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求生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600章 大明動向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00章 大明動向

崇禎四年七月,大明京師被遼東一道接一道的加急訊息給震動。

後金大軍兵臨大凌河...

後金兵臨錦州...

後金兵臨寧遠...

後金哨騎已經在山海關一帶出沒...

朝廷上下可謂是一日幾驚,沒有人忘了崇禎二年金人入寇京畿的糟糕處境,上到崇禎帝,下到平民,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

直到有戰報傳來,說後金止步寧遠,朝廷上下才稍稍松了口氣,以目前後金的態勢來看,應該不會重施故伎,再度繞道蒙古了。

至於山海關,明廷上下極有信心,建奴想要攻破,不是那麼容易的。

等大明君臣聽說後金在錦州寧遠二地,連城池都沒有圍起來,只有少量重騎盯防城內,其餘人等全部忙著搶收城外的糧食之後,就更放心了,看來建奴缺糧,搶糧來了,看來這仗一時半會兒還打不起來。

大凌河倒是被圍得水洩不通,祖大壽派出的送信之人,沒人能成功突圍,從寧、錦兩地前去的死士,也是有去無回,是以大凌河的狀況如何,大明這邊無人知曉。

薊遼總督孫承宗坐鎮寧遠,在他的督促下,明軍出城與後金小鬥了幾場,結果都不太理想,無法對搶收糧食的後金軍兵造成任何威脅。

兩年前的四城之戰,孫承宗之所以能擊敗阿敏,靠的是眾多勤王之師的以眾擊寡,攻城火炮的威力,還有鑲藍旗眾將士的兵無戰心,這才勉強將阿敏逐出關內。

現如今阿濟格領的軍兵雖然不多,但是並不攻城,扎的營地也遠,火炮根本打不到,明軍要想有所建樹,就只能硬碰硬地野戰,而這正是明軍弱項,即便睿智如孫承宗,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徒呼奈何。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建奴將城外他們種的糧食收走,孫承宗此刻還覺得有些僥倖,幸虧沒有跟著宣府、三邊種那紅薯土豆,否則建奴這一趟收穫可就太大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崇禎四年七月下旬,一好一壞兩條訊息再度傳到京師。

好消息是,寧遠、錦州的建奴,在收完糧食之後,已經北返,兩地危機已除。

而壞消息,則是後金並沒有就此撤軍的意思,北返的兩支人馬,同留在大凌河的軍馬一道,將大凌河死死圍困,看來不拿下此城是不會罷休的。

孫元化在奏摺中,再三懇請朝廷下旨,諭令其他邊鎮往赴遼東援助,不能讓才耗費了大量錢糧和人力的大凌河城再度被毀,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城中的關寧精銳覆亡而見死不救。

本來離遼東最近,也最有戰力的宣大邊軍是最合適出征的,但崇禎同內閣思忖再三,都怕建奴聲東擊西,再度繞行他處,破關入塞,終是沒有抽調宣大兩鎮的兵力,只讓他們守好自己地盤的同時,協防京畿一帶的關牆。

陰差陽錯之下,宣大邊軍被涿鹿商社掏空的真相,暫時還無人察覺。

好在現如今晉、陝兩地不像原來的歷史那樣,流寇完全沒有形成氣候,朝廷最後決定以三邊的邊軍為主力,詔令他們趕赴遼東作戰。

除此之外,從東江鎮投靠登萊巡撫孫元化的那兩個參將-孔有德和耿仲明,崇禎也沒有忘記他們,特意下旨,令這兩個讓他有些膈應的兵頭,率軍赴遼東參戰。

這二人是東江鎮老將,同薊遼一系的關寧軍因為軍餉分配不公的問題,素有舊怨,毛文龍被殺之後,仇怨更深,不甘心去幫宿敵的忙,藉口海上風浪大,不宜坐海船出行,奔赴遼東,拖拖拉拉地賴了半個月,也沒有動靜。

最後是崇禎強硬下令,巡撫孫元化好言相求,兩人在這一硬一軟的態度下,才不得不帶著軍馬,從登州往西,走陸路,向著遙遠的遼東趕去。

魯東的援遼軍慢得如同蝸牛,三邊的邊軍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三邊總督楊鶴的手裡總算還有些糧食,流寇已經基本不見蹤影,邊軍也因為好歹還有點吃食,在他任上還沒有鬧過兵變。

不過一聽說要去遼東賣命,卻又都不幹了,士卒群情洶湧,要求補發軍餉才走,將官則紛紛稱病不出,做了縮頭烏龜,下屬和上官兩不相幫。

楊鶴沒奈何,加急奏報京師,總算從戶部那裡討了二十萬兩白銀,才把這燃眉之急給解了。

這一來一回,耽誤了不少時日,而邊軍們在拿到了銀子後,才開始慢騰騰地集結東進,趕赴遼東。

就這麼一通磨蹭,直到八月中旬,這兩路援軍仍在路上,連京師都尚未見到,更別提遼東了。

朝廷不得不下旨給孫承宗,讓他緊守關城就好,至於大凌河,則讓他相機行事,若有可能,打探一下那裡的戰況即可。

......

留鎮大凌河的後金主力,在將周邊糧食搶收乾淨後,有了富餘人手,不等錦州和寧遠的兵力迴轉,一改對大凌河只圍不攻的策略,開始正式出招了。

不過黃臺吉一開始下的命令,卻是不但令後金各將領不明不白,就是城中的祖大壽,也看不出這個建奴頭子到底想做什麼。

八旗精銳在他的命令下,仍是緊盯大凌河,繼續保持圍而不攻的態勢,收割完糧食的漢人,則是放下鐮刀,拿上了鋤頭、鏟子、籮筐,在大凌河城城外,環著整個城池,開始挖掘壕溝。

祖大壽不是個草包,知道守城不能死守,儘管不知道黃臺吉此舉何意,但仍同以往那般,不時出城騷擾。

城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堠臺,仗著牆高壁厚,雖然只是個小小堡壘,人數很少,但因為配有火炮,也能同城內主力遙相呼應,而後金軍兵則只擊退出擊的明軍,保證挖壕溝的漢人不被打擾即可,並沒有怎麼發力,一時戰場之上,明軍倒也打得有聲有色,看上去不落下風。

黃臺吉幾次派人招降,都沒有效果,明軍雖然沒有能夠收穫城外的糧食,但城內囤積的糧食足夠,軍心穩固,沒有絲毫投降的意思。

說起來這還要拜崇禎二年阿敏在關內的屠城所賜,讓明軍覺得降要死,不降亦死,既如此,不如死戰到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