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零三章 天下就是天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零三章 天下就是天下

治國之策。

唐清安身為薛家學徒,自小沒有讀過道學,認了些字,學了幾部商典。

也沒有天賦,沒有錢,更沒有條件去讀書。

所以治理金江鎮,除了吸納大量的底層讀書人,例如馮勝之,顧應時,謝有成等等,然後就是自己結合後世的所見所聞,結合歷史知識,一路摸索走到今日。

金江鎮是他帶領的,但不是他一個人建設到如此的地步。

“派軍隊入內地?”

謝有成驚訝道。

“後勤怎麼辦?”

“難道指望國內官府供應嗎?據我所知,不少明軍作亂,都是地方官府導致的。”

大周的規矩。

軍隊行軍抵達汛地,當日是不提供糧草的,這個規矩,被很多地方玩出了不可思議的操作。

例如前番蠻族全奪遼東,京師戒嚴,調兵入主京畿。

京畿官員為了節省糧食,對調來京畿的軍隊,一日一個調令,這樣各地的官府,就永遠不需要為客軍提供糧草。

包括各地軍隊入陝,入川平亂,發生過不少這種事,前車之鑑沒有官員們學會吸取教訓。

他們的操作無法指責,因為規矩上,的確是符合程式,但違背了自然規律,畢竟士兵也要吃飯的。

後果就是不少的軍隊譁變,自行潰散,糜爛鄉野。

經過謝有成的提醒,唐清安嘆了口氣。

只需要派兩營金江軍入川即可。

但無論是由國內提供糧草,還是金江鎮自己提供糧草,都是無法實現的問題。

金江軍想要順利入川,只有一條路。

和馮勝之,以及顧應時不同,謝有成做事風格,更多的是考慮將軍的想法。

可能和他的經歷相關,金州機密行走出身,性格謹慎。

“有一個人,可以解將軍之憂。”

“哦。”

唐清安來了興致,連忙問道是誰。

“程之信。”

“程之信?”

名字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是誰,唐清安皺起眉頭。

見狀,謝有成詳細的解釋。

“遼西將領,以前魏毅此人在錦州時,提拔的年輕將領。”

想起來了。

不但想起了程之信,還想到了戰死的羅明。

兩人是遼西軍中的後起之秀。

當初羅明堅守小凌河堡,抵抗蠻族大軍攻打多日不倒,最後功敗垂成戰死。

唐清安還惋惜了許久。

如此驍勇之將,死得實在是可惜。

程之信嘛,後來風頭漸弱,這幾年更是沒了音訊,軍司上報遼西的公文,見過一次的他的名字,想起了他調去了國內。

不等謝有成解釋,唐清安已然明白他的意思。

“程之信在四川?”

“是的,他在四川,因為戰功卓越,已經被朝廷提拔為參將,手裡握著四千遼西軍。”

“他會聽金州的嗎?”

謝有成搖了搖頭。

“此人當年性格自傲,頗有主見,不易受他人影響,不過經歷了這些年,可能會考慮金江鎮的要求。”

“嘗試一番吧,我再讓林如海上疏朝廷,彈劾四川之事,雙管齊下,看否能見成效。”

唐清安平息了內心的憤怒,看著謝有成離開的背影,思考目前的形勢。

自己是聖人嗎?

當然不是。

妻妾成群,大宅子,家裡金銀財寶無數,乃金江鎮之主。

之所以為四川之民憤怒,因為他懂民心的強大。

以德還是威,或者暴,無論哪種方式立業,決定了未來的基業。

同樣的流民軍。

有的流民軍殘暴至極,對百姓殘暴,對自己人也殘暴,晚上睡覺都需要警惕的睜開一隻眼睛。

因為什麼呢?

因為他一開始就選擇了殘忍的手段。

那他的手下們,大多數的人也必定手段殘忍,不講仁義。

所以他怕。

越怕手段越狠辣,以殘暴恐嚇手下。

還有的流民軍,哪怕陷入了絕地,手下們也願意拋妻棄子的跟隨,為什麼呢?

