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章 商業帝國 第十節 入仕未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章 商業帝國 第十節 入仕未果

沿江而下,這會是枯水期,北風急,王動的船隊有二十多條船,岸邊碼頭還以為是漕船,不同的是,這些船隻要一靠岸,當地的黑白兩道都爭著上船遞貼。

黑道就不用多說了,船上有漕幫的大佬在,當地官員攀的是王動,知道王動名字的官員都會猜,王靜之什麼時候會被永樂招入閣,入閣也就是個五品官,這會王靜之已經是五品了。

朝中兵部、工部、戶部、禮部這四個部的官員很少有不知王動大名的,而且與宗人府楚王掛上鉤了,太子、漢王、趙王那裡的水都還很渾,這三派都有王動有交往。

太子一黨不用多說,突然變老實了的解縉大人為首的一大幫文臣,對王動的詩文極為推崇,對王動論商的文章,有的雖不敢苟同,全也都是欽佩的很。漢王交好的武官,很多人也是向王動示好,王動在交趾讓很多武將賺到錢,而且王動是火器最早的研發者,武將看重的是這個。趙王遠在北京,不過趙王與張強的關係不錯,張強可是王動的二舅哥。

另外一些朝中大佬,宦官一脈鄭和的能量也是不小,錦衣衛指揮使還送美姬給王動,紀綱這人向來都是雁過拔毛的,能讓他送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紀綱為爭一美女道士,曾經用鐵瓜錘打破一位兵馬指揮使的頭,此事居然不了了之。這樣一個跋扈的人,送美女給王動,難道真是的王動已經在永樂的名單上,要入閣為大學士,還是皇上另有重用?

自解縉複用之後,永樂現在手上有八位大學士了,這是個偶數,照理講這種東西還是奇數好些。永樂這會還不懂八與發有什麼關係,就是有關係,他也不會在意。大明朝流行數字不是七就是九,所以禮部呈了王動天方國行記的奏章之後,朱棣就開始想這事了。王動回來之後,帶回了龐大的日本使團,永樂大喜,所以這會永樂的腹稿早就打好了,就等著誰較機靈,能讀出永樂的心思。

這人是誰呢,解縉當仁不讓,其實解縉倒不是真的看出了永樂的心思,而是他一直就在推王動上。

元宵節在明朝是個官方的法定節日,節前,解縉就把舉薦王動的奏摺遞了上去。解縉推薦的是通政司的右通政的位置,相當於通政司的第三把手,品級為四品。原來的右通政在家丁憂,打了報告上來,估計要有個三年時間。

解縉的這個報告,永樂批了下去,讓大學士和吏部的官員議一下。這個決定讓人意外,王動初次入京的時候,永樂曾經提名王動入通政司,不過投贊成票的只有解縉,少數人騎牆,多數人反對。五年過去了,很多人從不知道王動,到如雷貫耳,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皇上讓大家議,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按著皇上的提示,內閣學士們先議了一下,結果讓人意外的是,楊士奇意外支援王動,其他的頗有微辭,吏部也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看似簡單,但卻反映了明朝士人的一種心態。

大家都是辛辛苦苦寒窗十年,當然了更多的人不止十年,經過鄉試會試殿試才混到文憑,王動除了會做生意以外,好象還會遣詞弄句,別的方面,多種作派與官員士人不合。從這點上,解縉才發現,對噢,楊士奇本人好象沒經過科舉。

楊士奇沒經過科舉,憑著學識,在建文帝修書招為編纂編《太祖實錄》,也就小編,其實幹的大多為抄寫員的活,後來得到了尚書大人的賞識。永樂繼位後,楊入了內閣,雖然那會內閣並不象明後期及現在意義上的內閣那麼有權,但是,也涉及了國家政治的中心。

楊士奇本人有個特長,他對《周易》頗有研究,而永樂這人喜歡《周易》,他在做翰林侍講的時候,時常有機會給永樂講講中國古代第一奇書。

楊士奇對王動的認可也是來自《周易》,沒有出身,那不用說了,沒有參加過科考,也不用說了。王動的書局裡出過一本書,《西洋札記》,記錄的是王動在下西洋時寫過的一些東西,其中有一篇名為《辯證法》,裡面提到了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要讓楊士奇來說的話,精闢!

