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極品至尊寶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六章 伯言奇謀,忠義文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一十六章 伯言奇謀,忠義文遠

夏侯惇陣亡,夏侯淵垂危,曹操病重,這三個足以令中原震動的訊息,不知為何竟如插上了翅膀一般,以極快的速度傳遍天下。WWW.tsxsw.COM一時間,流言愈傳愈烈,竟成曹操將死,劉備必勝之勢!

夏侯惇於樊城敗亡,勢必會天下皆知;但夏侯淵與曹操突然重病卻是發生在鄴城內部——而且程昱和賈詡在事發當天,便已嚴令所有見過魏王與上將軍的任何人都不得將他們的病情走漏風聲!

但是現在居然鬧得天下皆知,以程昱和賈詡等一班謀士的智商,立刻便斷定此必是有人故意散播![]

這世上什麼東西傳播的最快?答案是——流言!

任憑你權傾天下,乃是掌管世人生死的人間君王,若是不能在流言初始時,便將其扼殺封鎖於萌芽狀態,你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流言以遠超病毒無數倍的可怕速度蔓延開去;不消多久,便可覆蓋一國之疆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天下百姓,眾口悠悠,就算等著你去殺人滅口,你又能殺多少?

逼急了,天下皆反;大不了跟你拼了!

古往今來,沒有哪位天下霸主會如此愚蠢的因為一個不利於己的流言,而將自己的子民逼上造反的絕路。所以雖臥床不起,卻仍頭腦清醒的曹操便只能聽之任之;而目下最重要的是要儘快想出阻止劉備勢如破竹的猛烈攻勢。

曹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糟糕,因此他想在身邊得力的謀士中挑選出一人主持軍政大事。在過去他有荀彧,足可擔此重任,免去他一切的後顧之憂;只可惜現在荀彧已被他給“殺”了!

至於其他令曹操信得過的謀士中,程昱、賈詡年邁,不宜勞師遠徵;劉曄、蔣濟雖才高多謀,但皆非軍事奇才;司馬懿又要據守長安,抵禦雍涼二州的蜀軍主力;至於陳群、滿寵、鍾繇等輩尚無如此驚世才幹。所以曹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稱病在家,閉門不出的荀攸。

此時荀攸時年五十一歲,並不算太老。自從荀彧被曹操“賜死”之後,荀攸便心灰意冷,躲在家裡閉門謝客,自己提前退休了。

荀攸曾是曹操的“謀主”,論軍事才華,絕不在荀彧、郭嘉之下。奈何一顆忠心換來的只是主公無形的屠刀!望叔而知己,兔死狐悲之下,雖說荀攸不會倒戈一擊,反投劉備,但也沒有再為曹操出謀劃策的想法了。

在劉備沒有攻取江東,佔據半壁河山之前,曹操自以為麾下名將如雲,謀士如雨,從來沒把荀攸的主動退隱當回事。曹操重用司馬懿,一方面是他慧眼如炬;一方面也在告訴荀攸——沒有你荀公達,老子還有司馬仲達!

只可惜,年輕的司馬懿躊躇滿志的接過大都督帥印,意氣風發地奔赴前線,不曾想卻落得個灰頭土臉,被揍得鼻青臉腫!這個時候,曹操才意識到司馬懿雖然是天縱奇才,卻終究欠缺了當年荀彧、郭嘉的圓熟老辣,面面俱到。

那時曹操已經萌生了請荀攸再次出山的想法,只是因為面子上下不來,所以一直強撐著沒有低頭——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出,曹操自從霸業已成,獨據中原,平定北方,開疆拓土之後,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變得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再也不是當初起兵時那個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英主了。

直到此刻,劉備來勢洶洶,中原岌岌可危之時,曹操才猛然發現左右已無能夠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的得力臂助!

而自己驚聞噩耗,引發舊疾,竟是前所未有的病重,居然連床都起不了,曹操這才被逼無奈,決定放下了魏王的面子,教程昱、賈詡親自去請荀攸。

同朝為官,同為老臣,曹操當此危難之時,首先想要託以重任的卻是他人——而且還是個心懷二心,有忤逆之嫌的候補叛臣——程昱和賈詡的心裡覺得老大不舒服。

可當二人來到荀攸府上,入內見到那個方過半百,卻已鬚髮皆白,口角流涎,嘴歪眼斜,手腳抽搐,口不能言的老朽時,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還是那個沉穩睿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一代謀主,天下奇才嗎!

