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十五節 殖民商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十五節 殖民商會

提起當年英國殖民時期的東印度公司,懂點歷史的中國人都知道。名為公司,其實是殖民管理機構,一大半是政治一小半是生意。開始在琉球三國,夷洲在這裡並沒有正式的外事機構,如果說有,那就是商會,夷洲商會。其實那裡也有中華總商會在,考慮到夷洲的商會更純,所以中華總商會在當地,只是做生意,不帶政治色彩。

夷洲商會就不同了,因為主事的是陳貴,從一開始做大明朝的非法生意,這個夷洲商會就註定要與政治掛鉤了。現在兩個商會主事的人都是老陳的兒子,陳強。琉球國成立後,夷洲還不想浮出水面,還是夷洲商會在主事。夷洲的那些大佬們都在設計琉球國新的管理模式,遠在龍城的王動也在想。楊剛等把方案寫好送到了龍城,王動幾乎沒改什麼就同意了。在王動眼裡,他手下這幫人絕對已經上路了。

琉球立國後,不設軍隊,現有的軍隊全都被改造,其中有部分負責維護治安,不在配置軍隊的武器,另一部分在各邊關碼頭,主要的角色相當於武裝警察。在琉球國,保衛國家的任務被夷洲的軍隊所取代。全國設四大陸營,兩大海軍碼頭,每年海關稅入的四成充當軍費。

原中山和北山國都沒什麼意見,有意見的基本也都被抓去做奴隸了。原南山國的王族們有意見,不過問題不大,國王沒有意見。

在他魯每眼裡,整個琉球國還趕不上一個基隆。他更願意做基隆的市長,而不是琉球的國王。他自己非常清楚,憑自己的能力,做不上南山國國王的位置,更坐不了琉球國王的位置。所以,上位後,他什麼都不管,只是吃喝,玩玩女色。

琉球國經歷了這場戰爭之後,影響非常的大,至少有六千人被押到了蝦夷島做苦力。早先就提過,這裡沒什麼重要的產業,鹽業是不可以把鹽賣到大明朝去的,餘下的漆器硫磺之類的產量也不是很高,當初與大明朝的朝貢貿易都是高算了價格報過去,加上永樂要面子,以置於後來大明朝要琉球等國每年少來幾次,他們都不願意。

夷洲出現後歷史改變了,海上跑的船大多是夷洲的,琉球國重要的產業都被夷洲控制了,大量產自夷洲的生產和生活用品直接給琉球國造成了貿易逆差。

朝庭主要的收入是商業稅,琉球三國當年都是學大明朝,三十取一,這部分費用對於琉球的建設非常吃力。特別是,夷洲決定在琉球修建那霸港,這個工程在當地算是重大工程,要發人工近三萬。

種種方案一出之後,原先的商會在琉球國根本跟不上要求了。陳強只是個大商人,跟著他轉的也都是些商人,有的是有些大才,但只是商業眼光,缺少政治上觸覺。由夷洲派過來的國相們對陳強是很尊重,開始都按著例,琉球的大小事,都知會夷洲商會,陳強馬上就頂不住了。不只是那些國相們來找他,琉球本地的各種勢力都迅速向他靠攏,單單應酬這些人,他就已經吃不消了。

楊剛等的方案裡,陳機和丁超到被正式派到了琉球,作為夷洲商會在琉球外事衙門的大使和將軍。有意思吧,看上去夷洲商會最大的還是會長陳強,可實際上真正管事的成了商會外事衙門裡的陳機。陳強又開始幹回老本行,配合陳機做生意。

陳機到了琉球後,馬上局面不一樣了,他帶了一幫人過來,外事衙門建章立制,這些手下分別應對琉球各個機構,分中樞和地方按司兩級。丁超則開始實行軍改,重新開始組建琉球的軍隊,不過,並不單獨成軍,軍官全由夷洲軍隊抽調,琉球只出普通兵丁,只要升連級能管到百人的軍官則會被調離。這個模式與龍城方面,外族單獨成營的建制截然不同。

