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娛樂門徒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4章 金像獎之旅(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64章 金像獎之旅(六)

事實上沈默言深刻明白一個好的電影朋友。確實可以給自己提供很多無形中的幫助。當初洪金寶對成龍的啟發,因在《奇謀妙計五福星》中成龍首次扮演警察,才觸發了成龍的創作靈感,才有了《a計劃》中的民國巡警馬如龍,才有了後來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警察故事》中的陳家駒。而洪金寶在八五年為德寶監製了《皇家師姐》系列,成龍就在八七年為嘉禾監製了《霸王花》系列――不知這個算是啟發,還是對撼呢?另外,成龍、洪金寶、元彪在八十年代都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成龍的是威禾,洪金寶的是寶禾,元彪的則是泰禾,很明顯都是依託嘉禾電影公司開創的。有了各自的事業,他們的合作就開始漸漸少了,三人合作的影片除了“五福星”系列和《a計劃》外,尚有《快餐車》和《飛龍猛將》。《飛龍猛將》是三兄弟合作的最後一部作品,片中設計了一段洪金寶、成龍、元彪三人因誤會展開混戰的動作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毆成一團,非常經典,誰知這竟是三兄弟合作的絕唱了呢?不過,洪金寶與元彪倒是陸續有合作。比如《東方禿鷹》、《亂世兒女》(此片中洪金寶破天荒地演了一個大反派,與元彪惡鬥一場最後被炸死)、《九五牛皮膠》等――其實近年來個人最喜歡的“七小福”作品當屬元奎導演,元彪、元華、元奎、元德、金城武主演的《馬永貞》,拳腳刀斧,槍戰武鬥的動作場面精彩絕倫,兄弟情義,幫派廝殺,情感陰謀、搞笑悲情,雖用傳統手法演繹,卻也令人蕩氣迴腸。元彪的英雄、元華的搞笑,元德的反派都很出彩,只可惜該片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票房極差,不知何故。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著此刻親密無間的幾個師兄弟,沈默言卻是瞭解的清楚。這“七小福”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雖然發展重點不太一樣。比如成龍、洪金寶、元奎在好萊塢,元彪留守香港,元華轉投無線電視臺做了電視劇演員,元彬則在內地混飯吃。但現在又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合作拍片了。洪金寶為成龍的《highbinders》擔任動作導演,元彪為成龍的《龍旋風》擔任動作指導,洪金寶在元彬導演的電視劇《斷仇谷》中擔綱主演,元彪則與洪金寶在《拳神》中再次聚首……也許“七小福”作為演員在銀幕前表演(尤其是成龍、洪金寶)已經開始老了,但他們作為動作指導對香港甚至世界型別電影所發揮的創造性作用卻越來越重要――謹以此淺陋文章紀念為我的青少年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的幾個香港電影人!

至於“七小福”其他幾位兄弟,元奎、元德、元華、元武、元振等人此時也都聚集在洪金寶、成龍的周圍。同氣連枝,大家有飯吃,或做武術指導,或在銀幕顯形,較之以前做武師的日子要好得多了,這正應了一句老話(可能不太合適):朝中有人好做官――不過話又說回來,靠人不如靠己,雖說師兄弟好得沒話說,但如果自己沒有實力,早晚也會被淘汰的,更何況這幾位本身亦非等閒之輩,憑本事照樣能出位,只是早晚的事罷了。

元奎為成龍的《龍少爺》、洪金寶的《皇家師姐》等片設計的武打動作已顯示出自身實力。作為導演,他與劉鎮偉合導、周星馳主演《賭聖》曾創下1990年香港最高票房紀錄。而當他遇上李連杰後,更是一展平生所學,充分發揮了李連杰的敏捷身手,經典的武術設計更是層出不窮。單以他與師弟元德聯合為《功夫皇帝方世玉》設計的動作場面來說,李連杰與胡慧中在看熱鬧人群的頭頂比武高來高去盡展瀟灑身姿,而趙文卓與李連杰於監斬臺裡低矮的夾層中的打鬥則是閃轉騰挪卻以靈巧取勝;再加上李、趙二人在染布坊內長棍對短棒的對攻――這一高一低,一短一長的巧妙對比真讓人眼花繚亂、歎為觀止,元奎、元德以該片獲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武術指導獎確實也是實至名歸的。至此。元奎與元德師兄弟聯手在李連杰主演的《新少林五祖》、《中華保鏢》、《赤子威龍》、《鼠膽龍威》等影片中設計了一系列精彩絕倫的動作場面,李連杰鮮明的造型,瀟灑的亮相,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矯健身手無不體現著元奎師兄弟的心血,從而也令他二人在香港的武術指導中獨樹一幟,自成一派。

