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新明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九節 最厲害的軍團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九節 最厲害的軍團

如果交戰雙方實力相當的話那麼多出三成多兵力的一邊將在戰場上取得絕對性的優勢。特別是在騎兵戰鬥中兵力上的優勢有著很大的作用。不過這場戰鬥的交戰雙方的實力並不一致特別是在裝備方面差距仍然是非常明顯的

當時第五軍並沒有進行改編不過其本身就是重騎兵軍。在火槍特別是馬槍出現之後明軍基本上取消了輕騎兵這個兵種當時蒙古軍團在完成改編之前仍然是輕騎兵而在完成了第二次改編之後出現的輕裝騎兵軍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輕騎兵在很多國家他們都算得上是最優秀的重騎兵了幾乎所有的正規騎兵軍團都是重騎兵。當然重騎兵與輕騎兵的主要區別有兩點。

先是裝備方面的區別重騎兵重視防禦力量幾乎人人都有堅固的鎧甲所以重騎兵的度不一定是最快的特別是遠距離運動的度在沒有多配備戰馬的情況之下重騎兵比輕騎兵差多了。不過毫無疑問的重騎兵的防禦力量決定了其突擊能力是最強大的除了最優秀的重步兵軍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部隊能夠擋住重騎兵的進攻

其次就是戰術使用上的區別。從根本上講這其實也是由裝備決定了的。在沒有裝備馬槍嚴格地說是沒有出現使用定裝金屬彈殼子彈並且採用由彈倉供彈方式的馬槍之前重騎兵軍的主要作戰方式就是進行快突擊用其強悍的衝擊力來瓦解敵人的防線。這就如同後來出現的裝甲部隊一樣透過碾壓的方式來擊潰敵人的防線達到消滅敵人的目地。而輕騎兵的作戰方式則主要是進行遠端攻擊利用遠射武器當時主要是弓弩在上百步之外就對敵人構成嚴重的威脅並且依靠本身快的運動來牽制住敵人。

顯然這兩個差別其實就已經決定了重騎兵與輕騎兵在戰場上的使用。而隨著火器的出現特別是火炮的輕型化能夠跟隨步兵部隊參加野外戰鬥之後。輕騎兵就無法擔負起主要的作戰任務了。不管是從射程還是從威力上講火炮乃至當時明軍裝備的火槍都要比當時任何一種弓弩厲害得多。而輕騎兵本身在防禦力量上的缺陷導致其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嚴重降低而且其作戰使用方式也不適合新的戰術要求所以輕騎兵在當時就被明帝國給先淘汰掉了

其實在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在當時的西方世界重騎兵一直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中最昂貴也是最強大的一部分這甚至在很多國家成為了其軍事實力的象徵與代表。當然在奧斯曼帝國也不例外。雖然奧斯曼帝國是突厥人所建立的帝國在很多方面突厥人更擅長使用輕騎兵作戰。不過在火器大規模使用之後突厥人也開始重視重騎兵了而其近衛軍團就基本上都是重騎兵軍團。不過比起明帝國的騎兵部隊來說奧斯曼帝國這支最精銳的軍團在裝備上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

武器上的差距就不提了奧斯曼帝國的重騎兵並不是完整的。當時西方國家的冶金技術並不達金屬材料仍然非常昂貴。比如在歐羅巴一個騎士重騎兵的一套完整的鎧甲包括騎士與戰馬的鎧甲就至少需要數十兩黃金。顯然對於這些國家來說要想擁有大規模的配備完善的重騎兵部隊幾乎是不可能的。整個歐羅巴當時擁有的重騎兵數量也沒有過兩萬人

奧斯曼帝國的實力雖然遠遠過了當時所有的歐羅巴國家但是絕不會比整個歐羅巴的實力強多少。而且奧斯曼帝國本身的冶金技術也不算達金屬鎧甲都只能手工制造而不是如同明帝國一樣利用機械水力機械來進行大規模地生產。而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團有二十多萬官兵顯然就算是把整個奧斯曼帝國的力量都用來為其近衛軍團提供裝備也不可能如同明帝國一樣讓這二十多萬官兵都擁有成套的重騎兵鎧甲。

