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大漢重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359章 回家過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59章 回家過年

正月初三劉琦便帶著白馬義從往長安趕了。

過了黃河,天氣就好多了。

同樣是冬天,氣溫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雖然比不上江東的漸漸入春的感覺,但關中地區還是比幷州地區要來得暖和一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正月是新的開始,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季節。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都歡樂地享受著這一年中短暫的輕鬆。

過新年,置新衣,親朋好友互相走動,聯絡感情。

孩童們在雪地裡嘻戲,爆竹聲聲傳不停。

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

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

也許是關中地區日趨繁華,人口在增加,人們生活水平在提高,鞭炮亦被聰明的商家推到了市場成為了為節日增添氣氛的種道具了。

這是好事,證明漢人的文明在滾滾地向前發展。

鞭炮已經被推廣了,那麼火藥、炸藥……是不是會出現了呢?

事實證明這玩意兒確實就是諸葛亮的小媳婦兒黃月英搗鼓出來的。

發明家的腦子確實與眾不同,童心未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沒有想象力,哪兒來的創造力?

是應該將女子的地位提高一些了,鼓勵她們參與到社會的發展中來。保不齊象黃月英這樣的天才會成就居里夫人一樣偉大。

家就是家,離開的時候縱有千般煩惱、萬般不爽,但回來的那一刻總讓人忍不住熱淚迎眶。

那一群無憂無慮一鼓腦兒爭先恐後地撲向劉琦的小家夥們,趕走了劉琦一身的疲憊。

過年呢,還有什麼比跟家人呆在一起更開心的呢?

一走大半年,孩子們又長大了不少。劉琦才發現自己給的父愛實在是太少了一些。

雖然生在帝王家的孩子註定不會平凡渡過一生,但劉琦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少接觸一些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環境,而象普通的孩子一樣盡情地享受童年的快樂!

典韋的神刀衛接替了白馬義從的護衛工作,讓這一群在馬背上呆了兩個多月的漢子們好好休息幾天。

劉琦也派人傳令荀彧,三日之內不談政事,給自己放個小假,陪陪家人孩子過過元宵節。

這時候的元宵節還沒有猜燈謎、吃湯圓,但是卻已經有了舞獅子、走百病等習俗了,亦是熱鬧非凡。

稻穀多產於南方,產量還不是很高,都達不到成為主食的標準,更不可能分出糯米、梗米、晚米之類的品種了。沒有糯米,湯圓是做不出來的。

但是,湯圓做不了可以猜燈謎不是?

又不是多難的事,只不過將一個民間習俗提前個幾百年而已,無傷大雅。

劉琦找人安排了一塊熱鬧的地方,做了很多彩燈掛起,燃放焰火,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

劉琦的孩子因為身份特殊,從未這樣到大街上感受過節日的氣氛和民間的熱鬧,亦是玩得不亦樂乎。

開開心心地陪著家人過了幾天,眾女也是小心翼翼地侍候著劉琦,共享天倫之樂。這一次劉琦東巡,連聲招呼都沒打,大家都不是傻子,沒有人敢再去觸那個黴頭。

夫君是天,沒有夫君的家就是不完整的家。

劉琦平安歸來,而且沒有提舊事,開開心心地陪伴眾人過元宵節,已然是莫大的幸福了。當然沒有人會去沒事找事,自找不痛快。

終歸是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是自己選擇的,一時之氣罷了,哪還能記得很長很久?

有問題就解決問題,又不是多大的難事。

雨露均沾,是劉琦的一貫風格。

還好老婆不多,兩個晚上基本可以全部搞定!

這要是真搞個三宮六院,那還要活嘛……

也不知憲英那貼身女史官會怎樣記錄自己這幾天的行程?

哎!稱王作帝真心不容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人在做記錄,完全沒有隱私嘛!

還好行房之事不用被記錄,不然夫妻之間那些羞羞話要是被寫進史冊,那那些帝王的臉還要不要了?

估計死了也得被羞得無地自容吧?

其實是劉琦想多了,其實憲英小姑娘對劉琦的主觀印象從那日劉琦回幷州州牧府時的潸然淚下開始就認定了劉琦是一個好人。在晉陽學府的生活早就改變了劉琦在她父親口中的形象。

到後來劉琦收她為貼身女倌,送進學府特殊培養。再到劉琦東行半年滅一國,風雪無阻返幷州,除夕夜深談國事……

種種行為都證明劉琦是一個武能開疆、文明治國的明君。她沒有理由去黑劉琦,就算他陪著兒女玩耍,均沾自家的雨露。

況且她這種貼身史官,只不過是負責記錄帝王日常的行為和語錄罷了。最後能不能補編進史冊還得正兒八經的史官整理梳理,精簡編撰以後才會入冊的。哪裡會事無大小的編入史冊?

只是又一件小事一不小心就因為她,而讓劉琦流傳千古了:

……

建安七年正月十五夜,王著人置彩燈於鬧市,貼謎語於燈上,供人猜想,謂之燈謎!引無數人響應,熱鬧非凡……

許多年以後,人們再查詢燈謎的由來時,一定會有這一段來證明這個習俗因劉琦而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