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之科技巔峰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四章 走向現實的烏托邦計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四章 走向現實的烏托邦計劃

管外界怎樣變幻非洲基地都按部就班實行著當初個基地的初衷。

和北京總公司研是為了商業化為了賺錢不同非洲基地從事的所有研究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來進行——那就是烏托邦計劃!

汪工站在高高的自動工廠上方天橋俯瞰著他的地盤。

他當初來到非洲是為了完成蕭牆交待給他的任務:用從德國得到的大型高精密車床作為母機供應國內所需的大型高精密製造裝置。

另一個任務就是研製出十二英寸積體電路生產線。

這兩個任務早在兩年前他就已經圓滿完成。可是他卻留了下來並且將老伴也接了過來。一切都是為了烏托邦計劃。

汪工所領導的是基地製造部門這可是全基地最龐大的一個部門。

製造部門有粗加工、精加工、精細加工、特種加工等四個層級每個層級的保密級別都不相同。最簡單的粗加工工人人數最多有四百多人。他們的行動非常自由平時在基地外圍工廠上班下班可以回家。精加工有一百多人他們就只能住在廠區不能回家。

精細加工和特種加工則實行的是高度保密措施總共只有九十八人。

這麼少的人要想完成基地研部門送來的各種高精密度的樣品難度非常大。全靠總部帶來的高精密度自動化生產線才能做出研部門滿意地樣品來。

在這個高精密廠房裡。實行的是和實驗室相同的無塵設計每個工作人員都穿著全副連套防塵服。雖然工廠裡都有空調降溫一天工作下來還是感到很疲倦。

自動化生產線強調的不是批次生產能力而是儘可能保證最高品質。

所以雖然自動化生產線一共有三個廠房數萬平米但生產能力僅僅能夠完成研部門的小規模試製。並不能滿足大批量生產的需要。

產量不大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裡所需要的大多數合金材料都只能由基地自行製造!

基地建有一個小型的特種合金加工廠透過從非洲各國購買原材料自行小規模生產產量也就能維持基地研部門的試製。有些新配方材料連特種合金廠也無法提供全靠實驗室製備。不論從成本計算還是數量上來說都無法承擔大批量加工地要求。

在高精密廠房相鄰不遠的地方還有兩個特種加工車間。

那裡加工的都是一些特種合金部件或者是大型的零部件。裡面的製造裝置一些是總部購買以後提供給他們的更多的是根據加工需要。自行製造的加工裝置。

汪工在天橋上看到他等待地一個部件加工完畢從天橋上走了下來。

“小型火箭動機總算完成了我這就給裝置項目組送過去。”他從工作人員手上接過一個兩尺來長的玻璃盒。裡面有一個直徑相當於成*人拳頭、三十工分長的火箭動機。

在玻璃盒上貼著一張標籤“集裝箱空間傳送動力動機”。

汪工將玻璃盒夾在肋下離開防護嚴密的加工廠走進了一座七層樓高的基地辦公大樓。

這棟大樓並不高大看起來外表也樸實無華。是基地的行政事務大樓。裡面有很多的工作人員來來往往看起來非常繁忙。

汪工拐彎走進右側的一條通道推開了第二間房間地大門。

房間上寫著“休息間”。

他走進去。裡面一個人也沒有椅子都被擺放得整整齊齊桌上還有一盆花。靠牆的位置還有一臺飲水機、一臺咖啡機和一臺可樂機。

他推開會議室旁邊的一個小門房間裡靠牆放著一列衣櫃。

汪工開啟最靠裡地一個衣櫃裡面掛著幾件衣物。他將衣物掛鉤移往一旁把一個掛鉤扭動了一百八十度衣櫃壁緩緩滑向一旁露出了一個電梯平臺。

他走進去關上電梯門按動按鈕電梯平穩地向下行。

在電梯門關上的時候衣櫃的掛鉤也翻轉一百八十度重新迴歸正常。衣櫃門自動關上看上去就像什麼也沒生過一樣。

基地的核心研究實驗室全部都修建在地下兩公裡的地方。

為了建立這個核心地下研究機構基地工程隊整整花了近十年地時間一點點向下拓展不斷加固。直到下挖至兩公裡的地方才轉而橫向掘進並時刻進行固化處理安裝液壓支撐臂。

工程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完工!

