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明末傳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六十五章 明智的選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六十五章 明智的選擇

楊廷樞內心百味雜陳。

楊廷樞與鄭勳睿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兩人相識十多年,一直都是最好的兄弟,可惜在一次關鍵的選擇之中,楊廷樞選擇了朝廷,出任了左都御史,而那一次關鍵的選擇,讓他和鄭勳睿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巨大的裂痕。

楊廷樞在京城這幾年,日子並不好過。

身為應社的領袖,卻與應社徹底決裂,毫不猶豫的選擇與鄭勳睿粘在一起,卻因為朝廷與鄭勳睿之間的矛盾,不得不屈服,更加讓楊廷樞想不到的是,鄭勳睿大力清除了東林黨在南方的勢力和根基,將所有東林黨人的骨幹驅逐到了北方,這讓京城東林黨人的勢力大盛,讓楊廷樞這個被東林黨人視為叛徒的左都御史日子特別的難過。

錢士升出任內閣首輔,東林黨人幾乎掌控朝政之後,楊廷樞雖然是左都御史,可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權力,都察院出現了大量的東林黨人,特別是七品的監察御史之中,東林黨人的比例佔據到六成以上,這些東林黨人接著錢士升和侯詢等人的支援,根本不在乎楊廷樞。

楊廷樞後悔自身的選擇,弄得裡外不是人,失去了權力不說,還成為眾人議論的笑柄。

此番受皇上和朝廷的委託,前往南京宣旨,楊廷樞想的特別多。

在乾清宮聽完了皇上的囑託,楊廷樞翌日就離開京城,走出京城的剎那,他感覺到了放鬆,以前那種令人窒息的情形完全散去了。

不過距離南京越近,特別是進入到南直隸之後,楊廷樞的心情再次複雜起來。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鄭勳睿,也不知道宣旨之後改對鄭勳睿說些什麼。

楊廷樞已經不想回到京城去了,哪怕是辭去左都御史的職務,回到家鄉去做平頭的百姓,也比鬱悶的守在京城要強很多。

離開南直隸四年時間了,再次回來。見到南直隸的巨大變化好老百姓的富庶安詳,楊廷樞內心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他知道鄭勳睿的能力非同一般,可不能夠想象,這才多少年的時間,南直隸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簡直就是天翻地覆,想想北直隸悽慘的景象,甚至會令人出現做夢一般恍惚的感覺。

在京城的這些年。楊廷樞完全感受到了東林黨人的墮落,為了爭奪權力,為了自身利益,不管什麼事情都敢做,這也讓他慶幸儘早的脫離了東林黨,儘管說遭遇到了無數的打壓。

是不是繼續和鄭勳睿攜手,幫助鄭勳睿做事情,這是楊廷樞面臨的最大的困局。

宣旨之後。楊廷樞就要離開南京,回到京城去了。若是選擇留在南京,那麼楊廷樞就和朝廷決裂了,儘管鄭勳睿可以為他想辦法周旋,但皇上和錢士升等人肯定明白他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這是關乎今後一輩子的大事情,楊廷樞不得不拼命的思考。

內心裡面,楊廷樞認為朝廷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目前不過是苟延殘喘,但飽讀詩書的他,被自身的認識所困惑,明知道繼續跟隨朝廷沒有什麼希望,還是不可能馬上割捨。

這一次來到南京。可能是唯一的機會,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前方就是一條不歸路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也就是在這樣的煎熬之中,楊廷樞終於抵達了南京。

迎接楊廷樞的,是南京兵部右侍郎徐吉匡。

見到徐吉匡的一剎那,楊廷樞猛地明白了鄭勳睿的用心,徐吉匡曾經也是東林黨人,秀才的身份,山陰幫幫主,就是如此一個東林黨人的骨幹,居然能夠成為正三品的南京兵部右侍郎,能夠成為鄭勳睿最為信任的心腹之一,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鄭勳睿是用人不疑的。

這應該是鄭勳睿在提醒他楊廷樞,關鍵時刻必須要做出來選擇。

人的這一生本就是在不斷的選擇,走對了道路前面就是金光大道,走錯了道理前面就是懸崖峭壁,關鍵還是看自身的。

也就在這一刻,楊廷樞忽然明白了,纏繞內心的很多糾結,都化去了。

南京,兵部。

楊廷樞神色嚴肅的宣旨。

接旨的鄭勳睿沒有跪下,楊廷樞也沒有要求。

這恐怕是大明朝廷最為奇特的一次宣旨,也是第一次有大臣站著接受皇上旨意的。

宣旨結束,一切都按照既定的儀式進行,楊廷樞對鄭勳睿表示了祝賀。

酒宴設在禮部。

進入到雅間裡面的,就是鄭勳睿和楊廷樞兩人,其餘人則是安排在另外的雅間,包括陪同楊廷樞前來的所有官吏。

淮鬥兄,這些年來一切可好。

鄭勳睿的這句話,讓楊廷樞的臉微微紅了。

王爺,下官汗顏,有些話不知道從何說起。。。

已經過去的事情,不用想也不用說,要說這選擇人人都是會有的,趨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你我情同手足,當年攜手並肩,做了很多的事情,你的諸多幫助,我是不會忘記的,換位思考,當年就算是我也不知道該如何的選擇。