元華給人的銀幕印象一直是反派形象深入人心,在八十年代成龍、洪金寶、元彪主演的許多電影如《飛龍猛將》、《急凍奇俠》、《東方禿鷹》中,元華總是扮演功夫最厲害的反派,有時需要成龍他們師兄弟同時出招才能戰勝他,其實以元華的瘦削身體,若沒有些真功夫還真不足以抵擋自己三個師兄弟的輪番進攻。只是不斷重複這等只靠拳腳功夫顯威的反派角色,難免會令元華最後淪為如盧惠光、周比利等純臉譜化的陪練打星。於是這位留著和林子祥一樣的小鬍子(《急凍奇俠》中元彪對其相貌的評價)開始在演技上下功夫,與周星馳合作的《龍的傳人》、《情聖》、《漫畫威龍》和與李連杰合演的《龍行天下》等片都充分展現了元華的喜劇表演才華,比之在成龍、元彪的影片中充當一號打手自然要生動、形象得多。另外,他為《急凍奇俠》和《龍行天下》設計的武術動作也幹淨利落,不落俗套、頗有新意,只可惜後來他在武術指導這一行當並未有太大發展,而是專注於銀幕前的演出,還別說,倒也算得上別具一格,小有成就。

即便在“七小福”早年學藝時期,元彬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八十年代其他師兄弟開始各領風騷時,元彬更是默默無聞,未見有何建樹。他也甚少與洪金寶、成龍等師兄弟合作,相反倒投在另一位著名的武術指導程小東門下,與馬玉成共同做了程小東的副手,輔助他為《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新鹿鼎記》等武俠片設計了許多經典的動作場面,因此深得徐克賞識,後來竟提拔他在《黃飛鴻三獅王爭霸》中做了武術指導的正職。又在《黃飛鴻四王者之風》中擔任了執行導演,一時聲名鵲起。不過,元彬、馬玉成設計的武術動作雖然深受程小東的影響,但卻各有側重:馬玉成頗得程式凌空飛舞,飄逸瀟灑風格之精髓,只是有時過於誇張,虛與實的結合差了些;元彬則武術招式的拆解上下足功夫,因此寫實性很強,只可惜有時候又想學程小東的天馬行空,結果難免弄巧成拙,這點在《黃飛鴻四王者之風》和《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中體現得很突出――至於後來元彬為“銀河映像”的許多經典槍戰片做指導的動作場面,固然精彩寫實,但較之拍功夫片可以任意發揮,他在杜琪峰等人的導演意圖控制下卻又顯得有些縮手縮腳了。

這次的《花心大少》,沈默言便同元彬合作的非常不愉快。總的來說,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沈默言腦海中的很多動作場景都來自於後世的大片,所以想象經常天馬行空。可元彬並不認同,這也直接導致了主演跟武術指導間的重大分歧。