楊士奇有時在想,王動這種人若是治史治經,那一定是個大學問家,可惜的很,他卻是意在黃白之物。正是基於此,在解縉提名王動時,楊士奇附議。

與解縉不同的是,楊士奇把這事看的很淡,以他的判斷,王動的行事,並不一定真的想要做官,所以,這會他附議一下,也算是表個態,萬一哪天王動真的得勢了,應該會記得這份情。畢竟,王動要想做官太多機會了,憑他的那些爭議很多的著書,光講解這些書,就能給他博得一個好名聲,而事實上,王動根本沒有理會任何關於他的文章的爭論。

而且人家自己辦了學堂的,在自家的學堂裡,他也從不以自己的文章為是,只是一家之言,不提倡不引導學生去讀,這種人,太少有了。

永樂最後還是決定沒有用王動,原因不是這些大臣,而是他的兒子。老二漢王也舉薦王動,這讓永樂有點奇怪,永樂最不喜的就是兒子過早的參與到繼承人的問題上。一來他身體還好,二來,他還在搖擺,雖然太子位置要變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永樂本人的確怎麼看太子怎麼不爽。這會漢王舉薦王動,不知是得瞭解縉行為的暗示,還是從永樂讓群臣議一下裡面讀出什麼東西。永樂並不想文官裡有太多漢王趙王的影子,如今已經知道三個兒子不和,好在漢王在文官裡的代言人不是很多,多的只是武將和宦官。

王動與他三個兒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關係,永樂有點搞不懂了,紀綱又被招了過來。

紀綱這段時間過的很爽,王動回來後,送到他府上的銀子不少,他那會也投了點進去,隨著銀子過來的好東西也不少,比如玻璃杯、鏡子等,當然還有一些壯陽的好料。

讓紀綱吃驚的是,王動這人到底想要幹什麼?據他得到的訊息,京城裡的王公權貴好象個個都得了王動的好處似的,喜歡錢的得了錢,喜歡稀奇之物的也得了寶貝,特別是那些個言官文臣,貌似很清廉的那些人,也都得了王動的好處。他的書局上次印了不少聖賢書,這次出精裝本,不賣,只送。而且託了宗人府楚王出面,只要會試的舉子,都有送。替皇家做好人,這事只有楚王、皇上和紀綱知道。特別是永樂引以為驕傲然《永樂大典》,王動居然挑頭,找了湖廣並直隸商賈,一起出錢抄了個附本,這可是花了大價錢的。

與皇家的交往可不只是楚王和谷王,周王、寧王、遼王等都得了王動的書,這幾位王爺這會不是研究戲曲就是研究醫藥,與王動還真有點交集。永樂的女婿中袁容、王寧都與王動相交。永樂手下的武將中,那就不用提了,以張輔李遠為首的北軍系,和以鄭和水師為首的南軍系,都與王動交好。

王動的關系網太大了,而且最大的特點是,平易近人,不管是誰,只要是能與他面對面的,看他說話做事的樣子,都絕想不到,他有這麼大的能量,他背後有這麼多人支援他。平心而論,紀綱非常清楚,王動的謙遜不是裝的,他安插在王動身邊的人,會有小報告交上來。報告上提到的瑣事,紀綱本人都覺得好笑。

不過最讓紀綱關注的還是王動蘇門達剌王的身分,這個王,永樂一直沒有下文賜印。本朝之人,在番國為將為官的不少,當王的可是沒有。對於蘇門達剌國的情況,鄭和、王景弘和周滿都有表奏,私底下的報告也是不少。那個王真的要放到紀綱等人眼裡,真的不值什麼錢。不值錢也是王呀!

“紀愛卿,去年王靜之送了哪些東西到你府上。”

“皇上,臣有禮單,明日呈於殿上。”紀綱嚇了一跳,沒想到皇上會問這個。

“不用這麼急,你去查探一下,這京城裡,有哪些人得了王靜之的好處。”永樂問的時候,臉上帶著笑,微笑。

紀綱不知永樂的意思,永樂已經不是第一次讓他去查王動了。關於這個人的底,紀綱也說不準,在湘西、淮左都查不出什麼東西,彷彿他講的是實話,那麼這個人真的是憑空出世的嗎?

