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重生之預知神豪的科技之路最新章節列表 > 九十一、見招拆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九十一、見招拆招

“近日,因特爾、高通、德州電子等鷹醬知名電子晶片企業宣佈,他們將會聯合各大晶片企業在本年年中的時候進行十四奈米光刻機的研發,預計年底的時候將會全面提供14奈米晶片,到那時,晶片的耗能將會降低,而晶片的效能將會提升……”

徐光亮皺著眉頭看著新聞,這條新聞很不對勁!

因為根據他的瞭解,第一這些晶片巨頭不可能聯合,二個是這些晶片巨頭不可能在22奈米沒有賺夠錢的時候往十四奈米進發,而且還這麼快?要知道,雖然四海光刻這裡雖然有了22奈米的光刻機,一些國家也在詢問,但是大頭仍然被風車國(各個巨頭都有股份)的光刻機公司佔據,畢竟很多外國人都認同老牌企業,他這裡主要還是一些小國詢問,畢竟便宜。

也就是說,即便是有四海光刻的衝擊,但影響不了他們的銷售,畢竟不管是國內還是一些小國家,風車國都沒有賣過光刻機,所以就目前來說,錢也不少賣,他們怎麼可能在22奈米光刻機剛剛出世沒多久就要去研發14奈米光刻機?而且看情況可能研發完就要替換22奈米光刻機。

這件事徐光亮認為,沒那麼簡單,上一代光刻機研製的費用絕對不低,他們沒有賺足錢,怎麼可能這麼快開始研究下一代,甚至於為了加快速度搞了聯合開發?

他特意去查了新聞,新的光刻機將會有三家企業作為龍頭,剩下的有大多數晶片製造企業和光刻機以及其他晶片工業的企業的聯合,整合了這麼大的力量,不用說年底了,年中搞出來也不覺得奇怪。

但這不符合資本主義的市場規律,徐光亮左思右想,只能歸結於鷹醬是想要技術領域上的領先,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動作。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雖然整件事都透露出古怪,但是對手已經出招,那麼這裡也只能接招了。

他不敢耽誤,先去了傳統光刻機實驗室那裡,這裡仍然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十四奈米光刻機的研製工作,不過程序不是很順利,製程推進到20奈米,就很難進步了。他們正在聯絡數學研究室那邊需求幫助,訂好了兩邊明天過來檢視情況。

由於物理隔絕的原因,這大大拖慢了兩個實驗室的對接問題。

徐光亮在實驗室中走了一圈,瞭解了光刻機的程序之後,聽介紹就知道想要在年底推出14奈米光刻機是很難保證的,看來指望14奈米能夠跟國外齊頭趕上,是不太可能了,於是他來到了許久沒到的奈米碳管光刀實驗室。

進來之後就看到了一臺機器正在執行,他們的正在進行三十二奈米光刻實驗。

徐光亮上前瞭解一番,這才知道他們的三十二奈米光刻實驗已經接近100%的成功了——這就是這種光刻機的好處,步驟簡化,無需其他前置輔助,就能進行光刻,不會出現因為其他步驟失誤而造成晶片不合格。

旁邊還有一臺,這一臺是22奈米光刻機,現在的成功率在60%左右,因為有些地方仍然不平穩,所以成功率不算太高,他們正在透過調整程式以及零件的辦法增加精準度。

現在伺服電機能夠轉動的最小精準角度為10度,這代表著如果想要進行納米級移動需要高精準度的減速機,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這臺機器上加裝了大量的減速機,並且為了能夠達到目的,還裝了大量的阻尼器和透鏡進行偏轉,這才能精準的進行光刻。

徐光亮看了一會,找到負責人問:“現在什麼情況?22奈米光刻機設什麼時候能夠成功?十四奈米呢?”

負責人搖搖頭說:“現在這個設計很難達到14奈米精度,不過針對14奈米我們提出了另一個解決辦法。”

他一聽非常有興趣問:“什麼解決辦法能夠完成解決十四奈米的精度?”

“整合光刻微動機電技術!”負責人說。

“是這個?”徐光亮當然知道這個技術,說起來也是因為光子核心知道的這個東西,因為當初光子核心確定方案的時候就曾經有人提出過這個方案。但是當時的他並不認為這種方案是光子核心的最佳方案,所以沒有允許,因為這個方案是所有光子核心都會用到的普遍技術,畢竟它的響應速度制約了光子核心運算速度。

但是現在不同,這個並不是光子核心,如果能夠用這套東西解決精度問題,那也是不錯的方案。

負責人喋喋不休的給徐光亮科普這個東西,他擺了擺手說:“我知道這個東西,那麼你們做過實驗嗎?”

“做過了,我們使用32奈米的光刻機進行光刻零件製作,得到了光刻零件和微型伺服電機,大小只有數百奈米那麼大,經過實驗,這些小東西能夠進行數十奈米的精準移動。”負責人領著徐光亮來到了一個由很多小平臺組成的機械旁。

徐光亮看了看這個別緻的小機器,它的大小只有一米見方,旁邊伸出了一個操作檯,底部是由鑄鐵做成的重量高達數噸的底座,機器的傳動部件都是裝在上面的,底座周圍採用的是隔離安裝,周圍挖空,防止外界機械振動對機器造成影響。

負責人叫來一個人進行操作,徐光亮看到,機器開啟之後,將早已經準備好的切割好的晶片塊被傳料裝置傳到工位上,經過定位之後,拖著晶片塊的底板開始移動,遵循靠近降低速度的原則,晶片順暢的加工起來。

這還只是一塊加工,負責人表示,如果需要的話,這一臺機器能夠同時加工上百塊晶片,之所以這麼大的空間只有這麼多,也是為了防止干擾問題,現在的距離時最合適的。

徐光亮有些奇怪的問:“既然這個機器現在已經成功了,為什麼不全力展開這個機器的工業化程序?”

“主要是製作難度太高了。”負責人搖頭道:“這個機器的製作需要大量的光刻機進行配合,而且光刻機是需要改造的,所以我們採取了利用現有的光刻機進行零件的製作,廢了好大得勁才完成的這臺機器。”

“為了能夠得到更高精度的零件以及伺服電機,我們準備攻克22奈米光刻機後,製作更小的光刻零件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精度提升。”

“所以我們最近都在想辦法將22奈米光刻機研制成功。”負責人指了指22奈米那裡說道。

徐光亮看了看這臺小機器,又看向旁邊那臺22奈米光刻機問道:“這些光刻機能不能進行炭基晶片的生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