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第三次機遇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三章 風雲際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三章 風雲際會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

很顯然,徐世昌最主要的話還沒說出來:“聽說王爺前日裡說及岑雲階時罵其勾結康梁?”

“是……”一聽說到這事,奕劻老臉已漲得通紅。

載振插話道:“不是我埋怨阿瑪,勾結兩字萬不該提,這不是罵皇上麼?”

“琴軒已經說了我好幾次,差點沒給他罵死。”奕劻心有餘悸。

但徐世昌的話更讓人大吃一驚:“恭喜王爺,您把話說到點子上了。”

“啊……”其餘兩人目瞪口呆,半晌都說不出話來。

“若是太后在,勾結康梁自然是殺頭的重罪,可是現如今是皇上在,勾結康梁,哼哼……”徐世昌神秘一笑,“您說他岑雲階是開心還是難過?”

“哦……”兩人恍然大悟。

“所以,王爺,有人重新啟用,有人永不敘用啊!”徐世昌輕輕點出,康梁二字實際上是岑春煊與瞿鴻畿兩人同案不同命的原因所在。

“徐叔的意思是?”

“得讓王爺幫皇上一個忙。”

“怎麼幫?”

“康梁二人的身份還是欽犯,雖然皇上只要下道聖旨就擺平了,可10年往事涉及了太多的人,反對翻案的人絕不會少。這事皇上難辦,王爺出頭卻是好辦。”

奕劻開心起來:“這是皇上的心事,咱得幫他辦成了。”

“只是得巧妙一些,否則……”徐世昌一臉神秘,“這話我說出來不像樣,但總得有人說,王爺若是說了,自然大功一件。不光皇上得承您的情,就是康梁也得對王爺心存感激。到那時,您還顧忌張南皮做什麼?就是載家兄弟,王爺也有話說。”

“妙極了。”聽了徐世昌的一番提點,奕劻父子彷彿撥雲見日,心情一下子就舒暢了許多——原來還有這麼多竅門。前些日子氣急敗壞的奕劻光顧著和那桐說大話,說什麼本王必定有方,順著皇上的心便是,但究竟怎麼辦他心裡沒底,不然也不會惴惴不安,現在一切都開始井井有條了。

奕劻讓載振拿出一方上好的雲石硯臺,恭恭敬敬地遞給徐世昌:“菊人兄,你來京城,我沒個擔當,實在過意不去。這方硯臺琴軒垂涎好幾次了,我都沒舍得給他,現在給老翰林倒也恰當。”

“不不,王爺,這如何好意思?”邪了,從來別人到慶王府只有送錢的份,沒聽說還有倒貼的。

“徐叔,您別嫌棄,就當我孝敬給您的。”載振機靈,忙不迭跪下磕頭,“今後還想請您老人家多多指點文章呢……”

夜色蒼茫中,奕劻父子依依不捨地送走了徐世昌,他們哪裡曉得,這根本就是林廣宇又打又拉的另一手,挑明了讓徐世昌前去穩住奕劻父子。徐世昌拿著那方硯臺,心中唯有苦澀——事態的發展根本不出皇帝的所料,這父子倆跟袁慰亭比實在差得太遠,比之皇帝也差得太多,還是老老實實按著皇帝的旨意幹吧。

但是,站立在朝堂之上的奕劻並不知曉徐世昌和皇帝的先行之謀,眼看善耆、載澤等人洋洋灑灑說了一通,他卻在心裡冷笑:“張南皮啊張南皮,別以為袁慰亭死了本王就沒了倚仗,徐世昌比你厲害多了。”

“慶王爺有什麼看法?”

“稟皇上,奴才對幾項大政都是極力贊同的,不過還有幾句別的話想說。第一句,皇上定了明年改元,為昭示皇上仁德愛民,當大赦天下,澤被蒼生,這事得由法部落實;第二句,禁衛軍編練事關重大,非向德國好好學習不可,臣保薦貝勒載濤出任禁衛軍考察大臣,專程赴德國考察禁衛軍如何編練,以便有的放矢;第三句,庚子年的舊事,既已給立山、徐用儀、許景澄、聯元、袁昶等人昭雪,奴才懇請恢復五人原官並追加諡號,彰顯朝廷懷德之意;第四句,戊戌年的舊事,翁師傅、陳寶箴等人處分太過嚴重,楊深秀等六人的處置亦不無過當之處,還請聖意再度體察。”

