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新明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三節 戰爭債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三節 戰爭債券

很多人認為在朱祁鈺時代就已經有了現代化戰爭的雛形而這個重要的依據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戰爭就完全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了而且戰爭也變成了一件燒錢的事情。當然其根本原因是火器的大規模使用戰爭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而以往冷兵器時代的那種由相對弱小的國家征服相對強大的國家的事情幾乎不可能出現了因為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完全是在比拼國家的工業力量。而且熱兵器時代的戰爭要遠比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消耗巨大。因此一個國家的國力其實就是一個國家軍隊的戰鬥力的基礎

在朱祁鈺時代早期的數場戰爭從北伐到東徵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帝國政府的收入遠遠無法支撐起這些規模龐大的戰爭。結果在當時朱祁鈺必須要藉助民間的力量也就是利用政府稅收之外的其他財力來動戰爭這也就有了那幾次規模龐大的募捐活動。顯然這些募捐得到的戰爭經費是朱祁鈺動北伐等戰爭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經費任憑朱祁鈺的雄心壯志有多大他也不可能一個人去戰勝那些強大的敵人吧不過這些情況在景泰十年之後就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

可以說景泰十年是朱祁鈺時代的第一道分水嶺。在這一年雖然朱祁鈺仍然在領軍西征不過帝國的財政收入第一次出現了盈餘稅收也開始大幅度的增長了。而也是在這一年帝國的工業化程序進入到了快展階段而在帝國政府免除了農業稅甚至向部分貧瘠地區的農民放農業補貼之後。帝國的財政仍然出現了大額盈餘顯然。這與帝國地工業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還有一點是不能忽視地從這一年開始日本正式向帝國支付全年度的戰爭賠款另外。帝國的貿易額也突破了五千五百萬金元。大量的戰爭賠款貿易所帶來的關稅收入這些都是充實帝國國庫地主要資金。

從這以後帝國政府幾乎年年都有財政盈餘當然這也是後來朱祁鈺敢於提出修建道路系統工程水利工程。以及大規模擴建帝國的港口的主要原因。不過就算如此帝國的財政收入仍然在迅猛增長而且帝國的財政盈餘增長的度更快。比如在景泰十年帝國的財政盈餘是五十五萬金元而在景泰十三年財政盈餘已經達到了五百萬景泰十五年。這一數字達到了一千兩百萬到景泰十九年也就是朱祁鈺決定再次遠征地這一年。帝國的財政盈餘已經過了兩千五百萬。從景泰十年到景泰十九年帝國的財政盈餘總額過了一億三千萬金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景泰十九年帝國的財政收入是一億零五百萬。也就是說九年間帝國節約下來的財政金額就過了景泰十九年這一年的財政收入換句話說這次朱祁鈺可以一次性動用一億三千萬金元的戰爭經費而不會對國家造成任何負擔。如果戰爭持續三年的話那麼他可只動用的戰爭經費將過兩億金元。當然在帝國老百姓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不過對戰爭來說這也許還算不上是一筆鉅款呢

如果仔細計算地話其實就不難現朱祁鈺當時手中掌握的這筆戰爭經費其實並不寬裕。比如說當時帝國五個主力軍團都需要換上新的武器裝備。如同第五軍這樣地重灌騎兵軍如果全面換裝的話光是購買武器裝備就要花掉至少五百五十萬金元而一個重型步兵軍的換裝費用則過了八百萬金元步兵軍團的火炮是最好地同時也是最多的而當時火炮是所有6軍兵器中最為昂貴地輕裝騎兵軍的換裝費用是三百八十萬主要就是少了輕型野戰炮輕型步兵軍的換裝費用是五百三十萬。也就是說當時帝國五支兵團共三十三個軍其換裝費用就過了一億八千萬金元當然這些錢已經在前幾年支出了一大部分不過仍然需要在景泰十九年支出一半左右。僅僅這一項就讓朱祁鈺花掉了近一億金元的戰爭經費了

除了換裝之外為遠征軍準備作戰物資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如果按照朱文正的方法初期準備一年的作戰物資然後再在戰爭期間分批採購的話。那麼國防部就至少要向軍火商採購一億五千萬炮彈十五億子彈以及滿足三十萬軍人近二十萬匹戰馬所需要的糧草還有六十萬套冬季作戰軍裝六十萬套夏季作戰軍裝六十萬套皮靴以及五萬頂加厚的帳篷各種各樣的藥品等等。當然這筆帳是很難算得完全準確的而朱文正僅僅只是大概估算了一下如果要在一年之內採購這些物資的話那麼就至少需要耗費八千五百萬金元的經費

也許朱祁鈺不得不感慨通貨膨脹太迅了。在他登基的時候一兩白銀也就是後來的一毛錢也算得上是一筆大款了足夠一個五口之家生活一個月了。而到了景泰十九年帝國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就達到了十五金元而在景泰十三年也就是金元剛剛行的時候帝國百姓的人均年收入才六金元而已當然金元本身並沒有貶值畢竟金元是直接與黃金掛鉤的。但是帝國迅展的生產力實際上導致了物價的上升。不到六年的時間帝國百姓的收入翻了一倍半而物價卻上漲了近一半。

