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穿越知否混日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西夏風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西夏風雲

河北路的戰事打的如火如荼,有了充足的後勤,城防無憂的顧廷燁哪有這麼安分,遼軍對涿州城束手無策,但宋軍可以隨時騷擾遼軍,短短五六天時間,就讓遼軍不勝其煩。

涿州局勢一舉逆轉,之前是大宋擔心無法度過越來越冷的寒冬,這一次,該輪到遼國人了,輕型火炮最大的作用在這個時代發揮到了極致,遼國人辛辛苦苦修繕了好幾天的營地,顧廷燁簡單的一次偷襲,就讓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

不,應該說是比以前更加嚴重,相比於涿州城,遼軍營地的結構更加簡單,幾乎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是易燃之物,更不用說人吃馬嚼的糧草了,爆裂燃燒彈,可以在遼軍大部隊反應過來之前就打到遼軍營地腹心。

這一次,顧廷燁的騷擾頻率,比之前夜襲之前更加頻繁,之前是純騷擾,這一次就是帶著目的性去的,遼軍圍城半年有餘,將涿州城圍的水洩不通,終於在顧廷燁孜孜不倦的騷擾下,不得不後撤十里,合軍一處,才避免了讓他們無可奈何的騷擾戰略。

在沒有辦法應對宋軍火炮之前,遼軍的圍城已經成了一個笑話。

但是在這個時候,遼軍騎虎難下,打又打不得,撤又撤不成,無他,一旦遼軍撤退,整個燕雲十六州的漢兒就要起了異心,雖然說燕雲之地的漢人對於大宋已經沒有多少認同感,但是作為二等公民的他們,在看到遼軍頹勢的情況下,自然會認為宋遼之間實力發生逆轉,誰也不敢保證是否會有大面積的漢人難逃。

而遼國國內,契丹族要不是戰士,要不是牧民,像耕地和匠工之類的,大多數還是需要依靠北地漢人。遼國上層最起碼的共識還是有的,一旦發生漢人南逃這種情況,就是遼國衰落的開始,契丹族之所以能夠壓制住蠢蠢欲動的北方各族,就是因為有燕雲之地漢人工匠提供精良武器,以及大漠之地最緊缺的糧食和鐵器等,若是失去這些,已經失去先祖勇武的契丹族,是無法壓制住更北方苦寒之地,被越來越冷的天氣逼的不斷南遷,比契丹族先祖更加驍勇善戰,為了活命不惜一死的其他部落勇士。

大約十天之後,河北路的戰事就陷入了僵局,但卻對大宋有利的是,因為遼軍的後撤,易州和瀛洲的後勤物資和援兵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涿州城,更加為顧廷燁新增了一份底氣。

任誰都知道,最多一個多月,遼國就要退軍,河北路的戰事將會以大宋佔據三州作為結尾。

此間詳情,遠在千里之遙的西夏卻不知情,他們最新得到的訊息是,大宋西平侯親入涿州城,帶去了大量的物資,宋遼之戰從一開始遼國佔據上風變成了勢均力敵。

這個訊息,讓西夏內部有心者突然增加了緊迫感。

-------------------------------------

西夏屬於半農耕半遊牧的政治體系,建國以來,除了嵬名氏為皇族之外,其餘部落不計,實際上各領風騷的有四大家族,衛慕家族、野利家族、沒藏家族、梁家,除了梁家為漢人之外,沒有部落支撐。

衛慕家族,野利家族,沒藏家族都是党項羌大部族,衛慕家族隨著時間推移,以及權勢的衰落,已經逐漸退出西夏朝堂,部落也被朝堂新貴逐步蠶食瓜分。

權臣沒藏訛龐因被當前的西夏國主忌諱,又因西夏國主和沒藏訛龐的兒媳婦私通,陷害沒藏家族謀反,被西夏國主設計誅滅全族,也已經成為過去式。

而野利家族,雖然也經歷過被打壓,甚至於當年的野利皇后都被現任國主前任的舅舅給誅殺,但是好在沒過多久,李諒祚就對勢力越來越龐大的沒藏家族起了戒心。

為了避免自己被架空,如同自己父親一樣,被自己的親兒子連同外戚給割掉鼻子,實際上形同弒父這種情況出現,將本來被打壓的野利氏給保護了下來,以對抗越來越跋扈的沒藏家族。

