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太受歡迎了怎麼辦最新章節列表 > 五【有關從哪來的從哪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五【有關從哪來的從哪來】

我們論述了“大多數人的需求”是決定性因素,這將推動電影產業往一個方向發展,從20年前至今這個發展始終沒有停下,於是我們從《霸王別姬》發展到了《小時代》和《致青春》,從老戲骨發展到了小鮮肉。

那麼又為什麼會如此發展呢?按照我們的論述,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需求改變了,他們不需要《霸王別姬》,需要《致青春》,是這樣麼?

很遺憾,是這樣的。

文化產品的發展始終是遞進的過程,我們用手上的每一分錢為未來投資,資本根據我們的投資去進行他們的投資,哪裡需求旺盛,哪裡得到的發展就多一些,哪裡薄弱,就會減少一些,這而有些像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只不過自然變成了人文選擇。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豈不是變Low了?這是否是一種文化滑坡,或者說是“退化”?

如果將“我們”定義為“中國電影市場觀眾”的話,是的,Low了。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變Low,只是我們這個集體變Low了。

人的審美與三觀通常也是遞進的,總會向著更成熟更深邃或者更多樣的某個方向發展,因此不會有哪個觀眾會突然變Low,即使有也很少很少,遠不比大多數人的遞進。

那為什麼“我們”會變Low。

因為“我們”是一個動態的集體,“我們”總在變。

20年前的“我們”,該是一個稀有的城市青年集體,那時城市沒那麼大那麼多,教育資源與就業機會選對稀缺,也沒有網際網路,更沒有那麼多錢,能買票進電影院的門檻相對較高,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其概括為“傳統城市青年”,這些青年佔全國青年的比例一定很低,也許15%,誰知道呢。

那時的“我們”,大概就是這麼幾千萬人,可以根據當時流行的作品來推斷他們的審美,應當偏文藝一些,無數的小說創作名垂青史,其中他們喜歡看王碩和金庸,當中有部分喜歡詩歌,尤其是海子的,有部分人喜歡民謠和搖滾,喜歡羅大佑和崔健,一部《甜蜜蜜》令他們淚流滿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們是市場的全部,根據他們的審美,資本和創作者們不遺餘力地滿足他們,滋潤他們,不斷的推動下,終於誕生了《霸王別姬》和《仙劍奇俠傳》(誰敢說不是國產?!)。

如此的演化下,這一批“傳統文藝青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審美觀,雖然60後瞧不上70後,70後也看不上80後,但年輕人基本上還是均勻的進入市場,擁有“未來投資”,一切優雅而又淡定。

現在不同了,城市青年不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只要你有勞動能力,來到城市,都可以成為一個城市人,都可以賺到錢去電影院,代價並不比一頓飯多多少。

即便你頭一天還對自己家鄉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一旦你進入城市擁有工作,你的消費能力將不亞於任何一個傳統的城市青年。

於是,這個新城市青年,不知不覺的也會拿起錢包,為未來投資,無論是看一部電影還是打一局手機遊戲。

他有權作出任何他喜歡的投資,無論是小鮮肉還是王者榮耀,他買女裝當大佬上街都沒毛病!

所有的這一切,構成了新的“我們”,那些20年前的“傳統青年”,大概在其中,也就剩下15%了。

而另外85%的“我們”,伴隨著經濟大爆炸擁有了“未來投資”,與60、70、80這代人均勻的更迭不同,之後的年輕人們猶如一顆重磅炸彈,轟地一聲宣佈入場,《小時代》的成功也許正是這次入場最通徹的號角!

他們並未發出太多聲音,但聰明的資本家和創作者能聽到——

“我們來了!”

新晉擁有“未來投資”資格的“我們”,通常還沒有機會鑑賞那麼多作品,接觸那麼多文化,甚至沒有那麼多時間,在“文化閱歷”上,他們單純的像一個孩子,但他們手上的“未來投資”,卻並不少於任何一個“傳統青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在幾年內,瞬間佔據了市場的大多數,經濟大爆炸可不會談什麼優雅,就像爆炸一樣,“噗!”地一下,就填滿了全部!

