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諸葛重生,熬死司馬老賊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七十三章 兩年(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七十三章 兩年(下)

遼東郡守鮮于輔最終在龐統的強攻之下慘死於亂軍之中,然後龐統一路高歌勐進,在麋芳的金錢攻勢與庇護之下,直接攻佔遼東,昌黎,玄菟三郡。

以絕對的勢力逼迫閻柔首尾不得相顧,最終將河北的辛毗等人調入幽州,才算是勉強穩定住了這幽州的局面。

可這督軍幽州的老將閻柔卻是在這一場打擊之下,直接一病不起,戰事結束就撒手人寰。

一時間,辛毗只能暫代幽州主將。

在江東和遼東熱熱鬧鬧的時候,另一邊的幷州卻是安靜的有些過分。

諸葛亮繼續保持著自己分化治理的手段,一手屯田,一手經商,同時在幷州再次大量設立官營作坊並且將石炭等物也納入了官營之中。

依靠這種手段,幷州百姓開始在生活上有著足以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手段,加上這些年上蒼似乎也停下了自己的憤怒。

雖然天災仍然沒有間斷過,但比之曾經的那種恐怖天災,已經是好轉太多了。

而在百姓們勉強解決了腹中空空的問題之後,諸葛孔明也同樣開始了在幷州奉行教化之事。

這大量的太學學子,在為官之前,一定要在幷州,交州,南中等地教導地方學事兩年,這也是諸葛孔明定下來的規矩。

一來讓這些即將奔赴仕途的太學生們對這天下的百姓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瞭解。

二來則是壓一壓他們這群年輕俊傑們浮躁的性子。

三來則是保證了這些地方的學事...

幷州的米糧彷彿永遠無法自給自足一般,大量的匈奴鮮卑等異族導致了幷州的糧秣缺口一直在無限放大。

不過好在大量的商路和幷州特產的幫助之下,賺取的錢帛總是能夠和空缺的米糧相對應,甚至還略有富足。

幷州的百姓,尤其是漢人的百姓,也終於在這兩年的治理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修養,甚至開始了慢慢的增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成為了庇護關中之地的有一座堅固的屏障。

而雍涼之地與關中之地的局面也在慢慢的變好,相比較於關中有諸葛孔明當初打得底子,又有蔣琬等人跟著治理而逐漸富裕。

這雍涼的麻煩倒是一直沒有斷過,今日蹦出來一支北胡,明日有點河西鮮卑餘孽,要不就是從哪裡又竄出來一支羌人....

這本就算是荒涼的西北大地,那混亂彷彿就沒有停下來過。

不過好在如今的護羌中郎將牽招並非是無能之輩,那些本以為魏延離開之後,他們就可以在雍涼放肆的胡人再次被他清剿了一邊。

其恩威並施,勇勐可以直接衝殺進入敵陣之中斬殺首領,而平素裡也可以安撫部落,讓百姓和羌胡之人信服。

在牽招的鎮壓和治理之下,這雍涼在經歷了短暫的大亂之後就慢慢平復了下來。

尤其是涼州的幾家豪族再次叛亂,最終卻是被牽招覆滅全族之後,那雍涼更是陷入了一陣短暫的寧靜之中。

如今雖然還時不時會有些許風浪湧動,但已經不會超出牽招的掌控,同時牽招也依靠這鎮守雍涼之功,成為了如今大漢五大持節之一。

西域之地的混亂遠遠還沒有結束,馬謖和麋芳當年在西域做得事情實在是太說不去了。

即便是現在,西域邊市在整個天下都算是一個奇聞,麋芳雖然走了,但是鄧艾卻是將屯田和邊市的優良傳統延續了下去。

他知道自己也好,如今的大漢也好,根本無力全力掌控西域,將西域徹底收入自己的囊中。

所以這些年他就專心做好兩件事情。

其一,維持住如今西域的混亂,不讓其爆發出啦。

其二,以如今的西域都護府為中心,將周圍各個小國全部納入其麾下,將他們徹底掌控。

因此,如今的西域不僅僅有西域都護鄧艾,還有一個戊己校尉,專司屯田,並駐紮在扯師國前王庭之地。

至於為什麼是前?

因為現在連車師國都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劉備已經在商量著那地方叫個什麼郡比較好了。

而第一任戊己校尉,劉備便將自己的心腹老將羅蒙調了過去,同時將劉禪心腹,當年大漢的鐵壁將軍霍峻之子霍弋也調入其中幫助一二。

西北和北疆幷州的安穩除了讓劉備減少了大量的麻煩和糧秣用度支出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南方的平靜。

此時的荊州在這麼多年的休養生息之下,終於恢復了幾分當年的模樣。

雖然不敢說和最巔峰的時候相比擬,但河道的清理,水域的疏通,農田的開墾,大量學堂的設立等等。

都讓荊襄之地的百姓慢慢從連年戰亂的傷痛之中走了出來,變成了如今安穩度日的模樣。

恢復了大半元氣的荊州也可以發揮出他南方糧倉的地位,荊南荊北在大量遷徙百姓和屯田的填充之下,終於再次變得富裕了起來。

就連平素裡最為荒涼的交州,此時都開始有了幾分模樣。

有了些許江東之人的投降,諸葛亮也下令交州官吏效彷江東的辦法開始應對交州的山民。

恩威並施之下,交州在穩定之餘也多了幾分元氣和底蘊。

士家的影響力不斷的削弱,直到被劉備遷徙進入長安,最終成為了交州的一個傳說。

大量的青年才俊們都進入了交州等蠻荒之地為官,然後再一步步調動升遷,或者是被斬殺擒拿。

那些經歷了教化百姓,長時間辛勤處理政務訓練的青年俊傑們,如今也慢慢成為了大漢的中堅力量。

他們或許這一生都會籍籍無名,史書之上可能不會保留他們的名字,即便是有可能也是一筆帶過的那種。

但是他們,這一生仍然是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極致。

尤其是那些籍貫的官員小吏,十四萬大漢年輕官吏之中的三十五名交州官吏,他們在得到任命的那一刻便請命回到了家鄉之中。

來到了那已故多年的恩師孫乾的墳冢面前,對其行了最後一個大禮。

三十五名交州官吏,他們之中大半都是出身貧寒,若非是孫乾親自在交州紮根多年,帶動著交州學事,恐怕他們這一生也無法穿上這一身袍服。

而他們也同樣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交州籍貫的士子走出這蠻荒之地,真正來到那大世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