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十二節 琉球兵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十二節 琉球兵事

琉球三國北山離南山國最遠,國家較大,國力卻是最弱的一個。南山和中山國這些年發生的變故,北山國也看在眼裡。說來說去,就是按司級的人物篡位,臣子造反。這弄的北山國內政治的氣氛也很壓抑。國王開始加強中央集權,更進一步的關注中山和南山的情況,他也怕有中山的勢力進入北山。

琉球三國對近鄰夷洲這些年的崛起也是十分驚異,幾年之前,那裡還是蠻荒之地,可現在已經如果發達。夷洲主事的人是哪裡,琉球方面搞不大清楚,穿著說話來看,象是大明朝的,不過也不對,那還有很多非唐人的異族。

他魯每在夷洲受到了禮遇,負責與他連絡交往的是楊剛,夷洲方面會把南山國內的動態通報給他魯每。這個世子在夷洲過的很愜意,與剛到夷洲時的表現截然相反。

憑心而論,南山國的政變把他魯每給嚇著了,他本人實際上沒不是一個很有能力和想法的人。夷洲能幫他上位,他自然高興的很,對於沒去過大明朝的他魯每,夷洲的繁華更是讓他心動。

南山國能不能建成象淡水基隆一樣,他不知道,但要讓能一直呆在夷洲,他心裡是願意的。吃喝不愁,又有大量的新鮮的事物供他賞玩。他魯每的逃亡生活,比他在南山國過的還要滋潤,樂不思蜀。

與此同時,由於種種跡象表明,他魯每還活著,不是在夷洲就是在大明朝,可除此之外,沒有半點訊息。達勃期卻是緊張的不行,他不知這兩個地方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他的侄子會不會從這兩地借到兵打回來。

中山國傳來的訊息,讓達勃期慢慢安穩了下來。巴志的軍隊在兩國邊境紮營,在收了他的禮物之後,中山國表示尊重南山國人民的選擇,開始觀望。

這種觀望其實用心是險惡的,很可能到後來是幫著佔上鋒的一邊打擊失勢的一邊,但好過開始就拉偏架。達勃期送給巴志的禮物不少,特別是那口泉水,這真的讓巴志心動。

南山國大裡城,達勃期派人去夷洲商輔那打聽了訊息,結果,夷洲人回他,並不知他魯每的去向。丁超則讓夷洲方面向南山國派更多的部隊,他在大裡城的部隊太少。他要求不高,再給他一千人,他就能把南山國整個拿下。

楊剛和劉煮安都不大同意直接往大裡城派更多的部隊,人多了,南山方面一定會很緊張。他們則向那邊的幾個大商輔下了命令,稅賦照舊上交。就上交給達勃期的政府,沒有關係,這點已經與他魯每達成了一致。

得了夷洲方面稅賦的達勃期心裡稍定,不過,地方諸按司的情形已經開始惡化了,明顯的支援、中立和反對的三部分涇渭分明。他感到了壓力,必要要藉助外力了。夷洲方面早就明確表示,無意干涉南山國朝政,這時能幫他的好象只有中山國了。

巴志終於還是決定不派兵進入南山國,但卻藉著與南山國做生意的名義,賣了很多兵器給達勃期。巴志這個遠比達勃期更有眼光的野心家,向達勃期提了個建議。現在南山國內雖然旗幟林立,各有傾向,反對派的軍事聯盟看似鐵板一塊,但還有間隙。更重要的是,他們雖然有共識,有軍事方面的協議,統一的軍隊力量還沒有形成,應一一擊破。達勃期決定開始討伐那些反對他的按司。

從政變到達勃期做好討伐的準備,時間已經是三個月後了。這三個月裡,達勃期沒得到來自大明朝和夷洲的資訊,從這點上,他判斷這兩個強鄰,不會干涉南山國的事務。這三個月裡,達勃期透過中山國的幫忙,又武裝了兩千人的軍隊。大裡城在他直接掌控之下的軍隊已經有了五千人,支援他的按司各自出兵三百五百不等,他手上這會有八千人的軍隊,這在南山國已經是超強實力了。通常一個按司手上也就五六百的兵力,他有理由相信能對付反對勢力。

