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元首的憤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二章 業餘軍事愛好者(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二章 業餘軍事愛好者(二)

因為在1941年的冬天裡古德裡安們部隊的英勇抵抗,終於擊退了俄軍的反攻,於是希特勒遂深信他禁止任何自動撤退的命令,已經救了德軍,使其不至於遭受拿破崙大軍團在1812年所遭遇到的同一命運。他的寵信人員和某些指揮官對於他的歌功頌德,足以增強他的信心。所以當1942年秋季,德軍的攻勢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發生了頓挫,一個新的危機又正在興起時,希特勒馬上就再度想到他的老辦法,認為只要不惜一切代價,抓著已經得到的東西不放手,即能確保成功。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他放棄這個觀念。

現在大家似乎都已經公認,在兩種形式的戰鬥中,防禦是一種較強的形式。不過這卻是有條件的,只有防禦比較有效,足以使攻擊者在攻擊陣地時,流血過多而受到致命打擊,才能講得通。在東線上這種理論卻是不合適的。德軍的數量根本上就不夠組織一個如此堅強的防禦。敵人的兵力比古德裡安們要強過了好幾倍,在那樣寬廣的正面,可以集中其兵力在任何選定的點上,達到突破的目的。結果,大量的德軍遂難於避免被包圍的命運。只有在機動性的作戰中,德國參謀人員與戰鬥部隊的優勢才能發揮作用,或許才能抵消俄國大軍的數量優勢。

希特勒這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堅守不動的傾向與日俱增,他之所以如此堅持的原因,也許要在本性深處去發掘。他對於戰鬥的看法,只注意到極端野蠻的一方面。他的思想只能瞭解挺著不動,而讓敵軍碰在古德裡安們的防線上流血致死,但卻不能瞭解一個高明的拳師往往會後退一步,以便發動一個決定性的突擊。他不懂得戰爭的藝術,而只懂得蠻力,而且認為意志力即足以保證其成功。

因為希特勒重視蠻力遠過於心靈,所以他陶醉在德國軍需工業的生產數字之中,甚至於忽視了敵人的生產數字還要更高的事實。他忘記了必須有訓練和技巧才能使一種新兵器發揮其充份的效力,只要新兵器達到了前線,他就感到滿足了。至於部隊是否已經學會了使用方法,和這種兵器是否已經在戰鬥條件之下透過了考驗,他卻絲毫不予注意。

同樣,希特勒又經常命令成立新的師。雖然古德裡安們部隊數量的增加是極合理想的,但是因此而使已經編成了的部隊缺乏補充兵員,卻是得不償失。這些老部隊幾乎已經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而那些新成立的單位因為缺乏戰鬥經驗,所以死傷率特別重大,空軍野戰師、黨衛軍師和所謂人民步兵師都是明顯的例證。

最後還有值得提出的一點,雖然希特勒的扮像很英武,並且歡喜追求作為一個前線軍人時所獲得的經驗,可是事實上,他卻缺乏一個軍人的性格,他的思想與情感都是不合普魯士傳統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希特勒從集團軍群和集團軍的報告中,對於前線上的情況,毫無疑問具有清楚的瞭解。此外他也經常召見剛從前線上回來的軍官。所以他不僅清楚古德裡安們部隊的成就,而且也知道自從俄國戰役開始以來,古德裡安們部隊即在不斷忍受過度的折磨。也許這正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使古德裡安們從來無法勸說希特勒去接近最前線。要請他來視察古德裡安們的集團軍群總部都已經夠困難了,至於再向前走一步,對於他來說,就已經根本上不可能了,他可能是害怕在前線上的所見所聞會打破了他的黃金美夢。

希特勒雖然儘量強調他過去所具有的前線軍人身份,但是古德裡安卻從來感覺不到他的心靈是屬於戰鬥部隊的。部隊的損失對於他而言,只不過是數字的減少而已。他從來是不曾把他們當作人類看待。(注:有人認為希特勒內心是軟弱的,他過份受到情感的支配,所以他自己害怕這種弱點會影響他的決心,因此不敢到前線上去看一看。不過希特勒這個人卻是非常奇怪的,很難於瞭解。假使說他內心是軟弱的,那麼為什麼他的統治又會那樣日趨於野蠻和殘酷呢?)

不過有一點,希特勒的觀念卻完全像一個軍人,那就是對於戰功的勳獎。他的主要目標就是要使勇士能夠獲得榮譽。

上面所說的各點,即足以證明希特勒不適宜作一個軍事領袖。不過假使他能完全信任一個有經驗而負責任的總參謀長,則這些缺點也就多少可以獲得一點抵補。無論如何,他也有幾種特長,那都是一個最高統帥所不可缺少的:堅強的意志,能夠抵抗最嚴重危機的神經,極端敏銳的頭腦,在作戰領域中也具有某種天才,還有能認識技術可能性的能力。假使他知道如何利用其總參謀長的技術來抵補其在軍事領域中(尤其是戰略和大戰術方面)所缺少的訓練和經驗,則儘管有上述的諸多弱點,也還是照樣可以建立一個有效的軍事領導。但這卻正是希特勒所不願意接受的辦法。

用中國的話說吧!也許大家明白一點,希特勒如果有劉邦一樣使用人才的能力,德國雖然以一國之力挑戰各懷鬼胎的各帝國主義,也不一定失敗。劉邦就一無賴而已,但他會用人,一個領袖,可以不會打仗,但一定要把合適的人才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可惜希特勒沒有,他就想把權力抓在手中死死不放,結果不當葬送了德國,也把自己送進地獄。

正因為他相信他的意志力量是所向無敵的,所以他的政治成功和戰爭初期的軍事勝利(他認為這是他個人的成就)都足以促使他在估計其自己的能力時,會喪失一切的比例意識。照他的想法,若是接受一個有實權的總參謀長的意見,這對於他自己的意志不是一種補益,而好像是屈服在他人的意志之下了。此外他事實上由於受到傳統和背景的影響,對於軍事領袖具有一種根本性的不信任心理,後者的生活規律和思想方式都是與他不同的。所以他不準備有一個真正負責的軍事顧問站在他的身邊。他想做另一個拿破崙,只能容許奴才在他的下面,馴服地執行他個人的意志。不幸,他卻缺乏拿破崙一樣的軍事經驗和軍事天才。

古德裡安曾經說希特勒所組織的最高統帥部,其中並無一人有權可以向他就大戰略的問題提出顧問性的意見,或是擬定一個戰爭計劃。最高統帥部的“作戰處”,理論上來說應該擔負這個任務,可是實際上它只是一個軍事秘書處。它的唯一工作就是把希特勒的觀念與指示,用軍事術語改寫成為正式的命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