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大漢重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199章 竹林論天下,品天下英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99章 竹林論天下,品天下英雄

“確實,若沒有退路,玄德公將會困死青州!”石韜道。

“只是小霸王孫策經營江東多年,兵鋒正盛,如何會讓玄德公順利南下?”崔鈞又問了一個實際問題。

“孫策雖勇,卻得父輩蔭庇。玄德公卻隻身搏得一片天下,且仁義滿天下,深得青徐士人擁護,豈是在江東立足未穩的一隻小虎崽可比?”諸葛亮又道。

“諸葛小友的意思是,今後能與長公子相抗的必是曹公和玄德公?”崔鈞再問。

“然!”諸葛亮胸有成足。

“袁公四世三公,得天下士人支援,又豈能那麼容易敗亡?”孟建道。

“袁公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知賢而不能善用,好謀而寡斷。大事難成也!”諸葛亮道。

“既然說到這裡,我們不妨品評一下天下英雄,以佐茶點。”崔均見諸葛亮評論了一下袁紹,突然對品評天下英雄來了興趣。

“可惜了淮南袁公路,群雄並起時挾袁氏四世三公之名,佔據汝南之沃土,還有江東猛虎相隨。如今卻落得個人人喊打,猶如過街老鼠的地步!”石韜道。

“此人聲色犬馬、鼠目寸光又好大喜功,若不僭越稱帝,或許還能靠袁家的老底子撐幾年。如今猶如冢中枯骨,早晚被其他諸侯吞併!”諸葛亮分析的非常到位。

“益州劉璋膽小懦弱,胸無大志,連一個小小的漢中張魯都拿不下!只怕益州易主也不過早晚之事。”孟建選擇了評論劉璋。

“若長公子已經把眼光放向益州的話,怕只離易主之日不遠了。”崔鈞道。

“金城韓文約、武威馬壽成均非遠謀之主,這麼多年都沒有突破涼州,當年董卓在時不行,李傕在時也不行,如今關中已入大公子之手,應該沒有機會再爭霸天下了。”石韜道。

“江東小霸王孫策,攜其父之威掃江東,確有昔日霸王之姿!”孟建道。

“孫策確實承其父之勇,又能任用賢良。只可惜為人過剛,又過於驕傲。剛則易折,怕是會落得與其父一樣的下場啊!”諸葛亮點評道。

“確實!”崔鈞也點頭稱是:“劉公咱們就不評了吧,打理這一州不容易,若非荊襄的平穩,也不會有我等今日之會!”

還是有一些顧忌的,畢竟在人家的地盤上生活。真不好也得給人家留點面子不是?

“那就說說曹公吧!我覺得曹公有大智慧,急公好義、知人善用,奉天子而尊漢室,自己又精通兵律,確有成周公之能!”石韜道。

“曹公確有吞天吐地之胸襟,又能善待賢能,我也覺得他能成大事!”孟建道。

“嗯,許劭大師確有識人之明,曹公確有梟雄之姿,也有能臣之才!”崔鈞點頭認可。

“唉!”諸葛亮卻嘆息一聲,微微搖頭。

“嗯?諸葛小友有不同見解?”崔鈞問諸葛亮。

“哦,曹公此人確實不凡!只是奉天子之事有待商榷。”諸葛亮道。

“嗯?難道曹公迎天子於危難,扶大漢之將傾不妥?”石韜道。

“錯是沒錯,只是他究竟是忠於漢室還是另有所圖尚難評斷!日後自有分曉。還有他在徐州所為屠城之事,確實有些慘無人道。”諸葛亮搖了搖頭,他也但願自己的判斷是錯的。

“嗯,這件事,曹公確實做得欠思量了!”孟建也說道。

“那諸位以為玄德公又如何?”崔鈞又問眾人。

“玄德公起於勢微,立於亂世,承漢室之志,仁義齊天,只可惜無大才相助,未得一方好地。”石韜道。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我倒覺得玄德公有一些過於心慈手軟,當初若不收留呂布,也無今日之憂!成大事者,心存婦人之仁,難成大器也?”孟建道。

