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攻略射鵰最新章節列表 > 佛教小知識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佛教小知識

出家

出家(梵語波吠儞野),佛教用語,又稱從釋。指離開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為佛教僧侶,修沙門清淨,追求心靈上的解脫。這樣的人,又被稱為出家人。而所有佛教僧侶的集合名詞,稱出家眾,僧侶共同生活的團體,稱為僧團。

有時,民間會將“成為不婚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也稱作出家。如“方濟會創始人聖方濟受到《馬太福音》的感召,終於出家。”,又如單國璽樞機主教.《真正的自由》:“我是個出家人,跟聖嚴法師一樣,沒有自己的財產,我最寶貴的財產,就是我的信仰。”

道教全真道也有不婚的出家制度(歷史上全真道南宗不提倡出家)。道教正一道道士一般蓄妻育子,不出家。

民間經常認為人出家是由於受到嚴重的打擊之後看破紅塵,然而此見解因人而異。有些人反而稱出家為真正的“回家”,意思是從宗教中,回到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

出家的分類

1.身出家:表示雖然在佛門中的形式皈依、剃度、穿僧衣、受三壇大戒、於佛教僧團寺廟之中居住,表面上看起來是出家人的模樣,這就是所謂的身出家。若是身出家,但是因為心中仍然想著在家人的生活,甚至過著在家人生活的本質,這就是所謂的“身出家而心未出家”。

2.心出家:表示強調佛門中出家的本質,而非只有穿僧衣、住寺院的表相。因為出家的發心,就是要求得解脫世間的煩惱結縛,所以真正的出家是不為了獲取任何的世間法來出家,而是為了出世間法來出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還俗

還俗,佛教用語。原本是指僧尼因為破戒,依律被遂出僧團而返回俗家,恢復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稱還俗。若因個人諸多因素,自願舍戒離開僧團而返回俗家,恢復世俗人士的身份,則稱為歸俗,也稱反俗。但到了後來,還俗也包含有歸俗的意思在內了,不一定是指負面的意思。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歷代的禁佛、廢佛活動等政治因素,下令全國的僧尼還俗,例如三武滅佛。反之,也有因非自願的情況下出家,直到獲得準允後才得以還俗,例如**的嬪妃、隨侍的奴婢,以及年幼的子女(送去佛寺當小沙彌)等。

至於佛教允許比丘還俗的次數,可以有三次機會,一說是七次;但比丘尼則僅能還俗一次。

除了佛教,在道教中的道士、女冠也常有還俗的情況發生。另外,西方宗教的修道者如修士、修女等不再繼續修道時,中文亦稱為還俗。中外歷史上,許多宗教皆有因受到政治力的介入,而遭到主政者下令拆毀宗教建築物、禁止傳教、強迫還俗的事況發生,造成宗教災難(簡稱教難,佛教徒則多稱為法難),是屬於宗教迫害的其中一種形式。

比丘

比丘(巴利文:bhikkhu,梵文:bhik?u),佛教術語,又譯為苾芻、苾礇、碹芻、備芻、比呼、比庫,意譯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怖魔。佛教受具足戒之後的男性出家僧侶,即稱為比丘(女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尼)。為佛教五眾、七眾之一,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漢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門來作為比丘的通稱。

因未成年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侶稱為沙彌,只需受十戒。但在成年受具足戒之後,則要遵守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

沙彌

沙彌(梵語:?rāma?era)是佛教中對年齡不足20歲,或其他初級出家男子的稱呼,沙彌是梵語,意為勤策男,言其當勤受比丘的策勵;又有息慈之義,謂當息惡行慈。其地位低於比丘。相應的女性出家人稱為沙彌尼(梵語:?rāma?eri)。

根據巴利聖典,最早的沙彌是釋迦牟尼的兒子羅睺羅。因為他出家時只有7歲,而不滿20歲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釋迦牟尼讓他以沙彌的身份修行。

沙彌戒律

欲成為沙彌或沙彌尼者,必須經所欲加入的僧團同意後,舉行公開的出家儀式。沙彌由受具戒10年以上,通曉戒律的比丘剃度;沙彌尼由十二年以上,通曉戒律的比丘尼剃度,並換俗服為僧服。剃度後的沙彌(沙彌尼)進一步學習後,依次受五戒和十戒。

沙彌分類

7-13歲,稱為驅烏沙彌(尼),因其可以擔任在曬食場上驅逐鳥雀等簡單工作而得名。

14-19歲,稱為應法沙彌(尼),因其能順應沙彌行法而得名。

20-70歲內出家者,稱為名字沙彌(尼),因其按年齡本來可以做比丘,但因緣不具而得名。

未成年出家者在滿20歲後,或者成年出家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進一步成為比丘或比丘尼。

按照律藏規定,沙彌尼在成為比丘尼之前,還要經過兩年的式叉摩那階段。

比丘尼

比丘尼(梵文:??bhik?uni;巴利文bhikk混i),又譯為苾芻尼、比呼尼、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中文俗稱尼姑。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

受沙彌尼十戒的稱為沙彌尼。之後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稱為式叉摩那,又名學法女。最後受具足戒者為比丘尼。

比丘尼歷史

在佛教僧團中,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養育釋迦牟尼長大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在佛陀時代,修行成就的比丘尼甚多,著名的有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

印度傳統上對女性有歧視,但佛陀建立比丘尼僧團,讓印度女性有多一個選擇。至部派佛教時期,阿育王派僧伽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僧團遠渡斯里蘭卡,在錫蘭建立起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團。後在公元435年,錫蘭派十一位比丘尼僧團前往當時的晉朝,為漢地的比丘尼授二部僧戒。漢傳佛教地區就有比丘尼戒傳承。漢傳佛教地區的比丘尼戒,源自於上座部,分別由分別說部以及法藏部傳至中國,直到今日尚有傳承。

1996年,斯里蘭卡引韓國比丘尼僧團前往授戒。第一位斯里蘭卡復興比丘尼的是bhikk混ikusuma。現時上座部已經復興比丘尼傳承,比丘尼僧團包括斯里蘭卡,泰國第一位比丘尼dhammananda(chatsumarnkabilsingh),第一位西方上座部比丘尼,ayyakhema,澳洲上座部第一批四位尼眾受具足戒,1998年10月22日,vayama,nirodha,seri,hassapa~n~na,泰國森林襌修傳統,由ajahnbrahm主持,香港第一位上座部比丘尼,bhikk混iuttaranandi,美國,英國,歐洲亦恢復了比丘尼僧團。

中國地區,因特殊時期影響,比丘尼戒傳承一度斷絕,只剩港、澳、星、馬及臺灣地區,尚有比丘尼戒傳承。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的比丘尼傳統也慢慢恢復。

比丘尼戒律

巴利律比丘尼有311條戒。8條驅擯戒;17條暫時拘留戒;30條懺悔心墮落戒;166條心懺悔戒;75條學處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