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北宋大相公最新章節列表 > 汴梁時月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不出所料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汴梁時月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不出所料

汴梁,內外城交界處。

放榜日,情理之中會有許多的學子們聚集在城牆下觀看自己這次科舉考試的成績。要說這次放榜跟之前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趙禎選擇放榜的城牆,是在內外城的交界處,這一點在陸垚看來,多少自己做的努力,也算是縮小了一些內外城的差距。現在因為新蹴鞠大賽的舉辦,住在外城中的學子們比內城中的人還要多,一方面是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畢竟有很多的學子對自己的這次科舉考試成績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還是有可能進入到殿試當中去的。不過一旦他們沒過,離開汴梁就是註定的事情,所以,還是住在外城區比較穩妥一些。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因為這新蹴鞠大賽的開始,陸垚之前曾經在觀看比賽的時候觀察過,到場觀看比賽的觀眾,還是有很多都是文人書生的,只不過這蹴鞠或許在他們看來不是什麼大雅的運動罷了。

而之所以現在留在這汴梁中的學子人數這麼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陸氏錢莊的貸款業務了。

於是,陸垚和蘇軾蘇轍到了這內城外城交界處的時候,看到的是人山人海的學子們,這個時候按照現代的時間,也就才八點多鍾而已,城牆下面都聚滿了人。官府的人員應該至少還有半個小時才會到這裡進行放榜,不過大家看起來都十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績了。

三人走過來的路上,蘇軾和蘇轍十分神秘,說有一位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也想見見陸垚,說是對陸垚仰慕許久。陸垚心中有些納悶,能夠得到蘇軾和蘇轍認可的,到底是何人呢?

還好,那人站的位置比較顯眼,蘇軾瞬間就找到了他,隨後,幾個人匯合到了一處。

陸垚看著眼前這人,身高不算太高,年齡要比蘇軾蘇轍兩兄弟還有自己都大上一些。雖說其貌不揚,但是整個人給到陸垚的氣場十分強大,陸垚只是看一眼就知道此人一定是那種對自己十分自信的人。

“這位就是小陸大人麼?”那人見到陸垚,不等蘇軾和蘇轍介紹,朝著陸垚便作揖,說道:“在下曾鞏,字子固。”

陸垚在心裡狠狠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腦門,怎麼把這傢伙給忘了呢,她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啊,而且也是這屆科舉考試的學子。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佔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18歲時隨父赴京,以文相識王安石,結成摯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並。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此後,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慶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只好輟學迴歸故里,侍奉繼母。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這次科舉考試,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嘉祐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一年後,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這一年發生了饑荒,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北宋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浙江省寧波市)、亳州等知州。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定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煉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曾鞏文章的特色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曾鞏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屬於記體散文,如《墨池記》、《學舍記》等。而後人在編選散文集時,曾鞏的記體散文入選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其在《南豐文鈔引》中雲:“予錄其疏札狀六首,書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記傳二十八首,論議雜著哀詞七首。嗟呼!曾之序記為最,而志銘稍不及,然於文苑中當如漢所稱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學者不可不知。”

當然,曾鞏在詩歌方面成就也是不少。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的紀實詩繼承和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文學傳統,以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間疾苦、揭弊政、評國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他關注民生、濟世興邦的儒家思想。曾鞏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鞏以詩歌真實描寫了民生疾苦的狀況。在《追租》這首詩中,一句“山下窮割剝”寫出了饑荒之年農民還要被層層盤剝的悲慘境遇,由此抨擊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並提出“浮費義可削”的政策主張。這首詩沒有中國古代詩歌傳統的寫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針砭時弊,體現了曾鞏關注民生疾一脈相承。與《追租》的主題思想類似的還有:描寫蟲災肆掠、揭批官憂國憂民憂時的《邊將》《胡使》《嗟嘆》等等。曾鞏的紀實詩除了對民生疾苦毫無遮掩地寫實之外,還對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獻策,有力地增強了文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詠史來借古諷今和抒發情懷。曾鞏的詩歌也經常以緬懷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來表情達意。曾鞏總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態與心態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與他理想抱負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從而緬懷先聖、寬慰自我、排解憂愁、堅定決心。例如在《揚顏》一詩中,曾鞏敬慕揚雄的立言不朽和顏回的立德不朽,以兩人執著求道精神激勵自己進業修德。再比如曾鞏的《讀五代史》,詩文以歷史諷喻現實,以史諫言北宋統治者革借管仲與鮑叔牙之交推崇誠信道德的《論交》;表達渴望明主、隱含壯志難酬之情的《隆中》;諫言選賢舉能、反對排斥賢臣的《垓下》等等。曾鞏的詠史詩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託物喻人的文筆都源於現實又立意高遠,凸顯了他恩澤天下、救民濟世的儒家仁義思想。

離別愁緒是古代詩人借詩所抒之情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懷。在《曾鞏集》中有100餘首詩歌蘊含離別之情。例如詩合集《奉和滁州九詠九首》顯示,曾鞏看望身在滁州的歐陽修返回時,離愁別緒頓生,對歐陽修的才學與人品大加讚賞。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鞏前去拜訪仰慕已久、剛剛去職宰相的杜衍,臨別時曾鞏表達了對兩人友情的珍重和對杜衍的敬仰之情。曾鞏的此類詩歌還有:懷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詩》《江上懷介甫》;惜別友人的《送陳商學士》;感傷人才離去、叮囑學生的《送錢生》;送別、勸慰失意者的《酬吳仲庶龍圖暮春感懷》《送孫穎賢》;懷念、惜別親人的景交融。此外,離別詩也是曾鞏本人各個重要人生階段與思想狀態的真實記錄。

