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時代1900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八十章 儒商(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八十章 儒商(下)

"二爺的變字說的不錯,但變總要慢慢摸索的。"

說這話,孟洛川也有些底氣不足,孟洛川是讀書人,是亞聖後裔,但最清楚的一個身份還是商人,商人的訊息是靈通的,許多求新求變的東西,孟洛川也接觸過,變,不是不想,而是出於身份考校,不能!

所謂的慢慢摸索,只是孟洛川的推搪之言,不說別的就說在南北方很吃香的機磨面,石磨,一天一夜不過磨一兩千斤麵粉,而且色澤不佳;水磨,磨出來的麵粉跟石磨一樣,只是磨的多一些,一天一夜不過三四千斤而已。

南北方建成的幾家面粉廠,一天能磨多少,據說是數以萬斤計的,而且磨出來的麵粉,細膩、潔白,做出來的餅饃口感也是大不一樣的,這個糙米、精米的區分差不多,孔孟府有許多土地,種的多是小麥,機器磨一事,孟洛川是仔細打聽過的,但出於各種原因,不敢過於涉足而已,變,對讀書人尤其是孔孟後裔而言,何其難也!

李大成的這一個變字,也是令許多讀書人心驚膽顫的東西,維新時廢了武舉,廢科舉的聲響也不小,這麼變下去,這孔孟之道...

"四爺說的有道理,要慢慢摸索,只不知四爺的慶祥、瑞蚨祥、瑞生祥摸索了多少呢?"

提了一個問題之後,李大成伸手入懷中摸出了自己的筆記本,翻開了其中一頁,低頭看了起來。

"孟氏產業,做的是絲綢布匹衣服鞋帽土產,全都是維持小民生計的行當,大變怕是不妥吧?"

大多數魯商做的都是溝通南北的倒手買賣,很傳統,孟洛川的說法對大清的商家來說也算合情合理,只是在李大成這邊,就不是這樣了。

"三十年前,煙臺商埠那邊就有了美式縫紉機,這縫紉機,可以用來製衣、製鞋,一臺縫紉機,至少可抵三五個熟練的裁縫,而且針腳細密規整,比之最好的裁縫絲毫不差。

二十多年前,德國人在煙臺商埠,開了一處名叫弗蘭大的機器紡織廠,這一臺機器織機,一天抵得上一個熟練織工半年的出產。

二十年前,李中堂在煙臺建華豐繅絲局,後經盛宣懷擴產,一年也有千餘箱生絲出口的。

八年前,英國教士馬茂蘭,創仁德洋行,在煙臺當地推廣花邊鉤織,這仁德洋行每年透過花邊產業獲利鉅萬。

三十年前,德國人在煙臺建了一個蛋粉廠,每年的出產也在幾萬上下。

四爺做的是絲綢布匹衣服鞋帽土產,縫紉機、織布機、繅絲局、花邊鉤織,這些不能帶動小民生計?蛋粉廠,雞蛋打粉而已,養雞養鴨不是小民生計?

三十年、二十年、十年,四爺的摸索需要幾十年吶?"

這番話,李大成說的就不怎麼客氣了,有著明顯的質問語氣,這些都是李誠有的人在煙臺商埠蒐集到的一些商業情報,這裡面就有小民生計,孟洛川口中的慢慢摸索,太過推搪了。

李大成說的這些,大成公的人也在下面摸索,李大成也給出了具體的範圍,山東當地除了織布紡紗之外還有草編、柳編產業,草編禮帽、柳編箱筐都是可以出口牟利的,花邊也完全可以暫時替代織布、紡紗這些傳統手工業,這是一條可以暫時走一走的路子。

這些手工業的推廣,靠大成公也是可以的,但李大成想拉孟洛川入夥,有了孟洛川給天下讀書人做表率,或許山東之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慢慢自己摸索出道路。

近一兩年的時間,大成公要做好山東市場,是沒有能力他顧的,振威軍這個負擔也不允許李大成將大成公推到山東以外的其他地方,後面還有東三省呢!一點點的鋪開大成公,耗費比之振威軍是一點不少的。

