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求生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429章 包藏禍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29章 包藏禍心

與山裡沾親帶故之人,還有那些難民,購買種子也是這個標準,有那願意現付,卻又沒有紅薯土豆的,四斤小麥或是高粱換一斤種,這個價錢,在相信畝產千斤的村民眼裡,實在不算高。

但在涿鹿集附近這些有點懷疑的人看來,這個費用就太高了,都是吃進肚子裡的,憑什麼我要用四倍的東西來換,虧大發了,就算你產量高些,也沒道理這麼貴,在這個時代,人們根本沒有育種的概念,都是用上一年打下來的糧食,年復一年地播種。

而且還有人嚷嚷,這紅薯土豆以前見所未見,除了自己吃,估計賣不了價錢,想用它們來完賦,恐怕行不通,這就讓這些人對種子的價格更不滿意了。

儘管涿鹿商社承諾,若是紅薯土豆種的多了沒有其他人收,涿鹿商社也會以公道的價格,用銀兩、布匹或是青鹽收取,但這話在涿鹿集上似乎並沒有多少人相信。

這些鎮民的擔憂,其實牽涉到大明的賦稅制度,建朝伊始,朝廷採取的是實物稅制,也就是說,你種什麼繳什麼,但這種方法弊端很多,因為大頭需要運到京師,運輸、存放還有損耗等等都是大問題,更別提官員胥吏從中上下其手,用大鬥進小鬥出等等手段中飽私囊了。

萬曆朝張居正革新後,統一折算成銀兩收繳賦稅,倒是解決了實物稅的部分弊端,但又帶來了新的問題。

那就是官商勾結,收糧時節糧商拼命壓價收購,即便豐收,農民賣糧所得也不多,但稅賦是按銀兩計算,相當於多繳了糧。

等到青黃不接,農民需買糧度日時,糧價高企,這一進一出,相當於在農民身上褥了一道羊毛。

不是農民不想留足自己的口糧,而是產量低下,即便年成好,賦稅、地租就能耗去六七成,剩下的還要留一部分做種,實在不可能留足口糧。

買糧的錢哪兒來?借貸、典當,甚至賣兒賣女,不一而足,總之是要將人身上的東西榨乾吸盡。

到現在為止,只有寥寥幾家願意接受這個價錢,換取神物種地,但在其他大多數人沒有行動前,也僅僅只是在口頭上表示了一下。

其餘人等則是不停地上門磨嘴皮子,就希望志文他們能把種子費給降下來,特別窮困的那些還想能賒給他們,等收糧後再還。

志文當然不能同意,真降下來,置如約交了種子費的涿鹿山民於何地,按理說,自己人收少些,外人收貴些才合道理,只是新東西嘛,一開始總要讓些利,但能讓這些人享受與自己人一樣的優惠,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了。

至於賒欠種子,不是不可以,前提是這些人要認這個價,但問題是雙方都缺乏信任度,按後世的話說,就是一個信用擔保問題,想要賒欠的,家徒四壁,連點像樣的東西都拿不出來,他們與涿鹿商社又不熟,純靠個人信用?

志文可不太放心,又不是做慈善,就是那些難民,也是要幹活才行的,要是有涿鹿一系的人願意作保還差不多,只是認識涿鹿山的人也不會如此難纏。

“告訴他們,先認了咱們的種子價再說其他的。”志文吩咐道。

有些人家確實到了快要揭不開鍋的地步,也是他們最有種的意願,在他們看來,這種從未見過的糧食,即便賣不掉,換不了銀錢,只要能讓自己裹腹也夠了。

但降價的口子卻絕不能開,哪怕想辦法讓他們收穫後補交都行,有些人家其實還算殷實,又不是拿不出糧食來換,可就是想混水摸魚地佔便宜。

尚小成聞言,嘆了口氣,轉身去了,他是吃過苦的,知道眼下生計困難,若這些人真能種上紅薯土豆,定能有所改善,只是這兩樣東西都是神物,要想用很少的代價獲得,卻也沒有這樣的道理。

志文復又躺回涼簟,繼續乘涼,只是卻怎麼也靜不下來了,他倒不擔心這些鎮民,還有附近的鄉民會作妖,那天在商社門口的大殺四方,已經嚇破了他們的膽。

眼看八月了,也到了下半年種紅薯土豆的時候,涿鹿山中,還有周圍相熟的山村,都翻了地,施了肥,就等著種了,此地卻還在爭執不下,要是誤了農時,可就誤了一季的收成,紅薯土豆的推廣,且得等到明年去了,如此一來,賺錢也會受到影響。

這還不算大事,耽擱半年而已,更令志文煩惱的,是尚在良田屯堡之時,馬二給他帶來的訊息,那就是范家已經派人去大同,義務地替涿鹿商社廣為宣揚這兩種高產的糧食。

志文對其中貓膩不太清楚,初時還挺高興,這是好事兒,在馬二解釋後,才知道范家包藏禍心,涿鹿山一帶是大明皇室代王的地皮,他們這是要把代王這頭狼給引過來啊。

大明的這些藩王,大都貪婪無比,這一代的代王尤甚,對於土地、財富,有種病態的迷戀,整個三晉大地,代王、晉王兩府,差不多佔據了一半的土地。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即便如此,代王仍不滿足,又與范家這樣的鉅商勾結,透過他們,大肆將自己手中能掌控的糧食、青鹽、精鐵等朝廷禁品販賣到草原、遼東,從中牟取暴利,卻絲毫不管此舉會給自己的家國帶來什麼影響。

說起來志文他們在涿鹿山種地,多少還是受了些代王的恩惠,皇親名下的地,是不用上繳朝廷田賦的,當然,涿鹿山地處偏僻,又是匪窩,沒哪個衙役幫閒敢去收,但大山中的其他村落,就沒少受胥吏們的荼毒,朝廷的田賦不用繳,但是本地官府的火耗卻是不能少的。

這一帶山高林深,除了野物,並無什麼產出,代王又基本出不了府,不能來此打獵,就算有人種地,也是少得可憐,代王根本看不上,是以很少理會這片他名下的土地,只是現下如果聽說此地有畝產高達千斤的糧食產出,恐怕就不會像以前那般淡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