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撿漏金瞳最新章節列表 > 第232章 真假佛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32章 真假佛像

“這種事一句半句也說不清楚。不如你來我這裡,我現在正好也有時間,我給你好好說說……”劉教授說道。

“那好,我現在就過去。”結束通話了電話,齊天寶急匆匆來到了劉教授的店鋪。

此時,劉教授已經沏好了茶葉水。

“來,兄弟,坐下來,咱們邊喝茶邊談。”

“好。”齊天寶坐下來說道,“還請教授多多指教。”

“就兄弟說的那座金佛像啊,我雖然沒有親眼見過,但我覺得應該不像是唐朝時期的。”劉教授說道。

“可是,從佛像的基本特徵上來看的話,確實非常符合唐朝時期佛像的一些特點啊。”齊天寶解釋道。

“兄弟,你要知道,我們現在所說的金佛一般都是指的是鎏金銅佛。鎏金銅佛像,是佛像中的一種工藝,多用於銅造像,在表面鎏金。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藝原理而言也稱火鍛金。在我國其始於戰國,其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我國古代技術的光輝成就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塗上銅器表面,經溫烤後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久不褪。”

“所以說,唐朝時期有鎏金銅佛像也不足為奇吧?”齊天寶問道。

“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有明確記年的鎏金佛像實物就出自後趙建武四年(338年),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南北朝時期,我國佛教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佛像藝術在新的時代風氣影響下也進入了空前的發展階段,這時鎏金佛像也流行起來。

隋唐時期,佛像藝術隨著國家的統一,政治、經濟的強大和佛教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趨於外來模式和手法,而是向著個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發展,呈現出嶄新的時代風貌。”劉教授繼續解釋道。

齊天寶越聽越迷糊了。他覺得劉教授的這些話或者說這些論據,和他持有的觀點是矛盾的。

“如果說是一座鎏金銅佛像的話,那麼你說它是唐朝時期的沒問題。”劉教授分析道,“但如果是貼近佛像的話,那就肯定不是唐朝時期的了。”

“貼金佛像?”齊天寶撓了撓頭,他頓時發現自己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短板,“教授麻煩您給詳細說說……”

“根據史料記載,佛像第一次貼金為南宋年間。”劉教授解釋道,“接下來,我再給你講講鎏金和貼金的區別。鎏金也叫鎦金,就是用金子裝飾器物的一種方法。把溶解在水銀裡的金子用刷子塗在器物的表面,晾乾後,用炭火烘烤,再用瑪瑙軋光,全部工序一般需要重複三次。而貼金則是,在器物上貼上金箔。金箔非常薄,有些差不多有頭發絲那麼薄,為了讓佛像在光澤和質感上達到最好效果。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包金、錯金、燙金等等工藝……”

劉教授緩了一口氣,繼續說道:“所以說,判斷一座佛像的價值或者年代,絕對不能單看工藝造型等簡單的外觀特點……”

“聽了教授您的這番話之後,我可真是受益匪淺。”齊天寶拱手說道。

“古董這行的水太深太深了,尤其是想佛像這種古董,收的時候,一定要更加謹慎,一來現在的做舊技術可謂是超乎了我們每個人的想象,二來,大多數專家對陶瓷玉器書畫都有深入的研究,惟獨對佛像研究的相對略少一些,畢竟佛像在市面上的流通比那幾樣要少一些。所以打眼之事也是層出不窮。幹咱們這行的,最怕的就是打眼,一次打眼就有可能毀了半生的積蓄!”劉教授叮囑道。

“教授說的對。我一定會注意的。”

“還有一件事,我還要提醒你。”劉教授似乎又想起了什麼,說道,“就目前來看,現存的最早的中國金銅佛像是三國時期的,此佛像被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了。這還是金銅佛像,像你說的純金的金佛像,目前國內倒是有。那是五代時期的佛像,現收藏於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五代時金質佛像發現不多,此佛像製作細緻,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哦,哦。”齊天寶連連點頭道。

“像你所說的唐朝時期的金質佛像,我還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呢。所以還是要謹慎一些為好。”劉教授再三叮囑道。

“嗯,我明白了。”齊天寶點頭道。

“兄弟,我再跟你講講幾種鑑別的方法……”劉教授毫不吝嗇地說道。

齊天寶愣了片刻,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古董這個行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其中一條就是沒有人願意把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鑑定物件的方法和經驗無償地分享出來。

“教授,這個……不太好吧?”齊天寶一臉尷尬地問道。

“咱們是兄弟!”劉教授拍了拍齊天寶的肩膀說道,“不必講究那麼多的舊規矩!”

