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極品至尊寶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七章 人我四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七章 人我四相

【修改完畢,一分為二,諸君若是看過,不必重閱!】

大理段氏的“一陽指”垂名已久,但直至“南帝”段智興成為天下五絕之一,方才算是真正威震江湖。頂點 23S.更新最快段家畢竟是大理國主,歷代子嗣皆為一國之君,雖然百餘年來始終不忘武林世家的出身,但既已建立國號,統治天南一地,百萬黎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像他們的布衣先祖,鮮衣怒馬,縱情江湖。

便如保定帝段正明,自身武功絕不在“天下第一惡人”段延慶之下,卻在做了皇帝之後,只能長年居住在皇宮裡面,慢說仗劍江湖,便是走出大理城外的機會,也是寥寥無幾。是以大理段氏雖然歷代不乏武功卓絕之輩,均是武林罕見的一流高手,卻偏偏聲名不顯,少有人知,便在於此。

當年段智興身為一國之君,卻不大理會朝政,熱衷於精研武功,揚威江湖,實是自段氏先祖開國以來僅有的奇葩。及至周伯通和皇妃瑛姑的那一段孽緣發生之後,“南帝”唯一的兒子又死在了裘千仞的掌下,段智興由此而心痛欲絕,萬念俱灰,這才有了其後大徹大悟,受天下英雄欽佩敬仰,武功與佛法均已超凡入聖的一代傳奇高僧。

而段氏一族代代相傳的獨門武功“一陽指”,也因此得以名動天下!

至於“六脈神劍”這項傳世絕學,卻彷彿只有好似渡厄三僧這等輩分極高,武功出神入化,見識極為廣博的世外高人,方才有所耳聞。事實上即便是段家歷代以來的嫡親子孫,大半也僅僅只是聽說過祖上有這麼一門幾近天下無敵的神奇劍法傳了下來,一直藏於天龍寺內。至於“六脈神劍”是否當真如傳說中那般威力無窮,百餘年來卻是無人知曉。

渡厄三僧舞動黑索,與小寶的“一陽指”鬥了十餘招,場面仍是勢均力敵。這貨雖然有心賣弄本領,但也不願太過拖延,忽然間指法一變,堂堂王者之氣的沛然指力轉換為凌厲莫測的無形劍氣,渡厄三僧頓覺壓力大增。

這倒不是說“六脈神劍”肯定凌駕於“一陽指”之上——正如當年枯榮大師所言,倘若能將“一陽指”練到第一品的最高境界,威力之強簡直無法想象——只是“六脈神劍”專門用以克敵制勝,心法招式千變萬化,六種劍氣各不相同,敵人萬難抵抗,用以實戰的效果更加顯著罷了。

然而自從很多年前,那位創出這門號稱“天下第一劍”的天縱奇才,段家先祖逝世之後,悠悠歲月,年華流轉,卻再也沒有一個段氏子弟練成過這項所謂的護國神功,反倒是家傳絕技“一陽指”與“六脈神劍”相較而言,修煉的程序委實輕鬆許多。

段家嫡親的子孫幾乎人人會使“一陽指”,區別僅在於境界的高低。這門功夫從低至高,共分九品,尤其是入門功夫極易練成。一般來說但凡不是先天痴傻之人,只須勤加修習,耗費數十年苦功,當可練至六品、五品的境界。但這門功夫越往後練越是艱難,自五品以上,若想再進一步,難度數以倍計。因此每隔數代,段家才會出現一兩個資質超凡的傑出人才,能將“一陽指”練到第四,甚至是第三品的境界;而只要練到第四品,便已算是江湖上的超一流高手了。

昔年天龍寺本字輩的四位大師,以及龍小寶在這個世界裡的便宜老爹段正明,各自的功力雖然有高有低,但都算將“一陽指”練到了第四品的境界,枯榮大師的“一陽指”則已突破到了第三品。三代同堂,五人四品,一人三品,這般盛況,可說是前所未有,而當世將“一陽指”練到第二品境界的則唯有一燈大師。龍小寶儘管參悟這門指法的時日並不甚多,奈何這廝的內力太過深厚,境界上不知道是否算是傳說中的第一品,單就威力而言,已然超越了一燈大師這個老爺爺。

