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新明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節 工業帝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節 工業帝國

沒有任何人會反對在明帝國崛起的過程中工業是其主要的動力甚至很多人都認為明帝國能夠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並且將這個頭銜保持了數百年之久甚至還有可能保持數百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明帝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工業最為達的國家。

相對而言在景泰十四年到景泰十九年期間也就是朱祁鈺在帝國修養的這五年時間中朱祁鈺本人對工業的重視並不夠或者說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一些基礎性的事務上去而沒有太多的為工業展指明方向。不過這五年是明帝國工業展的黃金五年同時是帝國工業由萌芽走入了正常展的關鍵五年。很多人都認為這五年是明帝國工業展中最為重要的五年。而且這五年中明帝國工業產值的數量已經過了從帝國建立到景泰十三年之間的這幾十年國家總產值之和可以說這五年正是明帝國全面向工業國家過渡的最為重要的五年了

明帝國的工業能在這五年時間裡得到全面的展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此之前朱祁鈺為帝國的工業資本家掃除了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礙特別是為大工業資本家騰出了展空間來。寡頭商人集團的倒臺柴氏家族的沒落這些都給龐大的新興工業資本家階層帶來了展的機會巨大的國內市場利潤更為豐厚的海外市場讓帝國的工業資本家終於能夠在毫無約束的情況下步入黃金展階段了。

其實從一些數字對比中就能現這五年中明帝國的工業展到底有多麼的迅了。景泰三年明帝國正式全面推廣新政鼓勵展工業與商業。到景泰十三年在這十年之中明帝國的工業產值翻了五倍。比較具體的數字是景泰十三年明帝國的布匹產量為一千五百三十萬丈鋼鐵產量為五億石當時。這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最為重要的兩個資料指標。而到了景泰十八年明帝國的工業產值已經在景泰十三年地基礎上增長了十倍其中布匹產量達到了一億三千萬丈鋼鐵產量達到了二十八億石。另外紡織工廠鋼鐵冶煉廠的數量也比景泰十三年增長了近八倍

當然從這些資料上就完全看得出來在黃金五年中帝國工業的展度是之前十年的四倍以上。當然僅僅進行數字方面的比較是無法完全看清楚這個時代的具體特徵的一些細節方面的體現其實有著更為巨大的含義。

當時最重要的工業技術有三樣。一是機器二是金屬冶煉方法三是化工工業。而這三樣可以說是整個工業的基礎而正是在這黃金五年中帝國的工業基礎得到了全面的完善特別是在帝國專利法出臺之後帝國的工業展得到了一種新的動力而且各大資本家也更樂意將錢投到研之中去了

帝國專利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以保護技術專利而出臺的法案。在這部法案出臺之前帝國雖然已經有了專利的這個概念但是卻沒有任何保護專利的措施。當時很多工業技術並沒有得到應有保護往往是某一種技術出現之後各家工廠都全部採用導致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資本家特別是小資本家樂意接受現實。利用其他人的明來進行生產而不主動進行明。顯然這將讓工業展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在整個工業時代明是最為關鍵的動力只有對明的重視才能帶來新的技術也才能讓新的技術在工業生產中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才能推動工業的展。顯然如果所有的資本家都認為可以從別人明的專利獲取動力的話那就不會有人來主動提高技術了結果就是導致工業無法得到前進地力量

朱祁鈺曾經採取了不少的辦法來鼓勵甚至是專門成立相關的機構來搞工業明。比如帝國公立大學還有後來的帝國科學院工程院都有這方面的職能。而在工業時代初級階段這樣的機構已經能夠滿足工業展的需要了。不過這卻是有弊端的特別是當工業展的要求提高了之後就不可能有這些單獨的而且沒有能夠從工業展中獲得利益的機構來推動工業展了。顯然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資本家自己投資研新的技術用資本家追求利益的動力來推動技術的展。

帝國專利法本身就是針對這一情況而出現的。在這部法律出臺之後只要申請了專利保護的任何明都將得到帝國法律的捍衛。那麼除了明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之外的任何人要採用這些新的技術都要向明者支付一定的酬勞。顯然這就鼓舞了明者而且也鼓動了更多的資本家特別是有實力的資本家自己出資搞明這樣專利技術不但能夠讓工廠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認可同時透過出售明專利或者是授權生產也能夠帶來一筆不小的利潤。

當時帝國專利法所帶來的變革是非常巨大的而幾個特別有頭腦的工業資本家也第一批成立了他們自己的研機構。比如葉子天成立的葉氏研究基金就透過向一些明者以及大學院校等機構出資資助他們進行明並且按照協議分享明專利以帶動工廠革新。鄭夢秋成立的科研基金的性質也比較類似不過鄭夢秋做得還要徹底一點他利用自己在大學裡的同學專門用這一基金支援了一批科學家而這些科學家的明則按照協議與鄭夢秋分享。當然類似的鼓勵明的機構在當時並不少見。

當然。明在得到了重視之後其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讓工業技術得到了快的展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工業的生產力的展度簡直過了常人的想像力了。