除了大成公、振威軍之外,李大成還要開煤礦、建鐵廠、修鐵路,這些都要做大的,想要做大,初期每一項的投資,都在數百萬以上,鐵路也是一個耗資大項。

李大成讓北邊的詹天佑估算了一下膠沂鐵路的花銷,單線過千萬,雙線差不多要一千五百萬,若是過黃河與京漢鐵路相連,又是一個千萬左右的投入。

做整個一省的產業,初期的投入太大,大成公現在還沒完全鋪開,李誠有那邊就面臨資金壓力了,這段時間,李誠有數次想起出孫家大院跟微山的現銀,李大成都沒同意,借臺唱戲捐資助學之舉,就是李大成為了緩解李誠有那邊的資金壓力想出來的辦法。

"二爺是有備而來啊!"

"呵呵,自打在京師的時候,李二就盯上孟四爺了。"

孟洛川本想借李大成的門路,捐建醫府,沒曾想,這位李二爺也在等著他入套呢!李大成說的這些,孟洛川無從反擊,織機、繅絲局背後是什麼,孟洛川清楚的很,種棉養蠶正是小民生計所在,反駁只會自取其辱。

"孟某的財力有限,瑞蚨祥、瑞生祥要在山東開分號,要在南北建分號,孟某這邊真是有些力不從心啊!"

說到錢的事兒,李大成就不在乎了,他現在雖說也面臨著資金的壓力,但幾百萬銀子他還是拿的出來的,不說微山藏銀,孫家大院一處,就有現銀兩千萬上下,為了山東民生挪出幾百萬也不是不成的,再者面臨資金壓力並不是說沒錢,李大成跟李誠有的手裡還有相當數量的外幣,這些若是兌換成現金銀的話,大幾千萬也是有的。

"山東官府在推廣甜高粱種植一事,孟四爺聽說了吧?不知四爺這邊怎麼看呢?"

說著說著,李大成話鋒一轉,又說起了甜高粱的事兒,想說服孟洛川不容易,或許甜高粱就是個不錯的突破口。

"聽說了,此事也是二爺一手促成的吧?"

"正是!不知四爺怎麼看這事兒呢?"

"高粱確實耐旱耐鹼,產量有所保證,但高粱米不適口,價錢是上不去的,以增加棉麥賦稅,推廣甜高粱為山東保糧,二爺的心意不錯,但行事太過蠻橫了,這會傷到小民生計的!

不瞞二爺,孟某在山東也有幾千畝地的,今春播種,孟某還是要種麥的!"

對於山東官府蠻橫的推廣甜高粱種植,孟洛川這邊也是有說法的,為山東保糧,聽上去是不錯,可等到繳納田賦、租稅的時候,一畝高粱的出產,老百姓手裡又能留下多少呢?

"嗯!若我以高粱米一成的價格收購青杆呢?"

對於甜高粱的產出,李大成這邊也是有謀劃的,一畝甜高粱平均產糧在三百斤上下,產青杆至少七八千斤,以一成的價格收購青杆,一畝甜高粱的收益足以抵得上三畝地。

雖說大成公的糖酒產業一時還建不起來,但幾個月的時間,也足以讓大成公在各地建造一些製糖、制酒的小作坊,即便山東全省都栽植了甜高粱,即便大成公的產能有限,收購青杆,至多讓大成公虧損百萬上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以山東官府推廣的力度來看,今春甜高粱是不可能遍及全省的,有側重點的建造製糖、制酒作坊,弄不好今年收購青杆的事兒,就能做到不賺不賠,但這也要有個前提的,那就是大成公能弄到釀造朗姆酒的方法。

雖說還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李大成這邊也不確定李誠有那邊能不能僱傭到合格的釀酒師,找不到釀酒師,今年秋收的時候,真的就要虧本嘍。

"這樣的話,孟某也種甜高粱!"

"那咱們就說定了,我出種子,之後高粱米青杆,我也照單全收!"

"二爺,您又是為了什麼?"

"民生!"

"民生?"

