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開局被曹操模擬人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70章第三位文學老師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0章第三位文學老師

學習空間之中。

“大宋竟然亡了?秦檜...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奸臣誤國啊!”

聽到曹斌講述的華夏五千年史,岳飛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對大宋的滅亡感到悲傷。

尤其是聽到,左丞相陸秀夫揹著八歲的幼主趙昺投海殉國,十數萬軍民相繼從崖山跳海。

右丞相文天祥誓死不降元,並作《過零丁洋》一詩,以死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堂堂大宋皇帝,竟然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悲呼哀哉!

但悲慘不僅於此,蒙元妖僧楊璉真迦在蒙元韃酋的示意下,強迫二百餘萬南宋遺民入寺為奴。

並將趙宋皇陵給全部掘開,屍骨撒得處都是,還將理宗的頭蓋骨砍下來做了法器。

之後,他又先後掘開徽宗、高宗等先帝及王公大臣共計一百零一座墓。

直至八十多年後,明朝滅元立國,明太祖朱元章派人找回了宋理宗的頭骨,並重修了宋朝皇陵,先人的亡靈才得以安息。

從岳飛死後的短短一百餘年時間,大宋一敗再敗,直至滅國絕祀。

這一刻,岳飛心中死前對宋室皇帝的怨恨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悲痛和傷心!

他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通紅的雙眼卻充斥著凜冽的殺機。

“大明竟然也亡了?吳三桂放滿清韃子入關,崇禎皇帝自吊於煤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劉伯溫和宋應星兩人也崩潰了,嚎啕大哭不止。

最後一位大明崇禎皇帝自吊於煤山之前,留下一封遺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

【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母傷百姓一人。】

留書一封於龍袍之上,他隨後自吊於煤山之上的歪脖子樹下。

至死,他沒有丟掉大明皇帝的氣節。

至死,他沒有忘記成祖朱棣留下的祖訓。

“有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崇禎皇帝死後,絕望的鐘聲在紫禁城響起的時候,拼命抵抗的守備太監紛紛慘死在義軍的刀下,臣民殉節身死者景從雲集。

自殺殉國的官員不知凡幾:

山西道監察御史衛景瑗: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為計!兒,國大臣,不可不死。

左庶子馬世奇: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訂斯盟,無忘息壤矣。

江陰典史閻應元: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江山。

太常少卿吳麟徵: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

書生笪某被清軍抓獲之後,刑前嘆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為忠義而死,死之猶生也。

東閣大學士,曾在大明崇禎二年任河南巡撫,率兵勤王的範景文已經連續四天未吃飯,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

戶部尚書兼侍講學士倪元路,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殺;

左都御史李邦華,投水自殺;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殺;

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自殺;

大理寺凌義渠上吊自殺;

庶吉士魏學廉自殺;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自殺;

御史陳良謨全家投井自殺;

吏部許直投水自殺;

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殺;

戶部吳甘中全家自殺;

兵部主事金鉉全家自殺;

...等等。

全家投井、自縊殉國、立戰而死的官員志士無數。

後來有據可考的被追諡殉國者,多達八千六百多人。

他們大義凜然、壯烈殉國、從容就義,為大明之亡而殉國。

如此可歌可泣的一幕幕,好似昨日重現一般,出現在劉伯溫和宋應星二人的眼前。

尤其是宋應星,他生前就處於崇禎末年,明亡之後拒不出仕,長兄宋應升更是服毒殉國。

如今,再一次聽到滿清入關、大明滅亡的訊息,他更是悲痛不已。

大明,最後一個漢人朝廷,終究還是滅亡了。

“逝者已矣,爾等都已經是死過一回的人了,咋還看不開呢?”

過了一會兒,項羽嘆息一聲,勸慰道:“孤王自刎於烏江邊上,江山讓劉邦小兒奪去,孤王也沒半點兒傷心難受啊!”

他早就知道自己身死之後,由劉邦得了天下,大漢也走過了四百餘年歲月。

所以,該悲傷的最就悲傷完了,如今再一次聽到曹斌講述華夏歷史,他臉上沒有半點動容。

只不過,對於後世的各朝各代起起伏伏,興衰不定,他心裡感嘆萬分。

好似一個輪迴一般,從興盛到衰亡,輪迴不休。

“諸位老師都是性情中人,驟然聽聞故國滅亡,心生悲傷,亦是情理之中。”

一旁的曹斌搖了搖頭,說道:“項老師不必太過苛責。”

學習空間召喚的人都是青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人物,或是民族英雄,或是各行業的佼佼者。

不僅如此,他們的民族氣節和忠誠都非同尋常。

當然,若是召喚出‘水太涼’等賣國奸賊,曹斌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態度了。

“嶽某心中悲憤難忍,讓大家見笑了。”

聽得二人的對話,岳飛深吸一口氣,將心中的情緒都壓了下去,擠出一絲笑容說道。

項羽說的有道理,往事已矣,逝者不可追,哪怕他再悲傷,也無濟於事。

況且,他已經算是死過一次的人了,生前的一切過往,都煙消雲散。

如今跨越八百餘年時間,來到漢末三國,他更是要向前看才對。

“哎,若是太祖皇帝得知明亡於二百餘年之後,也不知會是如何感想。”

劉伯溫轉過身去,用袖子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方才轉回,嘆息一聲道。

“老夫晚年拒不仕清,歸隱山野,清貧一生,也算對得起皇家天恩了。”