好在兩人合作的雖然不是非常不愉快,但影片總體完成的還是不錯。加上沈默言幾人的效應,票房卻也是一路飆高。否則論起來,沈默言還真不一定能夠拿下這個大獎。

在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洪金寶、成龍、元彪是香港最紅的功夫片的明星,只要是他們領銜主演的功夫片。幾乎都能獲得極佳的票房收入,如果是三人合作的影片則更是票房賣座的保證了。因此當年這三兄弟曾合作過多次,最早是在《奇謀妙計五福星》中,該片是嘉禾為對撼新藝城的賣座動作喜劇系列《最佳拍檔》開拍的,由洪金寶導演,開創了豪華明星陣容的群戲先河,影片以洪金寶、吳耀漢、馮淬帆、秦祥林、岑建勳(後來換為曾志偉)的搞笑戲為主,劇情主要是這五個好色男人調戲美女的橋段,還有一大看點就是洪金寶、成龍、元彪師兄弟三人硬橋硬馬的動作功夫場面,(《奇謀妙計五福星》中元彪只露了一面,沒甚戲份。待到後來的《福星高照》、《夏日福星》便是三人同時對敵的精彩武鬥了)。只是在這套由洪金寶控制影片整體風格的“五福星”系列,成龍、元彪的戲份也只限於打鬥,並無多大發揮。但到了成龍自編自導自演的《a計劃》時,則是完全圍繞成龍展開情節,無論洪金寶、元彪怎麼賣力的打鬥表演,卻也搶不去成龍的風頭。

另外,戲曲演員和舞蹈演員一樣,因為舞臺表演的關係,尤善於掌握身體動作的節奏,運動起來,姿勢瀟灑,輕重緩急,錯落有致,如果和音樂鼓點相配的話,那就可以稱作舞蹈了。這一點在《玻璃樽》中成龍伴隨著音樂和洋拳手對打可以得到印證――也正因為節奏感對於功夫片的特殊重要性,我們才不難理解跳舞蹈出身的楊紫瓊、李賽鳳、楊麗菁甚至章子怡緣何都能迅速成為一代打星了。

沈默言在這點卻是做到了雙贏的成分,除了有著自身的武打功底之外。他更是成了關德興老爺子的關門弟子,梨園戲曲的這一套,他也充分的在吸收的。而且沈默言外貌頗為清秀,偶爾關德興老爺子還會興起讓他客串一把花旦。

其實早在“七小福”的童年時代即與武俠功夫片結緣,原來於佔元的女兒於素秋乃是六十年代香港最紅的武俠片女星,於佔元本人也經常在粵語片中做武師,有了這層關係,洪金寶、成龍這幫師兄弟很早就參與了電影演出,但和蕭芳芳、馮寶寶這些當紅童星比起來,“七小福”也只能算是跑龍套的,能夠得到像《大小黃天霸》中六霸、七霸這等次要角色就已經很不錯了。不過,在鏡頭前的歷練和大銀幕上的演出經驗,卻奠定了“七小福”日後輝煌的基礎。

1971年,由於戲曲觀眾的大量流失,於佔元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終於維持不下去了,成龍、元彪等師兄弟只好各自謀生。當時他們這些戲班出身演員走的都是進電影圈做龍虎武師的路子,似乎這樣才算得上人盡其才,沒辜負自己學戲時苦練的本事。成龍、元彪等人的運氣還不錯,在邵氏電影公司做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遇到了三年前先他們出師的大師兄洪金寶,當時他已經從龍虎武師升到武術指導了。經洪金寶介紹。成龍、元彪、元華等人開始為嘉禾電影公司做特技替身和龍虎武師,而在這段時間裡,對他們來說最難忘的經歷則是參與李小龍影片的拍攝工作。按俗話來說,沈默言的的確確也是這‘七小福’的後輩。

《精武門》是李小龍從好萊塢回港後的第二部功夫片,在該片中,李小龍的剛猛有力的截拳道展露無疑,雙截棍的威力,一人獨鬥群寇的豪氣都令人觀之熱血***。當時成龍、元彪在片中扮演的都是被李小龍暴揍的日本浪人,成龍還做了片末被陳真一腳踢飛撞在牆上的鈴木先生的替身。“七小福”的另一位成員元華則幸運地做了李小龍的替身,片中需要李完成的一些雜技動作幾乎都由元華完成,另外,元華還扮演了在“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牌前戲耍陳真的日本學生,還有幾句挑釁的臺詞――後來元華在喜劇片《龍的傳人》中街頭賣藝時,就曾吹噓過給李小龍做替身之事,有趣的是片中扮演他兒子的周星馳就是李小龍的忠實fans,他在《喜劇之王》中表演《精武門》“踢館”一場將張柏芝凌空提起倒摔在地下那段的原版本則是由成龍扮演被摔的那個,而成龍在《喜劇之王》中也客串了一回“死跑龍套”的,觀眾看得搞笑,殊不知當年他也和星爺一樣都是此等出身,想必他對片中“臨時演員也是人!”一句也會有深刻的體會。