正是這個原因當時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團雖然騎兵本身有金屬鎧甲的保護不過其戰馬是沒有半點保護的。這就是差距最大的地方。

明帝國騎兵部隊不但騎兵本身有鎧甲保護而且戰馬身上也披掛了金屬鎧甲。在一般的情況下為了儘量節省戰馬的體力所以在行軍中戰馬是不披掛鎧甲的就算是在普通的作戰行動中戰馬也最多用上了前半身的鎧甲只有在最為必要的時候才會全身披掛。

當時明帝國騎兵用的戰馬品質其實比奧斯曼帝國騎兵用的戰馬還要差一些特別是負重能力要差很大一截。不過明軍使用的鎧甲都是組合式的需要哪一部分就掛上哪一部分。同時明帝國用來製造鎧甲的金屬材料也要比別的所有國家好很多所以在保證相當的防護能力的情況下可以儘量地將鎧甲造得更薄一點這實際上也就減輕了鎧甲的重量。從這裡也完全看得出來當時明帝國在冶金方面的優勢有多大。當時一套歐羅巴國家騎士法蘭西重騎兵的鎧甲重量達到了兩百個甚至兩百五十斤以上光是騎士本身的鎧甲就有近一百斤重所以這些重騎兵只要落地連最普通的步兵都鬥不過沒有任何人能夠穿著一百斤重的鎧甲徒步作戰而且還能靈活行動而明軍騎兵的整套鎧甲最多就只有一百斤重其中騎兵身上的鎧甲大概有四十斤左右。而騎兵在作戰的時候。一般是將武器直接掛在馬鞍上的所以即使是下馬之後體格強壯的騎兵在揹負四十斤的鎧甲作戰時也不會比平時遲鈍多少。

當然也正是明帝國在工業方面的巨大優勢所以才能夠打造出這麼一支強悍的騎兵出來。可以說在當時明帝國不但有著世界上編制規模最大的騎兵部隊。而且還有著世界上最好的騎兵部隊。在帝國騎兵軍團中雖然一支軍團都比其他國家的精銳部隊厲害當然如同楊天奉所指揮的第五軍就更不用多說了

這種技術與裝備上的差距。在戰場上所產生的就將是決定性的作用。當然明軍騎兵在武器上的優勢是很明顯的。短銃這些能夠提高騎兵戰鬥力地武器自然是關鍵之一。不過明軍騎兵所使用的戰刀也絕對比敵人的更為優秀特別是在快交戰的時候雙方騎兵一錯而過在戰刀相互對砍的情況下被砍斷的絕對不是明帝國騎兵手裡的戰刀。

在這場戰鬥之後很多官兵就已經體會到了他們身上的鎧甲在很多時候能夠擋住敵人的突刺與砍劈。相反敵人身上的那些金屬鎧甲卻往往會被他們輕易地劈開更擋不住突刺了。

當然雙方一萬七千多騎兵相互交戰的場面仍然是很壯觀的。在明軍陣地的左翼。三個騎兵團的官兵與敵人在一個寬度近五里的戰線上展開了殘酷的肉搏戰。因為雙方都是黑色的鎧甲所以一打起來唯一能夠分辨敵我的就只有雙方鎧甲的樣式以及雙方官兵的頭盔樣式了。

騎兵之間的交鋒非常地殘酷特別是在雙方進入了相互衝擊階段的時候這簡直就是用軍人以及戰馬的肉軀來相互衝撞不管是中刀的還是落馬的都只有死路一條。即使沒有被敵人砍死只要從馬背上跌落下來也會立即被後面滾滾而至的戰馬給踩成肉醬當然在戰場上佔據優勢的絕不是人數較多的一方。反而是人數較少的一方。特別是在兩三個會合衝擊下來之後明軍不但控制住了戰場上的局面反而還取得了兵力上的優勢。

