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權傾帝凰之永夜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二章 最後一程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二章 最後一程2

冷晴又不傻,單看殿中的形勢也知道她進來的時間不太和適宜,且看坐在殿內的那幾位上了年紀的大臣盯著她的視線如此不善……只怕那幾位大臣正和梁儒明商談什麼大事,卻被突然闖進內殿的她給打斷了……

又礙於梁儒明交代了給梁笙德驗屍一事不可外傳……

遂,冷晴當機立斷,十分明智地垂首並往後退步,準備退出憶舒殿內殿,在外殿等著梁儒明和那幾位朝中大臣將事情商談完了,冷晴再進來稟報她的事情。

然,冷晴才朝著殿門的方向後退了兩步,坐在龍床上,擁著一床明黃色被褥的梁儒明就輕輕地咳嗽了兩聲,然後,梁儒明十分淡定地出言道:“朕病體未愈,有些乏了,幾位愛卿暫且退下,待朕休息須臾再繼續商談立儲一事罷……”

梁儒明這一番話基本上就是個趕人的場面話,所以前半段話冷晴基本上是左耳進右耳就出了,但冷晴格外留心地記住了梁儒明話尾的那句“立儲”二字。

看來……這幾位朝中大臣今日進宮找梁儒明,是為了讓梁儒明再立一位儲君了……

雖說立儲一事事關江山社稷,正如同“國不可一日無君”一般重要……尤其是梁儒明如今年歲已長,前不久又大病一場……大梁的文武百官們希望梁儒明尚且健在時可以確立他們下一任君王的人選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要求……但……

如今梁笙德的靈柩還停放在太子府上不曾下葬,這些大臣就如此迫不及待地來找梁儒明立儲……呵呵……冷晴一時間也不知道是該替梁笙德不值,還是嘆息人性涼薄了……

估摸著梁儒明也是有些不耐煩跟那幾位大臣討論這“立儲”一事的,否則梁儒明也不會如此輕描淡寫地就讓那幾位大臣暫且退下了……當然了,也可能是梁儒明內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梁笙德的死因……

當然了,重點不在於梁儒明讓那幾位大臣暫且退下,而是梁儒明朝那幾位大臣如此吩咐完後,又雲淡風輕地補了一句:“咳……冷昭儀留下。”

詫然聽見梁儒明補充的這句“冷昭儀留下”,心中正暗自嘆息的冷晴自然是腳步一頓,面上一派恭順,心中卻暗道:果然梁儒明還是更在意梁笙德的死因啊!!立儲一事雖事關重大,可在梁儒明心裡,卻永遠及不上樑笙德的死因重要罷!!

不過冷晴轉念一想,又覺得她十分能理解梁儒明此時的迫切——梁笙德畢竟是梁儒明寄予厚望的嫡長子,而且聽梁笙蘭的意思,梁儒明在梁笙德身上花費的心血可不少……如今梁笙德死的不明不白……梁儒明心中只怕始終橫著根刺在那兒……

而另一方,一聽梁儒明這番吩咐,估摸著那幾位大臣也都被梁儒明這話驚到了,愣是等到站在龍床前的張玄福一本正經、不卑不亢地將梁儒明的話再重複了一遍,在座的幾位大臣這才紛紛不情不願地起身暫且告退……

不知因何故,在經過站在殿門口的冷晴身邊時,那幾位大臣具是眯眼看著眉眼低垂、懷抱“玄光”寶劍的冷晴,個個都是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盯得冷晴背後寒毛直豎……

可無論冷晴背後再如何寒毛直豎,冷晴也只能安靜無聲地垂頭站在那兒,硬著頭皮任由那幾位大臣盯著她打量……

直到張玄福將憶舒殿內殿的殿門從外面闔上了,冷晴才敢在心中暗自估摸著:那幾位大臣離開的時候,心裡估計都在琢磨著梁儒明為何突然讓他們退下卻又獨獨讓她留了下來罷……不過……呵呵……他們恐怕是永遠也不可能琢磨明白的……

這一日,結伴進宮來找梁儒明商談“立儲”一事的那幾位朝中大臣,誰也不知道這位新晉的冷昭儀究竟是要與他們的聖上說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不但讓他們的聖上撇開了“立儲”如此重要的事、將他們這幾位朝中大臣暫且請出了憶舒殿,甚至還將值守在憶舒殿外的御林軍全部調離了百步遠!