可以說香港的功夫片至李小龍才真正從武俠片中分化出來,歷史背景也由古代變為近代甚至現代,呈現出一派嶄新氣象,並開始為世界影壇所矚目,同時對洪金寶、成龍師兄弟日後的走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小龍之後香港功夫片大行其道,連武俠片大師張徹也開始涉足《馬永貞》等近代豪俠功夫片,而模仿李小龍功夫片風格的打星也層出不窮:呂小龍、梁小龍、黃小龍….還有成龍。

“七小福”中和成龍是最早成名的,洪開始以武術指導聞名,後來開始自導洪金寶自演電影,首部作品是《三德和尚與春米六》,其後主演的《老虎與田雞》《林世榮》等片亦頗受好評。成龍則在李小龍暴斃後,被其原來的合作者羅維發掘,作為李的接班人。不過無論是跟風李小龍的《新精武門》,還是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劍花煙雨江南》等),都沒有取得成功。直到1978年吳思遠借成龍拍《醉拳》才令其迅速走紅。該片的諧趣風格及袁和平設計的活潑靈巧兼具雜耍性的武術動作簡直就是為成龍量身定做,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在這一方面的天賦,同時也令成龍找到自己日後在功夫片領域的發展方向。自此,李小龍之後的又一位功夫巨星正式登場。

由於成龍諧趣功夫片的大受歡迎,也使得素來愛跟風的香港電影人紛紛改拍此類影片,其中自然濫作居多,卻也不乏精品。除了成龍的《蛇形刁手》、《龍少爺》《師弟出馬》外,洪金寶導演的《雜家小子》和《敗家仔》也堪稱上佳之作,這兩部影片故事情節與《醉拳》大體相似,皆是少年受辱,遇高手學藝報仇的套路。片中詼諧幽默的武林高手(類似於《醉拳》中袁和平之父袁小田飾演的蘇乞兒形象)都是由洪金寶擔綱,成龍似的調皮闖禍少年則由元彪演繹,而兩兄弟設計的武打動作則愈加精彩刺激,絲毫不遜於成龍的《醉拳》,因此也取得了極佳的口碑及票房――更重要的是,《雜家小子》和《敗家仔》令元彪迅速出位,成為一代打星,在整個八十年代風頭不讓洪、成兩位師兄。

《七小福》,是根據成龍、元彪這班師兄弟在戲校學藝的真實經歷改編。洪金寶在裡面扮演的是他們的師傅於佔元,徒弟演師傅,形體、心態揣摩極透,自然是刻畫入微,於是洪金寶第二次捧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的獎盃――不知當時尚在人世的於佔元看到自己的銀幕形象會有何感想,也許連他本人都沒想到自己的這幾個徒弟居然在影壇都成了氣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對香港型別電影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成龍師兄弟的電影成就完全體現在動作功夫片上,“七小福”除了能演動作戲外,而且個個是有名的動作指導。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二十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十二個落在了“七小福”手上,臺灣電影金馬獎九十年代以後開始設最佳動作指導獎,迄今已有八屆,“七小福”卻得了六次(注:其中包括與別人合作得獎次數,比如程小東、元彬合作的《新龍門客棧》、成家班、曹榮合作的《義膽廚星》等),說佔了香港武指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實不為過。至於他們為何都能在功夫片領域做到遊刃有餘,進而成為一代大家,歸根到底還是和他們當年做戲曲演員有關。於佔元本是京劇名武生,帶的徒弟也主攻武生或者淨行,所謂唱唸坐打,動作雜耍皆須樣樣精通,可是要論起唱來,“七小福”中也只成龍一副好嗓子,而於佔元也惟獨對此要求低些,其他方面則是務必精益求精――後來洪金寶、元彪主演的《雜家小子》中兩人大練猴拳,身手敏捷,面部表情又活脫一副猴樣,便是當年“七小福”合演《美猴王》等猴戲的結果。而《a計劃》中洪金寶、成龍扮賊唱戲一段,《華英雄》中元彪花旦打扮舞動銀槍的臺姿英風則更是作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了。

