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春秋戰國演義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0章:寬仁昭德國朝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30章:寬仁昭德國朝穩

文公說:“他要活到現在就好了,就是將來不能嗣位,也可以幫助我做些事情。”

頭須說:“公子驩已經長大成人。”

文公驚訝:“怎麼,驩兒還活著?”

“不僅還活著,而且一表人才,非常懂事。”

文公早年結過婚,而且先娶了兩個媳婦。第一個是徐國的女兒徐嬴氏,沒有生育就死了。接著重耳又娶了宋女偪姞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姑娘。兒子取名驩,女兒小名伯姬,早年和重耳一起住在蒲城。重耳落難時,偪姞已經病逝,兩個兒子幼小,就丟在蒲城不知生死,其實被頭須收養起來。頭須去狄國投奔重耳時,把這兩個孩子寄養在蒲城有德之士遂氏家裡,給遂氏留足了撫養費用。重耳離開狄國去齊國時,頭須擔心撫養費不足,就把卷了重耳的盤纏送給遂氏。

文公說:“寡人以為他們已經遇難了,所以不敢深想,也不敢提起他們。既然都活著,你怎麼不早告訴我呢?”

頭須說:“人們都說‘母以子貴,子以母貴。’主公當年周遊列國,當地國君都把女兒婚配給主公,想必生有許多兒子,地位都會高於公子驩。公子驩非常懂事,他不想和弟弟們爭奪君位,如果主公不想他們,他們就甘心做普通百姓。頭須尊重他們的仁義之舉,在沒有清楚主公的態度時,不能向主公說透。請主公恕罪。”

“寡人沒有對他們盡到做父親的責任,應該補償父愛。”

回到宮裡,文公把自己的早年婚姻和蒲城兒子、女兒的事情對夫人文嬴說了一遍。文嬴說:“這兩個孩子受了孤兒的苦,很不容易,應該還給他們父愛和母愛,應該趕緊把他們接回來;如果主公不嫌,妾就做他們的母親,如果他們賢德,主公可以立嗣。”

文嬴這樣開明,重耳非常感動,安排頭須帶著重金去感謝遂氏,把這一對兒女接回宮裡。父子相認,抱頭痛哭,說不清是痛苦還是喜悅。接著孩子們見過夫人文嬴。子驩和伯姬都知道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知道是秦穆公使得父親回國坐上國君的寶座,非常感激,對文嬴非常尊敬。文嬴對這兩個孩子既憐憫、又佩服,非常親切。文公令兩個孩子認文嬴為母親,文嬴非常高興,母子相處非常融洽。

重耳經過幾天的觀察,覺得公子驩比較成熟、穩重,就立為世子。女兒伯姬已經成年,懂得事理,由文公指婚嫁給趙衰,改稱趙姬。

重耳即位晉君驚動了天下,各國諸侯國都得到訊息。狄國最近,狄君看到晉文公的地位已經穩定,就派遣使節到晉國祝賀,並且把季隗送到晉國。患難夫妻相逢,有說不盡的千言萬語。晉文公開玩笑地問:“我怎麼忘了愛妻幾歲了?”

叔隗調皮地回答:“分別八年零十天,妾今年三十二歲。”

重耳非常感慨,幽默地說:“分別還不到二十五年,柏樹還沒有載吧。”

叔隗激動地哭了。

齊孝公得知晉文公地位鞏固,因而派出使者送齊姜到晉國。晉文公感謝齊姜胸懷大義,促使重耳得到晉國。齊姜說:“不是為妻不貪夫婦之樂,也不是為妻心狠,都是為了主公的今天。”

重耳把叔隗和齊姜介紹給文嬴,並且講訴了過去的故事,其實文嬴對於這些都早有耳聞,非常欽佩叔隗和齊姜。文嬴提出退出夫人的地位,讓位給齊姜和叔隗。重耳不同意,文嬴懇求再三。最後三個夫人進行了排位,齊姜為一夫人、叔隗為二夫人、文嬴為三夫人。

晉文公的女兒趙姬知道叔隗來到宮中,就勸丈夫趙衰說:“妾的庶母從狄國回來了,你也去狄國把季隗母子接回來吧。”

趙衰作為人臣不敢擅作主張。趙姬出身高貴,而且年輕貌美。趙衰雖然有時想念季隗,但是礙於晉文公的面子,不便提及季隗,更不便提出接回季隗。就對趙姬說:“蒙主公厚愛賜婚,不敢再惦念狄女了。”

趙姬非常通情達理,自然理解丈夫,就說:“你這話不對,妾不贊成。季隗與你在患難之中結婚,並且生了兒子,聽說趙盾很賢能,很有出息。你怎能喜新厭舊,不接他回來呢?”