目前只是把主要的核心研究室都轉入了地下只在地上留下了一些外圍實驗室。而按照最終設計他們將把所有地實驗室都轉移下來並且會再向下掘進幾百米建立一個小型工廠囤積一批物資用於在隱秘情況下的研製開工作。

當初在執行烏托邦計劃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可能他們一生也看不到這個計劃實現的那一天。

因此如何在隱秘的條件下堅持研究成為他們考慮的先專案。

汪工在兩年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

可現在隨著光電混合級計算機系統的到來並搭建起一套模擬顯示系統大多數人卻現了一絲光亮似乎研究就要獲得突破性飛躍。

烏托邦計劃要進行許多大型的地面、空間試驗以驗證相關研究成果。

以前幾內亞比索區區一百公裡的國土縱深他們根本無法在保證機密的情況下進行試驗。很多測試。他們只能透過十萬億次級計算機系統進行理論上的驗證。進展緩慢不說資料地真實性也很讓人懷疑。

但現在他們終於可以在近乎實際的情況下公然展開大規模試驗。

這樣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能擺上檯面。在一個只有他們存在的類真實世界裡肆無忌憚地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驗!

想想吧。許多研

就是因為需要進行大量註定必然失敗的試驗造成費才因為資金制約使得研究只能蹣跚而行。可是他們卻能夠在並不額外投入的情況下沒日沒夜地展開各種近乎於真實的試驗隨時驗證他們地想法。對研究方向進行調整、修正這個研究進度怎麼可能不快?

光電混合級計算機系統擬真世界的出現讓他們的研究一下提高了十倍、二十倍甚至是一百倍!

並且光電混合級計算機系統強勁的計算能力。在資料回放、分析、輔助運算等等方面都給予了科學家極大的幫助。

連汪工這樣只想這位烏托邦計劃做出貢獻。並不奢望看到結果的人都開始怦然心動起來。

也許在他們有生之年真的可以看到計劃實現的那一天!

研究人員地熱情空前高漲!

汪工從電梯出來。沒有直接去動力部門而是轉到了材料部門。

材料部門是僅次於製造部門的第二大研究機構。

他分成了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三個大項每個大項下面。又細分了許多小組。像黑色金屬、合金、陶瓷、玻璃、塑膠、碳與石墨材料等等十多個小組。

蕭強當初覺得材料研究的耗資太大在這方面走了一些彎路。然而材料是一切科學的基礎你的理論研究再出色沒有合適的材料根本無法作出符合預期要求的產品來。結果寰宇公司在很多時候只能向國內的研究單位求援尋求材料配方。

此後他開始加強了在材料研究上地投入。

特別是烏托邦計劃需要的材料都是從國際市場上購買不到的新型材料這些材料國外都是對中國出口封鎖地他們想買也買不到。

等到寰宇公司率先研製出十萬億次級計算機材料研究開始揮大作用。

各種基礎材料的物理研究都有非常詳盡的資料。材料研究更多的是透過無數的試驗以尋找最佳配方或是將多種材料融合製造出合乎要求地新材料。

級計算機加快了這個實驗的程序。

蕭強透過奧斯丁秘密調運過來的數十臺級計算機讓材料研究走上了正軌。這也間接使得其他研究部門大大受益一個個能夠滿足他們基本要求地新材料、新配方的出現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材料選擇範圍。

但真正讓烏托邦計劃衝上快車道的還是光電混合級計算機的到來。

在所有研究部門中材料部門對於新級計算機的到來舉雙手雙腳歡迎。

他們已經在十萬億次級計算機系統中嘗到了甜頭新成果層出不窮地出現他們怎麼可能不熱烈歡迎千萬億次級計算機系統的安裝到位?

