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二一節 錫蘭變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二一節 錫蘭變質

江淼在錫蘭山國的茶場經過半年多的建設已經把幾個山頭都梳理了一遍,看著有模有樣了,只是那些茶樹苗還小。大把大把的銀子散了出去,好在有商會的貸款,只要是商會成員,在商會列出的扶持產業上投錢的,商會都會發放一些貸款。

羅摩喜也是跟著高興,別的不說,他村寨裡的人大半都在茶場裡做事,這為他賺了不少好東西。他很喜歡到茶場的場部去做客,那裡的房子比他的高腳樓要高很多。茶場有很多好東西,就邊裡面的小土窯都讓羅摩喜覺得很有意思。那土窯裡燒出了很多磚,這些磚最後又大量的賣給了羅摩喜,磚頭蓋的房子比木頭搭的房子結實。

蘇門達剌運來的大的陶缸,改善他村寨裡的淨水衛生狀況,番人在唐人的影響下,開始不喝生水,普遍喝燒開了的水。江淼也從天龍山上採了不少草藥,制了涼茶煮給大家喝。考慮到這裡溼氣較重,大量的藥材被用來煮茶煮湯,這都讓羅摩喜的族人們感到新鮮。

羅摩喜的部族以種植和打獵為生,主要的作物是水稻和香料,以前只是略有餘糧,唐人到了之後,大米就不夠吃了。唐人喜歡吃大米,大米自然要賣給他們。自從士兵人數增加之後,羅摩喜村寨裡的積存的大米差點被賣空了。

江淼到了這裡之後,馬上與商會聯絡弄了批稻種過來,這些改良過的佔城稻會比原來的品種產量高。王家也表示,會派人過來指導他們種水稻,這讓羅摩喜很高興。

原先燒芭的習慣改了,改為積肥。當地人每到農作物成熟後,往往只把果實採摘走,很多草本和灌木一把火燒掉,灰燼成了肥料。這種肥料與積的綠肥相比,肥力差很多。

以前羅摩喜的部落種香料基本都不用去種,只顧著收摘,在他們眼裡,來年山上還會再長出來。江家人過來之後,開山種茶,特別開出了一塊地,在那裡種香料,香料的產量反比以前更高了。

在中國的宋朝就已經有了農田的立體養殖,比如在水稻田裡養魚。羅摩喜的部落尚佛,不介意吃豬肉,所以一旦開了水塘之後,江家人玩的花樣又多了。養點豬,開個魚塘,養點魚之類的。

141年秋,顧城照例帶著一隊士兵在山上拉練,跑上個幾十裡,進到深山裡,然後在那裡打靶。部隊的武器已經換裝了,大量的投槍、刀和弓箭被替換下來,全都由火槍和弩代替。這下子,他們就不能在村寨裡演武了,這些武器放在大明朝都是極先進的,更別說在錫蘭山。過年前,錫蘭山島上六支駐軍會有一次演武,然後選出一支分隊去龍城參加各地駐軍的比試。現在龍城已經在柔佛、丁加奴、爪哇、渤泥國和伊利安多處地方有駐軍,到時會有十二支隊伍回去參加比試。

羅摩喜得了顧城淘汰下來的武器,這本是龍城的一個策略之一,軍火買賣在軍方同意的情況下嚴密的進行著。所有被淘汰下來的兵器將會採磨掉編號和產地,然後轉賣給駐軍所在地的番人部落。

時間不是很長,也就是大半年而已,羅摩喜已經充分享受到了唐人進入他的部族所帶來的好處。隨著山路往天龍山蔓延,他能想象到,以後的日子會過的更舒服。

不經意見,他們的生活習慣開始跟著唐人變了。早上起來,羅摩喜也用上了唐人的牙刷,沾上精鹽粉漱口。以前他們用的是苦樹葉,嚼的一嘴的綠小汁。

羅摩喜早先用的是古裡的布巾,現在已經改用蘇門達剌出的絲巾。吃東西的時候,以前是用香蕉葉包,現在開始用碗,而且是瓷碗。他只是覺得不大好用,因為他們的習慣是用手抓飯,他們不大習慣用筷子,筷子他有,也是江淼送的,象牙筷子。

