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周朝廷才是兇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周朝廷才是兇手

“世間何人最期望天下太平?”

唐清安不等林如海說話,一邊沉思,一邊露出堅定的眼神。

“從大澤鄉陳勝吳廣發動的起義,喊的口號是伐無道,誅暴秦,乃至千年間。

不可計數的農民起義,都是以安民,均田等為目標的口號,。

沒有一支真正的農民起義隊伍,是以要做皇帝而吶喊的。

反倒是皇室,世家,官宦子弟,武將等,造反大多都是以做皇帝為目的,打出的旗幟。

這說明了什麼呢?”

金江鎮的文武,機密都在此處,乃至學問最深的林如海。

唐清安的目光炯炯有神。

沒人回答。

眾人摸不清楚平遼侯的心思,不知道他為何在這事上如此慎重,如此長篇大論。

唐清安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認識什麼是民心,才知道民心的威力有多麼的強大。

唐清安自認為自己不是聖人。

至少脫離不了低級趣味四字。

他以前認為自己應該接近了聖人的地步,可是見到了真正的美色,此一道上他就完敗。

是好事。

因為他也認清了自己。

有些事,他看過,卻的確做不到。

雖然某些事不在了,可某些思想一直陰魂不散。

在某個大變以前,有人敢說不要皇帝,大家會說此人是瘋子,當某個大變以後。

還有人說要做皇帝,大家也會說此人是瘋子。

但是這些思想明面上不在了,卻一直都在。

唯我獨尊,我說了算,作威作福,為所欲為。

這等權勢。

當真的降臨之時,誰敢說自己能拒絕之。

皇帝的原生地,這片土壤揮之不去,驅之不散,附著在許多人的身上。

遇到了適當的氣候,適當的溫度,就可以發病。

所以唐清安有自己的謀劃。

關於自己的未來,金江鎮的未來,乃至於民族的未來。

儒家。

是要大改的。

不過此事不好輕動,動則天下為敵,至少現在金江鎮的認知,絕對要改。

一提農民起義。

人心就認為是農民導致的天下大亂,談虎色變,認為作亂的農民是毒瘤。

把朝廷的敗壞歸之於百姓之上。

民智未開。

唐清安不會讓金江鎮的遼民,聽從就有地主階層灌輸的印象,把霍亂天下的責任,歸罪於流民身上。

既然風起。

他就要未雨綢繆。

只有金江鎮的遼民,認識並接受了這個道理,他率軍出關時,才能繼續保證金江鎮上下一心。

金江鎮如今因為仇恨蠻族,所以在對抗蠻族一事上,齊心協力共同出力。

哪怕日子過的困苦,也心甘情願。

即吃不飽肚子,還要屯田,修建水利等。

可是如果不能改變他們的認知,那麼唐清安用金江鎮的積蓄,乃至金江鎮子弟的性命。

去填入關內時,則得不到遼民的認可。

但凡遇挫,則會舉步艱難。

數百年後東北大帥入關失敗就是前車之鑑。

雖然他和前者不同。

前者是因為私慾,他是因為想要救世,以匡扶天下萬姓。

“伐無道,誅暴秦。”

“打抱不平。”

“打富濟貧。”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天補平均大將軍。”

“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

“天譴魔軍殺不平。”

“殺盡不平方太平。”

唐清安一句句說道。

這些大逆不道的話,令屋子裡氣氛極為壓抑。

“可見農民才是天下最渴望太平的人。”

唐清安終於說完,並堅定的如此認為。

謝友成,馮勝之,顧應時,賈鑑,林如海,都是精明的人,至少不愚笨。

他們都懂了平遼侯的意思。

陝西流民作亂,哪怕導致大周國家敗亡,責任是大周無道,而不是流民霍亂天下。

“將軍之言,令人恍然大悟啊。”

賈鑑嘆道。

他是真分不清楚,現在的將軍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

將軍的思想,如果在金江鎮傳開,獲得百姓的認可,無異於和朝廷割裂。

反倒是朝廷打殺流民,會獲得金江鎮百姓的同情。

朝廷越是殺害流民越多,金江鎮的百姓,反而越會痛恨朝廷,同情陝西的流民。

蠻族還未平。

將軍就已經開始佈局國內。

可怕可懼。

將軍如此年輕,如何才智這番高覺,令人感嘆。

謝友成,馮勝之,顧應時三人又不同。

馮勝之心向朝廷,乃從小讀儒書,受其薰陶,和忠君就是愛國一個道理。

可是他畢竟是遼民,和遼民受了同樣的苦。

心中也裝有遼民。

朝廷難道是真無道嗎?