瘋狂的材料部門進行了一系列被其他部門笑稱為“大躍進”的大規模試驗。

各個小組都利用千萬億次級計算機系統先後輸入不同的變數要求同時進行一百個以上的誓言。如此海量的試驗新的現、新的配方如雨後春筍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現。

驗證模擬試驗結果的小組全天二十四小時連軸轉。

他們將其他小組轉過來的取得了成果的實驗在現實條件下重現。有些重復性試驗取得了和模擬試驗一樣的成果有的居然還出現了過模擬試驗的成績。

只有很少的驗證試驗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效。

寰宇公司利用級計算機進行研究已經有將近十年的運用經驗。

擬真材料研究工程學寰宇公司的內部應用軟件其擬真程度非常之高。要是橫向比較的話寰宇公司要是自認第二。其他任何公司都沒有資格稱老大。

沒有取得成效地驗證試驗主要還是因為人們現有水平的缺陷一些人們還沒有現的特殊物理現象制約了擬真研究完全等同於真實世界。

基地材料部門驗證小組將失敗的實驗原始記錄和當初的模擬試驗紀錄都傳回了寰宇公司總部應用軟件部門供其進行分析。一些設計上的缺陷。會進行修改但現有物理研究上的缺失就不是他們能夠解決得了的。

即便如此無數新配方、新材料的現也讓驗證小組叫苦不迭。

驗證小組地規模不斷擴大還是跟不上新現的度。

最開心的是那些急等新材料的研究部門。有些研究部門的關鍵研究已經取得了理論上的突破。但手頭沒有合用的材料一直眼巴巴地等著。

現在他們一下子從以前只能在有限的幾種材料中勉為其難地湊合到現在幾十上百種材料及相關資料擺在面前讓他們挑花了眼。

於是他們也終於可以在相關實驗中。採用各種不同材料地資料來驗證他們的新研究成果。

這就是現代科技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的成果都會引鏈式反應。

光電混合級計算機的出現讓寰宇公司總部的研究部門、基地的烏托邦計劃研究機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如同坐上了高列車。一往無前地衝在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並不斷將雙方地差距拉大、拉大……

汪工找到了材料部門的負責人前蘇聯的一個著名材料學專家瓦西里。他正埋頭在電腦屏幕上看著一屏又一屏地資料目不轉睛一點也沒看到汪工的到來。

瓦西里是在蘇聯崩潰前夕才被楊克維奇從中央材料研究所遊說出來的。

他的來到大大加強了材料部門的研實力。他所帶來地相關研究材料充實了材料部門的資料庫並縮短了一些重要配方的研究時間取得了相當巨大地成績。

在基地裡像他一樣的前蘇聯、東歐科學家還有不少。

汪工沒有細算過基地到底有多少科學家不過據他估計應該有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科學家前蘇聯的科學家右還有三百多名前東歐的科學家。

由於前蘇聯在崩潰前後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極度惡化造成大量的科學家出走。

這個數字不少於數十萬。

楊克維奇明白蕭強的心意他沒有胡亂招收這些科學家。每一個被招來的人都是具有相當科研實力在國際科學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科學家。

在那混亂的幾年時間裡很少有人注意到了有科學家失蹤。

人們大多以為他們去了歐洲。

到了近兩年因為基地已經具有了強大的研能力並且研究的深度開始漸漸過世界現有水平再從外面補充研究人員已沒有必要才逐漸減少並最終停止。

汪工好容易才趁瓦西里喝水的時候找到機會和他談了一小會兒。就在他們談話的時候瓦西里的眼睛也沒有離開過螢幕。

他主要是來詢問幾種最新配方的研究進展同時也要求材料部門提供一些新型材料詳盡的數據資料以方便製造部門據此提出相應的加工製造方案來。

對於材料部門的突出成績其他各個研究部門都歡呼雀躍只有製造部門感到頭痛不已。

隨著各種新材料的紛紛出現這些材料的強度、耐腐蝕性、抗高溫高壓效能也一再更新一舉越了舊有的材料。

這就給製造部門帶來了大問題一些常規的加工技術無法使用在這些新材料上面。

有些材料的硬度極高就是採用新型合金刀具也很難加工。而有些材料的耐高溫一旦合成以後再要改變外形將非常困難只能採用強效鐳射一點一點打磨。

所以要製造出各個研究部門的需要的樣品製造部門也是晝夜展開對新材料特性的研究熟悉明了它們地具體特性。才能有針對性地採用各種新的製造工藝對其進行加工。

這就需要詳細的材料資料作為他們分析的基礎。

現場監督著瓦西里將相關資料傳入了製造部門的資料庫汪工才離開了材料部門。

他來到動力部門將他們需要的小型火箭動機樣品交給他們簽收了回單之後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和他們討論起來。