程昱和賈詡見到荀攸的第一個念頭竟有些隱隱的幸災樂禍;但他二人也是七竅玲瓏之人,幾乎馬上就心生懷疑。程昱比較忠直,見狀花眉微蹙,便要出言質問;忽覺賈詡輕輕扯了扯他的衣袖。程昱側首而視,就看到賈詡那飽含深意的目光。一瞬間,程昱就明白了賈詡的意思;心念電轉之下,忽然神情一變,假意上前溫言安慰了幾句,便與賈詡告辭而去。

二人回見曹操,具言荀攸已病入膏盲,形如廢人;別說引軍打仗,就算日常生活都已無法自理,恐怕已不久於人世。

曹操不疑有他,聞言一聲長嘆,唏噓不已,真是道不盡胸中的惋惜悔恨……

殊不知,程昱和賈詡方從荀攸家中離去後,看上去苟延殘喘,命不久矣的荀攸擦去嘴角的口涎,彈落沾滿鬚髮的麵粉,霍然而起,深鎖雙眉,目光炯炯的遙望天際,也是一聲喟然長嘆道:“嫉賢妒能,為己私利,竟要欺瞞主上,何以為臣?似此置國家而不顧,棄主公而不顧之小人常侍於側,安有不敗之理!惜哉,孟德!痛哉,主公!罷!罷!罷!!”言訖,坐於廳下,閉目垂淚,終日水米不進,竟未再發一言……

就在曹操內憂外患,身邊卻無王佐之才可以為其分憂之時,龐統親率大軍,兵發汝南、許都。令趙雲、典韋為左右先鋒,分兵兩路,攻取各處關隘;自引吳懿、劉封、孟達、鄧芝、裴元紹等諸將,引中軍隨後緩進。

曹操聞報,急遣使八百裡加急而行,往合淝取徐晃來守汝南;令李典回返許昌,獨留張遼據守。徐晃、李典前腳剛走,甘寧也不知從何處得知的情報,後腳便親自引兵,強攻合淝。

張遼死守不退,浴血奮戰。如此一連數日,兩軍死傷均頗慘重!

合淝數度陷於危境,只爭一線即可告破;全賴張遼披堅執銳,身先士卒,方才鼓舞士氣,令三軍用命,死保城池不失!

忽一日,有哨探來報:太史慈病重,剋日將死;壽春諸縣有袁術舊部餘孽趁勢作亂,急召甘寧回兵去救!

張遼聞報半信半疑;又見甘寧引兵持續猛攻,並無半分退意,乃謂諸將此乃有人故意妖言惑眾,欲亂吾軍心也。豈料是日黃昏甘寧引兵回寨歇息,翌日卻久候蜀軍不來。張遼正不知甘寧用意,忽有魏兵來報:蜀寨中空無一人,兵馬皆去;糧草輜重盡皆捨棄。

張遼不信,親自出城來看,果見蜀軍營寨炊煙不起,死寂無聲。張遼引兵至寨前,見寨中已是空空蕩蕩;又使人近前仔細查探,回報方知蜀軍果已退去。

張遼大喜,暗忖太史慈病危,袁術餘黨作亂,看來並非定是虛言。然其終究謹慎,不敢立斷;又思若果真不是誘敵之計,當往皖城一探虛實。若城中無人,此信必真;若有埋伏,可即識破。張遼遂令往皖城進兵……

一路多使斥候小心探查,及近黃昏方至城下。張遼見關門半開半掩,城上旗幟歪斜,並無一個蜀軍。張遼喚來哨探,仔細叮囑,教幾名軍士小心入城,悉心探查;又令數十探馬,在城外十里範圍搜尋。

約過半個時辰,城內哨探先出,回報:關內並無一人,輜重車仗所棄甚多。張遼聞言精神一振,左右皆言蜀兵定已匆忙離去,此乃空城也。

張遼謹慎,不敢草率,直到城外哨騎亦回報:方圓十里,大小道路,皆無伏兵。此時,張遼方才相信甘寧是真的引軍急赴壽春回援太史慈去也。遂令兵馬入城;又遣使回合淝,調來三萬精兵,守把皖城,扼住大小要道,以防蜀軍他日捲土重來。

是夜,魏兵殺牛宰羊,於城內飲酒歡宴。待到午夜,軍士大多飽食而醉;巡防士卒亦倦怠睏乏。黑夜中,忽見皖城外無數火把亮起,數百枚火炮騰空而起,火箭如驟雨急落,一起往城內打來!