琉球國事變歷時五個月,到了141年七月,琉球已經牢牢的抓在了夷洲手上。舊有王族子弟都開始以被呼叫到對馬和夷洲為官為榮。

對馬的宗貞氏跟夷洲打交道最久,也最清楚夷洲的實力,這會已經全完被推倒,不敢有一點異心。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對馬居民突然享受到了最大的好處。第一是不用擔心災害和飢病,夷洲現成的機構開始是在幾大工場和碼頭裡實行,這裡是夷洲人在打理,他們搬來了夷洲的診療和福利機構,每年在利潤裡計提準備金應對天災,這些做法與原來日本的主子們截然不同。第二是感覺到自己真的象是個人了,日本人被主子打罵是很正常的事,可夷洲的唐人,真正受過教育的唐人是不會公開打罵自己的下人的。日本人覺得自己算是個蔥了,他自然不懂,那是知識分子的不屑而已。

大日本等級之嚴,人命賤超乎唐人的想象,一旦夷洲這樣做之後,對馬的民心馬上變了。從對宗貞氏的遵從演化為對夷洲唐人的感恩。

宗貞茂的家臣們有些還跟在他身前,但也有一些人卻開始轉在左衛門大郞身邊。這個左衛門大郞現在是回國忠面前的第一紅人。對馬島最大的衙門不在是宗貞茂的行館,而是掛著中華總商會牌子的會館,那裡是回國忠辦公的地方。日本早先與大明朝聯絡多,又不象琉球那麼容易控制,所以這裡的事,大多不是以夷洲商會的名義在做,而是以中華總商會的名義在做。

年初回國忠帶著新婚的夫人,一起去了趟龍城,在那裡與王動彙報了日本的情況,和整個東洋諸國的形勢,他說的主要是與商會的關係和生意情況。日本一直是王動東洋的重中之重,這個國家與大明朝的關係不好,之所以有現在這個局面是因為王動的存在。

舊有的歷史中,日本的幕府將軍已經斷了與大明朝的朝貢貿易,永樂開始進一步的加強海禁。可現在看來,日本國雖然沒有斷了與大明朝的外事關係,但朝貢貿易真的斷了。生意還在做,但不是與大明朝,而是與夷洲。

夷洲那裡就能得到所有的大明朝出產的商品,中華總商會在這部分生意上成了一個貿易中介機構。日本人也沒辦法,因為整個日本國本來就沒有成建制的水師。曾經最強的大內家的水師已經被夷洲打敗,現在大內氏的一支已經投到了夷洲,另一支在經濟上已經被夷洲佔去了一大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九州已經成了幕府的眼中釘,肉中刺,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將軍府和天皇都沒有膽子派兵去九州,可問題是,如果不儘早解決九州問題,九州就會把腳伸到日本島,因為南海道的四國已經丟了。日本的有識之士已經發現,與夷洲的貿易關係成了日本脖子上的枷鎖,可惜的是,沒有辦法改變這種局面。日本人有日本人的辦法,武家和官家都知道國內有些世家開始往夷洲派別質子,他們也跟著學,要求往夷洲派學生。

對馬的巨大變化讓日本各種勢力都很吃驚,夷洲沒有辦法隨意去,但弄個小船去對馬看看還是可以的。到了對馬後,又被當地的變化給嚇著了。那裡已經能看到大量的木屋廠房和來自暹羅和交趾國的戰俘工人。

當地人都分了幾種,一等是唐人,二等是與夷洲人為善的世家,三等是武士,四等是普通工匠農民,第五等日本的賤民奴隸,第六等外地過來的戰俘工人。讓人搞笑的是,居然連連對馬島的那些奴隸賤民看到日本島過來的人都笑他們沒見識。這些更加增強了武家和公家準備往夷洲派學生的原因。

夷洲在九州有駐軍,人數並不多,但也有外事機構,不同與琉球的是,最早在派到九州的是一幫官商。和少貳氏談妥九州方略之後,跟著過去的全都是些官商,在九州當地的生意,完全是配合政治需要開展的,最大宗的就是軍械。等九州的幾大世家完全收復了九州島後,生意這部分剝出來給了夷洲商會,夷洲的外事衙門在商會裡掛出了牌子。

夷洲商會裡的這個機構只有世家和他們重要家臣的頭目知道,這個機構如今正在評估日本的將軍、天皇和各大世家。141年六年,琉球初定之時,王動已經發來了指令,日本國的情況特別,要有適當的應對策略。

