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好國舅最新章節列表 > 266、吹出來的弘治大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66、吹出來的弘治大捷

其實,自從弘治帝駕崩以後,正德帝還沒有即位,就學他父親的方式,以皇太子的身份下了第一道命令,罷京營官軍供役。

並且,終其一生,正德帝都是十分有理的執著的嚴格執行這套禁令,同時緊盯著手下,不讓他們有任何機會,做出逾越規矩的時候。

可見,在當時登基年輕的十五歲的朱厚照心中,早已對官軍佔役、不復操練的現象深惡痛絕,還沒等登基就先下令罷之。

而在正德執政年間,正德帝就十分重視京營建設,即位之初就命兵部等清查團營、清勾逃亡人數、選兵,重新恢復了操練。

這是正德帝對弘治帝遺留的諸多弊政的一大改革,他身體力行,對恢復京營戰鬥力的努力,一直持續到正德王朝結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只是,隨著嘉靖帝以旁支入繼大統即位後,京營也隨著宅男嘉靖,修宮殿、長城等,再次被佔役,戰鬥力也很快又徹底下降。

到了後來沿海倭寇猖獗時,原本在正德帝手底下還能和蒙古人打仗的京營兵,在嘉靖年間,已經做不到了這些了。

否則,若非正德帝早崩,京營兵開始腐爛,恐怕戚繼光就算是將門子弟,也很難得到那份剿滅倭寇的差使吧?

畢竟,京營兵若是實力尚在,按照慣例,那就是調京營兵南下滅倭了,而不會因為掩蓋衛所糜爛,所以重新選兵將,專門為剿滅倭寇練兵了,終究他們是離嘉靖帝最近的,並且值得皇帝當心的一支兵馬。

可惜了,那些曾經以疲憊之師,血肉之軀,保衛京師,抵抗瓦剌大軍的京營兵,他們的後輩如今卻是早就失去了先輩的血性和勇敢了。

這就是如今京營兵會如此腐朽的原因,可以說弘治帝背鍋最大,不過,這也不可否認弘治地是個好皇帝,畢竟,是個人就有缺點,就是秦皇漢武都一樣,這無可指責。

當然,文人對於弘治帝吹捧太過也是事實,畢竟弘治帝出色的地方,也就是他的人品和他在內政建設和馭下手段而已,可在其他方面,卻真是吹捧太過,因為遺留的弊政實在太多了,京營佔役也只是其中一項而已。

其他的就是邊備荒廢,“三大捷”流傳至今,但“弘治中興”裡,很明顯武備不在中興之列,它應該是弘治朝最出名的弊政,甚至於所謂的“三大捷”完全可以當一個笑話看。

張在後世,就記得《明史》所載文治武功的弘治帝,除了文治以外,其他都與《孝宗實錄》記載不同,而在《孝宗實錄》裡,“三大捷”的實際情況,明顯和《明史》不同。

比如《明史》載:火篩犯邊延綏,巡撫陳壽到了,安排部署,率領明軍諸道襲擊,斬獲甚多。朝廷剛剛派遣苗逵等重兵至,可是陳壽已經上奏捷報,孝宗嘉之,加錄一等。

這些可和《孝宗實錄》中所載不同,《孝宗實錄》載:弘治十四年,孝宗命徵虜大將軍總兵官保國公朱暉,提督軍務都御史史琳,及監督太監苗逵,帥五路之師,共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征河套。結果卻是“虜已先覺,徙家北遁,軍還。斬首三級。”

不得不說,《明史》就是個大笑話,這場吹噓的大捷結果,根本就是來犯的敵人已經撤退了,明軍根本沒有追擊就“還”。

十萬大軍出征,明軍斬首三級,這叫大捷?

可是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火篩轉頭又回來搶劫了。

實錄記載“時虜擁大眾入內地縱掠,所亡失人口產畜不可勝紀,命將出帥且久,諸鎮擁眾兵不能御虜,先後斬虜止十二級,以捷聞。議者恥之。”

說實話,無論別人怎麼看我,反正張都認為文人吹噓呢弘治朝這場為大明換來數十年邊塞安穩的大捷,就是個大大的笑話。

畢竟,這次聲勢浩大的出征,先後斬首只有十二級,“諸鎮擁兵”卻不能抵抗,損失不可勝紀,就是明朝得有識之士,都引以為恥,又從哪裡來的弘治武功的大捷?

真不知道那位叫陳壽的巡撫官,到底有什麼背景,能讓蟎清修的《明史》這麼給他貼金?

而且最讓張疑惑得一點,那就是陳壽到底有沒有參戰,原因就是《孝宗實錄》裡面,都懶得提這人,找不到有關他作戰的任何記錄,倒是《孝宗實錄》裡,在十五年記載陳壽"以內部指揮詐報功次失於核實"的罪名,被罰俸兩月,後來又因"不能保障地方"被劾,弘治十六年就被調到南京任閒職了。

搞來搞去,原來弘治武功的一場大捷,竟然只是某位巡撫虛報的假功勞,真不知後世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吹噓這場大捷的。

真不知《明史》為何要添油加醋,把一個平庸無奇的巡撫官吹成曠世名將,又罔顧現實地吹他換來數十年和平,也許因為他是文官,那些厚顏無恥,跪地喊韃子叫爸爸的文人,特別想拿出來膈應人的吧!

事實上弘治年間,從東到西,整個邊防都被打得跟狗一樣,明軍無力反抗,"不能御","坐虜入境","以為恥"之類的描述比比皆是。

後世吹噓的弘治武功,北虜不敢南下,完全都是假的。

事實上北虜如何不敢南下,人家那是年年南下劫掠,畢竟弘治末年,河套地區,已有小王子部四十餘萬,實力強大!

也正是有此實力,後來弘治帝駕崩時,北虜明白大明不穩,斷然南下,發起猛烈的攻擊,差點就要把剛剛登基的正德帝打懵逼了,甚至於,弘治帝留下的廢弛邊備,也讓大明在正德帝手裡,遭遇到了自土木堡之變以來,大明最大的敗仗虞臺嶺之戰。

至於虞臺嶺之戰之戰,為何是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最大的敗仗,那就是弘治帝一朝留下的所有明軍“精銳”,基本都在那一戰敗了乾淨,可以說完全和後來萬曆帝的薩爾滸之戰媲美。

當然,拿弘治朝的明軍和萬曆朝的明軍對比,其實真是抬舉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