因為他把手下們當做人,當做他的兄弟。

更有軍隊。

行軍到何地,當地的百姓們不但不畏懼,反而踴躍加入他們,世代唱著歌謠歌頌他們。

例如戚家軍。

以史為鑑,立業的行事風格,決定了團體的風氣。

以民為本,是他唐清安,能在金州理直氣壯睡大覺的底氣。

有因必有果。

不是做了好事必定有回報,而是事物的結果,必定是因為過程的發展,有脈路可尋。

正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謝有成走了,唐清安收回視線,默然的看著輿圖。

金州衙門的掛飾,受節度府所影響,常以輿圖掛之,唐清安此處,更是掛了不少的輿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最大的兩幅,一副是世界輿圖,一副是大周輿圖,還有其餘的朝鮮輿圖,奴兒干輿圖,草原輿圖等等。

剛才謝有成指的是大周的輿圖,現在的唐清安,看的是天下輿圖。

大周沒有東亞這個詞彙。

但不是不知道東亞。

中國之中,意思為天下之中,所謂中國,顧名思義,即為中央之國,統攝八荒的意思。

天下輿圖,含括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地的地圖,相當於後世的亞洲地圖。

“將軍,長公子來了。”

侍衛進來通報。

“讓他進來。”

唐清安說道。

不久。

“父親。”

唐晏乾從軍學堂放學歸來,沒有回去家中,而是先來節度府,跟隨他的隨從,在外面等候。

自從他去軍學堂讀書,因為年齡的原因,不是從頭開始讀書,而是直接跳級。

雖然有不少的先生,特意教導他,但或多或少顯得格格不入。

昨日。

父親跟他說,以後他每日從學堂回來,先到節度府讀書一個時辰,然後再回家。

這讓他非常開心。

今天是第一次,唐晏乾有些露怯,雖然努力保持鎮定,看著陌生而又讓人激動的節度府,滿是激動。

指了指一個特意安排的小桉幾,讓唐晏乾去那裡讀書,是唐清安讓人專門搬來於此,當做兒子的課桌。

作為父親,他希望能把自己的兒子們培養成才。

上輩子,他在學校當老師的時候,他的孩子放學後,也會到辦公室寫作業,他在一旁工作。

作為老師和德育主任,他每天的雜事非常多,大多不是什麼正經的事情。

下班後再帶著孩子一起回家,多年都是如此。

唐晏乾從書袋中掏出書本,身前的桉几上,筆墨紙張各色文寶樣樣俱全。

“兒子,跟我來。”

唐清安看了眼唐晏乾翻開的書本,上面是歷史內容,關於各朝各代的故事。

於是摸了摸唐晏乾的腦瓜子,笑著說道。

“是,父親。”

唐晏乾起身,不急不躁走到父親的身前,炯炯有神的眼睛,讓唐清安內心歡喜。

他見過太多太多的孩子。

作為半封閉式的學校,換句話說,他見過的孩子,比很多人一輩子,在生活中見過的人都要多。

社會人經歷了社會,懂得了偽裝。

孩子不同。

孩子們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如果一名孩子的眼睛常年無神,就需要值得大人們警醒,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疏漏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知子莫若父。

唐清安知道唐晏乾能聽懂那些話。

“你知道天下嗎?”

“不知道。”

唐晏乾老老實實的回答道,沒有不懂裝懂。

“天下就是天下。”

“天下本就是一統的,不存在分分合合的說法,所能分合的,不過是世俗的政體。”

“世俗的政體,是基於天下之上的,並作為天下的一部分而存在,現實的政體固然有分合,而天下本身是一統如顧。”

國家這個詞,古代並沒有。

但是古代有天下的概念。

正是因為古代之天下的概念,所以中國無論歷史中的分分合合和,各方勢力最後必定追求的是天下一統。

在兩千年前,古人已然有了天下的概念。

唐清安希望自己的兒子們,懂的天下,換句話說,就是知道什麼叫做國家。

“你還記得道德經三十一回的內容嗎?”