在場觀戰的各位,哪個不是眼光犀利的識貨之人?耳中聽得半空中的嗤嗤聲響猶如劍氣破空,其聲更是各有不同,加上無形劍勢的繁複變化,端是神妙莫測,怎會不令他們為之即刻沉迷,再度驚駭。

“六脈神劍”對修習者的內力渾厚與否的苛求近乎荒謬——按照小寶的猜測,當年創出這門傳世神功的段家先祖,說不定和創出“一陽指”的是同一個人。想來這位無比龍叉的老祖宗,定然也是個內力渾厚到沒有道理可言的變態存在。若非如此,任憑他的武學造詣再如何深不可測,縱使能夠創出兩大神功的招式,卻決計不能單憑想象便創出內功修煉的法門,真氣執行的脈路。

兩相比喻,“一陽指”是隨便找個羸弱無力的孩童便可修習,由此循序漸進;而“六脈神劍”則必須是天下第一的大力士,才能習而用之。

普天之下,不將無名老僧那種非人級的存在計算在內,除非再蹦出一個像小寶和段譽這般超級幸運,內力渾厚到不可思議的傢伙,否則即便王重陽在世,逍遙三老重生,張三丰再活一百年,也只能望而卻步,遙不可及。

但見小寶十指紛彈,劍氣瀟瀟,足下卻是移動甚緩。即便他在三條變化無窮,無所不至的黑索包圍之下,腳步也未曾跨出三尺方圓的範圍。

好似楊逍、殷天正這等武功精湛的高手,已然隱隱察覺到渡厄三人竟能心意相通,如同一體,這般神奇的功夫眾人同樣是前所未見。因此小寶一輪“六脈神劍”使將下來,旁人心馳神搖之餘,也不免暗自佩服南少林三大元老所使的“金剛伏魔圈”果然強悍至極,令人匪夷所思,恐怕當今天下也只有這似陣非陣,形如一體的佛門奇功,集合三僧各自的畢生修為,才能與這縱橫八方,無可匹敵的“六脈神劍”鬥個勢均力敵吧!

各派高手之中,唯有俞蓮舟和殷梨亭一邊觀戰,一邊低聲交流心得,以張三丰所創的“真武七截陣”來和三大神僧的“金剛伏魔圈”相互印證,倘若兩相對敵,孰優孰劣。

忽聽小寶一聲清嘯,雙手已各執一枚較長的聖火令,身法瞬間迅捷移動,如夢似幻,飄忽不定,手中好似兩根鐵尺的聖火令,使出來的卻是天下無雙的“獨孤九劍”!

峨嵋派提早離去之後,剩下的各大門派中自然以武當、崑崙的劍法為最。何太衝夫婦的人品雖然不佳,武功比起當世最頂尖的幾大高手也是相差甚遠,但放眼中原武林,卻也當得起劍術大家的讚譽。昨日英雄大會,夫妻二人目睹武當二俠的太極拳劍,可謂神乎其技,自嘆弗如。然而張三丰是天下公認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宗師,千古難遇的武學奇才,他老人家所創的劍法,即便勝過了當世任何一種劍法,也算不得太過驚奇。

何太衝和班淑嫻的劍術造詣非同尋常,不過數招便已瞧出小寶雖然手握非劍,所使的卻是劍法無疑。然而跟著再看了片刻,這夫妻二人不由得面面相覷,各自瞧見對方的臉色蒼白如紙,神色沮喪頹敗,只覺心灰意冷到了極點——倘若昨日武當二俠所使的太極劍法已達世間至柔至綿的神妙境界,那麼眼下龍小寶所使的劍法卻根本瞧不出一絲規律與痕跡。

但見小寶在“金剛伏魔圈”內四方遊走,隨心而動,兩根聖火令信手揮出,點戳刺掃,在三條黑索密不透風的圍攻之下,竟沒有一招回“劍”自守過——這便是“獨孤九劍,只攻不守,無堅不摧,有進無退”!

