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的系統不正經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六百一十二章合格的鈞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六百一十二章合格的鈞瓷

任何工藝技術,都不可能憑空出現,當然也不太可能消失。

你認為消失了,有時候是轉化了。

就像鈞窯,真的消失了嗎?

要真消失了,那麼苗家的身後窯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研究一下,鈞窯的很多技術,都可以在其他窯口中能夠發現。

這個主要看特徵,歸納起來,要想燒製出合格的宋鈞,必然要關注“窯變“特徵。

而這種窯變特徵的出現,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釉藥中的活動性配方,其次就是與窯爐結構關係密切。

除此之外,還有影響鈞瓷成品率的,是所用的燃料。

再有一些影像因素,就是裝窯之時,內部瓷器的擺放稀密。

最後就是外在因素,如寒暑、晴雨、風向等等。

這些都需要窯工們的經驗,以此來應變。

只有萬事俱備,配合窯工和匠人的能力,才能最終燒製出一窯合格的鈞瓷。

否則,就會出現古人所講的十窯九不成的結局。

鈞瓷屬於高溫窯變瓷,它的顯著特點和精髓就是自然窯變。

鈞瓷的燒製,一般採用素燒和復燒兩大主要工序。

當復燒到850攝氏度時,釉面開始融化。

從而使釉料中的各種氧化物,相互滲透和融合,形成了萬紫千紅、光彩奪目的絕妙奇觀。

這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是其他任何窯口和陶瓷品種無法相媲美的。

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所以人們多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鈞瓷的窯變藝術。

鈞瓷製作一般需要經過七道大工序,第一就是所有瓷器製作的必經之路,也就是瓷器原料加工,選料。

在礦區尋找效能可靠,質量穩定,宜於鈞瓷產生窯變的原材料,並精心進行挑選。

選擇了合適的,之後自然就是把原材料進行必要的處理。

接下來就是最麻煩的一步,也就是瓷土的陳腐。

鈞瓷也不例外,選擇了合適的瓷土,處理之後,瓷土堆放於露天料場,進行長期的、循環不斷的風吹、日曬、雨淋、冰凍,使其風化潤酥,改善效能。

礦石料需入輪碾進行粗碎,成砂粒狀或粉狀。

有的需遮陰、防雨、防塵等。

這樣處理只有,才會進行細磨。

在古代,這一步工藝十分重要,因為沒有各種機械幫忙。

所以,研磨也成為了一道很苦難的工序。

只有把各種原料,按配比裝入工具中轉動,才能成為符合質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這些都是對原材料的處理,處理好了,才能開始製作一件合格的瓷器。

有了原材料,之後會首先進行造型設計。

鈞瓷傳統造型以盤、缽、碗、爐、花盆等器皿為主,追求端莊大氣、質樸自然的藝術風格。

現代鈞瓷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加入了現代美學元素,開創了鈞瓷藝術新的表現領域。

鈞瓷造型有傳統器皿類、人物類、動物類、異型類幾大類別。

形成了器皿系列、動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飛禽系列、實用品系列等上百個造型系列,上千個品種。

種類繁多,如果想要大批量製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製作模型。

當然,手工拉坯則不需要模具。

但是現代大規模生產,絕對離不開模具。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製成模型,還是有點技術難度的。

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製成後素燒成模,可用於脫坯成形。

現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調製成漿,使其凝固而成模。

石膏模既可用於注漿成形,也可用於脫坯成形。

素燒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點,是都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吸水性,可反覆多次使用。

模型一般為內空型,其內壁的形狀即為坯體的外形。

鈞瓷泥胎成形肯定是手工拉胚,而在現代根據產品的種類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漿成形、拉坯成形、脫坯成形等幾種方法。

注漿成形是把泥漿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後把多餘的泥漿倒出,少頃開啟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體。

拉坯成形更加簡單,就是在轉動的輪盤上放一泥團,用手拉製成各種圓形的坯體。

這也是頂級瓷器,最為主要的傳統成型方法之一。

至於脫坯成形,又稱印坯成形。

這種方法是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緊貼在模型內壁壓實,對接成形。

脫大瓶時,須把泥搓成泥條,置於模型內,並拍打成合適厚度的坯體。

連續不斷地重複這種過程,逐漸擴充套件坯體,直至最後把整個大瓶脫成。

當然,最難的肯定是徒手成型。

這是指用手工捏製、凋塑等手法進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於小件或異型器皿的製作。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成型之後,經過晾曬、利胚,最後就是進行素燒施釉。

這裡將製作特殊的鈞瓷釉,因為不同窯口有各自釉料的秘製配方。

只有有了合適的釉料,才是燒製一切頂級瓷器的基礎。

有了基礎釉料,才是素燒。

素燒會把經過成形後的精坯,不上釉先燒一次。

溫度在900℃~950℃,這是第一次燒。

這樣做主要是增加坯體的強度和吸水性,利於上釉操作。

素燒之後出窯,選擇合適的進行上釉。

把經過素燒後的素胎,採用涮釉、浸釉、澆釉、刷釉等方法進行上釉。

使素胎表面,附著一層具有合適厚度的釉漿。

完成這一步只有,就要進行高溫燒製瓷器。

經過上釉的釉坯,入窯進行燒成,也就是釉燒。

溫度一般在1280℃~1300℃。

古代宋鈞官窯採用柴燒,新華夏成立後,恢復鈞瓷生產時採用煤燒。

1994年以後,則普遍採用氣燒。

直到恢復柴燒工藝後,宋代的制鈞燒成秘密才得才破解。

鈞瓷燒成時由於溫度、氣氛以及氣候等的影響,使燒成後的產品具有色彩斑斕、變化萬千的窯變效果。

鈞瓷的燒製,目前主要有氣燒、煤燒、柴燒、碳燒幾種工藝。

當然,這麼燒製出來的瓷器,都有著獨特的風格。

畢竟氣燒、煤燒、柴燒風格特徵,都不同。

最後就是鈞瓷成品的出窯,對燒成後的鈞窯瓷器,按照鈞瓷標準進行檢選和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