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第三次機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卷 第六十九章 軍工事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卷 第六十九章 軍工事業

說完了新軍各部的編整計劃,與會眾人初覺有些愕然,隨即又領悟過來,讚不絕口道:“果然需如此。”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眾人正等著王士珍將經費一節隨後托出,誰料王總長話鋒一轉,話題轉到了軍工生產之上。

“諸位,軍無械不利,兵無槍不行,方才講了20個師,30萬精兵的安排,倘若沒有得力軍械的配合,無非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罷了。故而,本部在擬定國防建設計劃時,極其注重對軍械的配合,甚至軍械之重要尤在兵力之上。”王士珍掃視了眾人一眼,“以中國之大,人口至多,挑些人當兵總是不成問題,可如果軍械得不到保證,這麻煩可就大了。兵召之即來、揮之能去,這械卻沒有如此方便。”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械之落後已是人所共知之事實,這個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火藥的文明古國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在槍炮上取得的成就微不足道,乃至於國門洞開時那種被動挨打的局面無比難堪。洋務肇興以來,最高統治者著眼於軍械的國產,興建了一大批兵工企業,仿製西洋兵器,在軍械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蹣跚地行走著——方向大體正確,但取得的成效與付出的代價和時間似乎不成比例。乃至於過了半個世紀,新軍的軍械泰半仍然需要進口,仍然需要耗費不菲的白銀去換取。

“數十年來,各地勵精圖治,也陸陸續續興建了一批軍工廠,有的規模宏大,能出槍炮,有的規模較小,能成子藥。但本總長今日可以說句實話,這些年的辛勞用八個字概括就可以。”

哪八個字呢?王士珍緩緩說道:“靡費甚巨,成效不顯。國防部曾考察過日本的軍火工業,起步晚於我國,投入一開始也少於我國,但發展之勢頭和成效卻遠勝於我國。到今日,不但自己有餘,而且還能向我國出口;不但仿製絕無問題,就是自主研製之械在列國中亦有一席之地。我帝國如果不奮起直追,今後只會越來越差,越來越弱。”

王士珍評論雖然有些令人沮喪,但卻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中日兩國在軍火工業上差距的形成並不在於日本人有多少聰明或者投入巨大,最根本的是軍工企業的體制與經營。

洋務派興建的軍工企業,一直是作為行政體制的附庸而存在,非但其最高主事官員是對技術毫無所知的官僚,而且其管理體系和工作作風亦是高度官僚化的。在這樣的體制下,有限的資源要經過三重浪費:第一重,上下其手,貪汙舞弊所帶來的浪費;第二重,外行指導內行,長官決策,胡亂上馬的浪費;第三重,調撥取用,完全不考慮投入產出、不考慮成本利潤的浪費。

這三重浪費中,尤其以第三重浪費最為驚人,因為前兩者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惡行,即便彼此心照不宣,也不至於獲得合法化的地位。但第三重浪費卻是官辦機構落後的根源所在——要造什麼兵器,要購買什麼原材料,兵工廠打一紙文書便要求撥款,造出來的東西好壞姑且不論,花費的銀子卻不在少數,而在取用時,用械單位同樣是一紙文書要求呼叫,從來不考慮用資金購買。

在這種不考慮盈虧的經營環境中,作為生產者一方的兵工廠怎麼會有動力去改進生產技術、加快製造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呢?所以造成了根深蒂固的落後。同樣生產一杆步槍,國造的質量低劣,價格比進口貨還貴,怎麼能讓部隊提得起興致採購?即便動用國家力量採購,也只能是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無限的黑洞,自個和自個過不去罷了。縱然有個別天才靈光一現,他的才能與靈感通常也會隱沒在無能的執行體制中。

歷數了軍工製造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後,王士珍接著闡述了對軍工生產加以調整的原則性思路。

“國防部透過前期的調查,特別是在德國籍軍事顧問的參議之下,對各廠弊病逐漸清晰,為扭轉此不利局面,特制定本綱要。”王士珍掏出《帝國兵工企業三年調整方案》宣讀起來:“第一條,汰劣留優。洋務以來,各地紛紛興建兵工廠,前後累計不下十餘家,大小不一,能力強弱更是天差地別。國防部認為,以目前形勢為基礎開展整頓,所有軍工廠一律收歸國防部興辦並嚴禁地方再辦。今後陸軍軍工將著重辦好三廠一局,三廠者,謂漢陽兵工廠、德州兵工廠、歸綏兵工廠,一局者,即江南制造局。”

歸綏兵工廠?眾人滿臉狐疑,什麼時候有過這個兵工廠了?

