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第三次機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禁衛軍容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禁衛軍容

ps:因操作不慎,原73章《創新思路》實際應為第74章,故本章直接列為第75章。

相對於陸軍軍備的爭執和議論紛紛,海軍軍備的透過就要簡單的多。原因很簡單,因為帝國海軍就其實力而言遠遜於同期陸軍發展的水平而且就實力差距而言,海軍比陸軍更難彌補,更難追趕。

在薩鎮冰籌劃的海軍軍備方案中,只有對西方列強已獲得成功的經驗仿製,決然談不上創新或者革命性發展,類似於戰車之類的新式武器,在帝國海軍中是絕難見到的,甚至於已經被列強海軍所證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也很難直接為帝國海軍所用。

比如無畏艦,雖然好幾年前英國就已經下水了這樣的戰列艦並且在主要海軍強國中掀起了軍備競賽,但不要說無畏艦,就是前無畏艦或者最新式的戰列巡洋艦對帝國而言都是奢侈——即便最激進之人,也不會提議帝國海軍去購買戰列艦充實自己。恰恰相反,帝國海軍目前所急需的都是中小艦艇,驅逐艦、巡洋艦這類艦艇最適合帝國海軍積累、發展實力的需要,過早地去追逐主力艦既不明智亦非現實。

這種追隨與小規模複製的思路在軍備建設上亦同樣清晰。按照薩鎮冰的提議,帝國海軍的軍備主要分成北、中、南三個區域,既分別對應海軍主要停泊基地與錨地,亦同理對應生產基地。

北方基地包括葫蘆島和大沽口兩處,由於《辛丑條約》的特性,天津附近30裡內不得駐軍,雖然大沽口已經超越了這一因素的制約,但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海軍仍然不主張在大沽口駐有哪怕一個士兵的兵力,只將大沽造船所予以整頓、強化,使之能夠具備修理小型艦艇的能力,以免任何一絲問題都需要跑到江南去。葫蘆島作為新開發的海軍基地,對帝國海軍特別是京畿海防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葫蘆島基地不但是帝國海軍常年的停泊基地,而且還是海軍陸戰隊的駐紮基地,更是魚雷、水雷乃至魚雷艇等兵器的製造、修理基地,至為難得的是,葫蘆島常年無冰凍,即便在冬天依然可以為海軍提供過冬錨地。目前,根據簽署的協議,德國方面已經按照海軍的要求在葫蘆島興建防波堤、修築炮塔等要塞體系。

中部基地包括上海和舟山兩處,上海高昌廟不僅是帝國海軍目前最大的停泊基地,而且江南造船廠亦是帝國海軍最大的造船廠,其兵艦製造能力可以達到4000噸級,雖然製造技術也好,製造質量也好都非一流水平,但在原先千瘡百孔的帝國軍備體系中,江南船廠算是和漢陽兵工廠、江南制造局並稱的現代企業,至為難得的是,該船廠得益於洋人的主持,雖然已有10餘年時間不曾接到任何海軍軍艦的訂單,但透過維修和民用艦隻的製造,該船廠不僅奇跡般地維持著微利的局面,而且生產水平依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這次軍備調整案中,江南廠的船塢、機器設備等都要進行更新,一旦完工則要求其具備相應的仿製能力——帝國海軍在德國定購了4艘巡洋艦,按照規劃,前4艦由德方,後4艦將由中方製造、德方監製。

對海軍而言,由於大片沿海適宜做海軍駐泊基地的喪失,軍艦只能選擇高昌廟這個地方進行停泊,此地不但無險可守,而且由於和民用港口同處一地,海軍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眼皮子底下,對任何人而言,帝國海軍都不存在任何秘密。更為要命的是,上海是各國海軍勢力集結的地方,幾乎每一國的海軍實力都要勝過中國海軍,萬一爆發戰爭或者衝突,帝國海軍在第一時間就可有可能被敵人以先發制人的方式消滅掉,因此海軍就看中了舟山。舟山不僅擁有深水良港,而且還是孤立的群島,私密性和防衛性都比較突出,海軍根據德國海軍顧問的規劃,準備在舟山興建海軍基地,將來舟山不但要成為海軍平時的駐紮港口,而且還要擁有一流的船舶、軍工製造實力。在舟山興建基地海軍想了10多年,一直迫於財政的壓力而不敢提,現在終於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想法。