這部分我不得不多說一句,我個人沒有任何文化歧視,我堅定的認為,一個人的文化欣賞水平,審美觀,甚至是智商,都受限於他的成長環境,如果我出生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鄉村,並且生活到現在的年齡,我將不可能讀懂這篇文章,這簡直不可理喻。

這種歧視是不可理喻的,如同歧視自己的媽媽不太會用電腦一樣不可理喻,這與人的品質能力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生長環境的結果,任何人都要《黑貓警長》開始,不然看《你的名字》只會昏昏欲睡。

回到“未來投資”上。

“新青年”與“傳統青年”對比,無疑有巨大的不同,二者無分高低,但如果將所有的不同例舉出來,恐招不適,請自行腦補,要注意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並沒有任何主觀判斷,且不包含任何惡意。

在此僅說明,新青年是在短時間內,“嗡”地一下子出現,大概在《小時代》公映前後成為了絕對市場主力,這麼說是不嚴謹的,實際上可以用資料研究的方法來確保嚴謹,因為不是專業學者,在此略過。

隨著經濟與城市規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未來投資掌握在了“文化閱歷相對較淺”的“我們”身上,曾經自詡為“文化精英”的人們,手上的票子並不比一位剛進入城市得到工作的,沒看過什麼電影的人更多,這種數量上的碾壓隨著經濟發展愈發加劇,“我們”的比例愈發失衡,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電影越來越差”這個結果了。

【這真的不怪小鮮肉,小鮮肉是“我們”投資出來的,為了滿足“我們”而存在的產品。】

“傳統的我們”站在鄙視的高塔上俯視著“小鮮肉的粉絲們”,同時另一只手開啟AV的下載種子,欣賞著各位老師的傑作。

就俗不可耐,唯利是圖,有傷大雅,沒有內涵等所有角度來看,***憂貌似都不如小鮮肉。

只因為***憂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而小鮮肉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作為受益者,便認為理所應當;一旦被拋棄,才搖旗吶喊!】

是的,所有厭惡小鮮肉人們(包括我在內),相當程度上被市場拋棄了,因為我們手上的“未來投資”太少了,被多數人用數量碾壓了。

如果對此不滿,罵小鮮肉粉絲的姑且還能勉強算是罵對點兒了,罵小鮮肉和幕後資本的實在錯的離譜,就像競選失敗的政客罵投票箱一樣荒唐。

至此論述都是通順的,但我們要儘量杜絕犯“想當然”的錯誤,現在的一切都侷限於中國,我們不妨站的更高來看這一切,最直觀的類比無非美國。

我們會驚訝的發現,美國佬的審美也並不比“我們”高到哪裡去,賈斯丁比伯什麼的不是照樣大行其道麼?他們的年輕人和我們的年輕人都喜歡一樣的東西!他們的消費主力同樣有一大部分“文化閱歷”很淺的人。

可憑什麼,他們的產品如此優秀,且百花齊放???

這種跨越視角的反駁思考是值得提倡的,但本身這個反駁並不成立。

首先,美國佬貌似並不比我們好到哪去,同樣有相當多的人對於現在佔據半壁江山超級英雄嗤之以鼻,與上世紀九十年代超級經典相映成輝,他們面臨同樣的境遇。

但必須看到,他們的局面比我們好的多,如果說他們的市場膨脹了2倍,那麼我們的市場就膨脹了10倍,如果說我們的“傳統”佔據“15%”,那他們至少還有“50%”。

美國在近20年來,並沒有經歷我們如此快速的經濟飛躍,換句話說,他們的“未來投資”是相對均勻的,一代一代人均勻的來,均勻的走,並沒有發生我們這樣如此爆炸的“未來投資”。

從10到50歲,他們的手上的“未來投資”相比於我們要分佈均勻得多,城市人口的數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20年前有70%的人有資格進電影院,現在可能到90%了。