片刻之間,兩枚聖火令和三條黑索不知相互碰撞了幾百次,聲聲怪響密集如雨,群豪聽來不免心神難定,略感煩悶。這兩般兵刃所用的材質均為世間極難求得之物,交鋒時發出的聲響也是大為怪異,旁人聽見自然極不舒服。相比何太衝夫婦,俞蓮舟和殷梨亭在劍法上的造詣更深一層,二俠亦是全神貫注,眼睛瞬也不瞬。然而他們的感受便和渡厄三僧見獵心喜一般無二,眼見小寶所使的劍法神妙無方,匪夷所思,心中之歡喜,實在難以表述。

獨孤九劍的最高境界乃是“無招而勝有招”,與太極劍法的畫劍成圓,生生不息,倒有那麼幾分相近的道理。這兩種劍法若是練到極致,招式都可以說是無窮無盡,只不過獨孤九劍比起太極劍法單一的畫圈要變化繁複了無數倍。而且太極劍法講究以慢打快,以守為攻,後發制人,遠遠不及獨孤九劍凌厲無常,一往無前。總而言之,這兩門劍法都已臻至世間劍道之術的最巔峰,倘若非要吹毛求疵的強行比較高低,實是無謂之舉。

在場眾人除了武當、崑崙兩派,餘者並不精擅於劍法,但也瞧得出小寶的劍法厲害到了極點。各派高手均知這場比鬥怕是餘生再也難遇,人人都想從中悟出些道理來,乘機增進自身的武學修為。又過片刻,有人低聲道:“近年來,江湖上都說五嶽派的總掌門令狐沖是天下第一劍客,照我看這位龍教主的劍法恐怕不比令狐掌門差吧!”

“莫非你老兄有所不知?龍教主和令狐掌門本就是親如手足的拜把子兄弟。想當年他們的武功還沒有現在這麼厲害的時候,便曾並肩作戰,對抗強敵。說不準,他們的劍法本來就是一個師父教出來的……”

“喂,你當我是聾子瞎子麼?當初他們六大高手潛入黑木崖刺殺東方不敗,雖然死傷慘重,終能大功告成,為武林除一大害。此事轟動江湖,天下皆知,我怎會不曉得龍教主和令狐掌門的昔年掌故?只是我方才瞧得太過入神,一下子沒想起來罷了。”

不表觀戰眾人竊竊私語,此時小寶和渡厄三僧互鬥兵刃,不過半柱香的功夫已鬥了幾百招。孤峰頂上漸漸寂靜無聲,人人如痴如醉,正入神時,忽見小寶手裡的兩枚聖火令突兀消失,隨即雙掌一錯,飄飄而前,腳下宛若凌波踏虛,身隨掌走,掌隨身動,又換成了逍遙派的功夫。

當初這貨在靈鷲宮的石壁上所學甚多,所悟極深,除了天山六陽掌、逍遙折梅手、凌波微步幾大神功之外,逍遙派的其它武功盡已學全。這些功夫雖然不是逍遙子所創的最上乘的絕學,但正如當年天山童姥所說的那樣——無論世間任何兵器拳腳的招式都可以融入六陽掌和折梅手之內,如此練將下去可說是無窮無盡,終生不止。現下小寶早已將逍遙派的所有武功融會貫通,比起當年又何止增進了十倍。

數十招過後,小寶體內的“北冥真氣”有如瀚海奔騰,已將逍遙派的幾大神功發揮到了極致,在旁人看來,直如御風而行,凌虛而舞,天下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看的武功了。

群豪心神為其盡奪,痴迷之下,渾然不覺時間流逝。不知不覺場中大戰已過了一個時辰,渡厄三僧的內力皆已消耗過半,便如先前兩次比鬥時一樣,到了這個份上,三位高僧只餘招架之力。然而這“金剛伏魔圈”實是天下無出其右的一門奇特武功,其根本主旨乃是出自於《金剛經》,最高境界須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於人我之分,生死之別,盡皆視作空幻。