“那就多謝教授了。”

“跟我就別客氣了。”劉教授慷慨地說道,“接下來,我就給你講講那些偽造佛像的人們的管用伎倆。第一,憑空捏造,東拼西湊。清末民國時,古玩商偽造佛像,專仿唐代以上到北魏的佛像,唐代以後的佛像仿造較少。由於南北朝的佛像本身就不太多,古董商缺乏好的標準圖樣,往往就憑空捏造,或者是東拼西湊,猛一看似有古意,稍加推敲便漏洞百出。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翻閱石窟造像的圖版材料,多看看博物館的實物,對各時代可靠的標準器的樣式大致心中有數,遇到佛像才可以有目的查閱資料,對比異同,同時仔細觀察衣飾、光背、蓮座等部分的形制以及銘文字型、內容,仿品總有破綻可尋。”

劉教授緩了一口氣,繼續說道:“第二,移花接木,殘器拼合。將數件殘佛部件組成一件,例如部分北朝時期石佛像,像身及光背是整塊石頭雕成,光背下部有榫頭,蓮花臺座另行雕刻,座正中有卯眼,榫頭插入組成。出土時往往某部分失落,古董商將不同佛像的數部分拼合為一件。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拼接在一起的石質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地所產的石頭,因年代和儲存狀態不一致,石質的顏色等也有區別。佛像與像座一般不是同年所制,風格上必不一致。例如將北齊的佛像插於唐代的蓮花座上,若臺座上有唐某年的發願文,則此佛像就被認為是唐代佛像。銅佛上也往往有這種情況,尤其是光背,北朝和唐代銅佛光背多是另鑄後再組合的,失落的殘件又拼合為一尊佛像,是常可發現的情況。如上海博物館藏的一尊所謂南朝中大通年款的金銅佛像,是用唐代的佛像身軀和東魏的光背組合而成的,各部分都是真品,但被拼湊成一件,且加刻了南朝偽款。”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那麼第三點呢,就是仿造真品。這一類有三種情況,一是以真品翻模製造,二是以真品為範本重新製造,第三則是按傳統的技藝製造佛像。”劉教授說道,“這一點需要我詳細跟你將一下。真品翻模,這種翻模造出的佛像看上去八九不離十,但稍加注意細部,如臉部、衣褶的區域性,特別是手指、腳指,就會發現細部處理很粗糙,質地上沉重壓手,銅質或鐵質堅硬。近年來市場上有些仿明朝鐵佛像,鏽跡斑斑,份量上也很合適。但有的銅佛鏽跡不自然,缺少靈動感,還有許多明代大青銅佛手指僵板如鐵叉,衣紋細部粘連不清。這都是翻模仿制過程中容易留下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古代鑄造用失蠟法,現代往往用塑膠翻模法,只要一看器物的內壁就可立見真偽。”

“那重新製造是不是和真品翻模差不多啊?”齊天寶問道。

“略有不同。重新製造是以真品為範本重新製造的仿製銅像,一般多以發現的佛像為範本,重新作模仿制。如所見偽品有日本、美國博物館所藏的北魏太和年制的鎏金佛坐像,這種名品本來就是海內外的孤品,多年前即是名貴文物,怎可能混跡於普通舊貨攤?有如唐宋的名畫,已難得再流落民間了,光聽那名頭,不用看東西也可知其真偽的。”劉教授解釋道。

“按傳統的技藝製造佛像,應好鑑別一些。這種作偽與上述作偽動機有區別,例如西藏佛像。尼泊爾、西藏地區製作佛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他們是為了宗教的需要而製作佛像。製作者並不是有意模仿古佛像作偽以騙人,因為製作佛像、法器、繪製唐卡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格式,對佛像各部位的比例、衣飾、身相、持物等都有詳細的規定,所以這些藝匠們製出的佛像,有的與明清時代的銅佛在外形上可說是幾乎沒有差別,需慎重購買。”

劉教授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有些口乾舌燥了,於是他喝了一口茶水,繼續說道:“其實,只要我們仔細、耐心地鑑別,就一定會從中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