而我們,在20年前這個數字也許只有15%,而現在是70%。

的確,在美國,每年也會有“文化新人”進入電影院,他們雖然“文化閱歷”尚淺,但已經擁有了不錯的工資,與我們的新人完全相同。

但在美國市場,這樣的新人比例遠低於我們。

他們的城市人口本就佔大多數,絕大多數人以及他們的父母,從出生時就是“我們”了,他們的每個年齡,每個群體,都相對均勻的進行“未來投資”,賈斯丁比伯的確大行其道,但和他同級別的明星簡直太多了,他只是其中之一。

美國當然也有小鮮肉現象,有小鮮肉粉絲,只不過,這個群體與其它群體相對均勻,並沒有我國如此誇張的比例碾壓一切,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電影。為各種需求的人服務。

更關鍵的是,考慮到觀眾的多樣性,他們無法依靠“小鮮肉”就賺的盆滿缽滿,更多的觀眾是挑剔的,閱歷豐富的,你必須要拿出來足夠好的東西才行,有小鮮肉也許更好,但如果電影是坨屎,除了賈斯丁比伯的粉沒人買賬!

如果讓賈斯丁比伯搔首弄姿就可以獲得3倍的利潤,誰還有心思用數年的時間精益求精呢?或者說,更多的觀眾要求電影本身精益求精,而非賈斯丁比伯。

資本家和創作人可沒什麼“良心”,他們單純為了賺錢,只是他們“小鮮肉的套路”收益有限,已經是被迪士尼公司隻手遮天了,作為正常的電影集團,唯有想方設法做好電影才能賺到錢,否則觀眾不會買賬。

【真正逼好萊塢做出好電影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觀眾。】

其實他們也不必在乎電影是否好,只在乎賺錢,只是在他們那裡,好與賺錢是幾乎劃等號的,而在我們這裡顯然不是,流量與賺錢才能劃等號,與流量畫等號的又是各種奇怪的東西……總之,“好”真的是“費力不討好”。

與中國資本家一樣,美國資本家大可計算一下偶像粉絲的比例,然後在立項前,也許也會出現類似於剛剛《致青春》與《霸王別姬》一樣的對話,不過在他們的文化中,應該換成《暮光之城5》與《西部世界:人性與智慧》。

也許他們的經理會做出這樣的報告:

“關於《暮光之城5》,現在諸多主演都是超級大碗,他們的片酬是好萊塢的頂峰,如果啟用原班Cast,片酬成本就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了,整個影片成本將超過2.5億,算上宣發和分成,我們需要7.5億美元的票房才能保證盈利,作為參考,《暮光之城4》的票房大概是7億美元,還算不錯,總之這個專案有保障,但需要突破。”

“至於《西部世界》,相對容易啟動,我們已經買到不錯的劇本了,根據我們的調查,25—50歲的觀眾都會感興趣,科幻元素與人文結合是個趨勢,在保證演員陣容強大的基礎上,我們有能力將成本控制在2億美元之內。這部電影沒有太多的參考,我們判斷他至少能達到《星際穿越》的水平,全球票房有理由衝擊六億美元,不過我們不太看好美國市場,我們的觀眾太蠢了,反而中國市場始終處於某種飢渴狀態,像《星際迷航》《雲圖》這種需要動腦子的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甚至比美國本土還高!”

聽過這些之後,老闆與股東們面臨了真正的抉擇,公司的下一步的命運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卻很難確定哪個投資成功率更高,因為二者能撈到的“未來投資”貌似不相伯仲。

這時,一位情報員跳了出來:“環球影業正在製作一部類《西部世界》的電影!已經進入拍攝階段了!我們要考慮觀眾是否會審美疲勞!”

另一位分析員說道:“市場上未來半年都不會出現大成本的青春劇,資料表明這裡有需求缺口。”

得到了這些資訊後,一切變得明朗。

老闆最終可以給出合理的決策了:“暮光之城!保留男女主,其它角色壓低片酬,壓不低就換,那幫乳臭未乾的小鮮肉還真當自己是盤菜了!!《西部世界》先往後放!咱們看過環球那部科幻片的市場資料再討論!”