就連深受他們的聖上重用的張玄福……此次也被支到了憶舒殿殿門外守門……

是以,無人知道冷晴回宮這日和梁儒明說了什麼……

那幾位朝中大臣們只知道,就在這位冷昭儀回宮的當日上午,他們的聖上就發了一道懿旨——晉封關內侯朱梓陌為徹侯,並賜黃金五百兩、白銀一千兩!

儘管朱梓陌這件“夷三族”的案子辦得有些駭人聽聞、驚世駭俗,甚至還因此受到了言官們的彈劾。但無論世人如何評價議論、無論言官如何上奏彈劾朱梓陌,梁儒明依然遵從了他之前當著冷晴的面許下的承諾——

在“夷宋吉三族”一案結案的當日就下旨,晉封朱梓陌為“徹侯”。

朱梓陌原先就是封了“關內侯”的,此番晉封,封地不變,依然是北樺省華陽縣,不過食邑從原先的五百戶增長至了一千戶。世襲罔替也是原封不動的。

“徹侯”雖是“二十等爵”位中的最高等,但在如今這種太平盛世,也不過是個空有頭銜沒有實權的虛銜罷了。因此,無論是最開始冊封朱梓陌為“關內侯”還是如今晉封朱梓陌為“徹侯”,那塊提著“朱府”二字的匾額始終穩穩當當的掛在朱府府門上方。

不過,這次將朱梓陌晉封為“徹侯”的同時,梁儒明還大筆一揮,御筆題了一塊“朱府”的紅底金字匾額賜了下去,匾額還有一圈游龍鑲邊。

按“禮”說,這遊龍鑲邊的匾額一般都是宮廷內的殿宇,以及諸皇子、皇孫、親王、公主……說白了就是只有皇室宗親的府邸才能用的最高規格匾額。朱梓陌不過區區“徹侯”,是無權享用如此高規格的匾額的。但……

梁儒明是站在大梁國權利頂點上的人,既然梁儒明說朱梓陌用得起這遊龍鑲邊的匾額,那朱梓陌就是用不起……也得用得起……而那些言官御史們雖愛計較禮法禮制,卻也不至於為了一塊無足輕重的匾額去跟梁儒明抬槓。

於是,梁儒明御筆親題的這塊游龍鑲邊的匾額就這麼順順當當地賜了下去……

聖上御賜匾額,還是最高規格的游龍鑲邊匾額,這是多大的榮耀啊!

朱府的下人們聽到訊息的時候,簡直都高興瘋了——他們是朱府的奴僕,與朱府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說白了就是身為朱府家主的朱梓陌越是得聖寵,他們這些奴僕自然能活得越好、越有面子……他們才不管朱梓陌的恩寵是如何得來的呢!

而話說那塊梁儒明御筆親題的游龍鑲邊的匾額和晉封朱梓陌為“徹侯”的聖旨送到朱府的時候,朱梓陌還處在昏迷狀態。

前來宣讀聖旨的內侍看見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朱梓陌時,臉都黑了一半。但奈何朱梓陌如今莫名地頗得聖寵,又有個妻妹在宮中做昭儀,也是個莫名得寵的主……

於是乎,內侍只能強撐笑顏地將聖旨交給了守在朱梓陌床前的慕子儒,留下那塊梁儒明御筆親題的游龍鑲邊匾額就回宮覆命去了。

儘管朱梓陌昏迷未醒,但聖上御筆親題的游龍鑲邊匾額卻不能就那麼放著不管!

於是,那塊梁儒明御筆親題的游龍鑲邊匾額才一送到朱府,無需等朱梓陌吩咐,朱府的下人們就手忙腳亂卻又無比小心翼翼地將舊匾額摘下換上了新匾額。

雖然梁儒明壓下了言官們對朱梓陌的各種彈劾,還對朱梓陌大加封賞,但……無論梁儒明的封賞如何讓朱府光耀門楣、讓朱梓陌面上有光,因那一道“夷三族”的聖旨,朱梓陌在外的好名聲也算是徹底毀了——

此後數年,縐平城中提起朱家家主已無幾人知曉是誰,眾人只知道,那個手執長劍,從早殺到晚,以一人之力在一日之內殺了上百口人的徹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也是至此,因梁儒明那一道“夷三族”的聖旨,成就了一個直到十幾年後,依然令縐平城、乃至整個大梁國人人聞之色變、甚至可止小兒啼哭的——殺神……

