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五節 暹羅政變 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五節 暹羅政變 三

因陀羅闍求見王景弘,陳澤也在場,本要離開,王景弘知道陳澤是王動的第一謀士,示意他留下。如同羅摩羅闍表演的一樣,因陀羅闍也是痛哭流泣,先是述說羅的父親殺他兄長篡位,又從羅的父親還是罵起,然後說到羅如何的昏庸荒淫,當然先前在真臘和滿剌加惹事的責任這會他全推到了羅摩羅闍身上,王命所使,臣子不得不從,特別還強調了何八觀這個海盜。現在他也是民願所致無奈起兵,然後又是說起事之後,全國都是望風來投,現在就只差昏君遜位了,他懇請天國上使做個中間人,勸說羅摩羅闍學古人遺風,禪讓。陳澤倒是想,這人還有點中國文化功底,居然還懂禪讓。當然了,這些都是何九錫教的。

王景弘不想作主也不敢作主,這種事在朱棣眼裡,要是往好處想,奇功一件,新的暹羅國只會朝貢更多,更為臣服,往壞處講,助人謀逆,把皇上認可的國王搞掉了,那可是要殺頭的。王景弘推說,這事要鄭和大人作主。因陀羅闍馬上就發話,可以派一隊人把資訊遞過去,把鄭和先接回大城來。王景弘同意了,他是知道因陀羅闍起事先與明朝有過溝通,但沒想到這麼快。大家都以為等他們離開後,生米煮成熟飯,明朝多發一道詔書就行了,很簡單的事情,沒想到這會居然砸手上了。

很多人都在關注著阿猶地亞城裡的變化,其中包括滿剌加和真臘,滿剌加得了因陀羅闍的承諾,這事助他之後,暹羅永不侵犯滿剌加,而駐守在真臘邊境的將軍也得到了因陀羅闍的封賞,就把南面與真臘接壤的州府封給了他,並要加封他為右相。

應該說因陀羅闍這個人行事還是很縝密的,從他一戰完敗西營軍隊就能看出,但這會鄭和王景弘王動陳澤不約而同的想到的一個問題是,如果這個傢伙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國王,那麼這對明朝有什麼好處。與很多弱小的國家打交道雖然比只與一個大國打交道麻煩,但這個大國如果強大起來,那就可能會有利益衝突,那可就不好弄了。

王動是後來人,但也不清楚那會的東南亞史,不過有一點,十五世紀初,那會好象明朝沒什麼對手,在亞洲也就是北邊的蒙古人麻煩些,倭寇一直有,永樂年間不成氣候。王動以為,這是可以談條件的時候了,他找人把話遞給了何九錫,明朝可以有條件的幫他,條件就是要劃塊地給明朝修港築城。

開始因陀羅闍還在猶豫,但他發現上水的國王那慢慢的已經聚起了六千人馬,他開始有點動搖了。羅摩羅闍雖然沒有得到鄭和的什麼承諾,但他的右相還是很好的打了鄭和牌,對外宣稱,大明朝與他們站在一起,明朝的軍隊已經準備上岸進攻國都,這個訊息一放出,原來有些動搖觀望的地方勢力,都帶兵北上,向上水靠去。因陀羅闍的已經集合了一萬人馬,在離上水百里的地方駐紮了下來,這裡也就是吳朝幹奮勇殺豬的地方,剛沐了王恩見識到明朝人的勇猛,當地人冷對因陀羅闍軍隊的到來,他們選擇了不合作的態度。

陳澤和一位叫楊洪副使太監突然到了上水,這引起了羅摩羅闍國王的恐慌,他也怕這因陀羅闍會與明朝達成什麼協議,結果派人過去一關心,得到的訊息是,王城傳言明朝使臣已經被國王所殺,他們過來查探是否屬實,讓國王又驚又喜的是,明朝的人帶了五千兵馬過來,且沒有和因陀羅闍的軍隊駐紮在一起。