這就是美國人的市場,相對均勻,不存在什麼明確的主力,大眾審美在某個區間均勻分布,什麼電影都有人喜歡,他們的文化閱歷與審美都是均勻的。

正因如此的成熟,美國的文化市場多樣性到令人髮指,各種曲風的音樂層出不窮,各種小說都有涉獵,基於強大的均勻市場,漫威也無法隨便拿一個XX俠出來騙錢,他們不得不努力鑽研故事和特效,確保比DC以及其他超級大片更有吸引力,這樣才能賺到錢。

他們並不更高尚,更聰明,他們與中國電影人一樣,都是在賺錢,為了賺錢,都要“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只不過他們觀眾的口味是均勻的,苛刻的,飽經滄桑且豐富多樣的。不可否認,他們市場也是巨大無比的,這才能支撐各種類型的佳作誕生。

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但卻並沒有交出配得上這個市場的佳作成績單,甚至輸給了日韓印度。

當然,佳作數量雖然輸了,但票房不會輸的,票房穩穩第二沒毛病,只不過贏得票房的主力軍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佳作,而是符合“文化新人”需要的作品。

可以說“文化新人”現象,存在於方方面面,電影只是一個最直觀的影射。

在十年前,財富還集中在少部分城市人的手中,他們擁有幾乎全部的“未來投資”,而其餘70%以上的農民,畢生都沒有幾次離開家鄉的機會,更別提用手上僅有的財富投資未來。

經濟的飛躍,給了所有人湧入城市的契機,種地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按照勞動價值,每個人都得到“未來投資卷”,每個人都有權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

20年內,這樣一批極其相似的“新人”,成為了佔據絕大多數市場70%的份額!!

他們的經歷與境遇極其相似,從文化白紙開始,他們追求相同的顏色!

如此強大的一股勢力,如此強大的一股投資,無疑迅速扭轉了市場的風向,這讓原來的“我們”無所適從,直至憤怒,《小時代》的大行其道也許就是憤怒的第一個高潮,而現在,變成了小鮮肉和王者榮耀。

而其餘的人們彷彿棄兒一般,發出了絕望的哀嚎,唯有面對屈指可數的佳作與進口作品方能解渴。

“傳統的我們”成為了市場的棄兒,正如一個段子所說:

“為什麼要做主機遊戲?那些人嘴巴那麼刁,給的錢那麼少,為什麼要做?手遊啊!那麼多人那麼多錢那麼好賺!”

關於《王者榮耀》,最近的一期STN快報中,屎蛋說自己的團隊沒有人在玩王者榮耀,所以無法評論這款遊戲。

為什麼沒人在玩?

他說:“因為有太多好玩的遊戲了,我還沒時間玩那些,為什麼要玩王者榮耀?”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不過這是主觀的,在他們眼裡的確有太多好玩的遊戲了,玩一年也玩不完。

但這些遊戲在更多的人眼裡,也許完全無法理喻,因為有限的“遊戲經驗”,更多的人根本無法理解,也無法上手,更何況讓一個年輕人買一個強大的“PC”或者“XBOX”的難度,遠大於賣身割腎搶購一款最新的“IPHONE”!

我們嘗試用一個美觀的表達來總結這一部分——

經濟大爆炸將數量巨大的新人推向了城市,他們還沒來得及看清這個世界,就已經擁有了足夠“投資未來”的鈔票,並且不自知的主導了未來。

很多我不認同的謾罵也能從中得到解釋——

得吊絲者得天下,越腦殘越賺錢,傻子太多了騙子不夠用……

最終我想說的人,整件事沒有對錯與高下之分,這一切都是客觀因素導致的,主觀的行動選擇很少,每個人做出自己視野內的選擇,向未來投資,各類的互相批判實際上是為了自己利益而進行的抗爭,並沒有高低對錯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