"對!山東連年水旱災,即便高粱米絕收,青杆也能賣出錢的。

乾旱只要不是赤地千里,一畝的青杆怎麼也有幾千斤的,大水,只要水能在幾天時間退去,高粱也不會澇死。

魯中河道多半淤塞,廣植甜高粱的目的,最主要的還是對抗水災。

只要山東一省的糧食大抵夠用,運河工程即將上馬,一旦出現了大範圍的災荒,直接引難民到運河工地就好,幾十萬、幾百萬壯丁,運河工地用的了,到時候以工代賑就是了。

但糧食不足,這事兒就難辦了,從南方運糧,價格數倍於當地的糧食,運河工程的資金也是有限的,耗費太多,也不可能!

廣植甜高粱,雖說會在短時間之內拉低百姓的收入,但餓不死人啊!所以這是為了民生。"

聽了李大成多少有些偏頗的解釋,孟洛川也算認可,這麼算來,廣植甜高粱,還真是有大益於山東的。

"二爺高義!"

有益於山東百姓,孟洛川就要認可,就要讚許,在大義之上,孟洛川這個儒商也是有所堅持的。

"高義談不上,看到的只是利益而已,青杆可榨糖,榨糖之後的殘料可釀酒,釀酒之後的殘渣可以餵養牲口,這就是李二的變!

除此之外,李二還想學一學洋人制沼氣的法子,若是此法可行,州縣城鎮之中的汙水便溺,也能用來照明、燒飯、肥田了,這也是李二在糧食上的一變。

青杆產出的糖酒可以賣錢,餵養的牲畜可以賣錢,沼氣、沼渣也可以賣錢,這裡面的利益可比糧食大多了,一斤糖三五斤糧,一斤酒十斤糧,這是市價。

四爺,所謂的變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其中還有大利益,只要想做就有法子的,咱們這些商家,不該去變嗎?"

聽了李大成關於青杆的用法,孟洛川也沒有質疑,甜高粱是什麼,在山東官府推廣的時候,孟洛川也讓人查過,製糖是可行的,四川一帶有甘蔗酒,用青杆制酒也是可行的。

雖說不知道沼氣是什麼,但有了前面的糖酒,這個應該也是真的,若真是這樣,甜高粱這東西,還真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二爺思慮深遠,孟某佩服,不知孟某的產業該如何去變呢?"

說這話,只是孟洛川認同了李大成的說法,並沒有入夥的意思,變不變,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雖說他執掌三大號,但他也是亞聖後裔,有些事兒是做不得的。

"若從衣服鞋帽來說,縫紉機這東西,四爺該弄上幾十臺,衣服需要訂做,咱們就不說了,鞋帽這些是可以做的。

有了幾十臺縫紉機,抵得上數百熟練的裁縫,依我看,四爺不如開個鞋帽廠。

有了縫紉機,或許會擠掉一些裁縫,但大清的人口太多,需要的鞋帽更多,若四爺的買賣做好了,興許這人越用越多呢!

有了縫紉機,制帽做鞋的工時也就短了,工時短了這本錢就小了,本錢小了,鞋帽的價錢也就落下來了,這樣就有更多的人,戴的起帽、穿得起鞋了。

機器紡織也是一樣,土布的耗費太大,價錢也居高不下,有了機器紗、機器布,布匹的價格也會降低,也就有更多的人穿的起衣服嘍...

四爺,您以為呢?"

不說利益說民生,這也是對付儒商的好辦法,說完之後,李大成看了看孟洛川的表情,這位顯然意動了。

"二爺,孟某終是亞聖後裔,做洋務不好吧?"

說千道萬,關鍵的關鍵還是洋務兩個字,不管孟洛川守不守舊,他的出身就決定了他的立場,洋務就意味著變革,與儒教經意相沖,涉及到了洋務,這事兒就辦不得了。

"這個簡單,聽聞以前的北洋機器局也能造縫紉機,咱們自己造的東西自己用,這個應該不算洋務吧?

這事兒我來為四爺謀劃如何?"

李大成給孟洛川的法子也簡單,欺世盜名而已,這也算是個變通之法吧?

"此事孟某還要再想一想的。"

"也好,那咱們就看一看微山島吧!"

孟洛川要徐徐圖之,李大成也不著急,先讓大成公做個開頭再說。

帶著孟洛川一行人上了微山島,可巧,在孟洛川這個半官商上島之前,有一個真正的大官商也上了島,今天這事兒有的說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