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工業民科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章 標緻與Rootes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章 標緻與Rootes

2月11日的凌晨,林強生在賓館的客房裡來回的走著,不時的看一下手錶,此時他的內心非常焦急。

考察團還有1天的時間,這次訪問就要結束了。團員們再自由活動一天,總共還有兩天就要回國。可是林強生還沒有和標緻公司達成協議,眼看就要回國了,雙方卻在賴頓工廠的生產線上,產生了分歧。

標緻不同意林強生把生產線搬回中國,因為這樣賴頓工廠的3000多名工廠就會失業。而今年又是英國大選年,標緻不想在這個關鍵時期給英國下屆政府留下不好的印象

他們要求林強生繼續把生產線保留在英國,從而好讓3000多名工人繼續有工作可上。

林強生在艱難的考慮之後,答應了標緻的要求。雖然這就等於工廠還在標緻的控制之下,但是他也知道英國的大選年是非常混亂的時期,在這段時期最好不要在英國惹出什麼事端,否則無論是英國的民間組織還是政府機構都會盯上他的

林強生可不希望讓容易衝動的英國民間組織恨上自己

但是他仍然和佈雷格利談不攏,如果他要繼續維持3000多名工人的工作,就得繼續生產轎車,但是現在標緻又不想讓林強生使用他們重新復活的塔爾博特品牌。另外標緻公司擔心林強生接手後的質量問題,也不同意他繼續使用rootes集團的銷售網路。

如果這樣的話,那賴頓工廠生產的老車型avenger西姆卡地平線高山和solara速樂娜,他賣給誰去

林強生知道標緻在抻著自己,就是想讓自己陷入疲憊的扯皮當中,反正標緻高層發布命令只是動動嘴,一個命令就能讓林強生從期望到失望,又由失望到期望,就這樣反覆的煎熬著他。

對於這種情況,林強生也毫無辦法,誰讓他真的很想要那家工廠的裝置呢

透過近端時間的瞭解,他才清楚標緻的真正實力,以前林強生一直以為標緻是法國轎車界的老二,但是最近他終於明白到跟他打交道的是家什麼樣的巨型公司,原來這才是法國汽車業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

1976年,標緻正式兼併了雪鐵龍,成為a公司標緻雪鐵龍集團的前身。標緻透過與米其林交換股份,獲得了雪鐵龍90的股份,形成了下設多個子公司的控股公司的新結構。

標緻雪鐵龍集團是一家法國私營汽車製造公司,由標緻汽車公司擁有,旗下擁有標緻和雪鐵龍兩大汽車品牌。在歐洲,標緻雪鐵龍集團是僅次於德國大眾汽車的歐洲第二大汽車製造商,世界第7大汽車製造商。

原來林強生以為雪鐵龍是家獨立公司,但是真正瞭解之後,才知道雪鐵龍早就被標緻收購了。

1977,標緻推出全新的標緻305。標緻305使用三款發動機,分別是排量1290cc的四缸8氣門發動機最大功率48.5kw6000rpm,最大扭矩94n.m3750rpm,壓縮比8.8:1,排量1472cc的四缸8氣門發動機最大功率55.2kw6000rpm,最大扭矩3000rpm,壓縮比9.2:1和用在gt車型上的排量1580cc的發動機最大功率70.1kw6000rpm,最大扭矩3750rpm,壓縮比9.5:1。

1978年a公司收購了克萊斯勒在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的三家子公司,獲得了克萊斯勒在歐洲的品牌和車型。

1979年,標緻在604上首次應用了柴油渦輪發動機,這也是歐洲市場首次銷售此類車型。7月,標緻收購了西瑪公司後獲得了塔爾博特talbot商標的使用權,標緻決定用這個品牌銷售前克萊斯勒歐洲子公司的產品。

從這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法國標緻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

而這時期的英國的汽車工業,卻完全相反,本身就是極為沉重的話題,裡面有太多的破產與重組,收購與兼併,裁員與停產,罷工與毀滅。每一個話題都牽扯到生與死邊緣的掙扎,就像是一場場噩夢,伴隨著大不列顛跌跌撞撞地捱過了20世紀,從一個日不落帝國,重新回到歐亞大陸邊緣的一個島國。

對英國車稍有瞭解的人,大概會知道利蘭集團,可知道rootes的人就不多了。rootes不是一個汽車品牌,而是一個集團,最早發跡於汽車銷售,1924年成為英國最大的汽車卡車銷售商,隨後便開始收購多家英國本土汽車品牌。hillmanhumbersgersualbotlerkarrier等都曾是它的子品牌。

同時,rootes也是同平臺策略的創始者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叫同平臺,其英文說法是badgeengeerg,也就是工程整體打包之類的意思。在其品牌體系中,hillman為入門級品牌,走大眾路線;sger則屬於中級定位;sunbeam主攻運動品牌;humber屬於豪華品牌;mer和karrier是商用車範疇。著名車型有hillmanmx,hillmanhunter,humbersnipe,sunbeamalpe。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個當時的汽車帝國在1935年最終形成,老闆williamrootes可以說是汽車多品牌戰略最早的實踐者,但卻也犯下過愚蠢的錯誤:戰後他來到德國的大眾工廠做戰後賠償評估時,認為那裡的東西毫無價值,包括甲殼蟲。二戰期間,rootes為英國製造了轟炸機和基於humber與mer的軍用車輛,而在戰後向澳大利亞和中東各國輸出汽車技術。

伊朗的轎車生產技術,就是rootes公司在70年代輸出的。

究竟是誰毀了這樣一個企業,原因很多,但都和英國政府脫離不了關係。為了和當時的主要對手,bmc集團的mi競爭,rooms設計了相近尺寸的hillmanlmp,但英國政府強制他們在蘇格蘭林伍德開設新生產線,為的是平衡英國各地區發展。由於當地落後的生產條件和當地工人的缺乏經驗,以及陡增的物流成本,再加上投資廠區的大筆費用,讓rootes瞬間財政吃緊。而最終,這款車型失敗了,林伍德廠區連續的罷工讓產量也受到影響。

這只是rootes沒落的開始。基本上在林伍德工廠進展不順的相同時間,倫敦的車身供應商blsp的供應鏈危機加劇了rootes的經營惡化。60年代中後期,克萊斯勒便開始逐漸收購這個病怏怏的英國巨人。在克萊斯勒的龐大的歐洲戰略中,rootes逐漸淪為一個普通的棋子,因為母公司同時還收購了法國的西姆卡西班牙的barreiros,在克萊斯勒歐洲公司的光環下,rooms旗下原先的品牌開始一個個地消失。

事實證明,克萊斯勒的歐洲戰略最終無功而返:由於無法達到排放要求,rootes的產品在美國的銷售告吹;imp專案在1976年宣告徹底失敗;將rootes與西姆卡合併為一的計劃擱淺,兩家企業其實根本沒有可共享的資源與技術。最終,由於美國市場後院起火,自身難保的克萊斯勒已經沒有能力改善這家詬病累累的英國車廠,技術老化可靠性差涉及落伍理念過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每一個都是致命創傷。

1978年,克萊斯勒歐洲公司宣告破產,由法國a集團購買剩餘價值,並且標緻接手了克萊斯勒在歐洲的全部品牌和技術。關閉蘇格蘭的工廠,重新啟用塔爾博特品牌,將商業車部分轉手雷諾,是a接手後立馬進行的大刀闊斧改革。落戶標緻之後,位於賴頓的前rootes工廠從來都沒有在標緻的全球戰略中充當過重要角色,它僅僅是一家組裝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