奕劻扔出了大炸彈,眼看眾人一片震驚,原本略有倦意的皇帝也聞言坐直了身子,再看到徐世昌暗遞眼色給自己鼓勁,奕劻心裡那股得意勁就別提了。

大赦這一條,自然是歷朝慣例,沒什麼可說的,就是再站出100個翰林來也駁不倒奕劻,自然是準了。可是這其中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大而廣之的大赦後,康梁身上原本的欽犯身份自然而然除了,這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考察這一條,一來附和了皇帝的心意,二來給沒有任何差事的載家兄弟找了個正經事做做,載濤再怎麼樣也得承奕劻的情,起碼不至於站到對立面,冠冕堂皇下另有所圖。

昭雪這一條,庚子年圍攻使館擺明了是失誤,這5人既然極力反對,當然是有功無罪,皇帝當年就是反對和8國開戰的,這五忠要是平反,等於也認可了皇帝的態度,更何況還能博得這五人門生故吏、親戚友好的同情,何樂而不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戊戌這一條卻是最為重要的,但奕劻把準了腔調,他這說法不翻案,卻叫做給原先處理太重的人減罪,一方面照顧了皇帝的面子——否則維新的事情沒個說法,皇帝的寶座也坐不穩當,另一方面也沒有推翻慈禧定下的基調——罪名還是那些,只是說處理太重,個中內裡,由得你去猜想。

沉默片刻後,滿大殿跟炸開了鍋似的,沸沸揚揚。前三條大家都沒什麼好說的,照辦便是,可這第四條的水實在是太深,奕劻這一攪和,原本就深不見底的這壇水又變混了。

剛當上禮部尚書沒幾天,亦是戊戌年的受益者的溥頲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說戊戌年六君子的定案證據確鑿,天理昭昭,沒有改判的必要。這一說卻惹惱了皇帝,眼看皇帝的臉越來越長,奕劻就知道有戲。還沒等他出身,岑春煊已經站了出來,大聲道:“溥頲言辭無狀,臣力劾之!”

有了第一個便有了第二個,同情維新變法的人決不在少數,載澤、端方、戴鴻慈可都是在考察憲政上掛過號的,對岑春煊自然也是出言聲援。不多會,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湖廣總督陳夔龍、攝政王載灃也加入了彈劾溥頲的行列,有幾個御史早年曾經受教於翁、陳等人,更是把溥頲罵了個狗血淋頭。張之洞雖然早就預見了這個局面,但沒想到溥頲的報應來得如此之快,他原本想出言說和幾句,看看皇帝陰沉的臉色,搖了搖頭,終究還是沒說。

滿堂的打死老虎,溥頲還有不死的道理?林廣宇順水推舟,恩准開缺,將學部尚書榮慶調任禮部尚書,同時拔擢該部侍郎嚴修為尚書。

朝堂大亂,原本對楊度九年分項籌備意見還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士經過奕劻和溥頲的打岔,差不多已經忘記掉了,在奕劻四條論的掩護下,楊度的摺子順利過關。

“諸卿的意見方才朕已經聽了,很多話都非常有道理,朕心裡也覺得異常欣慰。朕在瀛臺待了十年,一直在考慮戊戌年的事情,再聯想這幾年來的種種,是也,否也,真的很難說清楚。朕只是在追悔,10年前朕太過魯莽,否則國家完全可能不是現在這副模樣,如果說有錯,朕的錯是第一樣。”林廣宇說著說著眼淚就落了下來,“請張師傅替朕擬一個罪己詔,務必要說明‘殤氣運者在一莽字,害百姓者在一躁字’的意思。”

“臣遵旨。”

君憂臣辱,滿大殿的人都跪了下來。

“朕說這番話不是辯解,更不是要翻案,有些事錯了便是錯了,不能粉飾,但足以讓後人引以為戒。比如甲午年的戰事,朕當年常常以為翁師傅力主抗戰,李鴻章經常避戰自保而以翁師傅為是,李鴻章為非。庚子年後我才知道,翁師傅與李鴻章有私人恩怨,北洋水師要買什麼槍炮翁師傅經常找藉口卡著經費不給,李中堂顧忌敵強我弱才不願出海抗敵。李鴻章此舉固然未必對,但翁師傅之所為氣量亦太狹小。譚嗣同等六人10年前固然有種種失當之處,但總是一片赤誠為國為民之心,朕卻不忍多加斥責。”

“皇上。”奕劻站出來支援道,“兩宮迴鑾之後,太行皇太后亦不無追悔,常和奴才說,‘戊戌年要是按著那幫大臣的話做便好了,說不定國家就沒有這一劫’,奴才聽了常常銘記在心。太后後來廣行新政,與當日維新亦有不少契合,足見太后誠意。只是,風雲際會,有些結非得皇上親自來解不可……”

那麼,便把結解開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