“諸葛小友,你怎麼看?”崔鈞問諸葛亮。

“我仍在觀望中,我不知道玄德公的仁義是否出自真心,但我覺得他當時應詔親征袁術卻是錯的。若無此敗,也不會失徐州,坐看曹公坐大!他手下有陳元龍、華子魚此等大才,按說不應該犯此等錯誤才對。或許,玄德公乃故意為之?那他仁義慈善的外表下倒底隱藏了多少心機?”諸葛亮說道。

“那就說說長公子吧?”崔鈞又提議。

“深不可測!”石韜。

“文武雙全!志存高遠!”孟建。

“子瑋兄長……”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婚約把他拉入了劉琦遠親的行列。理智上來說他還是有點意見的,只是不好說出口。

“呵呵,今日就我等好友四人,諸葛小友有話但說無妨!”崔鈞道。

“其實除了抑制我士族之人,我找不出他的缺點。但又總感覺哪裡不太對勁!”諸葛亮道。

四人同時陷入沉默。

“哎!怎麼不說了?我這聽得正精彩呢!”一個聲音從竹林深處傳來。

“元直兄?”

“元直?”

“元直!”

“元直……”

“哈哈……果然是老友,還能記得我的聲音!”一陣爽朗的笑聲,徐庶從竹林深處轉出。

“好你個徐元直,多日不見,還記得我等老友啊?還以為你一出仕,便將我等忘卻了。”石韜笑罵道。

“怎麼會?諸位與我共渡那許多開懷時日,庶怎敢忘卻?這不特意來導諸位了?”徐庶道。

“元直,你怎麼回來了?該不是長公子見你不勤奮,將你趕回來了吧?”孟建調侃道。

“哈哈……”

眾人一陣鬨笑,這裡面還夾雜了許多再見老友的開心。

“別開玩笑了,長公子八歲遊學,十歲戍邊,十五歲為太守,十七歲為幷州刺史,十九歲任並州牧,二十二歲加驃騎將軍……手下賢臣猛將哪一個不是他親自挑來,哪一個又曾不得重用?可以說識人之明和知人善用上,普天之下何人能及?元直不世之才,長公子不可能會不知道的。更不可能不重用!元直,說吧,回來有何公幹?”還是崔鈞更老成一些。

他說的事實,眾人都點頭認可。這一點上連驕傲如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劉琦的人生軌跡確實是每一個兒郎的楷模!

強如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也認為龐統之才不在他之下。劉琦手中的荀彧、郭嘉,曹操手中的荀攸,孫策手中的周瑜,劉備手中的陳登等都是他認可的大才,但他有信心趕超他們。

而劉琦,在他心中就如同一個傳說。那個永遠無法超越的傳說。

不僅僅是尊崇,驕傲的諸葛亮甚至有些許嫉妒。

“呵呵,我此次回來是奉我主之命,特意回來請各位到長安出仕,為重振漢室雄風添磚加瓦的!”徐庶笑道。

“瞎說,長公子拼下那麼大的基業,哪裡還有空管我等山野村夫?”石韜道。

“就是,如果說諸葛亮名聲在外,長公子知道還說得過去,我等粗鄙之人長公子如何識得?”孟建道。

“這不有我在嘛?哈哈……”徐庶笑道。

“好你個損友,我等隱於山野、與世無爭,哪裡惹到你這傢伙了?你做你的官,出賣我等作甚?”崔鈞作撲打徐庶之勢。

“州平兄此言差矣!有道是‘學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如今天子蒙羞,大漢垂危,諸位何不思君報國,卻偏安於山野乎?”徐庶道。

這話佔據了大義,眾人聽後一時難以反駁。

“元直此話代表長公子,還是個人之說?”崔鈞想了想,認真地問道。

“當然是我家主公的意思了!庶何德何能,豈敢私請諸位大賢?”徐庶一本正經地答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