沒辦法,誰叫沒藏家族越老越跋扈,連續出了兩任皇後的他們如日中天,成為李諒祚皇后的沒藏皇后一點也沒有為人妻子的做派,事事向著沒藏氏。

而李諒祚的母親沒藏太后更是離譜,先是與下屬李守貴私通,後來又與侍衛吃多記私通,甩了李守貴,李守貴妒火中燒,趁沒藏氏外出打獵,設伏擊殺了沒藏氏和吃多記。

可以說,西夏的皇族簡直比後世狗血電視劇更加狗血。雖然遺傳了父親和母親性格的他好色,但不見得就是個昏君,相反還是個手腕很厲害的人物,自然不會看著沒藏氏騎在皇族頭上。

他不僅僅保全野利氏對抗沒藏氏,在沒藏氏覆滅之後,又扶持沒有根基的梁家來平衡朝局,相比於西夏党項大部族,他反而更信任投靠西夏的漢人,引用漢族士人景詢等任職。他廢行蕃禮,改從漢儀。他調整監軍司,加強軍備,並控制軍權,使文武互相制約。又增設漢、蕃官職,充實行政機構。

無論是原時空,還是現在這個時空,之前他做的都不錯。

可惜的是,這個時空第二個變數盛長槐到來,把他苦心經營的平衡局面給打破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秦風路一戰,外戚中他最為信任的小舅子梁乙埋陣亡,皇族軍隊損失慘重,最讓他難以對國內貴族交代的是,兩千質子軍屍骨無存,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党項部落下一代的繼承人。

可以這麼說,這一仗,直接將党項族年輕一代的骨幹葬送大半,十幾年後,西夏党項部落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番官番將將會和大宋前些年一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

這還僅僅是西夏全域性考慮,放在西夏貴族一家之中,失去了最有前途的繼承者,餘下的子孫良莠不齊,又沒有繼承人那種無可置疑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壓倒性的部族支援,各家都會上演一場爭奪家產部族的好戲。

也正因為這一點,西夏部族和皇族之間離心離德,要不是李諒祚多年的威懾力,恐怕國中早就已經烽火連天,不知道幾人造反,幾人稱王。

年事已高的李諒祚勞心勞力,甚至一度想著把皇位傳給他和遼國公主所生的兒子李秉賜算了,畢竟這也是自己的兒子,讓他當西夏國主,還能得到遼國的支援,說不定能夠壓制住國內部族的反撲。

也許是李諒祚運氣太好,沒過多久,失去正統繼承人的各部落紛紛發生了爭奪繼承人的明爭暗鬥,李諒祚不愧是真正的平衡大師,一手大棒,一手拉攏,將這不利的局面扭轉過來,甚至他心裡還在慶幸,幸虧這一次襲擾大宋,西夏國內都認為勢在必得,將自家最有前途的繼承人派了出去,留下了的都是一幫沒有絕對優勢之人。

為了奪得部族的繼承權,再一次選擇了依靠皇族和西夏朝廷支援。讓李諒祚出人意料,或者是水到渠成的又一次控制了局面。

自家事自家明白,李諒祚心裡十分清楚,若是給他幾年時間,讓他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西夏國內說不定比以前更加安穩,但可惜的是,李諒祚早就知道,自己的身體撐不了多長時間。

如果李諒祚一旦去世,皇族發生內亂,自顧不暇,又何以支援急需外部力量穩固繼承人地位的各家子弟,說不定自己那些旁支兄弟叔伯,就會如同各大部族一樣,覬覦西夏國主之外,無論是自己嫡出的兒子李秉常,還是有著遼國皇室血脈,自己打心眼裡不願意傳位於他的太子李秉賜,年紀幼小的他們,又怎麼會是自己那幫狼子野心的叔伯兄弟的對手。

退一萬步講,要是李諒祚身體健康,他還可以提前剷除隱患,但是,現在西夏國內部族尚且不太安分,皇族自己在自相殘殺,日後西夏,可就真不是嵬名一族說了算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從大宋歸來的另一個讓李諒祚視為左膀右臂的漢官歸來,給了李諒祚選擇的餘地。

