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伐清1652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三章 陰謀家孫可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二十三章 陰謀家孫可望

李定國大軍攻取建昌府城之後,又分兵四出,很快就把除了瀘溪城以外的整個建昌府都收復了。江西局勢一時震動,清軍人人自危。

這個時候,清廷已經丟掉了幾乎整個湖北,江西,還有半個福建,河南,山西,山東,南直隸等地義軍蜂起,清廷的有效控制區域越來越小,統治可謂是“及及可危”。

順治皇帝和一眾滿清的王公大臣們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甚至還有人提議要和孫可望談判,以支援孫可望稱帝和放棄長江-秦嶺以南的土地為代價,謀取停戰。

不止是清廷,訊息剛剛傳到了福建的時候,鄭成功也頓時慌了,他雖然收編了耿繼茂的近千藩兵和福建的上萬綠營守兵,但大軍實力還沒有得到真正恢復,大規模出兵尚不可能,生怕李定國這個時候取得重大進展,自己的處境更加不利。

鄭成功在只有兩個島的時候便想著奪取天下了,這個時候,有了三府之地,水陸十萬大軍,野心已經無限膨脹,任何能威脅到他奪取天下的勢力都是敵人。

孫可望則要冷靜得多,他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而且軍情司的情報系統早就滲透進了李定國軍中,所謂的捷報,所謂的以極小傷亡痛擊清軍,孫可望早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他知道李定國傷亡了數千兵馬,已經不想再打了。

畢竟,對於李定國來說,他除了清軍以外,還有孫可望,鄭成功這兩個強有力的對手,不可能為了幾座城池,就把部隊都給拼光了。

而且他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控制了建昌府的重要關隘之後,撫州城和邵武府都已經在他的威脅之下,繼續用兵的意義不大。

孫可望繼續傳令馬寶,李來亨加緊練兵,並讓劉體純加快江西,湖北兩地的營莊建設和經濟恢復,他打算在之後的大戰中直接從江西,湖北就近徵糧徵丁,為此必須要藉著春耕的時機,在這兩個地方著手建立好成體系的基層民政和商業系統,為軍隊的壯大提供物質保障。

而除了建昌府的大戰以外,明清之間大規模的軍事鬥爭已經結束,除了雙方控制區的交界處偶爾爆發的遊騎斥候戰之外,基本上再沒有什麼衝突。

不過,相比起來,清軍後方就不得安寧了,原本已經被鎮壓的各地義軍再度死灰復燃,雖然不成氣候,但數量龐大,輻射範圍廣闊,對清廷原本就困難的財稅體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清廷不得不派出兵馬鎮壓。

北方各地的義軍早已經被清軍屠殺過數次,那些經驗豐富,有領導力的老兵,英豪們大多已經在之前的數次鬥爭中戰死,沒有了這些人的領導,又缺乏戰馬,甲胃和火器,義軍的作戰能力根本不能和正規軍相提並論。

而且,清軍在各州縣都有綠營兵駐守,雖然這些守兵野戰能力十分疲弱,但在糧餉充足的情況下,守城還是能做到的,他們的存在又使得義軍被分割在了各地,不僅機動性大大減弱,還難以獲得充足的補給。

為了剿滅這些義軍,清廷從陝甘和山西調出了數萬綠營精銳,這些人馬原本都是邊軍,雖然最精銳的部分已經被洪承疇調走,但剩下的這些也絕非泛泛之輩,對付義軍還是易如反掌的。

最終,在綠營兵和八旗兵的聯合圍剿之下,北方各省的數十股大小義軍很快失敗,但這時候留守北方的八旗兵多是老弱和新兵,戰鬥力並不強,而陝甘和山西的綠營兵為了不去南方,也故意疏漏,許多義軍殘兵得已突圍,退往各地的山區。

但這些義軍終究還是太弱了,便是如此,也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擾亂清軍統治的能力,原本調來剿滅所謂“流寇”的陝甘,山西綠營兵,除了少數就地駐守以外,其他的都被直接調到了南方戰場前線。而那些八旗新兵,則調回了北京。

真正的八旗精銳基本上還在陝西,南直隸,江西,福建前線,後方的這些八旗兵大部分都是東北抓來的部落兵,剛剛編練入伍,雖然勇勐無比,但缺乏組織紀律,更不懂軍陣作戰,戰鬥力要比老八旗差得多。

