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工業民科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零三章 石化建設方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零三章 石化建設方案

如今大亞灣的石油化工一體化專案基地已經是國家建設的頭號工程,尤其這項工程是會涉及到七十億美金的巨大投資,國內更是調集了無數的人力物力,並且本來今年計劃準備復工的十幾項石化工程以及煉油廠化肥廠等等也全部停工,所有資源和人力全部集中到了大亞灣石化基地

東星石化的大亞灣一期工程投資將近9億美金,三期總投資超過20億美金,國內三大石化基地的總投資更是高達70億美元的鉅額外匯

這項投資也是距今為止外資企業在國內最大時間最長的一筆投資專案,隨著工程上馬開工建設國內外的媒體紛紛聚焦了中國

國內高層更看重的是這項投資在國際上以及港澳臺地區所能夠帶來的積極影響,對於外商對於國內的發展其深遠的意義和帶動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東星集團的大規模外匯投資以及中國對其開放事關民生經濟的重要領域,這種胸襟表明了中國政府改革開放的決心和魄力,也表明了中國邁向世界的步伐正在加快

在距離上大亞灣石化基地離著香港如此之近,隨著工程進展和建設進度的加快也受到了港澳地區廣泛關注,甚至tw地區也進行了報道。

臺塑的王永慶也關注了東星集團的石化投資專案,暗暗為tw石化工業的未來憂心之時也驚訝於東亞地區產生了一個如此強勁的對手

在目前tw地區的石化工業不景氣的時期,臺塑的當家人王永慶寄希望於進入美國市場使臺塑邁出小小的tw真正的國際化。他在發現東星集團在大陸的石化鉅額投資的訊息後,馬上找來了關於這家企業的資料,大規模石化投資只要堅持下來將來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完全不用擔心產品銷量和營業額的問題,因為這種企業是資源型製造者掌握著市場的話語權。這樣的對手極有可能在將來成為臺塑在東亞的強力競爭者

王永慶對東星集團和林強生瞭解之後,這才赫然發現原來對手不僅不簡單而且實力相當強大。此前在美國也有經理向他提醒,有另一家華人企業涉足美國石化工業,與臺塑的中庸思想穩健風格相比另一家則更像是純正的美式公司,其對待經營不善的中小石化企業大膽的進行重組併購吸收其技術擴張實力,為了縮減運營成本也毫不留情的進行裁員。乾脆的砍掉了沒有市場前景的業務。

以前王永慶對這家企業根本沒有在意,覺得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投機者而現在他不這麼看了,看其在大陸的龐大投資就是一個很難纏的對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香港各家媒體也紛紛對大亞灣石化基地的建設進行了仔細報道,有評論員分析這座工廠的投產對中國南方地區以及整個中國的經濟帶動作用不可估量。很多經濟專家也紛紛預測,隨著東星石化基地專案的順利完工,中國華南地區的輕工業會迎來一波很強勁的發展勢頭,香港的輕工業製造能力即將發生轉移

香港經濟在8283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和中英談判的雙重打擊之下迅速跌落,房地產業的跌幅甚至超出了理性價位跌進了谷底

1982年底,香港樓價比1981年下跌60。1983年房地產市場全面崩潰。直到1984年9月,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市場才重新復甦。

實際上在今年早期香港股市就迎來了低價位的反彈,隨著香港經濟的轉好,許多跌得很慘的地產地皮也迎來了一波小小的上漲浮動。

很多香港的企業主已經看出來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加深勢必會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資,大陸無論是地皮還是人工都極其低廉,香港工人月工資已經突破3000元而內地工人月工資才不到百元。在這波香港經濟危機之後很多企業主開始了另作打算。正好趁機轉移生產基地。

加之港英政府建設金融型香港的計劃啟動,製造業在香港越來越難以為繼。用工成本和房租成本的不斷攀升逼迫香港許多製造業紛紛把目光瞄準了近在咫尺的特區。很多香港人看到東星石化工業基地的工程開幕以及經濟專家對未來的分析預測,輕工業尤其是紡織塑膠領域的資方已經偷偷的開始行動了

他們停掉了在香港的工廠來到還是大片荒地的特區進行實地考察,很多人已經考慮好了要把工廠建在這裡,就等待著大亞灣東星石化工廠建成執行後把裝置全部遷到特區了。

而在國內方面來講也極其歡迎東星集團的巨量外匯投資,中國去年的外匯儲備首次突破50億美元,但離著實際需求仍然很遠。同時存在著百億美元的外匯赤字。國內外匯緊缺,70億美元的投資就像一場及時雨一樣充盈了中國的外匯口袋。

埃克森石化公司為專案提供了30萬噸乙烯工程的心臟裝置裂解氣壓縮機,這個頂尖高科技裝備需要在極嚴酷的環境下工作,其罐體採用耐低溫耐高壓材料製造,中國目前還無法製造這樣的裝置。無論在材料和製造技術上都有難度,往常的壓縮機也都是採用的國外產品。

由沈鴻總工親自負責中方企業的生產組織工作和整個專案的建設,他在國內上眾多的石油化工廠進行調研組織裝置的生產,像大慶石油總廠蘭州化學廠燕山石化這些老牌的企業都參與了進來,參加製造的企業還有中石油石化總公司以及石化部等多個單位,總共涉及裝置生產製造企業超過千家

原燕山石化總廠的楊浚,是國內化工技術和科技管理專家。作為新中國大型石油化工工業的開拓者之一也被請到了東星石化公司作為特聘顧問。他是胡建人對大亞灣這裡的氣候條件也很適應,老頭已經六十歲左右現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局長。