宋應星生前只是七品小官,並未受到明朝皇帝的隆恩,何況他生前也沒有降清,自認為對得起朱家皇帝的恩德。

所以,他對明亡後的感受不如劉伯溫深,也在情理之中。

“諸位老師都是性情中人,學生又豈會見笑。”

曹斌搖了搖頭,說了一句之後,就轉移話題,說道:“如今新的武學老師已經到了,該召喚第三位文學老師了。”

武學方面的學習,畢竟與身體素質相關,跟用腦的學文可比不得。

所以,文學方面,他都已經學完了兩位老師的知識,而武學方面僅學完項羽的武藝,晚了一步。

“不錯,孤王很期待第三位文學老師到底會是誰。”

項羽聞言,雙眼一亮,連忙說道。

“走走走,咱們一起去瞧瞧。”

劉伯溫、宋應星、岳飛三人互相對視一眼,皆點頭應下。

而後,眾人出了大殿,一起來到第三間宮殿的門前。

“斌兒,快點兒推開,看看到底來的是誰?”

來到大殿門前,眾人催促道。

“好!”

曹斌沒有推辭,徑直走上前去,用力推開宮殿大門。

‘吱呀’一聲,宮殿大門被推開。

眾人魚貫而入,踏過門檻,走入大殿之中。

大殿內的佈置跟前面的宮殿別無二樣,正前方放著一張講臺。

講臺前,站著一位身著黃衣道袍,頭帶方巾,手執九節杖的老者。

“嗡!”

只是看到對方的一瞬間,‘學習空間’自動將這位新老師的身份資訊傳給了曹斌。

張角,自號大賢良師,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

中平元年(184年),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但很快就遭到漢室朝廷的鎮壓,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張角...為何會是你?”

弄清張角的身份資訊之後,曹斌極為詫異,驚呼出聲。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第三位文學老師居然會是張角。

如果說,第一位老師劉伯溫的到來,是給他打基礎的話,那第二位老師宋應星則是讓他學習理科雜學。

但曹斌實在是無法理解,學習空間將張角召喚出來的意義在哪裡!

太平道的教義,曹斌有所耳聞。

其教義宣稱,世間有鬼神監視人們的行為,並根據人們的善惡來增加或減少他們的壽命,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

這種導人向善的教義,能說不好麼,當然好了。

但問題是,曹斌日後是要做皇帝的人,他學這種教義有何用?

還不如實在一點,教他文學或是雜學,再學以致用。

“什麼?張角?好傢伙,什麼鬼?”

聽到曹斌的驚呼,項羽、劉伯溫、宋應星、岳飛等人都雙耳一動,瞬間知道了新老師的身份。

此前,他們都從曹斌的口中,知道了華夏五千年史,也知道張角的名號,更是知道他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黃巾起義失敗了,但卻影響深遠,動搖了漢室的根基,才會讓董卓、袁紹、曹操、孫權等諸侯有機可趁。

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給後世農民起義留下深刻的教訓。

它摧毀了一個時代,吹響了東漢末年這個黑暗而腐朽的時代滅亡的號角。

這樣的農民起義,不是魯莽之舉,而是英勇壯舉。

就連後世歷朝歷代的明教、白蓮教、太平天國等起義,都是以張角為榜樣,尊稱他為始祖。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綜上所述,張角雖然為王前驅,做了馬前卒,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後世的貢獻頗大,絕對不容抹殺。

但話又說回來,項羽、劉伯溫等人還是沒搞懂,學習空間召喚出張角,到底意欲何為?

“學習空間...空間之主...建安十四年...哈哈...”

這時,張角吸收完空間給予他的資訊,不由得雙眼一亮,仰天大笑。

他死的時候是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如今是建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09年。

換句話說,他已經死了二十五年的時間。

“貧道見過空間之主,見過劉先生,見過楚霸王,見過宋先生,見過嶽王爺。”

笑了一陣之後,張角回過神來,向著眾人揖了一禮。

看著眾人臉上的神情,他的雙眼好似看透了眾人的心思一般,澹澹地說道:“諸位可是在疑惑,為何出現的是貧道?”

“確實如此,學生很疑惑,你要如何教我?”

曹斌站了出來,開門見山地問道。

“你是空間之主,乃天命卷顧之人,貧道很期待,你能推翻腐朽的劉漢朝廷,再建新朝!”

張角上下打量著曹斌,目光炯炯有神,說道:“相比於他們四位的文治武功,貧道自愧不如,只有一門拿得出手的東西,不知你可有過耳聞?”

“嗯???太平要術?”

曹斌聞言,心中一驚,輕聲問道。

他想起來了,張角最為出名的,當屬他的畢生所學,太平要術。

太平要術,又名太平經,乃道經‘三洞四輔’之一,輯入歷代道藏。

其內容博大,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方面。

經義上,構築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陰陽五行學說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圖景,提出了一套“無為而無不為”統治術;

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養性術;提出了財產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惡報應觀念,指出只有人們信修正道,方可斷除災異而得道成仙;

也反映了平均主義和平等理想的樸素民本思想。

但說實話,這玩意兒吧,華而不實,脫離社會本質。

如果說做為宗教的經義,是沒有問題的。

但對曹斌來說,於治國無用,廢物罷了。

“貧道有《太平經》天書、地書、人書三卷,乃我道家寶經,只要修行至大成,便可凝聚元神,延年益壽,長生不老。”

張角捋著鬍鬚,澹澹地說道:“除此之外,還有符篆之術、呼風喚雨之法、撒豆成兵之術、召喚天雷之法等等神通。”

“此三卷經書,空間之主可看得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