通貨膨脹的度確實是太快了一點但是這卻不能怪任何人因為帝國本身的外向型經濟就有這樣的弊端。不過不管怎麼說帝國的收入在迅猛的增長全世界的財富都在流入帝國在通貨膨脹增加地同時。帝國百姓的收入增加得更快當然。帝國地財政收入也增加得更快只不過在這個時候朱祁鈺卻有點不那麼舒服了近兩億金元的戰爭經費如果放在十年前的話足夠他去征服整個世界了。但是現在卻連動一場大規模戰爭的需要都還無法滿足呢

當然軍費支出本身就是非常龐大的而且其中軍人地軍餉也是很大的一筆開支。當時帝人的軍餉分成了兩部分即普通軍餉與戰爭補貼。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帝人的普通軍餉將根據每年的實際財政收入進行調整。比如在景泰十三年普通一等兵的年餉是八金元而到了景泰十九年地時候就已經達到了二十金元。當然如果在戰爭時期的話那就還有一筆另外的開支即戰爭補貼這主要是提供給參戰軍人的一等兵的年補貼為五金元。當然。這還沒有算上軍人的傷亡撫恤金如果將這算上的話那軍人軍餉方面的開支就更大了。換句話說在遠征開始之後就算在這一年沒有一名軍人傷亡那麼帝國政府都需要向軍隊支付至少三千三百萬的軍餉

這還僅僅是6軍方面地開支。如果將海軍以及海軍6戰隊算進來的話。景泰十九年帝國的軍費開支將過兩億五千萬金元。這其中包括了海軍戰艦地建造運輸船隊的消耗以及徵用的民間商船的補貼還有運輸費用等等。顯然在當時朱祁鈺只拿得出一億三千萬金元地戰爭經費而這差額怎麼辦

如果放在十年前的話那麼朱祁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向商人資本家募捐戰爭經費反正他幹這一套已經是駕輕就熟了甚至不需要再做任何計劃他都知道該怎麼從商人資本家的腰包裡掏出大筆大筆的金元來。不過這次朱祁鈺沒有採用這個辦法因為現在的帝國已經不再是十年前的帝國了。

當初朱祁鈺委託錢廣入成立帝國中央銀行以及帝國銀行時就已經考慮到了在未來籌集戰爭經費的事情。從本質上講銀行系統是金融業的基礎而且其主要作用是資助國內的小資本家投資實業以及控制金融市場的規律。當然這幾年來帝國的銀行業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展各方面的條件都開始逐漸成熟了。比如在景泰十八年的時候帝國銀行就向至少兩萬五千名小資本家提供了貸款讓這些人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而在景泰十九年的時候帝國四家最主要了的銀行的收入就過了一千五百萬金元。顯然銀行業的成熟其實就已經意味著金融業的成熟而金融市場的形成正是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標誌。不過在朱祁鈺的眼裡銀行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作用

當朱文正將戰爭經費拮据的問題提出來的時候朱祁鈺先想到的就是放戰爭貸款。在他提出遠征的時候戰爭經費的問題就已經暴露了出來本來按照朱文正最初的想法這次遠征軍應該在五年之後到時候帝國的財政盈餘總額將過三億五千萬金元足夠支援皇帝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不過皇帝卻將遠征的時間提前了五年那麼就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戰爭經費的問題沒有錢那就沒有辦法打仗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然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其實還有一個那就是直接啟動戰時法利用這一部法律的支援讓帝國進入戰時狀態然後透過國家調控以及戰時配給制度來解決戰爭經費的問題。不過當時戰時法還沒有正式設立而且朱祁鈺也不會採用這個辦法。道理很簡單戰時法的設立是為了帝國今後在遇到強大敵人時進入全面戰爭狀態而準備的。也就是說是在帝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才會啟動這部法案。顯然這次的遠征還沒有這麼大的厲害關係如果因為要征服最後的幾個敵人而導致帝國經濟衰退的話那簡直就是得不償失了

唯一可以幫助朱祁鈺的就是從民間籌集戰爭經費。當然向資本家攤派的辦法已經過時了就算鄭夢秋這些大資本家樂意向皇帝捐助戰爭經費不過在朱祁鈺看來既然帝國的各個方面都已經進入了正規軌道那為什麼要破壞社會秩序呢就算要攤派那也得有個說法而且以帝國的財政支援能力來計算的話也就幾年是時間他就可以籌集到足夠多的戰爭經費了。所以朱祁鈺想到的是方法戰爭債券透過向民間貸款預支今後幾年的財政盈餘。這即能減輕百姓的負擔同時也能夠讓更多的帝國臣民認同戰爭。當然戰爭債券本身是有利息的而且利息要比銀行的存款利息更高一些。顯然這也能讓購買債券的人從中獲得好處

當然對帝國百姓來說債券是一個全新的詞彙。在他們看來帝國政府徵收稅收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現在皇帝卻搞了個債券出來。不過當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這個詞的含義之後皇帝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再次得到了提升。顯然這次是皇帝主動向臣民借錢而且還要給利息給比銀行存款利息還要高的利息。當然在大部分帝國臣民看來皇帝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只要皇帝一道命令那所有人都得為戰爭捐款。不過皇帝卻沒有這麼做皇帝先考慮到的是百姓的利益顯然這樣的皇帝在任何人眼裡都是最好的皇帝了

放戰爭債券的活動成為了當時帝國的一大焦點事件。當然認購戰爭債券的人也很多特別是那些希望從戰爭中獲利的資本家更是非常的積極普通的百姓也不甘落於人後很多人都是把存在銀行裡的錢取了出來然後轉為購買戰爭債券。而百姓的這些反應恐怕連朱祁鈺自己都沒有想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