人是王景弘派來的,目的只是一個,保護鄭和大人,戰事一起,萬一有個什麼閃失,傷了明朝的人,到時候暹羅兩邊都可以把責任推給對方,但真正吃虧的明朝。這支軍隊因陀羅闍看著也是怕,清一色的騎兵,單單戰馬就比暹羅的矮馬高出一個頭,相形之下,暹羅人騎的象驢,連騾子都算不上。再者就是鎧甲,明朝人那是一身武裝,關鍵部位是鐵甲,而暹羅人是藤甲。更古怪的是,明朝的騎兵中居然還有扛著鐵棒的,不知這個鐵棍是什麼兵器。在暹羅,除了戰象部隊以外,排第二的就是騎兵,且暹羅還就這一支部隊,平時也是趾高氣揚的,但真的與明朝的騎兵排到一起,高下立分,天壤之別。

王衡是騎軍指揮使,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他和周鼎一樣,根本沒把暹羅的部隊放在眼裡,不過儘管如此,他還是帶上了周鼎的兩千槍兵。他不敢託大,萬事小心點好,真有什麼意外,他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上水的王師集結了一萬人馬也開了過來,雙方對峙著,都不想先發動進攻,彷彿還有什麼和談的機會似的,其實兩邊的頭並不是在等和談的機會,而是在等,明朝人會不會表態,表什麼樣的態。

結果,讓暹羅人意外的事,得知王衡的部隊也過來之後,鄭和命人收拾東西,準備南下,而王衡也不管因陀羅闍的阻攔,帶兵,穿過他們的防線,北上去迎鄭和,然後大家合在一起,先回大城去了。

鄭和丟下了話,此乃暹羅國是,此時此地,明朝人不宜夾雜其中。這是王動的主意,無非就是周總理那靠,不幹涉內政,尊重暹羅人民的選擇之類,弄的兩邊大跌眼鏡,噢,那會好象還沒眼鏡。

儘管如此,大家都還是在從明朝使臣的這一舉動中挖掘有利於自身的價值。羅摩羅闍方宣佈,因陀羅闍先是謊稱鄭和為他所殺,事實上沒有,且對外宣稱明朝支援他,才派軍隊和他一起北上,事實上也沒有,謠言不攻而破。不過國王心裡非常清楚,他被明朝人拋棄了。

因陀羅闍看著鄭和離開了國王,他非常高興,明朝人不可能直接發兵,也不可能充當和事佬,他要的就是明朝人不聞不問,承認這個暹羅禍亂的現實,認可這點,以後就能認可他這個新國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明朝軍隊離開之時,便是暹羅南北方準備決戰之時。南方的軍隊是正規軍,而且這些年來,一直處在對真臘,素可泰和滿剌加的戰事狀態,戰鬥力很強,北方軍除了國王親衛以外,餘下的便是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能夠從各地聚到上水,倒有一半是基於明朝對國王的支援和認可,鄭和一走,軍心渙散。打光了隊伍就意味著失去了與國王討價還價的本錢,不管哪個國王上臺,你都不能失去那個本錢。

暹羅王制定了進攻的計劃,各路人馬信誓旦旦摩拳擦掌,第二日準備攻的時候,也就是一夜之間,昨天約定好的進攻人馬居然有幾支隊伍不見了蹤影。暹羅王羅摩羅闍在得知反叛的資訊時,開始並不是很緊張,鄭和的離去,讓他真正知道了事態的嚴重,只能放手一戰了,而手底下隊伍的離去,讓他感覺到了絕望。

此役只打了一個時辰,主要是國王的軍隊未戰已敗,失了士氣,國王和王子選擇了自殺,暹羅國變天,大城王朝開國皇帝打下江山,再次轉到了他小舅子的兒子手中。

阿猶地亞城位於湄南河和馬塞河的匯合地方,名字在暹羅語裡就是“固如金湯”意思。在阿猶地亞城南百里處有個小漁村,這裡已經秘密的被因陀羅闍劃給了王動,對內王動起的名字叫“華州”,對外起的名字叫“天使之城”,用暹羅話來說音為“軍貼”,後來當王動進入西亞後,中亞的阿拉伯人大量的跑到華州來做生意,透過阿拉伯人歐洲人也知道了這個重要城市,而這個城市名字在拉丁文里長達14個字母,為了稱呼方便,歐洲人便叫他“Bangkok”,如果再按音轉譯成中文那就是“曼谷”。不只是華州被劃了過來,湄南河從入海口至華州,整個河段以中心線為界,中心線以西的河面屬於華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