與此同時,這些來自黑龍江流域的東北部落成員更加不適應長江流域的氣候,清廷還不敢直接把他們派到南方,就怕氣溫一上升,一場瘟疫就把他們全部都帶走了。

為了彌補旗丁的巨大損失,順治小皇帝除了把漢人,蒙古人大肆抬旗,補充到八旗體系裡之外,還派了數千八旗出關搜捕索倫,卦爾察,錫伯等東北部落人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蒐羅到了一萬多壯丁。

對於清廷來說,這批壯丁野性未消,又沒有對明軍的恐懼,作戰更是勇勐異常,若是訓練得當,必然是一支強軍,可以有效補充八旗因戰敗而造成的巨大丁口損失。

不過,由於清軍主力基本上都在南方,這些剛剛編入八旗的部落壯丁只是在形式上融入了八旗體系,實際上還是類似於外蒙古的散兵遊勇,清廷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讓他們徹底融入,但孫可望並不會給這個時間。

如今戰爭的天平已經倒向了孫可望一邊,只要清廷再敗一次,便再無奪取天下的希望了。連續大敗兩次之後,八旗現在能拿得出手的精銳,真正不到五萬,若不是洪承疇,吳三桂,尚可喜,線國安這些人已無回頭之路,清廷的統治恐怕已經瀕臨瓦解了。

“李定國攻下建昌府城之後,又奪取了嶽口,伏牛,德勝關等重要關口,如今在建昌府的兵馬總數或在兩萬以上,還配備了三十多門大型火炮,那些射速驚人的小型火炮估計也有幾十門......”多尼頓了頓,又繼續說道:

“根據哨騎的偵察,建昌府的明軍主力目前大多匯聚在建昌府府城中休整,各個關口基本上都只派了數百人把守,官道上運輸器械輜重的車馬不斷,李定國還往鄉間派了不少官吏給那些尼堪農戶發耕牛種子,看樣子是要長期經營了。”

“也就是說李定國不會繼續攻打撫州城了?”濟度稍稍松了口氣,心中竊喜。

“這可說不準,李定國只有不到一萬兵馬留在福建,他經營廣東已經快兩年了,麾下除了駐守建昌府的兩萬大軍之外,至少還有兩萬精兵,說不定現在就埋伏在撫州城的某個方向呢!”陳泰搖了搖頭,微微嘆氣道。

“廣東的火器向來發達,擅於造槍炮的工匠又多,只要錢糧到位,很容易就能招攬,以孫李的財力,應該不止這幾十門火炮,大將軍所言確實有理。”尚可喜又緊接著說道。

嶽樂一時陷入了沉思,孫可望和李定國都在江西佈下了重兵,李定國這邊的哨騎並不算得嚴密,尚且還能偵察得到大致的情況,但孫可望那邊就基本上只能靠猜了。

畢竟,鄱陽湖和長江水道基本上被明軍水師控制了,長江水道還能派密探潛伏過去,鄱陽湖就困難得多了,而南昌府東面的那點通道,幾乎都被殿前軍的上千哨騎封鎖了,清軍根本無法打探到訊息。

他一時之間也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孫可望和李定國若是聯合出兵,三四萬兵馬還是拿得出來的,他們到底打不打撫州,從某種立場上來說,仍舊難以做出判斷。

“李定國單單在建昌府就損失了三多千兵馬,之前在福建又損傷近三千兵馬,若是這個時候他打撫州,損失只會更大。”洪承疇一面將手中的軍報放下,一面繼續說道:

“若是孫李二人兄弟同心,或許還能乘機攻取撫州,東鄉,甚至是廣信,饒州二府也有可能,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他們相互提防,特別是孫可望,沒讓李定國嚐到一點甜頭,兩人是絕對不會合作的。”

洪承疇說罷,看了一眼屋中眾人,又繼續說道:“數月前的大戰之後,明軍攻勢如虹,為何突然就戛然而止了?李定國為何又慢人一步?若非是孫可望在其中有自己的小算盤,如今咱們絕對守不住江西東部的這三府之地,南直隸,浙江兩省門戶必開。”

“督師的意思是,孫可望為了獨攬大權,有意限制李定國?”嶽樂故意強調一遍洪承疇的意思,然後又繼續道:“可這會不會是孫李故意設下的套?”