早先,包括王動在內,大家的想法,就是扶持九州勢力,把日本搞亂,或者是把現在的幕府給推翻。與九州打交道久了,跑的國家多了,王動的想法變了。

日本就是一個帶頭大哥領一幫小弟在玩,這些小弟都很強,而且都有些心思。今天你扶了一個,可能扶起來的就是對手。按九州現在的實力,再有個五年建設自己的軍隊,夷洲提供金錢和武器的支援。五年後,搞定將軍和天皇一點問題都沒有。自從與大內氏打過一場之後,夷洲跟著王動出來的那些武將們個個都很開心,可王動不大想打了。真這樣下去,做大了的少貳氏不一定好對付。

打日本人心理上有快感,可打仗總是會死人,跑的地方多了,王動倒覺得百姓可憐。那些成為士兵的百姓們,上戰場之前,有幾人懂他們真正在幹什麼,只不過是利益集團的炮灰罷了。支撐王動集團最基礎的部分已經出現了多國的色彩,來自各國的奴隸戰俘和工人,已經開始活躍在王動所能控制的各個地方,而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包容的特點開始顯現了出來,特別是在王動這樣一個穿越人士的領導之下。

無論是唐漢,還是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一旦成為統治者,都會有一種兼容幷包的思想,雖然骨子裡看不起蠻夷,可在政策方面,對於那些蠻國基本都付出多過所得,有意思的是,本國國內的少數民族除外。

對於這個日本國,王動的想法有點變了。日本人也能生,他們有中國文化的底子,如果在醫療衛生方面加強一點,如果少點戰爭,那裡的人口會增加很快,王動需要人。麻煩的是,王動現在用的最爽的是工匠和戰俘。歐洲之行,他已經開始販了不少西方的工匠過來,他需要更聽話的工人。在他眼裡,日本人和朝鮮人的堅忍很對胃口,古裡人為代表的南亞人也是駱駝型的,只要有口飯吃就聽話的不行。

日本只能是原材料和市場,這裡的原材料包括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也包括人。蝦夷島的開發,使日本有第三勢力的可能,那就是鎌倉幕府,此時的鐮倉幕府負責人是足利持氏,此人才15歲,剛剛開始準備接班,真正這個小公府的掌握在關公管領上杉氏憲手上。這個上杉氏憲在回國忠的扶持之下,一年多的經營賺了些錢,開始擴軍。日本現在除了室町幕府最強,餘下的便是這三年突然發家的九州幫,餘下的就要算鐮倉幕府。雖然這個小公府十多年前被室町的將軍教訓了一下,大內義弘當年動亂,他們也跟著鬧,可見也是有一定的野心和實力的。

看來打還是要打,怎麼打卻要好好研究研究,讓誰去打也要籌劃一下。王動想法的改變,源於九州對南海道四國的佔領。九州勢力進入四國很有意思,開始四國諸家除了現在幕府為官的幾大家以外,早早就已經開始向九州勢力拋媚眼了。名為九州實為夷洲的海軍把日本海幾乎給封鎖了,四國成了孤島時,島上的各大勢力立刻就清楚當前日本的形勢了。

名義上的歸順和戰爭大家都有損失,那就暗的來的。九州的軍隊開始並沒有進入四國,最先只是要求經濟上的入侵,要求四國承擔護商的費用。來自南海道四國的商品要對外貿易,這時一定要透過對馬的商船才行。大家都知道,這其實是在開口要稅賦,分擔軍費。一旦開了同意了這個要求之後,隨即而來的就是大量的夷洲商品和商人,然後再就是保護這些商人為名的九州軍隊。

自己動手征服日本整個國家的想法,被放棄了,九州方面的步伐也慢了下來,本來,九州的勢力也沒做過這種夢,只是在夷洲的扶持之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到了現在這個局面,已經遠分配權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七月夷洲商會在九州這個統管外事的級別提高,基本上把原先回國忠要擔心的部分接了過來,回國忠幹回了老本行,在海上跑船,主要針對黃海和東海,商船軍艦都由他協調。駐九州的夷洲商會裡外事衙門正使大人是從夷洲調過來的古星辰,與他搭檔的是從對馬過來的武將汪洋。古星辰與汪洋在九州的策略很簡單,挑動群眾鬥群眾。南九州,北鐮倉,這兩方面的勢力要成了日本國內動亂之源。不過在他們自己的地盤之上,還是發穩定為主,要堅定的鎮壓和打擊反對派別。

這兩年來,經過夷洲商會明的暗的販到海外去的日本人已經過萬,王動要的是代理人在打仗。進一步打擊和分化日本國內各大世家。(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