八千人的隊伍號稱三萬,把營盤扎的真是象有個兩萬人的樣子,在大里城外集結之後,準備出發去討伐反對勢力。

丁超看著達勃期在大裡城的軍隊越來越多,又從各地兵力抽了一點到大裡城周邊,他手上的兵力增加到了八百,這八百人中有五百人被很好的隱藏了起來。在漁場要是藏個幾百人還是很容易的,只要從夷洲方面調幾條漁船過去就搞定了。

自琉球政變之後,這些政報已經在第一時間傳到了龍城,龍城方面則在等王動。那會王動還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船隊從蘇伊士出發後,並沒有直接回,而是去了一次忽魯謨廝國,然後再由那裡出發往古裡國。經古裡國之後,船隊發蘇門達刺國,者米蘭在那裡安胎待產。

王動回到蘇門達刺國之後,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環境裡,此時,他當初穿越時帶回來的大量資料在蘇門達刺國也有準備。在他接到琉球資訊的時候,馬上發出了指令,肯定楊剛的想法,要在南山國安插夷洲的軍隊,如果有可能,最好藉機控制南山國。這指令傳到琉球國的時候,正是達勃期集結了軍隊,準備去打敗南山國地方按司的時候。

巴志在南山國邊境準備了三千人的軍隊,夷洲在南山國也暗插了三千人的軍隊,在王動的命令一到,又有兩千人的軍隊隨時待命,不是在夷洲待命,而是在船上待命。達勃期的軍隊一出發,夷洲的軍隊就會再一次開往南山國,運兵的船是從蝦夷島調回的三條蒸汽動力船。

達勃期的軍隊一離開大裡城,丁超散在幾處的兵力開始往大裡城集結,大裡城內雖然只有三百人,城外卻很快的圍起了兩千五百人的軍隊,而且還有兩多千人的假兵,這些士兵是琉球人扮的,只負責扛旗,這五千人結合起來攻城,氣勢還不小。

丁超的三百人在城裡開始放火,內外一起發動,這讓達勃期的守軍措手不及。達勃期只留下了一千人的軍隊守城,慶幸的是,城外攻城的軍隊沒有火炮,單單火槍要攻打一個城池還是沒那麼容易的。楊剛給丁超的指令倒不是要真正的攻打下這個首都,而是製造混亂,越亂越好。

達勃期的軍隊在離開了大裡城一天之後,得到了大裡城被攻擊的訊息,對手居然是他魯每。讓他吃驚的是,他魯每的背後是誰,他並不清楚。丁超的軍隊用的是火槍,這種兵器,達勃期印象中大明朝的軍隊裡有,夷洲的軍隊裡應該也有,這一點他確定。可問題是,這兩個國家要是把軍隊派到南山國,要運到南山國,他一定會知道。還有就是,真要是這兩個地方發兵的,兵一定不會少,不可能是只有幾千人的規模,至少是上萬的。丁超的軍隊進入到南山國在達勃期眼中只有千人左右,只三百人在大裡城,其餘分到各處去。

他魯每從哪裡借的人?這會,他第一反應是中山國。可惡的巴志,可惡的中山國,一方面賣刀槍給達勃期,另一方面又支援他魯每。在達勃期眼中,彷彿只有巴志的中山國才有可能在這麼短時間,把這個數目的軍隊拉以大里城下。

達勃期一方面急急的往大裡趕,另一方面讓他的同盟者往邊境發兵。等到趕到大裡城下時,欲哭無淚。丁超的軍隊在大裡城只攻打了一個時辰,攻城是從大裡城的幾處城門開始起的,由於突然發難,打的守軍沒有防備,很快的就打進了城裡。可進了城之後,城裡更亂。南山國大多以木為建材,城裡的房子大多是木頭建的,丁超的手下在城裡四處發火時,也沒有想到這把火會燒的這麼大。等城外的人攻入到城裡時,城裡已經是一片火海了。