不論趙姬怎麼苦勸,趙衰不再表態。趙姬就明白了他有顧慮,就去找父親晉文公,說:“我的丈夫趙衰不去接季隗母子,這讓女兒背上不賢的名聲,請父親給我做主。”

聽了女兒的話,文公派人去狄國接回季隗。趙衰和季隗分別八年,在賢惠的趙姬撮合下終於相見了,這時候,他的兒子趙盾已經十七歲,風度翩翩,文武雙全。

趙姬看到趙盾非常聰明懂事,才能出眾,趙衰十分喜歡,就對趙衰說:“季隗忠誠厚道,趙盾也非常仁義,我退出夫人地位,讓季隗做夫人,趙盾做你的繼承人。”

聽了這話,趙衰對趙姬不僅僅是感激,更是敬佩,這樣無私無畏,光明磊落,這樣的女德非常少有。然而他不能答應,這不僅僅是因為趙姬的父親是文公,更重要的是趙姬的美德非常高貴。趙衰說:“夫人不要謙讓了,夫人的道德高尚,這是別人比不了的。季隗已經接回,我和他們母子已經心滿意足了。夫人再遜讓就過了。”

趙姬說:“大夫先和季隗結婚,後和我結婚;他年紀大,我年紀小,理應他是正室,我是偏房。你如果不答應,我就只好回到我父親的宮中了。”

趙衰實在沒有辦法,就把趙姬的話學給晉文公。晉文公說:“我的女兒能夠如此謙讓,周文王的王后妊太妃也比不過呀!”就宣季隗入朝,封季隗為趙府正室,立趙盾為嫡長子。季隗說啥也不領旨,文公就說這是趙姬的意思。季隗非常感激文公父女,事事尊重趙姬。趙盾也把趙姬當做母親一般。後來趙姬生了三個兒子:趙同、趙括、趙嬰,賢能都比不上趙盾。

晉文公在國內穩定下來,開始封賞功臣。大體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是跟隨他流亡在外多年的同甘共苦的弟兄,封賞最高的是趙衰、狐偃,之後是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軫、顛頡等人。第二等是主動為內應的大夫,封賞最高的是欒枝、卻溱,之後是士會、舟之僑、孫伯糾、祁滿等。第三等是主動歸降迎接文公的大夫,封賞最高的是卻步揚、韓簡,之後是梁繇靡、家僕徒、卻乞、先蔑、屠擊等。根據功勞大小,每人的獎賞都有區別。沒有采邑的封給采邑,有采邑的適當增加,或者給錢。老國舅狐突支援兒子忠貞不二,含冤被害,在晉陽馬鞍山建立一座廟宇供奉,後人把馬鞍山叫做狐突山。

封賞名單張榜公布,並且註明“如果遺漏有功勳者可以申報補賞。”看到榜單,小臣壺叔找到文公說:“臣自從蒲城開始一直跟從主公,四處奔跑,鞍前馬後,腳板都磨裂了。居住下來之後,侍候飲食,駕車喂馬,從來沒有離開過你的身邊。這次主公欣賞卻沒有我,我是不是有什麼罪過?”

文公說:“你來了這很好,我給你說明白一點。在我身邊能夠以仁德道義告誡我,使我寬廣胸懷,看透事情,明白大道的人,給予一等獎;給我出主意,拿計策,使我在諸侯面前不受辱,這樣的人給予二等獎;挺受弓矢,不避刀槍,用身體和敵人搏鬥,保衛我的英雄,給予三等獎。所以說,一等獎獎賞的是賢德,二等獎獎賞的是智才,三等獎獎賞的是戰功。象你們這些奔跑出力的也要獎賞,但是要在他們之後。把他們獎賞完了,就獎賞你們。”

壺叔聽了佩服,不好意思地退下。文公接著開啟府庫,拿出金帛,對身邊各種雜役人員,侍人一一獎賞。

文公行賞之後,大家都很滿意,象狐偃、狐毛全家拼命追隨重耳的都得到了足夠的獎賞,非常高興。其實重耳很粗心,忙蒙了。幾天後,朝門上出現了一簾竹簡,近臣取下來送給文公。文公接過來一看,上面寫著: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飢昏迷,一蛇割股。龍已升雲,四蛇入宇。一蛇無穴,獨入山谷。”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文公看完大驚,一拍大腿:“哎呀,怎麼忘了介子推!”馬上派人去尋找,找到他原來的住所,兩間茅草屋已經空空如也。文公親自去詢問左鄰右舍,都說不知道介子推母子二人哪裡去了。文公宣佈:“有知道介子推下落的,寡人給他封官!”

一個名叫解張的人主動來見:“我也不想封什麼官,我就是為介子推抱不平。朝門上的竹簡不是介子推寫的,是我寫的,也是我去掛的。主公漏賞,介子推沒有任何怨言,他看透了世事,一心成就自己的高德。”於是,解張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講了一遍。

介子推是跟隨重耳流亡的有德之士,十九年忠心耿耿,沒有怨言,不搶功,不顯德,卻能補缺。重耳從秦國過黃河要扔東西的時候,狐偃諫言過頭,把功勞邀在自己身上。介子推就不想與這樣的人為伍。但是他又認為狐偃很有能力,對重耳忠心不二。重耳身邊還有趙衰等賢人,用不著自己輔佐了,就開始靠邊了。每次上朝之後馬上回家伺候自己的老母親,重耳第二次從秦國回來,他去上朝祝賀,感到政權已經穩定,就告病請假不再上朝,在家編織草鞋,奉養老母親。晉文公身邊從人很多,狐偃等人經常在身邊,加上出了大事,驚魂未定,介子推不在身邊也沒在意,行賞時就把介子推漏掉了。鄰居解張是個仗義之人,聽說晉文公獎賞了所有的功臣,連僕人都有獎賞,可是獨獨沒有介子推,心中憤憤不平。他特意去城門看了榜文,一看真的沒有介子推的名字,又看到榜文末尾註明“如果遺漏有功勳者可以申報補賞。”就特地來到介子推家,說:“你跟誰主公逃亡多年吃盡了辛苦,現在成功了,應該得到重賞。主公可能把你漏掉,你應該去申報補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