在機械方面最為重要的就是機床。可以說機床本來就是機器之母是用來製造機器的機器。在機床出現之前大部分機器都是利用手工制造的包括武器都是手工制造的。這產生的結果就是各種機器的效能不一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一樣根本就無法做到大規模的量產要求。顯然這在大工業時代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在軍事方面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比如在火器出現的時候子彈炮彈這些其實都是定製的。很多士兵都是自己為自己製造火槍子彈。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高溫融化鉛然後按照自己所使用的火槍口徑來製造鉛丸。顯然這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而且對士兵的素質要求較高在大規模戰爭中難以保障後勤供應特別是在火器大規模使用的情況下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隨著工業化的展成批次的製造統一標準的產品成為了必要的需要。這就需要有統一的機床。而帝國最早生產機床的方式仍然是手工利用畜力或者是人力。不過當鑄造技術得到了改進並且水力機床的出現之後就不再用單獨的手工作坊的方式來製造機床了。特別是在水利機床出現之後大規模的採用統一標準製造的。規格統一的工業產品已經成為了工業時代的最大象徵。仍然以軍火生產為例在使用了水利機床之後就能夠製造規格統一口徑一直的火槍與火炮並且可以直接在工廠裡生產子彈金屬彈殼子彈顯然這樣的生產效率更能夠滿足大規模的戰爭需要而金屬彈殼子彈的出現的前提也正是有了統一的軍火製造標準

機床大規模的使用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工業生產力的飛展。工業時代也被稱為機器時代而機器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機器代替了人機器的生產效率遠比人高而人從直接的產品生產者變成了機器的控制者然後由機器來生產產品。當然機器本身也是一種工具不過是一種更複雜而且效率更高的工具。可以說正是機器機床的大規模使用以及效能的進一步提高才讓世界進入了大工業時代。而機床本身效能的提高也為今後機器效能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鋼鐵冶煉是當時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製造機器的原料就是鋼鐵可以說當時現代也差不多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有多強其鋼鐵產量就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也是大工業時代一個國家國立的根本體現。不過要想提高鋼鐵產量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進鋼鐵的冶煉技術。

可以說明帝國在當時最偉大的一項工業明就是轉爐鍊鋼法。用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是一項領先了世界數百年的技術。直到十九世紀中期轉爐鍊鋼法的技術都是明帝國的絕密技術一直嚴禁輸出到其他國家去。這就可見這一技術本身的先進性了。而直到十九世紀的時候西方國家才明了這一鍊鋼技術這整整比明帝國晚了近五百年的時間

在轉爐鍊鋼法出現之前世界上廣泛採用的是灌鋼法也叫團鋼法的治煉技術。這雖然能夠生產出鋼材不過生產效率卻非常低下而且原料消耗大費時且只能生產出普通的鋼材而無法生產出一些效能優異的鋼材。只有在轉爐鍊鋼法出現了之後大規模生產鋼材才成為了可能而在與水力衝壓機床配合之後大規模製造高性能的鋼製軍火與器械就不再是問題了。

明帝國也正是在此之後才開始大規模生產鋼炮優質鋼刀以及更為輕便的鋼製鎧甲的。顯然這對軍事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在優質鋼材出現之前生產火炮的最為重要的原料其實是青銅。不過在鋼材的質量達到了要求之後鋼炮的效能顯然要比青銅炮好得多特別是在後膛裝填技術以及高性能炸藥出現之後優質鋼材成為了製造火炮的最好選擇也是唯一選擇當然優質鋼材對帝人手裡的戰刀鎧甲乃至步槍所帶來的變化也是極為巨大的甚至可以說這是推動戰爭迅展的根本動力。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最後一項關鍵的工業技術就是化工工業。化工工業有現代工業之母的稱譽可見其重要性已經過了其他的任何產業了。不過化工工業的展也是最為艱難的特別是在化學知識沒有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之前化工工業幾乎就無法得到根本性的展。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火藥生產工業其實算不上是化工工業不過當時明帝國的化工工業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從這裡起步的而且推動化工工業展的根本動力正是帝隊需要威力更大的炸藥而在黑火藥的效能已經達到了極限的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研究更厲害的猛炸藥

帝國的化工工業起步是比較晚的直到景泰十三年明帝國的化學家才次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了硝化棉。這是一次無意試驗中得出的結果當然要讓硝化棉作為炸藥使用僅僅依靠實驗室裡的那點生產能力是不夠的。而大規模生產硝化棉這就成為了明帝國化工工業誕生的訊號。

可以說當時很多有潛力的工業資本家都已經認識到了化工工業帶來的巨大展空間。葉子天鄭夢秋胡大名等人都先後投資生產自己的化工工廠當然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優勢。而正是這些商人之間的競爭以及他們為了提高化工工業生產效率而投入的大筆研究資金讓帝國的化工工業走上了快展的軌道

不管是水力機床轉爐鍊鋼化工工廠這些其實都是在景泰十三年前後幾年建立起來的而真正得到推廣與普及就正是在這黃金五年之中。僅僅這一點其實就足以決定黃金五年是帝國正式步入大工業時代的關鍵五年也是帝國歷史上工業展最為迅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