動力部門研究的專案既有相對常見的衝壓動機、火箭動機、電磁推進系統等也有一些前的理論研究專案例如鐳射動能動機、電磁漏斗離子噴射推進系統等。

有些理論研究已經初見端倪但缺乏實驗條件。

好在盤古世界地出現讓他們有了一個理論結合實際的平臺可以進行深入地研究。

汪工正和幾名研究員討論驚奇地看見揚科維奇走了進來。

楊科維奇現在的正式職位是基地的總經理。主管著行政事務事務繁忙他可是很少來到地下的現在過來不知道有什麼事?

楊科維奇一眼看到了汪工笑著迎了上來用流利的中文說道:“汪工總算找到你了。他們說你去了材料部門。我到材料部門卻說你已經走了。”

“呵呵我給他們送樣品過來。順便去材料部門瞭解一下最新配方的進展。”汪工笑著說道。

楊科維奇轉頭四下看了看問道:“孫總工怎麼不在?”

孫總工是動力部門的負責人是基地裡難得地一名長者今年都有七十多歲了。

動力部門辦公室研究人員說道:“孫老到燃衝壓動機項目組去了。今天要做一款新材料的驗證。他一直很關心早早就去了”他看了一下手錶。又說道“實驗都進行了好幾個小時了估計快要結束了吧。總經理要不再等等?”

“不等了我們過去!”楊科維奇向汪工點點頭兩人並肩出去。

汪工聯絡到他特意來找自己和孫老猜到了他的想法在過道裡低聲問到:“是不是準備進行動機試製工作了?”

“是的。老闆傳話過來說他的小衛星進展很快。讓我們派人過去藉著這個機會將我們的空天飛機計劃納入小衛星計劃作驗證性實際測試。”楊科維奇認可了他的判斷。

汪工皺了皺眉頭說道:“是不是太倉促了?燃衝壓動機也就這一年才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而且這還是模擬驗證地效果連動機設計都還沒完全定型。我們要做出樣品來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楊科維奇承認他說的有道理可還是說道:“老闆也是不得已啊!空天飛機地核心就在於組合式燃衝壓動機。可是燃衝壓動機的啟動度是五馬赫我們無法在地面取得試驗資料也就更談不上改進了。幾內亞比索這點點地方飛機一開加力就飛出了空域連試驗的基礎都沒有。再說我們也不敢在其他國家的注視下公然試驗燃衝壓動機。

現在有了模擬世界聽說環境系統模擬採用了大量登月項目組進行驗證時的航空航天資料保證了模擬系統儘可能貼近真實對我們地研究幫助很大。可是這畢竟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真實性研究中的一點點小失誤都會讓實際執行中出現無法挽回地損失。現在能夠有機會進行實際驗證當然對於我們收集資料、改進動機設計都有極大的幫助。”

動機研究一向是一個大困難。

因為燃燒室的火焰燃燒很難用計算機模擬出來人們只能在計算機的幫助下更多地採用實際測試的方式用風洞來驗證設計效果。

當初殲十的設計過程都是採用了風洞加寰宇公司級計算機的方式來進行研製的。

而且即便是十萬億次的級計算機也主要是進行動機材料的研究還無法完全用計算機作從頭至尾的設計驗證。

這個投入

般的國家都無力承擔的。

而燃衝壓動機設計更是出普通航空航天動機的困難。

衝壓動機是廣泛運用於導彈、音戰機地一種特殊動機。它的設計思路來源於渦噴。取消了渦噴複雜的渦扇進氣裝置結構更加緊湊、簡單易於製造。

但衝壓動機由於沒有了渦扇進氣裝置它就需要有一個初度讓動機運轉。

衝壓動機啟動的最小條件是不得低於零點五馬赫。

燃衝壓動機其實是專門用於近地軌道巡航戰機的專用動機它的啟動條件更加苛刻:最低啟動度不得低於四到五馬赫!