城內民舍屋宇竟多藏有引火之物,火箭火炮方一觸之,登時火光大起,四下亂燒。城頭巡防魏兵盡皆命喪於蜀軍箭下,只聽吶喊聲驟然響起,蜀軍一鼓作氣,破開城門,殺入關內!

張遼嚴於律己,夜晚只略飲數盞即止,早早睡下;夢中忽聞殺聲震天,大驚而起,惶急披掛,綽刀在手,上馬觀望——只見城外火箭如漫天流螢,密集劃過夜空;城內到處是火,映紅了半邊蒼穹!

火光中,只見蜀軍吶喊殺入,不計其數;張遼已知中計,急拍馬舞刀,欲往城門殺出。行不多時,早見火光中一將驟馬而來;視之,正是“錦帆大將”甘寧,甘興霸!

張遼毫無怯意,倒提“春秋刀”,拍馬來迎。二馬交鋒,就在城門處大戰!

魏兵多已酒醉,渾身乏力,怎敵蜀兵虎狼之師;半數死於蜀軍刀下,半數卻是燒死在城中。張遼聞魏軍慘呼哀號聲不絕於耳,心慌意亂;偷眼觀望,見左右隨行軍士越來越少,只餘不足千人,心知若再拖延,必為甘寧生擒矣!乃奮起神威,一連數刀,逼得甘寧暫退一旁,趁勢殺開一條血路,奔出城外,望合淝方向急走。

甘寧手綽“霸海刀”,也不追趕;傳令速速打掃戰場,熄滅火頭。遙望張遼遠去的身影,嘴角泛起一絲冷笑……

卻說張遼伏鞍疾奔,回首觀望,未見甘寧來追,乃稍感寬心;豈料方走出不足五里,林中鼓響,一軍截住去路,為首大將,相貌堂堂,威武雄壯,正是太史慈!

張遼見之大驚,心中懊悔不已。太史慈橫槍立馬,大笑道:“文遠別來無恙乎?某家在此已恭候多時矣!”

張遼緊咬牙關,也不答話,提刀便衝。太史慈挺槍來迎,二人大戰三十餘合,張遼左右已只剩下不足百人。

蜀兵一擁而上,將張遼困在當中;太史慈高呼不可偷放冷箭,誓要生擒張遼。眾軍鼓譟吶喊,須臾便將近百魏兵殺的乾乾淨淨!

蜀軍一名伍長,立功心切,竟捨身奔到張遼馬側,一槍刺來。張遼撥開槍,一刀刺入這伍長腹中,大喝一聲,發力一挑,那伍長的屍體直奔太史慈飛去。

太史慈不忍用槍再傷及自家弟兄的屍首,俯身撥馬讓開;張遼抓住這稍縱即逝的良機,拍馬舞刀,竟教他瞬間殺出重圍,脫身而走。太史慈氣的一聲暴喝,引兵來趕。

張遼隻身匹馬,往合淝而去;待近城關,望見關上還是魏軍旗幟,心中稍安。遂急行高喊:“吾乃張文遠!速開城門,放吾入內!”

馬至城下,忽見關上魏軍旗幟皆倒,豎起蜀兵大旗。張遼此驚非同小可,勒馬止步,舉目望時,只見城頭一人銀盔銀甲,眉清目秀,手按佩劍,笑道:“某已取了此城,恭候多時;張將軍何以姍姍來遲?”

張遼氣得兩眼發黑,喝問:“汝是何人?”

“某姓陸,名遜,字伯言;乃漢中王帳下鎮南將軍也!”