這個火城,丁超也沒能力去守了。於是只能開啟了城門,讓城裡的居民們也四處逃生。所以當達勃期帶著大軍回到大里城時,那的火還沒熄,一片混亂。他魯每和他魯每的軍隊,他是一個人都沒看到,但大裡城火卻讓他驚呆了。

這時,達勃期又得到了另一個訊息,反對勢力的軍隊也開始集結往大裡城進發,他沒主動去打擊對手,對手現在開始主動打他了。

這個對手的軍隊主要是以南山國地方武裝為旗幟,其實裡面的主要兵力卻是夷洲過來的軍隊。達勃期這下急了,雖說手上還有七千人的大軍,可對方人數是多少,他並不清楚。攻擊大裡城的軍隊有多少,去了哪裡,他也不清楚。好在這時邊境方面來了訊息,巴志的大軍並沒有動,攻打大裡城的軍隊不是他魯每跟中山國借的兵。

達勃期開始鬱悶了起來,如此說來,難道攻城的是底下按司的軍隊,不大可能呀。他不相信那些按司能有這種本事,能在他眼皮底下把這麼多軍隊調到大裡城周邊。那麼只一個可能,那就是夷洲人。也可不對,在大里城裡,夷洲人還在,他們在救火。

守城的士兵損失多少,達勃期並不大清楚,因為這時城裡一片火海,所有的人不是在逃,就是在救火。這情形,他也不敢輕易進城,只到確定裡面沒有敵人時,才派人進去救火,可士兵進城之後才發現,這火根本救不了了。

巴志得到訊息的時候,已經是在第二天了,他得到的訊息很細。在他的概念中,達勃期實力還在,反對的勢力也集結了起來,正要往大裡趕,而且大裡城被燒了。回報的人對他說,大火還在燒,達勃期的軍隊已經趕回,晚上此人離開時回望大裡城,那還是火光通天。

丁超也沒想到這火會燒的這麼大,開始時,他只是想著要借火製造混亂奪了城,可火起後生變,開始起風了,這時丁超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了。大裡城裡只有水井,並沒有河流湖泊,可用於救火的水源太少。

大裡城是怎麼被攻下的,丁超自己都不知道,打進城裡的軍隊,也只是向他彙報說,爭奪城門時光的代價不大,進了城後,守城的士兵一鬨而散,根本沒法去追殺,因為這裡,城裡已經是四處火起。最終的結果是,丁超的軍隊和支持者們,整整有五千多的人專職去救火,還是沒辦法控制住火勢。只能讓大部隊離開,隱到山裡,隨時等待命令,到時發動對達勃期的最後一擊。

達勃期在大里城下向他的支持者們宣佈,攻打大裡城的反對勢力已經被清除,反正這會城裡的火還在燒,進城去救火的士兵只是盡人事,根本沒辦法控制住火勢,最後只能守著幾處地方,別的地方就任由火去燒。只要自己的軍隊進了城就好辦了,他還可以宣佈大裡城在他手上。

巴志知道大裡城被燒了,也得到了達勃期的訊息,那是另一個版本。大裡城被他奪回來了,而且打敗了攻打大裡城的反對勢力,目前,達勃期正帶著大軍,在大裡城等待反對者的最後反撲。時機到了,巴志命令全隊進入南山國,而且向達勃期表示,他這是趕過來幫忙的,同樣的,他也向反對勢力表示,他明的是過來幫達勃期的,暗地裡是來幫他魯每。

巴志也不知他魯每在哪裡,他只知道南山國一片混亂,是他出兵去控制南山國的時候到了,等他們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去收拾殘局。邊境上,巴志集結了五千人的軍隊,浩浩蕩蕩的開進南山國。

大裡城外,達勃期被那大火燒的乾著急。他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回他的領地去,另一個便是守著大裡城。外面畢竟不知大裡城被燒燬了,這裡還是名義上的南山國的都城,意義重大。可這大裡城被燒,城外還有大量的大裡城的百姓,這些人需要他用糧食去安撫,大軍出征時,準備的糧食可架不住這麼多人吃。最後他決定,把附近的支持者調到大裡城,在這邊上一次性打敗南山國的反對力量。

