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工業民科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一十二章 引進美國軍工品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一十二章 引進美國軍工品質

林強生一行人上了飛機,東星航空工業公司的計劃也請示了中央,他們將向格魯門引進f14戰鬥機,以及引進美國先進的雷達技術座艙技術以及航電等技術努力

中央在同中航技空軍等多部門研究之後,批示同意東航工的計劃,並且讓已經在美國的兩個部門的代表協調他們與國內各航空廠家的工作。

幾年前,國內本來是想從西方引進一款先進的戰鬥機連帶生產技術的,可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只允許向中國出售f1679這種低檔貨,而且不提供技術和生產線。法國人倒是很熱心的向中國推薦他們的幻影2000,而且也同意出售生產線,當時引進此款飛機和生產線的政治阻力並不存在,但由於法國人的要價高昂結果這項計劃也不了了之。

格魯門公司也曾經向國內推薦過f14戰鬥機,但國內的專家對於這款三代機中的最老的一款機型並不是太滿意,而且價格高昂又不提供生產線和技術,因此國內對其沒什麼興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林強生在前世也看過很多網上的言論,說什麼格魯門在84年表達了出售中國一批改進型f14,共24架,換裝了f110ge400發動機,推力增加,效能大幅度提高,油耗降低。在之後的數年裡,雙方就效能,價格等進行了沒完沒了的談判。格魯門曾邀請中方技術人員訪問它的工廠並邀請美國海軍飛行員進行飛行展示.當時格魯門首席執行官還向中方人員贈送了繡著紅色雄貓的t恤。

但據林強生在這個年代的實際瞭解,今年雙方並不存在這個事情的互動,格魯門或許向中方提過,但那也是原版f14,國內沒有興趣。而且這項交易還要美國政府和國會的授權,最重要的是一份taa技術援助授權書。f14畢竟是一種超音速重型艦載戰鬥機,伊朗就靠它抵擋了數倍於己的伊拉克戰機,格魯門很難過這一關。

因為現在通用還沒有研發出f110ge400發動機,f14也沒換代,格魯門是否能搞定這項交易由未可知。

幾項難關重重的擺在面前,而且對於林強生來說。還要同國內空軍協調,如果空軍不買的話他也玩不下去。但是,林強生又並不是單單的想為祖國做貢獻,引進f14他有自己的重要目標要實現

美國人的製造技術比歐洲和俄國中國先進了不止一點半點,尤其是軍工技術,其部件系統的長壽命和絕佳穩定性是任何一個技術發達國家都比不了的。或許日本在某些方面可以比一比,因為美國的戰機上用了很多日本製造。

f14作為艦載機又特別強調結構強度部件壽命和重量的完美統一,所以製造工藝更加考究。

林強生期待著透過引進它來瞭解學習美國的製造思想和體系,這對東星集團的技術進步和體系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如果東星集團能夠引進f14。研究它學習它,建立這個大專案機制,把許多子系統部件和材料的生產放在日常的技術進步中,不求十年八年吃成胖子,而是用二十年決心去作,一步一步實現,在這期間把獲得技術和思想用於其他技術和產品的生產當中。最終東星集團一定能夠生產出中國版的f14,即使晚30多年。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當然生產出來的f14不會所有子系統都是30多年前的水平。一點點修改一點點提高。不把仿造f14作為一項短期任務,而是把它作為我們的一個樣本和奮鬥目標,為基礎工業提供一個榜樣。

到了那時,美工品質被運用到東星集團的各個產品上,那帶來的好處和意義將是無比空前的,並且意義深遠受益良多

當然。林強生也明白這項交易想要達成的艱難程度,成功因素並不在於自己努不努力而是在於美國人答不答應,主動權基本掌握在了對方的手裡。

中央也期待著東航工業公司這家合資企業能夠帶給中國航空工業一些新東西,且重在探索一條技術進步的新路線。

林強生知道,東星航空工業公司不能脫離國內的體系。引進的專案需要一塊好田地,沒有這塊土地東航工業公司也生存不下去。他必須要讓空軍裝備f14戰鬥機,否則就沒有可能引進f14專案,就沒有大幅度提高東星產品技術的可能