京城裡誰得了王動的好處,皇上不也是有份嗎,這種事還用查?

“荒唐!荒唐!”永樂看了紀綱呈上來的東西。

讓永樂生氣的是,很多表面上視金銀無物的人,居然陰使人入股王動下西洋之事。更讓他生氣的是,王動居然把他手下的人一網打盡,全都送了禮。

“皇上!”紀綱這會真的弄不懂永樂的意思了,“王動此人除了會做生意以外,人倒是本份。”

“本份,本份人要結交這麼多文臣武將,他想幹什麼?”永樂不只是問紀綱,還在問自己。

“他!”紀綱不敢說了。

“嗯!”

“他想做更大的生意。”紀綱回。

“更大的生意?”永樂不解,造反也是個大生意。

關於王動入通政司的提議又被擱置了,永樂還要再看一看,把這人留給下一位皇帝吧,但在留給下任皇帝之前,永樂還要好好的打磨打磨他!

正月,永樂帝招臣子議與外通商通政一事,本來不怎麼上檯面的下西洋出東洋,列入了大明朝的重大國事裡面。

永樂的臣子們,除了個別人看出了皇上對區域政治軍事的戰略眼光以外,其他人都以為下西洋徒糜人力物力,尋些奇物反倒助長了臣民不思進取貪圖享受的私慾。

所議之事,通商就是朝貢貿易如何施為,通政就是與周邊藩國的關係。不議不要緊,一議永樂發現了一個問題。除了下過西洋的鄭和等人,還能說出點東西以外,別的大臣基本都在講經說史,有的都講到了周王德化,以樂來使之類的,本朝的日本朝鮮在哪都分不清。更不爽的是,很多人講來講去,用的都是王動及王動手下著書裡,所提供的資料。

姚廣孝是唯一一個真正下過西洋的大佬級人物,他對永樂的中心是不容置疑的。

姚廣孝的意見可以代表元老派,畢竟元老派裡,大多數人還是要給姚廣孝一個面子的。至於,解縉等人,那對姚的建議向來都是遵從,從不會有一點異議的。

“臣以為,西洋外域,地大人眾,多為異番,自設四夷館以來,所究雖細,歷數有十多種言語,實不能盡數。西洋之事,或商或兵或政務,滋事體大,散於諸部,或可設專司專人掌其事。”

“日本國有銀、滿剌加有錫、暹羅出玉、爪哇有鐵,中華大地,雖物產豐盈,若所費大於朝貢,倒不如從他國採之。朝貢一事,番國獨木成船,若渡汪洋,還需借我朝寶船之力。若事商務,可在廣東、福建、浙江、山東、遼東、吳、蘇增設市舶司。下西洋之事,可使之為定製。”

“北元與西洋有往來,交趾事雖定,但仍有餘薪,奴兒干都司處野人女真、黑水女真也是野蠻不懂禮數,暹羅國時有犯事,爪哇國也是桀驁不馴,錫蘭國彈丸之地,亦犯我天威。此間種種,或貪中華物產,或夜郞自大不知中華煌煌之巨,下東西洋通西域實為必行之事。然則何以揚我大明朝天威,可以四夷鹹服。”

“自鄭大人通西洋以來,去年入貢利得百萬兩,皇上徵北,西洋漢民亦有助力,通外域誠可為之。舊港、龍城兩宣尉司,占城新港、暹羅華州、古裡唐城、滿剌加城堡如針之入穴,可保百世南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

庭議的東西,王動還在船上,便得了訊息。永樂本想招他入宮,但不知怎麼的又擱一邊了。皇上庭議通外域之事,可得出一個結論,還是要繼續搞,但要加強管理。怎麼個管理法,還沒定,但看情形是要成立一個特別的部門,或是設專人來管。關鍵是,這個專人會是誰,或者說,這些個專人會是誰。(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