鄭勳睿不打算糾結過去的事情,但楊廷樞的面容嚴肅起來了。

王爺如此說,下官更是汗顏,當年與王爺的一幕幕,下官時常回味,離開南京前往京城,下官總是覺得這一切的場景都蒙上了陰影,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就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下官無顏面對王爺,此番宣旨之後,打算辭官歸家。。。

鄭勳睿眼睛裡面閃過了一絲的寒芒。

楊廷樞說出來這樣的話語,他能夠理解,大凡是讀書人,都是有那麼一絲骨氣的,就看本人是不是能夠堅持,從剛剛楊廷樞說出來的話語來看,其已經後悔當年做出的選擇。

鄭勳睿是穿越之人,做事情非常的實際,他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無比忠貞之人,譬如說他身邊的鄭錦宏,不管遭遇到什麼樣的威脅和打擊,都是絕不會背叛的,可作為志向遠大的他想要身邊都是這種人,那就是天方夜譚了。

這不可能做到,身居高位的領袖也不該有此等的想法。

淮鬥兄如此說,倒是令我吃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凡朝代更迭之際,各人做出的選擇多種多樣,唐太宗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若是排斥了所有人,僅僅信任秦王府之心腹,恐怕也沒有之後的貞觀之治,而那些為貞觀之治盡心竭力的文武大臣,若是都秉持淮鬥兄此等的看法,怕也是難以名垂青史。

鄭勳睿的這番話,讓楊廷樞的身體微微顫抖,他沒有想到鄭勳睿這樣的直接,沒有任何的拐彎抹角。

淮鬥兄,你我十多年的交情,我的習慣和性格,你應該是知道一二的,東林黨人不斷的算計我,我沒有動殺心,只是搗毀了他們的老巢,將他們悉數送到京城去了,張溥楊彝張採吳昌時龔鼎孳等人想方設法置我於死地,我依舊沒有動殺心,只是讓他們灰溜溜的離開了南直隸,皇上一樣是想著我死,可我依舊為大明江山操心,並非是我懦弱,只是我不想這大明天下血流成河。

成王敗寇,歷史本就是如此,一個王朝到了腐朽不堪的地步,繼續勉強維持,吃虧的是廣大的百姓,一旦天下大亂,最終的災難也會降落到你我的身上,任何人都難以倖免,李自成和張獻忠之流是流寇,他們造反的初衷是想著能夠吃飽飯,現如今他們的心思改變了,不再是吃飽飯的想法,而是想著謀取這江山,可惜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他們承受不起這江山,所以他們註定失敗,註定被歷史的潮流淹沒。

你認為我說的這些話都是大逆不道,都是造反的想法,不僅僅是你,恐怕天下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不過我已經無所謂了,不管天下人怎麼看,該做的我還是要做。

朝廷之中的局勢你很清楚,其實陳新甲被斬首之後,皇上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希望,當初若是能夠與後金議和,穩定遼西的局面,朝廷尚且能夠收拾殘局,轉頭剿滅流寇,明明局勢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還要充什麼硬氣,這不等於是加速王朝的覆滅嗎。

到了這個時候,給我幾個很虛的頭銜,想著利用鄭家軍來挽救殘局,以為我是傻瓜嗎,那些將自身看的過於聰明將他人視作傻瓜之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

。。。

淮鬥兄,該說的我都說了,最後說的直白一些,當立牌坊的事情,不是聰明人的選擇,朝局面臨劇烈的變革,變革前夕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我相信你是明白的。

說完這些話之後,鄭勳睿站起身來,轉身離開了雅間。

臉色蒼白渾身顫抖的楊廷樞,獨自一人在雅間裡面,好半天一動不動。

等到楊廷樞反應過來的時候,早就看不見鄭勳睿了。

三天之後,楊廷樞的辭呈由一同到南京來的吏部官員帶回去了,楊廷樞選擇留在了南京。

楊廷樞做出的選擇,在南京引發了一些小的波瀾,不過這不算什麼了,就連兩任的內閣首輔周延儒都選擇留在了南京,何況與鄭勳睿關係很不錯的楊廷樞了,聰明的楊廷樞自然會選擇留在南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