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建報恩寺,鑄英雄之碑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五十四章 建報恩寺,鑄英雄之碑

只看信封之上的字跡,朱允炆便可以感知到一股激盪不休的豪情。

“解愛卿,念給朕聽!”

朱允炆挑開信封,走向解縉。

解縉含笑點頭,接過信件,展開掃了一眼,面色變得肅然起來,讀道:“臣鄭和頓首於泉州府,五月十日夜,率船隊二十艘,途徑澎湖水道,進抵澎湖城海域,陳祖義率二百餘海賊船、五千餘海賊詐降,計破,臣斬其弟陳宗盛。”

“聯鎮南大將軍李景隆水師所部,月夜酣戰,三個時辰結束戰鬥,斬海賊兩千七百餘首,擊毀、擊沉海賊船五十六艘,俘獲海賊船七十九艘。”

“有三十八艘海賊船北遁,為所留船隊悉數擊沉於澎湖水道,斬海賊九百二十一首。合計斬海賊三千六百餘。”

讀到這裡,解縉激動地看向朱允炆,抬手道:“皇上,大捷,大捷啊。”

朱允炆微微點頭,目光中透著幾分欣慰。

總共五千多海賊,幹掉了三千六百多,可謂是大獲全勝,稱得上大捷。

“繼續。”

朱允炆踱步道。

解縉低頭,繼續讀道:“然因月夜晴晦不定,加之圍追不利,致使匪首陳祖義及其子陳士良等一千餘人逃遁,不知所蹤,此乃臣一人失職,願領罪受罰……”

陳祖義跑了?

解縉微微皺了皺眉,看向朱允炆,卻不見朱允炆有任何表示,只自顧自地來回踱步。

匪首跑了,這便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海賊雖多,往往只是散兵遊勇,不足為慮。

可一旦被整合在一起,形成勢力,那便是威脅沿海城鎮的力量。

而陳祖義,便擁有這種可怕的能力、號召力與實力,沒有殺掉陳祖義,那整個澎湖海戰,就算不得大捷!

解縉有些可惜,繼續讀道:“此番海戰,我部水師戰損三百二十六人,傷七百二十八,李將軍所部戰損七十九人,受傷二百一十五人。”

朱允炆停下了腳步,看向解縉。

解縉仔細看了看,沒有讀錯,便說道:“皇上,海匪之人多是彪悍亡命之徒,水師戰損如此,已然是鄭副總兵指揮得當,應對有方。”

開疆拓土,保家衛國,總免不了犧牲。

只是,朱允炆做不到雲淡風輕。

四百多人死了,意味著四百多個家庭失去了兒子、父親、丈夫!

他們的痛苦,誰來承受?

誰會去關注?

縱然給多少撫卹,也抵不上人還活著!

解縉見朱允炆沉默,便接著讀道:“此戰取勝,一在軍士奮不顧身,捨生忘死;二在將領衝鋒在前,以身作則;三在梁道明所部暗中支援,協助水師安全透過澎湖水道,並告知海賊部署。”

“臣鄭和有負天恩,未竟全功,萬千罪過,皆於臣一人擔,萬望皇上勿薄將士,臣死且含笑……”

信讀完了。

解縉將信摺疊,交給了一旁的太監,看著已然坐下,卻不言語的朱允炆,小心翼翼地問道:“皇上,此戰如何評斷……”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朱允炆又看了一遍信件,嚴肅地說道:“毋庸置疑,此乃大捷。天亮後,宣告天下,以彰我大明水師之威武!”

解縉松了一口氣。

界定為大捷,意味著皇上並不會過於追究匪首陳祖義逃走一事,屬於將士的賞賜,也不會短缺。

朱允炆敲了敲信件,問道:“梁道明,是何許人?”

解縉笑了笑,說道:“皇上,臣曾聽聞過此人,其原為廣東南海人,後旅居三佛齊。在三佛齊,有一千多華人居住,而梁道明因為處事公正,為人仗義,又頗有能力與威信,華人便以其為首。”

“洪武三十年,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滅三佛齊舊王朝,導致三佛齊大亂。華人為了生存,便推選梁道明為三佛齊王,組建軍隊,對抗滿者伯夷。”

“從廣東等地一些奏報可以瞭解到,梁道明是一個相當守規矩的人,於我大明並無威脅。他與陳祖義之間,似乎多有矛盾。”

朱允炆聽聞解縉的話,微微搖頭,道:“情報容不得似乎二字,梁道明是如何想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既然他幫助了大明,那暫且便將他作為朋友吧。”

“朕記得行人司譚勝受是廣東南海人,便安排他攜賞賜至泉州府,讓他與梁道明接觸下,看看這個人如何,是否能為我大明所用。若是可以,便讓鄭和

率軍士南下,警告滿者伯夷,莫要再進犯三佛齊。南洋與西洋海路,必須開啟!”

解縉連忙答應。

朱允炆擺了擺手道:“明日開早朝,你且退下休息吧。”

解縉施禮退出大殿。

朱允炆仔細看過鄭和的奏報之後,嘆了一口氣,返回後宮,只休息了不到一個時辰,天已大亮。

奉天殿。

朝臣聽聞澎湖大捷的訊息之後,皆是笑容滿面,一起為皇上賀,為大明賀。

朱允炆肅然道:“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我大明江山穩固,萬民休養生息,皆賴將士奮不顧身,御敵於國門之外!將士報恩於國,血戰於外,屍骨無存,乃是憾事,若不得妥善安置,朕寢食難安!”

“現命工部,於建初寺原址,興建報恩寺,存放為國征戰,為國犧牲之英雄骨!生報恩於國,死報恩於天地!以報恩之名,鑄英雄之碑,留名後世!諸位以為如何?”

“報恩寺?”

一眾官員暗暗吃驚,皇上這是打算大興土木啊。

工部尚書鄭賜出班,凝重地說道:“皇上,為百戰將士建造報恩寺,立碑傳名,臣毫無異議。然則今年各地稅銀尚未遞送京師,內庫空虛,實在是不宜大動土木。”

鄭賜低著頭,態度很明顯。

皇上你要幹嘛都行,但你得給錢,沒錢沒辦法辦事啊……

朱允炆看向戶部尚書黃子澄,黃子澄出班道:“皇上,當下內庫,只能撥付三十萬兩,再多,恐會動搖根本。”

黃子澄也有些無奈,朱允炆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沒錯,但無論是一條鞭法,還是新商之策,到現在畢竟還沒看到收益。

錢還沒到賬,總不能玩透支吧?

你透支了,會腰疼,要是國家透支了,那戶部所有人就不止是腰疼的問題了……

朱允炆看著黃子澄,緩緩說道:“三十萬兩?呵呵,朕要建造的可是大報恩寺,三十萬兩,是不是有點……”

黃子澄擦了擦汗,準備咬牙擠一擠,艱難地吞嚥下口水,還沒喊出“五十萬兩”,便聽到了一句令人匪夷所思,令朝堂陷入死寂的話:

“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