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章 朝臣與地痞潑婦的區別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章 朝臣與地痞潑婦的區別

煤炭,是個好東西。

《山海經》中記載:“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又東一百五十裡,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這裡的石涅,便是煤炭。

在魏晉時期,石涅之名逐漸被石墨所取代,唐宋時期,又名石炭、煤炭,明朝主要稱煤炭。

早在唐代,便出現了煤煉焦技術。

至宋代,煤煉焦技術趨於成熟。

北宋曾專門設定“石炭場”,“官賣石炭”,並將煤層稱之為“炭脈”,煤礦開採可謂一大產業,並逐漸取代了柴草,成為百姓之家的重要燃料。

“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燃薪者”,這句話雖有文人慣用的誇張藝術,但也可窺見北宋汴京城的石炭之盛。

《元一統志》記載:“石炭煤,出宛平縣西十五裡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裡桃花溝,有白煤十餘洞”。

為管理煤炭買賣,元在大都修文坊專門設定了煤市。

到了明代,人口增加,林木減少,加上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大家想要吃口熱飯,洗個熱水澡,總不能指望所有人每天上紫金山砍柴吧,煤炭便成為了京師民生主要燃料。

宮廷、內府各監局,對於煤炭的用量也是龐大的,尤其是冬日,雖然京師之地比不上北地嚴寒,但南京的冬日,也不好過。

宮中也是需要用煤炭取暖的,雖然明代不將宮女、太監當人看,但畢竟也知道,想要人幹活,起碼不能凍死了。

如浣衣局,柴炭煤炸歲辦四萬斤;御用監柴炭煤炸歲辦二十萬斤;再如兵仗局,去年火器需要煤炭、石灰、水,合計近百萬斤。

宮廷用煤是常事,發生中毒事件不能說沒有。但如此規模的集體中毒事件,這還是第一次。

這也難怪,平日裡各宮各監,都是白天幹活,晚上基本上就休息了。

白天幹活的時候,進進出出,也有人看管火盆、炭爐,加上人少,總無大礙。晚上火炭也點不多,大通鋪的宮女房、太監房,條件不好,漏風。

皇后、賢妃等人就寢的地方足夠大,也不怕小火盆、小火爐。

但承乾宮

不一樣,這裡成為了醫用紗布的織造中心,縱是晚間,也有百餘人在織造。恰逢天冷起風,緊閉門窗,又添置了不少火盆取暖,這才引發了中毒事故。

朱允炆清楚事故的原因,也想到了解決之道。

不過,這需要時間。

處理好承乾宮事宜,朱允炆與馬恩慧回到坤寧宮,只休息了一個時辰,天便亮了。

馬恩慧幫著朱允炆穿上朝服,皺眉勸道:“皇上,昨晚一直沒休息好,不若休朝一日,將養身體。”

朱允炆搖了搖頭,嘆道:“田爭之事一日不休,朕一日不能休朝。皇后,代朕看望下駱才人,另囑尚膳監籌備晚宴。燕王與燕王妃來了,便在坤寧宮設家宴招待吧。”

馬恩慧點頭答應。

真正的朝會,並不是後世電視劇中整整齊齊,你一句我一句,其他人都睜著眼,豎著耳朵當木頭人,贊同就附議一句,不贊同就跳出來反對一句。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內閣、六部大佬彙報完事情之後,就是自由爭論時間,你插著腰,鼻孔朝天,他歪著官帽,擼起袖子,渾似街邊流氓地痞。

文人嘛,多少還要有些雅度,不能學武官,動不動張嘴閉嘴便是“彼其娘之”,而應該一臉關懷地問一句“汝父耄耋無齒,言詞含混,兄臺只不惑之年,緣何亦口舌不清,道不清田產來歷?”

好嘛,文人用語毒辣。

一句話不僅問候了人家父親,連帶著罵對方來歷不明,你爹都八十了,你才四十,不是老來得子,便是與隔壁有關,和家裡的田地一樣,來歷不清不楚。

沒點底子,還以為對方是關心呢,笑著感謝,回頭一打聽,娘的,祖墳埋在哪裡都被人罵了。

不過朝臣畢竟不是地痞潑婦。

地痞潑婦對罵,天馬行空,東邪西毒都可以用,無規則,無底線,罵完了一拍手回家,才想起來,只是因為對方在人群中多看了自己一眼,才罵了兩個時辰。

朝臣彼此問候,那技術難度就高很多了。

無論怎麼說,都不能離不開問題,你問他家王叔叔好,也得和田產掛鉤,絕不允許只帶私貨。

總而言之,觀點鮮明,主題明確。

都察院景清與都察院同僚,主張田產買賣自由,即所謂

的“莫擾民間,以契約俗法為準”;戶部黃子澄帶一票人,支援督查田產,以“遏投獻之風,保朝堂稅賦”。

與之前的論戰不同的是,六部大佬在沉默了幾日之後,終於表態,吏部尚書齊泰、工部尚書鄭賜、刑部尚書暴昭、吏部尚書陳迪、兵部尚書茹瑺,全部支援戶部黃子澄。

大佬亮出立場,原本觀望朝局的官員,也紛紛開始站位。

當官嘛,有根基的官員,根在哪裡長,就站哪裡說話。

沒有根基的官員,自然是風往哪裡吹,就往哪裡跑。

雖然早朝沒有拿出定論,但大局已定,朝廷下一步的方向,也逐漸清晰。

一些官員下了朝之後,開始寫書信,差人遞送老家,囑託家裡的人,搶來的田,要想辦法賭住人家的嘴,實在堵不住,就把田契給人家,讓他們自耕自種。

一旦朝堂下定決心,整頓田爭,說不定就會樹立幾個典型,誰也不希望當做田爭之策的“標誌人物”,還是早點處理的好。

三山門碼頭。

解縉、茹瑺、徐輝祖與一干五軍都督府勳貴,站在碼頭,準備迎接護送朱棣回京的船隊,而駕馭船隊的,正是水師副總兵鄭和。

戰船之上,旌旗獵獵。

鄭和看著京師送來的訊息,轉身進入船艙,對朱棣、姚廣孝稟告道:“船隊即將抵達三山門碼頭,宮裡裡傳來訊息,皇上、皇后,在坤寧宮設宴,招待燕王與燕王妃。”

朱棣抬動眉頭,有些驚訝。

姚廣孝微微一笑,道:“善也。”

坤寧宮乃是後宮,設宴招待,自然不是朝廷筵席,而是家宴。

以家宴招待燕王與燕王妃,說明朱允炆並不想以君臣之別,強勢壓朱棣一頭,而是以家人、以叔侄的身份,先行敘舊。

從這點安排上來看,朱允炆還是信任朱棣,敬重朱棣的。

“王爺,準備入京吧。”

姚廣孝起身請道。

朱棣爽朗一笑,起身走入隔壁房間。

張玉、朱能、丘福見朱棣進來,連忙起身行禮。

朱棣看著跟隨自己多年的三位老將,面色肅然,沉聲道:“京師到了,隨本王一起,向皇上請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