70年代末根據部隊80年代中後期武器裝備更新需要,結合世界殲擊機發展水平,我國提出殲8大改的設想,以便在80年代為部隊提供能夠攔截高空和低空高速入侵目標能力的殲擊機,其目的主要是防備蘇聯部署在遠東和中國北方的逆火轟炸機。

而殲82平臺設計卻非常順利,19821983完成圖紙設計,1984年試飛成功。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委決定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透過引進國外先進系統的辦法解決殲82配套系統落後的問題。

軍委以及空軍都十分青睞殲82,在於依靠現有中國的技術水平和工藝儲備很容易製造此款戰鬥機,趁機透過引進美國裝置改造殲82,自己再進行仿製,那將很容易形成戰鬥力,上級認定這是一條可行的路線

無形中,林強生引進f14的計劃就和軍委及空軍的想法撞了車。不能引進生產線,f14的保養和維護又是出了名的貴,軍委和空軍想不想要這款戰鬥機還是個問題,至於讓他們買單林強生就更沒有想過了。

在他看來,如果能透過引進美品管理體系和技術讓東星集團的工業基礎和思想體系大幅度提高,他就是花十億美元也是在所不惜的,假如把美工的品質管理運用到汽車產業和其他的工業生產中去,那未來贏得的市場將無可限量

此行一共12人,除了他和陳瑤之外全是航空航天有關的研發技術人員,由楊萬立總工帶隊。

如今東星集團已經不像是幾年前那樣人才資源捉襟見肘了,那時候想要招到人才還得要政府特別批准,求爺爺告奶奶,想要招個大學畢業生都要上門拜訪。

改革開放的這四五年來,林強生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做事情自由了

隨著知青紛紛回到城市,再加上湧到城裡賺錢的人員不斷增多,社會的就業形勢整體變差。早先市政府就感受到了一些就業壓力,拼命而粗暴的往企業裡塞人,但隨著近年來這種情況有增無減上級部門也感到了力不從心難以為繼了,同時企業也人滿為患,不但經濟效益下降而且也造成了企業經費枯竭,人越多越窮的窘境。

而現在國家經濟形勢不好也反應到了大學生就業上,不少地區已經出現了大學生工作難不好分配的趨勢。大中專畢業生的最大好處就是包分配,上了大學也不好就業,這讓很多畢業生沮喪甚至抱怨,但也讓很多人轉變了思想決定不等不靠自己爭取,加上這幾年國家經濟改革漸漸深入人心,也讓很多大中專畢業生開拓了思路有了些與眾不同的想法

現在,社會上大量的民營企業出現,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起來,但民營企業缺乏技術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於是他們紛紛到研究所到高校聘請專家研究人員為自己研發產品,研究人員們也獲得一些報酬。當然,這些交易都是偷偷摸摸的揹著公家做的,有風險,但企業主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有遠見的企業家還把目光投向了函待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的身上,他們不滿足於臨時工

東星集團比民營企業自然更有吸引力,這些年不斷的從高校裡吸收人才,目前公司管理人員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的管理層幾乎清一色是沒有多少文化的自然成長型,尤其是集團中層和工廠基層的管理人員更是自由成長起來土人。而現在一大批有技能有文化的管理人員已經成長起來,很多人曾經是大中專畢業生,他們接觸實際工作後成長非常迅速。

原有公司的老人林強生也沒有放棄,東星努力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透過聘請國內外專家講師,一批批員工補充了知識結構趕了上來,這些人也在東星集團的重要崗位上發揮著作用。

而那些腦子不聰明但做事認真負責能很好完成本職工作的職工,東星也依然看重,一次學不會就兩次,兩次不夠就三次。創造學習型的企業就是這樣,尊重員工給他們創造機會。在這個世紀之交技術大發展的年代,知識技術更新換代是非常快的,誰也說不準將來哪個時候就突然開了竅,東星始終秉承著創造無限可能來看待自己的員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