人,讓楊廷樞沒有想到的是,大部分的監察御史,都是東林黨人,其實這樣的情況,早就是很突出的。東林黨人在朝廷之中人數不少,品階高的人不是很多,內閣和六部都察院也就是錢士升和侯恂等人,其餘人大都分佈在都察院和六科,可不要小看這些位置,恰恰是非常關鍵的。

張溥和張採都在都察院擔任過監察御史。他們在都察院的影響是很大的,雖然兩人都離開了都察院,但楊彝緊跟著進入了都察院,成為了監察御史,楊彝實際上成為了張溥張採等人與都察院監察御史之間繼續聯絡的紐帶。

楊廷樞成為左都御史,主持都察院的事宜之後,很快就感受到了東林黨人的壓力。

按照都察院的規矩來說,監察御史的重大彈劾,原則上是要知會上級的。這樣一級一級反映上來,最終彙集到左都御史這裡,若是左都御史對此有意見,彈劾原則上是不能夠進行的,畢竟都察院的彈劾,很多都帶有風聞的味道,不一定掌握實際的證據。

可是楊廷樞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後,情況並非是如此。

監察御史的很多彈劾。楊廷樞並不知道,他曾經詢問過右都御史以及左右僉都御史。可得到的回答是都察院一般都沒有干涉過監察御史的彈劾,相反上級要對監察御史的彈劾予以支援,甚至在皇上訓斥的時候,站出來說話。

楊廷樞很清楚,他這個左都御史被架空了。

想要架空左都御史,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應該說朝中的東林黨人已經抱成一團,在錢士升和侯恂等人的支援之下,與他楊廷樞對著幹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楊廷樞也想不到很好的辦法應對。只能是眼睜睜看著。

楊廷樞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皇上對鄭勳睿很是忌諱和猜疑,出於對付鄭勳睿的需要,皇上在一段時間之內,是明確支援東林黨人的,這讓東林黨人能夠在朝中迅速凝聚出強大的力量,一方面與鄭勳睿等人對著幹,一方面不斷壯大自身的力量。

楊廷樞覺得很可悲,朝中的東林黨人都是科舉考試的進士,難道不清楚鄭勳睿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嗎,難道以為力量足夠壯大了,皇上就不敢動手了嗎。

各種各樣的思緒纏繞楊廷樞,讓他有些萬念俱灰的感覺,大明天下處於風雨飄渺之中,在如此的逆境之中,鄭勳睿脫穎而出,可以說是挽救了大明,可惜這樣的功勞,不僅沒有得到皇上的賞賜,反而成為了皇上的眼中釘,如此下去,大明有什麼希望。

楊愛卿,到京城幾個月時間了,可否適應。

臣謝皇上關心,臣能夠適應,臣一定盡心竭力,認真做事。

朕相信楊愛卿一定能夠好好的做事情,你的爺爺也曾經是朕最為信任的肱骨之臣,朕希望你向你的爺爺學習,好好做事。

臣遵旨。

不知道為什麼,皇上說出來這句話的時候,楊廷樞的額頭上竟然冒出了冷汗,酷暑季節冒出冷汗,可不一般了。

最近一段時間,漕運不濟,導致京城周遭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很大的困難,朕很是著急,鄭愛卿這些年來,為了漕運的事宜,盡心竭力,朕是知曉的,不過這漕運是關乎我大明之存亡大事情,是不能夠耽誤的,朕看朝廷應該派遣他人出任漕運總督了,不知道楊愛卿以為朕的這個思考如何。