此前,楊浚與科委其他領導開展的計算機應用工作,開中國應用微型計算機之先河,林強生的幾家電腦公司進入中國後為了推廣微型計算機就和國科委打過交道。楊浚也見過林強生。

但那時林強生還不知道楊老原來是一位真正的化工專家,而且是國內不可多得的生產組織管理者。他與沈鴻相互配合,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相互配合起來倒是相得益彰,但二老畢竟年齡大了林強生也不想他們操勞,所以調派了很多副手幫助他們代勞。

楊浚曾任燕山石化總廠領導,在7178年這段時間一直負責石油化工裝置的技術生產和引進吸收工作。他組織完成了順丁橡膠會戰和中國第一套30萬噸乙烯工程的建設等項工作,把中國的石油化工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楊浚重點抓了年產30萬噸乙烯裝置建設,開展了以引進年產30萬噸乙烯裝置為中心的四烯工程乙烯丁二烯聚丙烯高壓聚乙烯建設大會戰。經過3萬多名建設者的共同努力僅用27個月就完成了一期擴建工程,成為中國建設大型引進乙烯裝置的成功範例,從而使中國石油化工技術向世界先進水平邁出了有力的一步。

1977年,也就是燕化投產的第二年就一躍取得了工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實現利稅突破10億元大關

就東星石化公司的規劃問題,楊浚在設計草案中提出煉油能力由600萬噸增加到850萬噸,要把工程的擴充套件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的水平上

汽煤柴油產量增加到600萬噸原油的水平,潤滑油產量比原設計增加一倍。化工產品由年產50萬噸擴大到200萬噸。其中三大合成材料塑膠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由30萬噸擴大到150萬噸。

為此,常減壓蒸餾潤滑油各化工裝置都要進行重新設計,將原50萬噸輕油裂解分離裝置的設計改為90萬噸,引進90萬噸輕油裂解分離裝置一套,製造乙烯丙烯。石油烴裂解裝置以生產乙烯為主,同時聯產丙烯和碳四餾分,裂解副產的裂解汽油化肥原料及各種添加劑工業裝置用油等。

總之石化企業的產品種類非常多,大乙烯建成之後是不愁賺不到錢的。這就是一頭超級現金奶牛。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乙烯工廠生產的乙烯並不對外銷售,因為產能都被自己製造高額附加值產品消化了

楊浚還根據國內實際情況向林強生提出另一套方案。這也是國內比較有經驗的,由國內建設一套80萬噸輕柴油裂解分離裝置代替引進的90萬噸石腦油裂解分離裝置。燕山石化就是採用的這條路子,因為中國現在嚴重短缺可以加工的石腦油原料。

要建設大型乙烯裝置,首先要解決原料路線問題。國外的原油輕組分含量高,多採用石腦油為原料,而我國原油重組分含量高。石腦油收率只有68,按七十年代250萬噸的原油加工量,按照3噸石腦油生產1噸乙烯計算,原料肯定不能滿足30萬噸乙烯裝置生產的需要。因此,當時楊浚主張從中國國情出發。採用輕柴油為原料裂解製備乙烯。

楊浚也向林強生提出了這項建議,國內石腦油質量不好短期內供給不足,依託國內的石腦油產量恐怕支撐不起東星的大石化專案

但是這條意見提上來,林強生只是稍稍一想就很快否決了楊浚的好意。他知道將來國內乙烯製備是主要依靠石腦油原料路線的,這就證明或者是國內的技術或者是購買國外原料供給關係已經平衡,中國乙烯生產商已經不擔心原料供應問題了。

而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中國農村改革的深化,將來農業生產上必然推廣現代化,農村拖拉機的大量使用也加大了柴油消耗,而中國又是一個缺少柴油的國家。如果採用柴油裂解路線將來勢必要和農業爭奪柴油,無論是對國家糧食安全還是政治的影響都得不償失,是弊大於利的事情。這種遭人恨的事林強生不可能答應,即使石化基地建成後要進口石腦油他也幹了。

而且國外乙烯生產技木比較成熟的工藝也是以石腦油為原料,輕柴油作為裂解原料的乙烯生產裝置肯定會被淘汰。

再一個,石腦油的用途也是多方面的,在石油煉製方面它是製造清潔汽油的主要原料,在石油化工方面是製造乙烯芳烴聚酯合成氨化肥和制氫的原料。在數量關係方面,石腦油使用於油品的數量最大,乙烯料其次,芳烴更小。這樣,對於煉油和石油化工行業來講,石腦油原料的分配就存在很大的競爭

東星石化無論從將來還是現在考慮,都應該儘早的進入石腦油生產製造領域,同時再進行大量戰略性的儲備,在石腦油資源上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之後,林強生和楊浚討論了農業用油這個問題,楊老一聽說關乎農業現代化不能使用輕柴油裂解裝置也表示了理解。

這樣大亞灣的東星石化基地就規劃了,乙丙橡膠異戊橡膠甲醛滌綸聚酯錦綸聚酯腈綸聚酯乙二醇輕油裂解有機玻璃丙烯酸甲酯和硫銨等21個專案的製造,引進國際新型環保裝置所需要的花費總共為6億8千萬美元,東星石化順利的和埃克森石化公司簽訂了最終合同。

國內企業也獲得了將近2億多美元的採購合同,主管部門和眾多石化企業也很是高興了一把。國家交給了他們任務,能從外商70億美元中摳出多少外匯全看他們的本事,高層在後頭看著呢,2億多美元算是一個頂好的開門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