宋代制詔草擬有內製、外製之分,白麻內製由翰林學士草擬,黃麻外製由中書舍人草擬。曾鞏晚年擢中書舍人,那時候宋神宗正在搞變法和新制,三省官員重新選授,草擬任命詔書有時每天多達幾十道。他便每天筆耕不輟,保持訓練。這些公文呢,除了基本意思表達到位,還可以有一點點自己的文采發揮空間。

曾鞏留下來的236首制誥詔令,其寫作的前後時間可以大體確定在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至八月間。據統計,232首制誥29866字,4首詔令1461字,共31327字。

與曾鞏同時代同職守的王.震在《南豐先生文集序》裡白紙黑字記錄證明,曾鞏的這236首制詔皆在3個月裡寫就,平均每月近80首。文采這件事,在古代為什麼重要呢,就是因為在禮的世界裡,它真的是有用的,具有控場性質的。

曾鞏是個平和的人。王安石大起大落,得勢在位的時候,他不依附不迎合,有分歧時,認為變法操之過急,勸他謹慎,盡到責任,但略顯失望之後,便主動請求離京,從此輾轉各地,長達12年。

在王安石淪落之時,也不袖手旁觀、落井下石,在皇帝面前的評價是“勇於有為,吝於改過”。“上交不謅,下交不瀆”,中正平和,和而不同,這是難能可貴的堅守。

曾鞏不僅跟激進派的王安石關係好,跟保守派的“三蘇”關係也很好。甚至可以說,“三蘇”之名傳千古,也有曾鞏的功勞。

他稱蘇洵“奮發力學,與其子軾、轍皆以文學名天下,為學者所宗。”又稱其“子若孫,同時三人。擅名文章,震動四方。”

“三蘇”之名傳之千古,曾鞏之譽不為無功。他為蘇序,及蘇軾祖父寫了墓誌銘,裡面卻充滿了對“三蘇”的充分理解和肯定。在中國男人的心目中,自己和子嗣同等重要。所以,這是最高的讚譽了。

當曾鞏拒絕攀附王安石以謀取政治前途時,他的弟弟曾布則利用王安石與曾鞏的密切關係,主動結交王安石。《宋史》本傳記載,曾布積極支持新法,短短數年,由小官一躍升任三司使,與呂惠卿一起成為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哲宗時期,曾布又趁機依附宰相章惇,到了徽宗時起,他便成了宰相。蘇軾始終跟曾鞏、曾布兄弟關係始終都很好。曾布能在蘇東坡危難之際,不怕受累,以通書慰籍,非常難得。蘇東坡致曾布的十三封信中,有八封是為答謝曾布來信而作。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正是元祐間蘇軾與曾布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交情,所以,紹聖初,曾布歸朝後,雖然也會幫助章惇迫害元祐黨人,但卻對遠貶南方的蘇軾、蘇轍盡力保護。蘇軾最後能夠從海南北歸,據說也有曾布的功勞。

陸垚看著眼前這位比自己年齡稍長一些的曾鞏,內心還是有一股敬佩之情的,曾鞏的前半生並不是很順,而他的為人一直十分正直,對他人不落井下石,這一點就有很多人做不到了。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陸垚心中清楚,像曾鞏這樣的人,只要自己以誠相待,是能夠跟自己成為朋友的。更何況,曾鞏跟蘇軾的關係一直都不錯,交流起來應該也不會有很多的隔閡才對。

“在下對曾公子也是聽聞許久,今天終於得以相見了,”陸垚給曾鞏回了個禮,其實他心中也是不想這麼做的,不過古人的規距就是很麻煩,而曾鞏這樣的人肯定是十分注重禮儀規距的,自然不能跟隊帶蘇軾一樣的態度才是。

“小陸大人年紀輕輕,能舉辦這麼大型的新蹴鞠大賽,曾鞏自愧不如。”曾鞏謙虛的說道。

接著,幾人找了個稍微安靜點的地方,邊聊便等著官家的人來放榜。

一番溝通下來,陸垚覺得,這曾鞏比起蘇軾和蘇轍,身上的書生氣和那種宋代文人的刻板風氣要更重一些,當然這些跟曾鞏的年齡和家庭環境有不小的關係。

“聽說小陸大人和介輔兄關係甚好,前一陣我收到的書信當中,他還跟我說起你們兩個之間的事情。”

聽曾鞏這麼一說,陸垚先是一愣,他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這個叫介輔的是誰,後來反應過來,是王安石。

陸垚笑著說道:“安石兄才華橫溢,遲早實會被朝廷重用,我只不過做了個順水推舟罷了,更何況,這其中還有晏殊宰相的功勞。”

陸垚現在還是儘可能的想把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功勞歸結到晏殊的身上,這樣就不會有更多人去對他是怎麼認識王安石的這一問題感到有疑問。

幾人聊了一會兒,終於是等到了一隊人馬,朝著城牆的位置走來。陸垚本以為會看到眾人爭先恐後將哪一隊人馬圍在城牆下面的情景,然而並沒有出現,相反,眾人看到那一隊人馬後,瞬間是自覺退後,接著給這對人馬讓出了一條路來。

陸垚等四人也是隨著人群來到了城牆之下。

放榜的時間倒是沒有耽誤多少,畢竟今天公佈的只是會試進入到殿試的名單,沒有成績,只有人名,透過了會試,還要看殿試的表現才能定下名次也就是今年的狀元。

所以,按照現代的話來說,排名不分先後。

皇榜一出,眾人都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陸垚倒是不怎麼著急,不過還是不出意外的在上面發現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