不過想到最後成家班和洪家班的龍爭虎鬥,沈默言嘴角便忍不住微揚起來。假若到時候,自己建立個沈家班進去摻一腳,那不是更有樂趣麼。

看著有些入迷的沈默言,邊上的翁美玲忍不住在他眼前揮揮手道:“阿言,拿個獎也不至於把你樂成這樣吧!不過話說回來,輝仔看去好象很緊張呢!”

回過神來的沈默言聽到翁美玲這話,呵呵一笑道:“別說他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緊張,我現在都已經把心提到嗓子眼了!畢竟那可是影帝的稱號,他要是拿下了,那可就是最年輕的演帝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垂簾聽政》這部電影更接近於《火燒圓明園》的續集作品,質地同樣優異,水準保持在等同的地位上。影片與內地合作,在故宮實景拍攝,開創了合作拍片的潮流,並且獲得了文化部的特別獎。與前作相比,這部作品的“野”味要更足一些,是李翰祥揉合青書正史、民間野史及個人考據的登峰造極之作。

事實上金像獎舉行到這,《垂簾聽政》已經是大贏家了。僅此一片,獲得了最佳新人、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以及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而最佳美術指導已經被其斬獲。

此刻的氣氛開始緊張起來,便是原本嬉笑無比的劉德華此時也安靜的坐在那一動不動,眼睛卻是直勾勾的盯著臺上的頒獎嘉賓。

“獲得第三屆最佳男主角的是……《垂簾聽政》,梁家輝!”

話音剛落,在會場的一角才爆發出聲聲呼喊。《垂簾聽政》劇組的工作人員都激動的跳喊起來,原本緊張無比的梁家輝終於露出幸福的笑容開始蹦跳起來。等和導演他們都一一擁抱之後,他才有些顫抖的坐上臺去接過那樽最為尊貴的小金人。

“我現在很激動……我要感謝導演,感謝劇組的工作人員……”當梁家輝哽咽著說完這些致辭後,他那激動無比的心情才稍微有些平復下來。

本以為他已經說完時,他忽然又靠近話筒道:“在這裡,我也要特別感謝一個人……”

臺下眾人聽到這話,頓時哈哈大笑起來。梁家輝此刻的樣子卻是像足了沈默言,只不過那雙含情默默的眼睛在這一刻卻是對準了沈默言。

就在大家都好奇他要說什麼時,才緩緩聽道:“在這我特別需要感謝沈默言先生,要不是他的支援和鼓勵……當然,這些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要感謝他搶走了最佳新人的小金人,如果我得到了那個獎項,或許就會很滿足的坐在位置裡。所以,大家別怪我搶了最佳男主角,要怪就怪言仔吧!”

一通玩笑下來,再次讓眾人笑的合不攏嘴。坐在翁美玲邊上的沈默言更是笑的一塌糊塗,整個人都快撲倒在地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假若沈默言沒摘下最佳新人這個獎項,那麼第三屆最佳新人的得主便會是個爭議性最大的話題。如果歷史的車輪沒有偏差,那麼1984年的鄭裕玲,因為參演《花城》而獲得最佳新人,引起爭議。因為此前鄭裕玲已經主演過眾多當紅電視劇,同時也是著名主持,終究爭論的結果是因為她首次參與電影演出,而實至名歸,這也為後來眾多“長輩們”獲得“最佳新人”提名而首開先河。

至到005年月16日,記者在北京巧遇當年同獲最佳新人提名的莫少聰(憑藉《武林聖火令》獲得提名):“我當時一聽鄭裕玲也有份提名,立刻傻眼。她出道那麼早,怎麼可能還是最佳新人?”

“你看,萬哥跟三毛哥的笑容多尷尬!”

聽到翁美玲的話,沈默言朝兩邊看了看,心中卻是苦笑不已。梁家輝這次還真是虎口奪食,可惜這最佳男主角卻並沒有能夠讓他風聲水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