再來說梁儒明這頭……

在下了一道晉封朱梓陌為“徹侯”的聖旨並賞賜了一塊游龍鑲邊的匾額並一堆金銀後,梁儒明又派張玄福親自到禮部傳話,讓禮部抓緊時間籌辦梁笙德和成亦影的殯葬事宜,爭取儘快讓梁笙德和成亦影入土為安……

梁儒明的意思是,梁笙德和成亦影已經過世十餘天了,即便是停靈,這麼長的時間也該停夠了,該讓梁笙德和成亦影入土為安了……

之前一直遲遲不安葬梁笙德和成亦影,不過是因為梁儒明一直沒有醒來罷了。而如今梁儒明既已甦醒,那梁笙德和成亦影的殯葬事宜,自然也該提上日程了……

禮部的人辦事到是十分利索,在梁儒明派張玄福吩咐下去要儘快安葬梁笙德和成亦影后,禮部當日下午就呈上了近期比較適合安葬梁笙德和成亦影的幾個黃道吉日——分別是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七日、以及翌年正月初四……

其實打從梁笙德的靈柩運回縐平開始,禮部就已經在準備一應葬禮事宜了。

只是礙於那時候梁儒明一直昏迷未醒,固林妤雖貴為中宮之主,卻無權越過尚健在的梁儒明去處置一國太子的葬禮事宜,是以禮部沒敢大肆張揚,一切事情都辦得悄沒聲兒地。

等到梁儒明終於下達正式命令的時候,禮部已經將一切殯葬事宜都準備妥當了。

但即便早已在準備,十二月二十四的日子還是太急了些——梁儒明正式吩咐禮部籌辦梁笙德和成亦影殯葬事宜的時候,就已經是二十二日晌午了,到二十四日只剩下不到兩日,總歸是有些匆促的。

其實禮部提供的三個黃道吉日裡,翌年正月初四的日子是這三個日子裡最好的吉日,最適宜破土、安葬、祭祀,但時間間隔卻太長,還要跨年……

遂,梁儒明只好折中,將出殯的日子定在了十二月二十七日。

天成大陸九國雖各自為政,但自這九國建國至今,兩百餘年來,無論哪一國的帝王、儲君、太后、皇后賓天,其餘八國都會派遣使者到這一國弔唁。即便是近乎閉關鎖國狀態的鳳鳴國也不例外,依然會遵循舊曆。

二十多年前,梁儒明的第一任皇后固林舒薨逝,其餘八國就派遣了使者出使大梁國。

這一次身為大梁儲君的梁笙德薨逝,其餘八國自然都在知道訊息後就立即派遣了使者出使大梁國。只是礙於梁儒明之前一直昏迷不醒,沒有定下梁笙德出殯的具體時間,以至於那八國的使者雖早早就到了大梁,卻一直在縐平城外的驛站裡住著。

如今正式出殯的日子既然定下了,大梁國的禮部自然要廣發文涵,通知大梁國上下以及其餘八國的來使——咱大梁的太子和太子妃賓天啦!出殯的日子已經定下了,大梁的百姓們現在起就要準備好行國喪之禮——三月內不得喝酒吃肉、擺宴慶祝、禁歌舞絲竹、婚嫁等;其餘八國也該來使弔唁了云云……

這份文涵一經發出,在縐平城外的驛站裡住了多日的八國來使自然是不約而同地動身,陸陸續續地進了縐平,在大梁禮部官員的接待下一一住進了縐平城內的皇家驛站。

話說,自梁儒明正式吩咐下去將梁笙德和成亦影的殯葬事宜提上日程後,第二日一早,長公主梁笙蘭就入宮了。

梁笙蘭一入宮就直奔憶舒殿。足足在憶舒殿內呆了一整日才走出憶舒殿。

而梁笙蘭離開憶舒殿出宮的時候,不到半路上就被皇后固林妤派去的人攔住了。

固林妤的人說是梁笙蘭許久不曾入宮,固林妤久未見梁笙蘭甚是想念,得知此番梁笙蘭入宮,固林妤想留梁笙蘭用過晚膳了再出宮……

大梁國朝野皆知,長公主梁笙蘭雖是他們大梁這一輩公主裡頭最受寵的一位,但這位長公主一直以來都以“寬容大度、以和為貴、與人和善、淡泊儒雅”著稱,從未甩過任何人的臉,對身為中宮之主的固林妤更是一直敬重有加。

但這一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