王士珍看出了眾人的疑惑,笑道:“此次鐵公和周大人去德國考察,添置了大量的機器設備,除充實原有各廠之外,擬準備在歸綏附近興建一個新廠。按照皇上的要求,全套德國進口機器,全部聘請德籍的技師、工程師,要將歸綏兵工廠打造成國防軍工的樣板。另外有些訊息也不妨透露給諸位,張綏鐵路已經修建,今後歸綏至京師不過不到一日車程,交通極為方便,歸綏附近,目前已發現大型鐵礦、煤礦,今後將興建之。有鐵有煤,正是興辦兵工的好去處,而且又地處內陸,相對容易保密。最要緊的是,歸綏兵工廠所需經費完全由皇上墊付,開辦費1500萬,今後年經費500萬以上。”

“皇上高瞻遠矚,臣等不及。”眾人連連點頭,皇帝慣有的大手筆在此又得到了體現。

“第二條曰集中力量,目前各廠之中,涉及軍工種類太多,如槍有數種,炮亦有數種,然後是一堆的槍子彈藥,攤子鋪了一地,成效卻是不大,需著力避免之。今後,漢陽兵工廠年經費500萬元,專職製造步槍、輕重機槍、手槍等各類槍支,要求年出步槍5萬條,機槍1000挺,手槍3000把;德州兵工廠吸收合併原北洋機器局,年經費400萬元,專職製造槍子、炮彈、手榴彈、地雷等彈藥,要求年產槍彈不少於3萬萬發;江南制造局吸收合併金陵機器局,年經費500萬元,專職製造各類火炮,要求年造各類火炮不少於1000門。”

“第三條曰縮短戰線,減少品種。以步槍為例,只准漢陽廠仿照毛瑟98式樣生產,同時生產原88式樣零件;以火炮為例,江南制造局只造六生、八生二迫擊炮、五生七山炮、七生五野炮;德州兵工廠只造88式和98式槍彈和各類與江南局相匹配之炮彈。其餘裝備,陸續淘汰,不再生產。3年後若果有成效,再行擴充、更新不遲。總而言之,目前製造佈局需以禁衛軍裝備為完全吻合。”

前兩條還好,第三條問題就來了,目前除了禁衛軍是清一色的德造裝備外,其餘新軍的裝備並不整齊劃一,即便是同一個師內部的步槍可能都有夏利曼式、快利式、88年式、毛瑟98式的區別,雖然各部長官深為後勤補給和彈藥配備頭疼,但如何統一卻更能讓人抓狂。

“裝備統一,勢在必行。總體方針是,各部在完成整頓,人員到位的同時,軍械亦逐步更新。除88年、98年兩式外,其餘各型號步槍不再裝備,全部退出國防體系,交由後備訓練或警察之用,爭取透過3年的更新,使全部部隊都能最新的毛瑟步槍。籠統說來,這20個師作為帝國國防的中堅力量,要求其裝備整齊劃一,實現與禁衛軍相銜接、相匹配,今後國防部將統一功過軍需、軍械系統和兵站補給系統提供後勤保障,方便操作。”

“第四條曰成本核算,經濟考核。以往生產呼叫,往往朝廷一紙敕令,調出的兵工廠不知道成本審計,取用的部隊也不知道經濟衡量。我說句難聽點的話,老百姓辦個豆腐作坊都要比這有章法的多,知道盈虧如何,知道損益多少。今後國防部購置軍械,一律採取招標形式,貨比三家,允中外同體競爭,倘若競爭不到,沒了標書,那軍工廠就只能喝西北風。倘若高價生產,低價銷售,則問責於經辦之人……”

這倒是好主意,在座的眾人都是統兵大將,深以國造軍械之不良而苦,雖然招標一節不至於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隨著核算體系的建立,終究是一個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過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