楊廷樞的身體微微顫抖了一下,但很快開口回答了。

皇上睿智,臣以為可行。

嗯,楊愛卿是左都御史,可否有合適的人選推薦。

皇上說的很突然,臣一時間沒有思考到這些事情,漕運總督之人選,乃是皇上和內閣定奪的,臣提不出人選。

也是,朕說的很是急切,楊愛卿思索一下提出建議,三日之後的早朝,朕準備專門商議此事,到時候楊愛卿可要說出自身之想法。

楊廷樞離開之後,周延儒進入到乾清宮。

周愛卿,你和王承恩有過商議,舉薦鄭勳睿出任南京兵部尚書,朕看這個建議可行,不過接任漕運總督之人選,你們可曾有過建議。

稟皇上,內閣今早專門議過,推薦的漕運總督人選為兩人,其一為禮部右侍郎甘學闊大人,其二為河南巡撫吳甡大人,內閣錢大人和侯大人舉薦甘大人,張鳳翼大人舉薦吳大人。

朱由檢稍微思索了一下,臉上很快露出了一絲的笑容。

周愛卿的意見如何。

陳認為甘大人和吳大人都是有能力之人,都可以勝任,不過如今流寇肆掠,河南地位很是關鍵,吳大人與五省總督孫大人之間的配合很是默契,若是從剿滅流寇的全域性出發,吳大人暫時不宜調整。

朕看這個提議不錯,甘愛卿出任漕運總督,應該是能夠勝任的,內閣準備好票擬,三日之後的早朝,專門商議此事。

周延儒離開乾清宮,擦去了額頭上的冷汗。

管家剛剛回到京城,帶來的訊息是一切平安,當然過程可就沒有那麼簡單了,管家並沒有見到鄭勳睿本人,而是在淮安碼頭客棧歇息的時候,見到了鄭勳睿派遣的信使,一直在見到鄭勳睿的玉牌之後,管家才將信函交給了來人。

至於說回到老家去之後,管家呆了一段時間,這期間見到了錢謙益和瞿式耜等人,管家按照周延儒的要求,與這些人專門商談,也說到了不少的事情。

管家特別告知的是,從他離開京城的那一刻開始,就有人專門盯著他的一舉一動,幾乎是寸步不離,一直到他回到京城,這些人表現的很是精幹,管家判斷這些人應該是錦衣衛或者東廠番子。

周延儒知道這些訊息之後,內心更加的複雜,他預料錦衣衛和東廠會盯住管家的一舉一動,但不管怎麼說,都應該是採取隱蔽的做法,可管家輕易就發現了跟蹤之人,這豈不是說錦衣衛和東廠沒有任何的忌諱,畢竟他周延儒是內閣首輔,身份地位是擺在那裡的,錦衣衛和東廠如此的做法,何曾將他這個內閣首輔放在眼裡。

錢士升和侯恂提議甘學闊出任漕運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劉宗周出任禮部右侍郎,鄭勳睿則是出任南京兵部尚書,這讓周延儒一眼就看穿了錢士升等人的目的,恐怕甘學闊出任漕運總督之後,鄭勳睿在淮北推行的一切,都要被顛覆了。

張鳳翼等人提名吳甡出任漕運總督,是站在中間的立場,畢竟吳甡不是東林黨人,一切都會按照皇上的旨意行事,或許吳甡出任漕運總督,對鄭勳睿稍微有利一些。

周延儒清楚,自己必須要支援錢士升和侯恂的意見,要不然就會引發皇上的懷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周延儒明白,東林黨人已經陷入到與鄭勳睿爭鬥的漩渦之中,看不清楚形勢了,試想皇上難道能夠容忍東林黨人一家獨大,此次錢士升和侯恂等人提議甘學闊出任漕運總督,目的就是想著與鄭勳睿對著幹,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樣的好事情,皇上豈會不支援。

這樣的日子過的太艱難,周延儒已經萌生退意,只是目前還不能夠提出來。

周延儒不會相信王承恩等人,就像是他對皇上已經失去了希望一樣,這些年過去,朝廷的情勢早就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皇上最為信任的就是身邊的太監,秉筆太監王承恩掌印太監高起潛京營提督曹化淳東廠提督王德化等人,已經組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他們依託皇上的信任,逐漸掌握了大權,假以時日,司禮監完全可以掌控內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