南方基地主要指馬尾。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發源地,雖然中法馬尾之戰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回憶,但馬尾港作為要地而言,仍然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理想基地。薩鎮冰當然知道馬尾港原先擁有的設施已經在戰爭中損毀的殘酷事實,但他同樣認為,即便沒有損毀,很多設施也到了拆掉重建的過程,同樣是大興土木,另起爐灶比修修補補還是更為方便。以往制約馬尾基地重新使用的因素仍然是財政制約,既然這次軍備會議已經拋開了財政這個因素,海軍系特別是海軍中的福建系就迫不及待地將恢復馬尾基地作為議案提了出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海軍的闡述條理顯得十分清楚,唯一令人不安的是就是財政因素。薩鎮冰每說一樣,鐵良的心就跳一次——海軍不比陸軍,這是燒錢的玩意。別看三個海軍基地規模不大,而且建設周期亦不長,但其經費如果用來興建陸軍兵工廠可以一口氣建上5~6個漢陽廠。當然,直接駁回的話他是不會說的,怎麼說他也是國防大臣,不是陸軍大臣,陸海軍之間要一碗水端平。

果然不出所料,眾人對海軍的軍備計劃沒有什麼質疑,唯一的疑惑便是海軍拿什麼解決軍費——按照薩鎮冰框定的方案,每年海軍至少需要投入4000萬才行。眾人的目光投向了皇帝,陸軍派原本心目中對海軍軍費容忍度是2500萬,最高不超過3000萬,現在海軍一口氣提出起碼4000萬,很多人都感覺有些難以接受,只要皇帝的口風稍微有一點鬆動,他們就打算群起而攻之。

但皇帝的一席話將他們所有的念頭都澆滅了——“這麼大的方案,再加上還要向德國定購軍艦,4000萬夠了?朕看不夠,每年再增加1000萬。”

5000萬?許多人懷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聽錯了?軍費一共才只有1.5億呢?皇帝一口氣就打算撥給海軍三分之一,這真是——陸軍沒法活了。鐵良、王士珍等人正待出言挽回,皇帝第二句又開口了:“軍費有限,這5000萬在軍費中列支一半,另外一半,朕想辦法。”

皇帝有什麼辦法?無非是挪用雙皇債券的資本金而已,薩鎮冰感動得熱淚盈眶,雖然軍隊已經廢除了跪禮,但他仍然恭恭敬敬地跪地行了大禮:“臣叩謝皇上天恩。”

“不必如此,當年太后問海軍借了不少錢,朕不過是還債而已……”林廣宇很想用輕鬆的口吻來說這事,但語氣卻輕鬆不起來,“希望海軍好好幹,朕可是把砸鍋賣鐵的錢都堆裡面了。”

一個將海軍軍費挪用為自己的享受,另一個則不惜用皇室作為擔保為海軍籌措經費,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就在軍備會議達成一致意見之際,帝國國會首屆國會亦到了尾聲,徐世昌代表過渡內閣提出來的議案為國會所贊同、所透過,奠定了維新三年的行政基礎。在選舉正式內閣之時,由於過渡內閣在過去一年的卓越成績,更由於徐世昌個人展現的能力與魅力,他在參眾兩院的選舉中獲得了九成五以上的高票,成功當選為中華帝國政府第一屆內閣總理大臣,而過渡內閣的所有大臣亦獲得了至少7成以上的贊同票,全部成功當選為首屆責任內閣的國務員。

在這一屆國會會議中,帝國憲政黨作為帝國最大、最有影響力、人員最多的政黨,其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在國會中佔據了絕對優勢地位,持有憲政理念的該黨與首屆正式內閣一起,構成了後世所稱的“維新三年體制”。

在國會正式落下帷幕的那一天,所有議員都接到了出席禁衛軍成軍典禮的邀請函,請他們一睹禁衛軍軍容。原本成軍典禮是打算放在國會開幕之前舉行的,但皇帝考慮到此舉會給兩院議員造成皇帝炫耀武力、壓制國會的不良影響,特意推遲了一個多月,專門挑在閉幕之後才舉行。

維新二年十一月初五日,大中華帝國皇帝兼帝國武裝力量大元帥林廣宇一身戎裝,在御親兵的簇擁下,於上午九時準時親赴德勝門外鑲黃旗、正黃旗兩旗校場檢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