夷洲的軍隊進入大裡國的共有五千人,丁超的三千外,還有另外兩千人,這兩千人在季強的帶領之下到了南山國。季強是王陳的手下,回到夷洲後,他被留下來輔佐陸柏。這次他帶著兩千人到南山國心裡還在奇怪,按著南山國的兵力,兩千夷洲軍隊就能打遍琉球三國了,怎麼丁超帶了三千人過來,還說人手不夠。

等他到了南山國之後,看到南山國的軍隊,季強更加奇怪,別說三千人,只要一千人就能對付了,怎麼回事呢,丁超這人季強還是知道的,應該是能力不差的軍人呀。

最後季強與夷洲在南山國的商會負責人接上頭才知道,三千人真的不夠。不是打仗不夠,而是防守不夠。丁超被派到南山的時候,楊剛和劉煮安等的想法開始還是保護好夷洲的財產,另外就是把人留在南山國。丁超事出緊急,他在海上才知,夷洲居然在南山國有礦山、鹽場和米倉庫百多處,加上漁場,列入他需要保護的物件減了又減還有七十八處。人還沒到齊,丁超就得到了另一個訊息,對立的雙方居然都開始向夷洲的商輔伸手,大家都能預期到會有戰爭,都在擴軍備戰。丁超只能馬上把手上的士兵完全打散分出,先守著夷洲的資產再說,這也與楊大人的要求一致,把軍隊駐紮到了南山國各地。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季強到了南山國後馬上就再次體會到了夷洲的強大,他帶過來的兩千人只是帶了武器準備過來,並沒有準備糧食。到了南山國一看,夷洲商會居然軍糧都已經準備好,而且南山國當地的支援他魯每的勢力也給夷洲的軍隊準備了糧草,這仗更有保障了。

一路行軍往大裡城趕,由於有他魯每的印章信物,季強成了這支軍隊的領導人,這支軍隊離大裡城還有八十裡時,他能指揮的軍隊已經有七千人。

大裡城火燒了四天才滅了,第五天,大裡城周邊集合了三股勢力。達勃期的軍隊已經達到了一萬,巴志的五千人在百里之外。丁超的三千在三十裡外的密林裡,他的訊息最快,知道中山國的軍隊已經過來了,可惜的很,大裡城的大火和達勃期的謹慎,丁超只到第四天才知季強帶著兩千人夷洲兵和五千的南山人到了八十裡外。季強只知道達勃期還在大里,開始他非常吃驚,以為丁超失手了,等他到了八十裡外的小鎮時,才知大裡城被燒了,丁超的人就在三十裡外,於是馬上約定第五日一起作戰。

王動的命令到夷洲時是要控制南山國,到了楊剛這裡,就變成了控制琉球,因為楊剛這時已經知道,中山國蠢蠢欲動,遠在蘇門達刺國的王動還不知道這一訊息。

季強自然不能讓南山國人知道,他不只是要打達勃期,還要打巴志。南山國人也不知巴志過來的真正目的,都以為是盟友。跟著季強的南山部落,還派人送了糧草給巴志,又把進攻的計劃告訴了巴志。

大裡城外二十裡處的三個小鎮,達勃期設了三得據點,構成了一道防線,這時他手上有一五千萬人,既然對方打上門來,就在大里城外一次性解決問題吧,所以他把周邊的軍隊都集中到了大里。第一道防線放了一萬人,另有五千人真正是守在大里城外。這五千人,近日來的主要工作就是從城裡往外搶運物資,把沒燒的和燒剩下的東西,趕快運出來。

在季強的計劃中,南山輔軍攻在一個據點,他的兩千人負責守兩邊,打擊另兩個鎮過來的援軍。而事實上,丁超的軍隊會攻擊另兩個小鎮,打援的部隊被安排去防守巴志。

巴志得知了季強的進攻計劃,馬上把這個計劃偷偷的送給了達勃期。第五日,一場大戲上演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