嶽樂其實也根據當前的局勢猜到了這一點,心中也跟傾向於明軍不會再有新的攻勢,但武昌大戰敗了之後,他的威信大大受損,很多話不好直說,所以背地裡和洪承疇合謀了這出雙黃。

要知道,很多時候,政治考慮比事實更重要,無論是嶽樂還是洪承疇,都深知這一點。

“王爺說得也有道理,孫可望這人詭計多端,兩人雖說不和,可也是多年前的事了,說不定現在就是故意設套,要騙過我們,再來個突然襲擊的。”屯齊此時完全放棄了和孫李所部明軍決戰,將功抵過的想法,又恢復了原本小心謹慎的樣子。

洪承疇聽了,隨即點了點頭:“貝勒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只是李定國若非拿下建昌府,恐怕根本沒有任何戰略主動權,要進攻撫州和邵武,只能翻山越嶺,耗費巨大。若是兩人真的和好了,李定國絕不會如此,甘願當一個待宰羔羊。

早先李定國獨自領軍攻取廣東的時候,老夫也覺得他們摒棄前嫌了,但如今一看,這孫可望可謂歹毒,是故意把廣東這塊膏腴之地丟給李定國的,只是沒想到李定國並沒有因此元氣大傷,但也終究被困,難以突破......

說句不吉利的,若是下一仗,咱們還是沒能取勝,南京陷落敵手,你們難道覺得孫李沒有一戰嗎?甚至就是鄭成功,難道會甘願屈服於孫可望?

現在的局勢而言,能率先攻進南京的,必然不是群山阻隔的李定國,也不是山海遙望的鄭成功,但最終,三股力量必然匯聚江南,不打是不可能的。”

洪承疇此話一出,屋內諸將卻是再無反駁,南明各個軍頭之間的故事太多了,到現在這一步,孫李還沒有相互殘殺,鄭成功還沒有開始整么蛾子,他們已經大為震驚——這還是那個南明小朝廷嗎?

但南京一旦被明軍收復,局勢必然如同洪承疇所言——三家匯聚,必有一戰,這也是滿清大臣們能想出藉此和孫可望談判的原因了。

“若是如此,那孫可望就真的是一早便在佈局了,為的就是最後能第一個攻入南京,李定國這是被他耍了啊。”線國安忽然發出一聲感慨:“若是這樣,李定國必然看得出來,絕不敢和孫可望合兵,要是被坑了,那兩三萬兵馬恐怕就折在撫州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屋中的滿漢諸將皆是一番感慨,他們其實都願意相信這樣的說法,畢竟這更符合南明小朝廷的作風,而孫可望陰謀家的形象在他們心中早已經根深蒂固。

“孫可望的殿前軍在武昌大戰中也是慘勝,其雖然兵馬眾多,但經此一役,其實拿不出多少精銳兵馬來了,所以若是全盤考慮,他們合兵的機率並不大。

不過,就算如此,撫州城,東鄉城兩座重鎮還是要繼續加強戒備,不能有一點閃失。”

嶽樂最後為上面的爭論定下了調子,順便還強調了自己武昌大戰並非沒有成果,然後又繼續說道:“接下來,大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回撤後方休整和訓練新兵了。陝甘方面的綠營兵已經在分批南下,很快便會抵達南直隸,在當地分批休整,適應了南方氣候之後,再與我們匯合。他們都是邊軍出身,戰鬥力不必明軍差。

而且,諸位不用擔心兵馬不足的問題,皇上又從關外調進來了三萬多八旗兵,都是兇勇強悍之輩,這些明軍絕不是對手。咱們在江南也還有幾十萬大軍,等全部就緒之後,兵馬不會比明軍差多少。”

嶽樂一番鼓舞,但諸將卻都只是象徵性地歡呼了幾句,大家都知道最精銳的綠營兵都打過明軍,而所謂的關外三萬八旗,更是子虛烏有,局勢崩壞至今,哪裡還高興得起來?

“王爺,彷制明軍之小炮可有進展?”洪承疇見狀,隨即轉移話題道:“明軍強悍,很大一部分便是火器小炮更強,如今咱們在戰場上也繳獲了一些,若是彷制成功,明軍也無法再憑此逞兇了。”

“督師倒是提醒本王了,昨日南京那邊傳來了訊息,小炮已經彷制成功,造了三門,用的是北京那邊最新的造炮法,現在已經在運來的路上了。”嶽樂難得露出了笑容。

武昌城大戰雖然敗了,但是清廷組建的新漢八旗火槍兵表現確實要好於舊漢八旗,特別是平原野地對戰披了三重甲的明軍,魯密銃更遠更強的殺傷優勢盡顯,這使得清廷對於火器的重視程度更上一層樓。

而明軍大規模裝備的小炮,在戰場之上風頭盡顯,這充分引起了清軍的重視,在戰場之上繳獲的兩門小炮甚至在最後慌忙撤退的時候,都被嶽樂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