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第三次機遇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二章 大張旗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二章 大張旗鼓

《帝國日報》創立雖僅兩月,但短時間內便憑藉著雄厚的資本、充足的人才隊伍,過硬的政治背景以及得天獨厚的新聞便利在輿論界崛起。創刊號發行量僅為5000份,但以後每日以2000餘份的數量遞增,不及一月,全國銷售量已經突破8萬,天津、湖北、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四川、奉天等九個省份相繼設立了分社並發行地方刊。

所謂地方刊則是《帝國日報》由創刊號對開四版發展為對開八版後創舉。改版後第一版(封面)為朝政要聞,上諭、各項人事任免,重大方針舉措均刊登在此;第二版為全球要聞,刊載所發生的各國大事,由報社專設要聞科辦理,除翻譯在華外文報紙所刊登之訊息外,還相應刊發各駐外使領館發回的電文;第三版為全國要聞;第四版(封底)為時政評議,不僅選擇性刊登各地來電,並以“本報特約評論員”身份發表文章,為最見分量之輿情;第五版為廣告版,各依法註冊成立的機構都可以在此釋出廣告,關於商品宣傳,機構招聘資訊,甚至還有馬戲團表演,京劇演出的廣告;第六版為學術專刊,有關於考據、文學、歷史、天文等學術研究之成果刊登於上;第七版為地方新聞,在京畿發行的報紙以京畿要聞為主,各省發行的報紙則以當地要聞為主;第八版為地方廣告,便於各分社刊載當地廣告並籌集辦報經費。

由於《帝國日報》儼然官方公告的立場,使得其餘報紙紛紛轉載,雖然並不涉及版權,但由於在時間上總是滯後一天,很多急於瞭解時事的人往往等不及而購買《帝國日報》先睹為快,使得這份定價5分的報紙銷量扶搖直上。

而帝國憲政黨的成立,更使《帝國日報》自創刊號以來所掀起的憲政熱潮達到了新高潮,銷量一舉突破10萬份,蔚為壯觀。

“及至二月初八日帝國憲政黨正式成立,次日帝、後會同王公大臣賜宴紫禁城……此慶祝立憲之會,倡之於學界而應之於政界、商界,創辦於京師而遍及各省、各埠。龍旗耀目,演說如雷。美國之賀離英獨立族耶,日本之歡迎徵露(露西亞之簡稱,即俄羅斯)之凱旋軍耶,醉耶、夢耶、痴耶、迷耶,幾近癲狂,不可思議……”——節選自《中外時報》所刊載之《憲政黨成立見聞》。

“立憲利益,更僕難數……一則利於國內也。從前國是未定,或憤外患之日逼,或憾內政之不修,日馨速窮,迷生異說。今既宣佈立憲九年綱要,則同舟共濟,黨派凋融,與其鷸蚌相爭,何如兄弟急難?有利於國,苟利於民,萬眾一心,萬矢一的,大同團體肇於斯矣。一則利於國外也,外人自稱文明者,以有憲法故,其視吾國不文明者,以無憲法故。憲法成則國與國同等,彼既為文明先進自由之國,自必樂觀其成。且自近世以來,各國倡均權之說,因我法與彼法異致,故甲權與乙權不均,與其權不均而煩彼之為代謀,何如我自謀之?帝國憲政黨為立憲之團體,肩立憲之重擔,倡民權之先聲……”——節選自帝國憲政黨機關刊《憲政旬刊》所刊載之《立憲利益註疏》。

上書房裡,林廣宇正在瀏覽各方遞上來的摺子,梁啟超卻翩然而至。

“卓如,你已是正三品的御前侍從文官,這等呈遞小事,勞煩他人為之便可,何需親動?”對於立憲精英,皇帝予以了極大的尊重,只要康、梁、楊求見,一概稱準,甚至連跪拜大禮都免去了。見他拿著一大疊紙,還以為梁啟超又專程來送明日《帝國日報》清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皇上厚恩,臣豈敢忘本。此來卻是有事遲疑,墾請皇上一言而決。”

“還有事難得倒你梁大才子?”

“報社收到一電,發自日本東京,雖未落款,但口氣卻是革命黨無疑。”

“是熟人否?孫文抑或黃興?”皇帝來了興致。

“都不是,皙子認為是胡漢民、胡展堂的手筆。”

“原來如此。”林廣宇笑笑,也算是大名鼎鼎了,不曉得他做什麼文章。

接過來一看,還是那篇老文章——鼓吹滿洲非中國國土,滿人非中國國民,號召革命排滿。皇帝眉頭一皺:“你有何打算?”