是的,此人正是在大宋攪風攪雨的元長生,實際上乃是盛長槐之前的舊識,蜀州學子,白蓮教餘孽方天化,字長生。

說起來,這方天化確實也是真才實學,投奔西夏之後,不到一年時間,便連續透過西夏縣試,鄉試和殿試,成為西夏第一個三元及第的狀元,因此被李諒祚看做是另一個張元,不,在李諒祚心裡,甚至把方天化看的更加重要,認為他的才華不弱於大宋的狀元,將來的成就或許會和大宋名傳青史的相公們相提並論。

無他,無論是方天化在科舉中的策論,還是方天化面聖之時的對答,對於李諒祚而言,都已經超過了李諒祚印象中西夏朝堂中的所有漢官。

尤其是在用間一道上,方天化屢屢有驚人之語,也就是李諒祚不知道方天化的身份,沒辦法,方天化進入西夏之後改頭換面,以方天佑之名參加科舉考試,而且非常奇怪的是,西夏官府檔桉裡面,方天化,不,應該是方天佑,乃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夏漢人。

要是他知道,就不會覺得奇怪,像白蓮教這種組織,發展暗線,私下搞鬼的手段,自然不同尋常,和之前李諒祚認知裡面的用間之道天差地別。

最讓李諒祚放心的就是,方天佑放棄了西夏的高官厚祿,親入大宋都城,以身犯險,挑起大宋內亂,讓西夏在秦風路大敗之後得到了喘息之機,更是證明了他對皇家的忠心。

在李諒祚心裡,像方天佑這種忠心耿耿,出身西夏富裕之家,土生土長的漢人,而且和大宋有著血海深仇的天縱之才(西夏官府檔桉的記載),是他託孤的不二人選。

用李諒祚對梁皇后的話來說。

“朕得藥師(方天佑現在的字),如同漢昭烈帝得孔明,朕只恨藥師遲生,要不然,或許真可以重現漢末之時,三足鼎立的局面。不過,朕得藥師正如其名,乃是上天庇佑,以藥師的忠心,定可以如蜀漢孔明一般,對皇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朕死後,你可讓秉常認其為亞父,以收其心,真相信,以皇后的手段,定可以成就皇兒和藥師的一段美名。”

對於梁皇后,李諒祚有著超於常理的瞭解,要知道,以李諒祚這種人,又豈能看不出自己心愛的皇后乃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在自家嫡子年幼之時,有這樣一個有野心,有手段的太后,哪怕李諒祚自己對方天佑看走了眼,自家皇后也能和方天佑抗衡一二。

說實在話,無論是大國小國,作為一國之主,哪有什麼毫無保留的信任,李諒祚當然不會是例外,對於他而言,所有的謀劃,全都是平衡二字,比起大宋剛剛去世的先帝而言,李諒祚的手段不知道高了多少倍,這其實也能理解,能夠利用舅舅謀奪皇位,又反手鎮壓母族的人物,又豈是大宋先帝那種野路子出身能比的,李諒祚,老端水大師了,放在後世,絕對是個大名鼎鼎的老六。

方天佑的歸來,讓西夏百官,各大部族,皇族宗室,見識了什麼叫做火箭一般的升官速度。

剛剛回到西夏的方天佑,先奉命接管名存實亡的鐵鷂子,和拱衛皇家的中央侍衛軍整合,又從擒生軍中挑選精銳,重整為神武軍,雖然只有一萬人,但卻是西夏唯一具備重騎兵和輕騎兵,甚至配備了神臂弩這種神兵利器的軍隊。

緊接著,方天佑之前的文職乃是翰林,直接火線提拔為翰林學士,成為西夏唯一明面上身兼文武二職官員,雖然西夏實權部族頭人擔任文職的不少見,但明面上的只有這一個。

沒過多久,又賜方天佑太子太師,升為兵部尚書,要知道,哪怕是名義上比方天佑高一級的漢相,也沒有太子三師的殊榮,實際上漢相在西夏只不過是品級高半分,反倒是兵部尚書的權利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