這樣高的要求。使得燃衝壓動機根本無法在地面進行測試必須裝上驗證機上天測試!

誰能保證自己設計的燃衝壓動機絕對沒有問題?

初期設計產品必然會出現這樣或是那樣的設計錯誤每一個錯誤所帶來地都是驗證機墜毀、動機爆炸等災難性結果。

這樣的研製。就是美國這樣級富有的國家不是迫不得已他們也不會如此燒錢!

美國搞燃衝壓動機一直在隨著國際形勢變化而斷斷續續。在蘇聯也在研製的時候美國立刻啟動研機器不惜工本的研製。國際形勢稍一緩和他們就馬上以經費不足為藉口。停止燃衝壓動機的研究工作。

因此即便他們已經搞了幾十年了驗證性動機作了一大堆。飛行試驗也先後進行了上百次。

但美國始終沒有一個系統的研究思路時斷時續又常常從技術進步中確定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不同地設計要求影響到研公司的研究方向。

非洲基地的初期研究。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之後有了級計算機研究進度快了許多。

動力部門的研究人員們用了儘可能多的模擬演算。來確定最終的實際方向採用了變幾何進風通道的設計思路來全力攻關。

這十年來雖然他們一直沒有推出實物但與此相關地技術障礙都得到了一一的解決積累了關鍵的技術。

最終讓燃衝壓動機小組獲得支援地還是光電混合級計算機系統的到來。

乎尋常的模擬真實能力讓研究小組可以拋開演算法難題直接賦予動機模型相關的資料構建一個近乎於真實的動機。

不同條件氣動環境下動機地變化都清晰地擺在研究人員的面前。

長期停滯不前的燃衝壓動機小組頓時恢復了活力每天近十次模擬風洞試驗讓他們獲得了大量珍貴地技術參數資料動機的研製工作在現問題、改進中快地進展著。

現在所差的就是一次實際飛行測試!

經過了成千上萬次模擬風洞測試的燃衝壓動機其研究小組都一致認為雖不敢說一次成功但透過現問題儘快改進並拿出更可靠產品的信心非常足。

“既然是這樣我也沒有意見。”汪工沉默了一下開口道“不過我認為不宜進行全尺寸驗證先做一個縮小比例的試驗型動機就足以驗證相關資料了。這也可以節約大筆經費。還有小尺寸的驗證動機我們也有把握來完成要是一來就上全尺寸說實話我們也有些……”

“那是當然!”楊科維奇笑道“老闆接的活是小衛星射。我們總不能用一百來米長的大型空天飛機來射只有一百來公斤的小衛星吧?老闆的意思是做一個十比一比例的縮小尺寸驗證機在國內進行實際測試及時反饋資料爭取在一年內達到初步符合要求的地步。”

說話間他們來到了燃動機專案小組的實驗室。

孫老正在裡面親自主持著最新的研製工作。這次不光是在進行風洞測試還結合了機體研製部門的成果進行總和測試。

看來前幾次的測試效果肯定很理想專案小組的勁頭十足居然開始了整合測試。

孫老盯著眼前的二十一英寸液晶顯示屏眼睛一眨不眨。

屏幕顯示被分為了三個區域:左側是一張表格;右側上半顯示著一架正在飛翔的飛行器;下半飛行器被隱去顯示出一個正在工作的動機透視圖燃料在燃燒室猛烈燃燒在噴嘴後面形成了一條長長的尾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的視線偶爾瞟一眼動機卻對右上角的飛行器看也不看——那不是他所負責的專案。

飛行器的設計自有飛行器項目組來完成他所領導的動機小組只需要驗證他們的動機合乎要求就行了。

動機的不同部位形成各種顏色的斑塊這代表著這些部位的動機做工時此時的溫度變化。

從螢幕上可以看到進氣道的顏色達到了紅色表示此處的溫度還在動機材料所能容忍的極限範圍以內。

蘇老的眼睛緊緊盯表格上面所列示數值變化神情專注之極只是偶爾和身邊的研究人員交換幾個意見。

楊科維奇和汪工相視一笑走了進去。

蕭強的烏托邦計劃終於邁開了第一步。他當初的構想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現實。

一個夢幻般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