“兒子記得。”

唐晏乾努力的背誦。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位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背誦的結結巴巴,磕磕碰碰,唐晏乾灰心喪氣的低著頭。

唐清安沒有特意去誇獎,也沒有特意去批評,不要把小孩子當做小孩,特別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平等的對待他的人格。

如此才能獨立,而不是變成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外界的風吹雨打。

對於古人的學問,唐清安從來沒有瞧不起。

正如他自己的認知,萬事皆有度。

有糟粕也有精華,這是必然的結果。

棄糟粕而學習精華。

先賢的書籍,國人不提,英國,德國,美國,日本,俄國,丹麥,荷蘭等國家的學者,皆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西方國家的學者,總理,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燬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迴圈過程中,個人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

……

唐清安沒有提對兒子背書的看法,而是繼續說道。

“戰爭是老百姓最不願意的,所以權貴不可輕易使用,使用的權貴,要懷著悲痛的心情,取勝更不可自鳴得意,因為自鳴得意的權貴,必定以殺人為樂。”

戰爭。

父親的話,讓唐晏乾又想起了流亡的經歷。

根據他的認知,一些事情,他覺得能對得上,還有一些事情,他又覺得對不上。

雖然父親一向鼓勵他提問,可是他越來越不敢問。

他害怕自己問的太多,父親會對自己失望。

唐清安不知道兒子能不能明白他的意思,認知不一樣,對事物的理解也不同。

因為他前世的職業經驗,知道強硬的灌輸,永遠只能讓孩子流於表面。

孩子會按照你的要求做,因為他弱小。

但等他強大的那天,到了他自主的時候,終將恢復本性。

例如歷史上的萬曆皇帝。

小時候在母親強硬的壓迫下,學會了順從,獲得了朝臣們的稱讚,但等他親政的那天,兒時的表現,只堅持了數年而已。

自己的孩子,需要學習政治。

因為永遠都有差距,中外都不可能消失。

他教過的班級中,有九歲的孩子,已經懂的拉攏人,主動邀請他的孩子,去參加一場官方的活動,並且帶他的孩子去他家裡,親手蒸了一道食物款待。

接人待物令人驚嘆。

孩子是不懂得,因為他背後大人常年的教導。

更多九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保持著內心的純真。

古代更是如此。

唐清安因材施教,既然長子早熟,就應該教他更多,他應該學習的知識。

他希望唐晏乾,懂的什麼是戰爭,對戰爭應該保持什麼心態。

“以殺人為樂的者,是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的。”

“但是。”

唐清安話鋒一轉。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古人對於戰爭,有高度的認知。

在先賢的認知上,後世的學者,做出了一代代的更新,例如前世歷史中的王陽明。

以教化穩定人心,以武力消滅野心,雙管齊下,使得地方長治久安,恢復太平。

忘戰必危。

唐晏乾認可這句話。

朝鮮的經歷讓他知道,什麼叫做危亡。

他現在就覺得,朝鮮國王肯定忘記了戰爭,以至於那一路的狼狽,打破了他印象中,威嚴明智長輩的模樣。

至今,他只記得朝鮮國主的狼狽與不堪。

“有沒有什麼疑問,如果沒有,就去讀書吧。”

唐清安說完,又看向輿圖。

從福建,廣東,山東收攏各地的流民,與金陵江淮緊密的聯絡等等手段。

一則救治災民,二則向國內百姓傳播金州,三則加強金江鎮的人口。

興修水利,大力屯田,讓金江鎮獲得積蓄。

他入主中原的那天,帶來的必定治理,而不是殺戮。

殺戮易,治理難。

小冰河時期,最大的難題就是糧食,是賑災救民,以及瓦解消滅舊有的生態,帶去金州模式。

真正實際控制地方的鄉紳,從思想到生產資料方方面面受鄉紳控制的百姓,才是最難治理的。

現在入關。

他需要面對流民軍,大周朝廷,林丹汗,以及上千萬的災民。

金江鎮沒有足夠的積蓄。

不可能學習後金入關的那一套。

後金的眼裡,漢人並不是自己人,是需要各種手段分化,愚民,防備,打壓的物件,而他的眼裡,漢人是自己人。

兩者有根本上的不同。

“程之信。”

唐清安喃喃道。

此人是遼西將領,深知金江鎮,受到過金江鎮的影響,不知道他對金江鎮是什麼態度。

“希望你能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