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激盪1980最新章節列表 > 第050章 美股“打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50章 美股“打新”

政府財政資金緊張,於是靠賣房賣地回血。

而這種模式的首創者就是港英政府,特別是這幾年香港地產業興旺後,土地拍賣價格屢創新高,賣地收入已經佔到了香港年度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與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海特區,自然也是學的有模有樣。用賣地的收入來加速城市建設,這是特區政府急於發展房地產的最大初衷。

周陽提出由他與深海特區地產開發公司合資在香港開公司的建議,李明德雖然沒有當場回覆,表示要回去後先找房管局的領導們開會研究決定,但周陽從對方的神色中判斷出,李明德已經動心了。

而在周陽看來,深海地產開發公司名義上是個運動員,但他哥哥特區房管局是賽會裁判員,他爹特區政府更是賽會主辦方。自己要是能當上它的“經紀人”,只要稍微包裝的好一點,還怕出不了成績?

而且只要能拿下“經紀人”的位置,其他運動員為了保證公平、公正的參賽環境,難道不需要主動來和他搞好關系?

至於包裝“運動員”所需的前期投入,周陽相信以後能十倍、百倍的賺回來。而且他甚至願意主動出謀劃策,為提升整個賽會的品牌形象出力。畢竟只有把蛋糕做大後,他才能分得更多的利益。

但李明德肯定沒看得那麼深遠,以他現在的價值觀裡,港商都是動輒給臉色、耍花招的大爺,別被他們多佔便宜就謝天謝地了,根本不可能主動送好處上門。

周陽張口就要出125萬港幣,還只要25%的股份,而自己什麼也不用出,憑空就能拿75%的股份。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李明德自然不可能不動心。

他只是覺得周陽開的條件太優厚了,是不是暗地裡還藏著什麼關節是自己沒想到,所以李明德需要回去找其他人好好研究一下。

周陽自然不清楚李明德把他當做了冤大頭,但就算他知道了,也不準備藉機再拿更多的股份。

有句話叫做吃虧是福,周陽自然是血賺而不是吃虧。他只是懂得要控制自己的貪慾,不能一個人把所有好處都吃幹抹淨,否則合作肯定不能長久。

只要合資公司以後能按他心裡的計劃發展,周陽相信自己現在投進去的125萬,十年後至少能變成1.25億,三十年後變成125億也並非不可能。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周陽和李明德在新界石湖墟一家不知名的小甜品店裡,暢聊了兩個多小時。

這次見面被後來人稱為,影響了整個地產業發展史的歷史性事件,但在當下發生時卻默默無聞。

唯一的見證者——甜品店的老闆娘,後來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說的各種天花亂墜。但她現在真實的想法,是兩個說普通話的阿燦,點了兩杯便宜的奶茶就坐了一上午。要不是店裡也沒啥其他客人在等位,否則她早就過來趕人了。

兩人離開奶茶店後就各自分別,周陽熱情地幫李明德叫了一輛計程車,並提前付了車費,讓司機把李明德送去蘿湖邊檢口岸,而自己則坐上另一輛計程車返回香港市區。

兩天之後,周陽清空了之前在美股以及取暖油期貨上的投資。取暖油期貨在在他清盤的前一天,最高價一度漲到過每加侖0.835美元,後來又連續下跌。

他沒耐心在這上面繼續耗費時間和精力,選擇在0.825美元的價位上全部平倉。這個平倉價相對於之前0.742美元的買入價只漲了11.2%,但期貨的槓桿比較高,就算周陽前期只開了七成倉,槓桿率也高達10倍。

而且期貨還是每日結算,可以利滾利的不斷增加頭寸。所以周陽一個月前投入期貨市場的20萬美元,結算時收穫的資金是52萬美元。至於另外投資到每股市場的20萬美金,全部賣出後收回了21.5萬。

也就是說周陽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資,一個月下來的平均收益率超過了80%。這要是普通投資者,估計半夜睡覺都要高興的笑醒了,但周陽卻有一種沒賺夠就是虧了的感覺。

幸虧美國的稅收政策有一點好,那就是外國投資者在美國證券市場的盈利,除了股息之外都是不徵稅的。

所以周陽這段時間雖然賺翻了,但他無論是在美國還是香港,還從沒繳納過一分錢的稅金。

因為香港的稅法規定,居民在海外的收入是不徵稅的。而且香港並沒有個人資本利得稅,也就是說周陽之前用自己身份證在昌宏證券開戶,賺的那兩百多萬港幣也是不用交稅的。

周陽統計了一下自己現在的資產,換算成港幣的話已經超過了400萬。

因為他名下的遠望技術諮詢公司每個月都要消耗上萬元資金,接下來還要和深海地產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此外他個人的日常花費也不是一筆小數字,所以周陽只會在美國賬戶留40萬美元,其餘資金全都轉回香港。

而留在美國的這部分資金,主要是用來申購蘋果公司的新股。

喬布斯已經向納斯達克提交了上市申請,可惜和周陽關係最親密的美林銀行,並不是蘋果公司IPO的承銷商。

美國證券市場的新股申購,和後世國內的“打新”完全不同。投資者必須去負責IPO承銷的證券公司開戶,才有機會買到新股。

這次負責為蘋果公司操刀整個上市計劃的投行有兩家,分別是摩根·士丹利和H&Q。

美國的投行界除了像摩根·士丹利、美林這種規模大、知名度高的巨無霸之外,還有一類叫做精品投行。精品投行的規模往往不大,只專精於某一領域,或者某個細分行業。

H&Q就是精品投行中的典型代表,它的總部沒有設在紐約曼哈頓,而是位於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H&Q從成立以來,就以專注於為矽谷的高科技企業提供上市服務,而聞名全美資本市場。

只可惜周陽即使在穿越前,也從未聽說過這家投行,更別說從它那裡獲取購買蘋果股票的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