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二章 按田畝收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零二章 按田畝收稅

大周立朝之處,有的地方人口流離,土地荒蕪,召農戶耕種,每戶給十五畝地,蔬地兩畝。

現在將軍的意思,大致是每戶十畝,蔬地一畝。

看起來比前者要少。

但是以前是什麼狀況,現在是什麼狀況。

真要是頒佈每戶給田十畝,蔬地一畝,連內地的流民都會湧入金州,哪怕需要先為官府屯田數年。

多少百姓一輩子為人做佃戶,自家一畝田都沒有。

就算家裡沒田,同樣要為大周服徭役,不但沒有工錢,還要自帶糧食衣物。

而為金州官府屯田,不但提供吃喝,還會提供農具,衣物,鹽,魚,肉等物資。

因此很多官員不同意。

十井分巡道戴國偉,受到過多次將軍的誇獎,和將軍的關係比較熟,因此極力反對。

“現在有強敵在側,不比太平時節,把田畝分給百姓容易,稅賦怎麼定?

定少了不夠官府之用,定多了百姓不滿,和內地不也是陷入同樣的困境。

而且一戶十畝地,一畝蔬地,金州的田畝夠分嗎?分不到的百姓怎麼辦?”

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援。

張達基改變了態度。

“金州田畝不夠分,長白山東岸舊日沒什麼人口和田畝,鎮江也是人口不多。

現在的長白山東岸各地和鎮江,開墾了近二十萬畝田,而遼左之大,遠遠不止於此。

又有沉陽,遼陽,復州,蓋州,海州等上千里之廣的富庶之地,哪怕不開墾新田,也是足夠所有遼左百姓一家十畝以上的。

以前田畝大半被軍戶大戶佔據,現在都被蠻族所得,所以只要光復遼左,遼左的田畝是足夠的。

加上源源不斷的開墾新田,每戶分二十畝也不算辦不到,還有海外諸島呢。”

“哈。”

戴國偉知道張達基是什麼樣的人。

此人雖然有能力,但是極其的倨上。

因此知道張達基這番話,只是為了迎合將軍。

“我當然知道遼左最富庶的地帶在蠻族手中,可我們才站穩腳跟幾年,如何能把蠻族手中的田畝算成我們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何又不能?將軍去年提出五年平遼,五年後這些地方當然會被我們收復。”

“既然如此,那就等光復遼東後再分。”

見戴國偉激動起來,擔憂引起私仇,張達基不在開言,停止和他繼續爭論。

他已經表明了態度,達到了目的。

其實。

他的內心裡,也不是很贊成分田,向百姓透漏口風,給他們希望,弊大於利。

現在各地的確形勢漸好,但是未來的事誰說的準。

蠻族可不是那麼好解決的。

蠻族勢不可擋了幾十年,雖然在金州吃了虧,但這才幾年,蠻族又沒有傷筋動骨過。

而且蠻族佔據的奴兒干司不提,又佔領了遼左最富庶的地方。

不論田畝,人口,還是地盤,數倍於現在的他們。

將軍從來都是有信心。

但是上位者自信是好事,他們這些屬下卻不能盲目自信,要腳踏實地的做事。

萬一一時間解決不了蠻族,陷入僵局幾十年也是有極大可能的。

而真要是如此。

那麼向百姓做的承諾怎麼辦?

豈不是自找麻煩。

官員們都停止了爭論,看向了將軍。

唐清安沉吟了一番。

“田是一定要分的。”

這句話眾人都沒有意見。

什麼時候分,要不要向百姓透露,這兩點才是關鍵。

先收復遼東,然後分地。

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唐清安的確計劃五年內平遼。

按照各地民生的發展。

三年後。

各地將會有百姓兩百餘萬,軍兵十餘萬,而田畝,經濟,漁政,船政,濟州島貿易等等。

都會走向正軌,達到自給自足且有餘力。

遼西出動十餘萬軍,金州鎮江出動十餘萬軍,帶上朝鮮數萬軍,民夫騾馬不計。

只軍力高達近四十萬。

穩打穩扎。

蠻族顧頭不能顧尾,只能疲於應對。

順利的話。

三個月就能平掉蠻族。

可是這是他的想法。

正如人們擔心的,未來的事情誰能保證。

唐清安也無法保證。

遼西錦州軍,北鎮軍的戰鬥力到底如何,能不能和蠻族進行野戰,誰也沒有底。

就是他的金州鎮江各將,也沒人向唐清安保證,野戰裡一定能打敗蠻族。

只不過正如鄭永廉所言。

官府的執行力跟不上如今的形勢。

幾年裡不能改變的話。

現在變相的“農奴制”,會導致百姓和官府離心。

“為官府屯田的民戶,四年以上者不足五千戶,三年以上四年以下者不足一萬戶。

兩年以上三年以下者,不足五萬戶,一年以上兩年以下者,不足八萬戶,一年以下者不足七萬戶。

如果按照為官府屯田七年以上者,每戶分田十畝,蔬地一畝,三年後,分地只五萬五千畝。

四年後,分地十一萬畝,五年後,分地五十五萬畝,六年後分地八十八萬畝。

三年後的那三年時間,合計分地不足一百六十萬畝。

將軍對於明年五月前,要求各地,包括朝鮮各島,新墾田畝一百萬畝。

不提這一百萬畝,就如今已經有一百一十萬畝地。

那麼到了明年五月,我們將會有兩百一十萬畝田地,以現在各地人口一百七十萬算,預估戶數兩百萬戶,如何會不夠分?”