對這一結果楊天奉也感到有點意外畢竟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團絕不是吃素的從他們的裝備上就能看出來這股敵人要比他們之前遇到的奧斯曼騎兵更為強大。不過在這種騎兵對攻戰中奧斯曼騎兵卻無法用兵力上的優勢來掌握戰場上的局面反而很快就被明軍給壓了下去。不過奧斯曼騎兵在兵力上的優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也就在左翼戰場進入了關鍵的時候在奧斯曼軍隊後方的那五千騎兵也出動了。顯然敵人準備拼命了這五千騎兵迅地投入到了左翼戰場上去立即對明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奧斯曼騎兵的數量已經達到了明軍的兩倍。而且明軍官兵大部分都已經帶傷連他們胯下的戰馬也都開始喘著粗氣了如果再打下去就算人力還能支援可馬力要是支援不了的話那麼明軍就沒有半點獲勝甚至是逃脫的機會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軍長怎麼辦

楊天奉心裡也焦急了起來戰鬥打到這個時候明軍已經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自身的傷亡還不到敵人的兩成可是照這個樣子打下去明軍的希望並不大。

立即讓騎兵撤回到步兵防線後方

可是我們這邊怎麼辦參謀軍官也急了起來在正面戰場上還有幾千敵人正在集結呢。

立即安排一個團的步兵加囡左翼防線正面戰場上的防禦部隊加埋設地雷楊天奉一邊說著一邊將旁邊的警衛營營長叫了過來讓警衛營做好準備看樣子我們得去左翼戰線上了

到這個時候警衛營的官兵也都知道該他們上場了。第五軍警衛營只有三百多名官兵在這個戰場上三百多人是沒有辦法扭轉戰局的不過對這三百多名帝人來說能夠跟隨軍長衝鋒陷陣這是他們最大的榮譽

很快左翼戰線上的五千多騎兵收到訊息之後就立即開始向步兵防線後方撤退。當然他們沒有忘記儘量把傷員帶回來而那些陣亡官兵的屍體他們是沒有辦法照顧到的至少在這場戰鬥結束之前他們沒有辦法去將陣亡兄弟的屍體也帶回來。

很快楊天奉也率領警衛營到達了左翼戰線。不過讓他感到更意外的是在明軍撤退的時候奧斯曼騎兵並沒有追擊而是謹慎地與明軍保持著一段距離最後還完全停了下來並無半點進攻的意圖。

正在楊天奉疑惑不解的時候敵陣中一名軍官打著白旗走了出來楊天奉立即就明白敵人要做什麼了。

軍長敵人要求暫時休戰並且安排人員打掃戰場

可以安排我們的人員去打掃戰場還有。楊天奉遲疑了一下讓他們把地雷帶上在防線的左翼埋設地雷另外在正面防線上也要把雷場修補好

很快雙方負責打掃戰場的官兵就開始行動了。雙方以戰場中間線為界各自負責自己一面的清掃工作。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交還俘虜的那些在戰場上喘息著的傷員在被交到對方手裡的時候肯定都變成了屍體。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在暫時休戰清掃戰場的時候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會將敵人的傷員送回去

趁著這個機會明軍官兵迅地在左翼防線上佈置了地雷陣同時也將正面防線上的雷場修補好了。當然他們沒有忘記將陣亡官兵的屍體帶回來同時給那些還沒有斷氣的敵人補上一刀。

這次短暫的休戰從下午持續到了傍晚天黑之後奧斯曼軍隊暫時後撤了幾里這才安營紮寨。戰果也在這個時候統計了出來。在白天的戰鬥中第五軍損失了一千八百多名官兵全部是騎兵部隊的損失正面防線上的部隊只有數人受了輕傷其中七百多人陣亡一千一百多人重賞。而奧斯曼軍隊至少損失了八千多名官兵雖然陣亡的只有四千人左右不過那些受了重傷的奧斯曼軍人絕不可能得到多好的照顧至少當時奧斯曼軍隊中並沒有正規的軍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