渡厄三僧修為雖高,但與人交手之時,仍是無法盡數泯除克敵制勝的念頭。雖能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人我之分卻無法泯滅。況且他們三人心意相通,其中一人雜念微生,便著了世間相,另外兩人想不配合都不行。因此這“人我四相”一日不能盡除,這“金剛伏魔圈”一日便不能練到極致。

連日來,四人大戰三場,對於渡厄三人來說,龍小寶就是他們此生再也遇不到的至強之敵。前兩場比鬥,已然令他們心有所悟,今日第三次交手,小寶使出平生所學,無論少林、大理、逍遙、獨孤,加上暗中潛運的九陽神功、挪移乾坤、太極心法,每一樣功夫都是這個世界最最巔峰的傳世絕技,三僧所承受的壓力之巨大,委實無法想象。

但也正因為小寶不斷增強的無邊壓力,最終激發出了三位高僧所有的潛能——當他們完全處於被動防守之時,也就是“金剛伏魔圈”形成最強防禦的那一刻,便如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瞬間觸控到了《金剛經》所言的那種空靈之境!

殊不知,小寶與三僧互鬥三次,前兩次均是未盡全力。正如他們相見時所說的那樣,一旦竭盡所能,再無保留,極有可能演變成生死相搏。三位高僧心懷慈悲善念,既已化解昔年與明教之間的深仇大恨,又已得知成昆的陰謀算計,豈會再生殺心。怎奈小寶的武功之高,實是太過不可思議,倘若三僧不盡全力,實難與其對敵。而小寶則是必須要救出謝遜,助其了斷平生大恨,是以第三次交手也只能全力以赴。

此刻三僧的頭頂已是霧氣蒸騰,內力顯然已是催動到了極致。而小寶的頭頂也有一道淡淡的白氣筆直升起,凝聚不散,只有手指粗細的一條,與三僧大為不同。這般情景類似於道家傳說中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四周眾人何曾見過,無不深心敬服。

龍小寶原本想著半打半演,逐一使出各項神功的精妙法門,來滿足三僧好武的心願,最後才會催動“太玄經”,使出“俠客行”,強行攻破“金剛伏魔圈”,一戰功成。哪知道未及變招,卻猛然發現,三僧均已閉目入定,手中黑索竟似在自行舞動,而且抗力之強,已然超出自己所能預料,不由得大吃一驚。

以他的武功境界,略加思索,便已猜出渡厄三僧在這場必定轟動天下,一生難求的激鬥之中,於剎那間一朝開悟,徹底泯滅了“人我四相”的羈絆,得以達到“金剛伏魔圈”至高至強的大圓滿境界!

如此一來,渡厄三人穩穩立足於不敗之地,天下再也沒人可以破解他們三人一體的終極防禦!

三僧當下的空靈狀態能夠持續多久,自然無人知曉。小寶和明教群豪只知道倘若今日不能得手,謝遜性命堪憂。這貨比鬥之前,早已胸懷謀略,當下雙掌不停,心裡卻是深深一嘆——迫於無奈,只好使出無往而不利的殺手鐧了!

只見小寶深吸一口真氣,雙臂圈出,勁成渾圓,這太極功一出,登時便將三條長鞭的鞭梢罩在圈內。他跟著兩手急探而出,“乾坤大挪移”第七層神功全力發動,又將三條黑索牢牢抓住。這下變故突生,四周觀戰眾人不由得齊聲驚呼。

渡厄三僧本已進入物我兩忘之境,但兵刃落入小寶之手,心中立時便生感應,下意識的運勁發力,向回一扯!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就在這電光火石的一剎那,三僧陡然感覺到長鞭盡頭傳來一股絕大的吸力,跟著便覺自身的內力猛地向外奔流而出,頃刻間已如洪水倒瀉,體內的真氣浩蕩而去,恰似黃河入海,再難復回!

這一驚,當真有如天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