馮勝之啞然。

即不願接受,又無話可辯解。

謝友成,顧應時,二人則認真思考將軍所言,越發佩服將軍,也更加認可此言論。

霍亂天下的,絕對不是陝西流民。

而是無道的大周朝廷。

林如海學問之深,不是在場之人可比。

他皺著眉頭,低頭沉思,猶豫的看向唐清安,唐清安心平氣和的鼓勵他。

見狀,林如海不再猶豫。

“可是流民作亂後,不少事也是令人慘不忍睹的,如果把流民作亂定義為正道。

那對死於流民手中的無辜百姓,又如何解釋呢?”

平遼侯既然以百姓為重,林如海還之以百姓。

以彼之矛攻子之盾。

唐清安不但沒有被林如海難住,反而當即暢暢而談。

“百姓對農民起義有誤解,因為農民起義一旦爆發,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不可計數的農民隊伍,大部分都是淳樸的農民,以求活為目的。

可是不少的流氓,盜匪,野心之人,這些真正作歹的人,會順勢加入其中。

他們心思惡毒,為非作歹,農民的心思單純,他們的心思複雜,農民起義順利時。

他們會投機,纂奪權利,農民起義遇到挫折時,他們就會背叛,分裂,到處擾民。”

文官的筆中,史書對農民起義之事,只寫了其發生後,國家敗亡,然後民族如何沉淪。

導致了後世人對農民起義的惡劣印象。

民族的沉淪,不歸罪於朝廷,反而歸罪於流民,實在是無稽之談。

見眾人都不再反駁。

唐清安下了命令。

“明日起,學堂,軍校,乃至軍中,官府都要思考。”

林如海也在思考。

思考唐清安為何叫來自己的用意。

很快,他就琢磨透了。

唐清安看重的,是金江鎮官員對自己才德上的敬佩,如果他也宣揚唐清安這套理論,認可唐清安的理論。

那麼金江鎮的官員,誰敢不服氣?

連朝廷的探花都認可的理論,這些頂多舉人出身,多半秀才,乃至童生,甚至功名都沒有的官吏。

他們有什麼資格和底氣來反駁?

好厲害的人。

難怪他不到十年,就建立了如此基業。

不是運氣啊。

林如海佩服其人。

“干戈不起,社稷安定。政治修明,公平正直。五穀豐登,不愁衣食。

以這三句話來問道,眾人都來評論百姓願意不願意。

如果認為金江鎮的百姓願意,那麼陝西作亂的流民願意不願意。

如果認為陝西的流民也願意,那為何他們作亂,如果他們不願意,為何又不願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唐清安丟擲了一顆不小的石子,投入了本就不平靜的水面。

很快。

金江鎮上下,都開始談起了這件事。

“當然願意,哪個百姓家裡會不希望天下太平?”

金江鎮沒有大戶。

原來的大戶都消亡在了蠻族的手中。

武將,文官多半都是出自小門小戶家中,絕大部分都是普通的遼民出身。

他們還沒有到和百姓脫節的地步,思想上還是百姓。

因此沒有會認為百姓不希望太平。

很簡單的道理。

天下不太平,最先遭殃的必定是百姓。

“既然百姓都希望太平,為何陝西百姓作亂呢?”

金州軍學堂。

各堂學員們,在文教官的組織下,都開始了辯論和學習。

“就不應該叫做作亂,應該說是為了求活。”

有學員反駁道。

他站起來激動的說道。

“將軍曾經說過,當人要餓死的時候,只要他不傷人命,只偷搶食物,那他就情有可原。

陝西的百姓都要餓死了,朝廷不作為,如何就不能求活呢?”

他的話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

金江鎮不只是丟擲了問題,把多年來陝西流民的遭難,都細緻的下發了。

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

一封書信,更是被大量轉閱。

“自晨出發,出郭門二十裡,又行四十裡,此日天色甚霽,搴帷而眺,則四十裡中一望皆黃茅白草。

察所過之處,皆行地畝中,畝之疆界尚在,而禾把之跡無一存者,計耕作久廢矣。

問農。

農答皆是如此。

問農,向所見一路荒蕪之田,無差糧乎?

農答,前此皆膏腴之業,差糧如何得蠲?

問農,何不耕?

農答,無牛

問農,何以無牛

農答,人不堪役,則先賣其牛棄其地。

......

“朝廷本來就是禍害,我聽我父親說,當年遼東局勢就是敗壞朝廷官員的手中。

才有了父輩們的劫難,我的大伯一家就是死在蠻族手中。

而至今以來,大周朝廷都為救濟咱們遼民一粒糧食,都是靠將軍組織我們遼民自救。

這些年咱們父輩吃了多少苦,如果不是將軍,我們那裡能有如今的時日。”

有學員更激烈。

認為大周的朝廷,才是百姓最大的禍害。

如果不是大周朝廷為非作亂,禍害大周,如何會有今日之局面。

大周朝廷。

才是霍亂天下的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