原來陸遜自降劉備後,諸葛亮對其甚為看重;已明言願將生平所學,傾囊相授。劉備因為諸葛亮的隆重舉薦,也是甚為重用陸遜;令其為江東水陸二軍總提調,領四方巡查,授以鎮南將軍。

陸遜見劉備如此重用,心甚感激;又兼諸葛亮惜才若渴,與龍小寶又有知己之情,終於真心實意地效忠劉備。

按照諸葛亮臨行前的交代,陸遜一直在建業默默操練兵馬,靜觀時變。直到聞報諸葛亮已平定雍、涼,龐統擒殺夏侯惇,兵發汝南之時,心知終於該輪到自己上陣出兵了。

諸葛亮曾對陸遜說過——吾兵出祁山,平雍涼,而取長安;士元坐鎮荊襄,克汝南,而奪許昌;公在江東,以待時日,可下合淝,攻取廬江,劍指河內。張遼雖謀勇兼備,終不及公之奇謀善斷。今關羽、魏延兵臨洛陽,曹仁早晚是甕中之鱉;翼德、漢升進兵徐州,曹洪之輩如籠中之鳥,插翅難飛。若公一戰而取合淝,兵鋒所向,直指中原腹地,則大事可濟矣!

陸遜當時對諸葛亮如此的信任、推崇甚為感激,因此早在心中立誓,必要生擒張遼,以謝劉備、孔明之厚恩!

於是,陸遜定計,賁書與甘寧、太史慈——夏侯惇陣亡,曹操病重,天下震動,魏軍已亂。汝南于禁孤力難支,必馳書往鄴城求援。曹操寧棄合淝,不捨許都,定會將徐晃、張遼之一人召回,以保許昌。彼時興霸即引軍出皖城,猛攻合淝。若可取之,吾便與子義一同發兵,直取廬江;若不能取,吾便使人假作謠言。興霸佯作退兵,需做足功夫,依計而行;張遼謹慎,必往皖城查探虛實。彼時可再棄皖城,早作準備,勿留一兵一卒,百姓亦要同走。興霸切記,必須引軍離城十里之外小心埋伏,勿使張遼發覺;子義則需早自壽春出兵,繞小路而伏於合淝與皖城之間,只待張遼敗走,可於半路擒之。若張遼僥倖脫身,必往合淝;彼時吾自有計先取城關,張遼無路可去也!

這一番計策,張遼無一識破;陸遜趁合淝三萬精兵移往皖城之時,教軍士假扮魏兵,趁夜賺開城門,一舉而下。城內無有大將把守,陸遜不費吹灰之力,巧取合淝,盡降城內魏兵。又令不得騷擾平民,勿使走漏風聲,乃緊閉城門,只待張遼。

孫策在生時,屢次攻打,均無計可施的合淝,就這樣被初現奇謀的陸遜一戰而克。此時,張遼孑然**在城關之下,後面太史慈追兵已至;前方昔日在自己手中堅不可摧,引以為傲的城牆,已變成阻斷前路,無法逾越的天塹!

張遼前瞻後顧,已知今日無法倖免;仰天長嘆,淚如雨下。

吾有負主公重託,又有何面目存於天地之間!

一念至此,張遼翻身下馬,將大刀深插於地上,撩起甲冑,望北而拜。陸遜知道張遼已萌死志,急呼道:“將軍萬萬不可輕生!吾素知將軍忠義無雙,又與雲長交厚;今何不棄暗投明,跟隨漢中王匡扶大漢,以圖流芳百世?”

張遼霍然起身,拔劍橫在頸上,怒目圓睜,大喝道:“汝休多言!吾自隨魏王,心如鐵石,未嘗有半分動搖!今既戰敗,有死而已!”言訖,左手扶住大刀,右手把劍一勒,頸間血噴三尺而亡,猶自面向北方,屹立不倒!

城上陸遜,城外太史慈,一齊黯然,嗟嘆不已。陸遜喃喃讚道:“文遠忠義,足以令天地動容!”遂令於合淝城外擇一處山明水秀之地,將張遼厚葬於此;又親自撰文立碑,以供後人瞻仰……

(其實張遼是俺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本來不想讓他就這麼英年早逝,而且死得並不轟轟烈烈!但是俺實在想不出一個非常非常合理,足以讓俺自己覺得心服口服的情節,或者說是理由,令如此忠義無雙的真漢子可以向虛偽的劉大耳彎下鋼鐵般的脊樑,屈下何止千金的膝蓋!所以,還是忍痛讓文遠去了,留下一個欣慰的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