“報社內爭執不下。康師傅說狂悖之言,不必理他,亦毋庸辯解;楊皙子說文不對題,登既無損害,不等亦無裨益;獨臣卻認為言辭雖謬,卻廣有影響,不如擇要刊載,以便駁斥。”說著便恭恭敬敬地遞上了文稿。

展開一看,卻是洋洋灑灑的《排滿辯》——“排滿者以其為滿人而排之乎?抑或以其為惡政府而排之乎?

“……倘若僅因非漢人而排之乎,則逾500萬之滿人,各逾300萬之藏人、回人、蒙人,逾百萬者苗等族裔,甚至逾十數萬各國居中國之僑民皆要殺之而乾淨乎?

滿人之有好惡猶如漢人之有好惡者一般道理。譬如立憲,漢人有贊成的,有旁觀的,有作梗的,滿人亦有贊成的、作梗的、旁觀的。贊成與否,作梗與否,並非取之於種族,乃取決於政治立場。

夫為君主者,必無欲得惡政府而不願得良政府之理,此為人之恆情。此恆情不以同族異族之故而生差別。故與其說要排滿,不如說要排妨害中國進步之惡人……”

“有人常以國朝非中國正朔而詰難之,以滿洲非中國領土而排斥之,實大謬爾。滿洲固然僻遠,實系中國國土,前明便已設立機構統轄之,並非異國。滿人固非漢人,亦為國家之一分子,猶西藏藏人為國家一分子,蒙古蒙人為國家一分子同理,國朝入關,乃中國統治者之更迭,即愛新覺羅氏取代朱氏,建州衛人取代安徽人,此皇朝顛覆之常態,並非中國之滅亡。以其狹隘、偏義之民族主義而排之,愚不可及!況前明之覆亡,不亡於國朝,實亡於流寇。”

“夫此次改革之梗者,固不獨升(允)、榮(慶)二人矣,即便漢員大僚之大多數亦居疑慮……寧得謂改革為利滿不利漢而因以梗之耶?毋認改革不利於己一身之富貴權力而因以梗之……質而言之,則個人主義為今日中國膏肓之病也。此病為國之大敵,需合全力以征討之……”

“很好,言之有物,論理深刻,照發。革命黨的電報也全文轉發,不必藏掖。”林廣宇大度地說,“既已允刊登不同電文,則全部刊登,是非正誤皆在人心,何必讓民眾誤會朝廷故有刪節?”

“皇上宅心仁厚,萬民之福。”

“這裡還有一封請願,乾脆也一起發了。”梁啟超接過來一看,卻是在京八旗1800餘人由恆鈞領銜,以旗人“世受國恩、身經國難,對於國事有應盡之天職”之故宣告贊同立憲,懇請能得一諮議局名額。

“好,正合臣文章的意思,一同照發想必說服力更強。”

梁啟超本欲走,皇帝卻叫住了他:“憲政黨此次選舉安排,你知道朕為何如此建議?”

梁啟超知道皇帝在說康有為僅為帝國憲政黨名譽黨主席之事,答曰:“昔年康師傅與臣不能死節,愧對天恩。”

“不然,便是譚復生朕亦不願其死節。”皇帝嘆了口氣,“聽說康先生與楊度並不太合得來。”

“少不得臣居間調停。”

“楊度為人雖然孤傲,但脾氣朕是曉得的,是個只有政見分歧而無個人好惡之人。至於康先生……唉,朕也不知道說什麼好,年近花甲,行事猶如書生,為人偏又狹隘,非但與楊度合不來,聽說與鄭孝胥、張謇等亦有所芥蒂。”

楊度慨然,又不能附和,只好尷尬地站著——康有為的脾氣他如何不曉。

“康先生宣傳鼓動都是好的,又是立憲旗手,維新先驅,10年來為國事奔走效勞,朕不能夠置之不理,故以此待之。卓如你要記住,康先生精神志氣可學,為人處世不可學;康先生學問文章可聽,事務行政不可聽……”

“臣記下了。”直至走出宮門的時候,梁啟超還在反覆回味著皇帝告誡的幾句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