鄭永廉坐在最下方,見主官們都安靜下來後,終於慢條斯理的說了起來。

人們紛紛側目。

眼神裡各色各樣。

有認為他為了出頭無所不及,有人認為他真是膽大,有人認為他的確有些才能。

“還有遼民在投奔我們。”

聽到有官員小聲提醒。

張達基自信的笑了。

他在西窪做文書,不光管理西窪的文書,也負責各地聯絡的公文,又從無到有看著西窪發展。

可以說眼光得到了極強的鍛鍊。

對於分田之事,他既然敢提,當然就事前做了無數的推演。

“今年開年以來,投入我們的遼民之數,比往常翻倍的下滑,可見遼左中部有能力投奔的遼民,大多都已投奔。

而蠻族腹地的遼民,雖然也有投奔而來的,但是靠他們自身困難極高。

如果我們不能收復這些地方,則人口也不會再有前番的暴增。

能收復就會有更多的田畝,不能收復,那麼遼民數也不會暴增,何必杞人憂天。”

說話很犀利,那官員住口不言。

“現在的田畝已足夠分,明年,後年還會繼續開墾田畝,而三年後才會開始分田。

我不知道諸公到底是顧忌田畝不足,還是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利呢?”

這話太難聽。

大部分人都臉色難看起來。

“永廉,說話注意分寸,各地有如今的形勢,各官都功不可沒,如何能輕易妄言。”

唐清安呵斥了一聲。

聽到將軍的話,鄭永廉面不改色。

“我在老家,只是一名童生,習慣了往常的生活,不願意改變,老家陷入了蠻族之手。

外部的因素逼我改變,活不下去,帶著家人逃到了將軍治下,然後被派到西窪做文書。

西窪做事兩年,從一開始的陌生,到習慣,有一天雨打芭蕉,趁著空閒,我觀著景緻,突然驚醒。

兩年的時間,我就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西窪官府管理民生,事無巨細都要安置,從一開始的數千民,到上萬民,三萬民,以致如今的十餘萬民。

這其中的弊端,我不提,各位也知曉,比我都懂,卻為何不願意改呢?

我想,因為習慣了安逸吧。

可是正如剛才戴道臺所言,咱們身旁有強敵在側,我們看到弊端不改,是不是也到等著哪一天,敵人逼著我們該呢?”

或礙於此人的激進,不想與此人在將軍面前發生爭執,或自持身份,或認可。

現場一時安靜下來。

“如果田畝發下去,怎麼收稅呢?”

“十稅一。”

這稅不低。

但是現在是戰時,又不是太平時節,也說的過去。

“十稅一不夠供給官府和軍隊。”

“境內一百六十萬百姓分了田後,一年只靠賣鹽鐵等,可得三十餘萬兩白銀,對國內的人參皮毛等貿易,每年可得四十餘萬兩白銀。

兩百萬畝田,一年田稅就是四十萬石,如果有了三百萬畝田,一年的田稅則是六十萬石。

而咱們還有漁場,現在漁場有船一千三百艘,每月可提供七萬石漁獲。

三年後,一年就可以提供兩百萬石漁獲,有什麼還擔憂糧食不足的呢?”

有人發現了不對。

“不按人口,只按田畝收稅?”

鄭永廉嘴角翹起。

將軍召見了他,鄭重的告訴他,只要落實這一條,那他的萬言書就能載入史冊。

“只按照田畝收稅,而且每戶只需一丁,一年為官府服役一個月,由官府提供吃住。

一年中為官府服役超過一個月的,要麼記入來年,要麼抵扣銀錢。”

眾官員驚呆了。

唐清安面帶微笑。

大周承襲大明,卻沒有大明晚期名臣張居正的變法。

只其中清丈全國田畝。

還是在各地還極力推諉的情況下。

最後全國清出了兩億八千萬畝田。

什麼概念?

沒有修建水利,沒有開墾田畝,兩億餘百姓,平均每戶增加了幾畝田。

至於後世有人抹黑張居正,抹黑明朝,拿山東,湖廣,四川清查出新的田畝數量,比其餘地方翻了數倍之事,來否認這個成果。

山東是京師權貴太監勢力範圍,隱藏田畝當然居多,百姓叛亂一半發生於山東。

湖廣熟天下足,正是出自明末官員李釜源撰《地圖綜要》內卷中,然後產生的諺語。

四川是天府之國,明初因為歷史原因,導致此地不清,萬曆朝歷史原因已經消散,張居正既然清查,得出新田的數量並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更重要的是。

這些清查出來的田畝,是要交稅的,怎麼可能往多了報。

就是官員想如此,地方大戶也不會同意。

沒有張居正改革清查出來的這兩億八千萬畝新田,以大明畸形的財政制度,早就維持不下去了。

為何賢明的隆慶違背祖制,強硬的推行福建開關?

就是因為財政已經破產了。

逼著他們改革。

以史為鑑。

唐清安知道大周的田畝是足夠的,不過和朝鮮一般無二,大部分都在大戶手中。

大戶是誰?

權貴,太監,退休歸家的官員,世襲的武將。

分田。

是可以分的。

就看怎麼分。

什麼時候分。

“各位還有什麼意見嗎?”

唐清安笑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