以前羅摩喜出門的時候,是兩人抬個躺椅一般的轎子,江家送了把大的木骨傘給他,那傘上蒙的是絲綢,本是女人用來遮陽用的,他現在讓人把那傘固定在了他的轎子上,出門不用怕太陽了。

他的衛隊士兵換上了唐人的武器,看上去威武的很。部落裡的勇士很多都被茶場請了去,成了保護茶場的衛隊。

今日他帶上了一支五十人的隊伍去天龍山另一邊的小部落,說是去看看那的水田,其實那個小部落眼紅羅摩喜這邊的變化,已經表示要歸附過來,羅摩喜正愁水田面積小了,這個小部落投過來,正好。

這五十人的隊伍上身都披了塊布,腰上掛著唐人的刀,背的是唐人的弓箭,手上拿的是唐人的投槍。這樣一支隊伍,就是到了都城去,比國王的衛隊都不差。

羅摩喜不只是要那個部落的水田全種上新的水稻,他還要這個部落出三十個戰士參加到部落的軍隊裡去,另外還要嫁五個女人到他的部落。

在這些山區裡的部落,女人是財富,他們是繁殖後代的保障,時間長了,一定要與別的部落通婚,不然後代就會有問題。錫蘭山的人不會想到有什麼遺傳問題,只是搶女人是傳統,一量有部落歸附,要求獻上幾個女人很正常。

羅摩喜已經建立了一支兩百人的全唐人武器武裝的軍隊,這是勇士中的勇士,這是他與敵對部落發生戰爭時的重要保障。

他有敵對部落,出了天龍山區,有個沿著大河的部落便是他們的對頭。羅摩喜有個老婆便是那個部落頭人的女人,而羅摩喜本人因為搶了對方的老婆,自己也有一個老婆被對方搶了去。

大河部落沒能請到唐人去幫忙,這個羅摩喜是知道的。他現在有兩百人最好武器的部隊,當他有五百人時,他就準備去那個部落搶一次。

這一切要安排在秋收後,秋收後,相對進入了雨季,他們的部落就沒什麼事了。而大河部落相反,他們以漁獵為主,秋後是他們最忙的時候,他們要準備大量的食物過旱季。

羅摩喜的部落已經深深的打上了唐人的鉻印,他早就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唐人或唐人的物產了。江淼顧城怎麼都沒有想到,他們每兩天派往大城去的通訊員,他們時常的補給物品,居然催生了一個小貨棧。這個貨棧由江家人在經營著,相當於一個雜貨店,周圍一天腳程的部落都到這裡找東西。錫蘭山用的錢各種各樣,不過這個貨棧大量在做的是以貨易貨的生意。

江淼在141年夏,發了不少貨回大明朝,這些貨不是商會的貨,而是他們江家在這裡辦下的貨,主要以當地的珍珠和香料為主。結果,入秋後,江家傳了訊息過來。讓他好好把茶場弄好,別的生意不用管。江淼苦笑,這生意是無心插柳,並不是他有意為之。

141年,錫蘭山國已經有不少唐人商家在此地經營,這種經營不只是簡單的買賣,而是從原料最低的生產資料開始的一種掠奪。大明朝的太監吳忠看著這些海外的唐人在錫蘭山國大做生意,心裡感嘆的很。

雖說如今這個世道,錢不扎手,太監們通常對錢還有特殊的愛好,但骨子裡都一樣,看不起做生意的商人。吳忠看著海外這些唐人的作為更加反感,怪不得這些人要跑到海外來,回到大明朝,這些商賈怕是個個都要拿去問話。

想歸這樣想,但他不敢有一點表露出來。跟著鄭和下西洋的太監,能被稱為太監的這些宦官都知道商人的老大是誰。王動,背後是鄭和是楚王。如今皇上都在用下西洋的銀子打蒙古人,交趾那邊也是大把的銀子在往下灑。

吳忠在耐心的等待,他有關節炎,錫蘭山這裡溼熱,他的腳時常隱隱作痛。好在三湘商行有好的藥酒,離了那藥酒,只要一下雨,他走路時間長了,就要人扶了。

鄭和大人怕是要明年才會到錫蘭山,這次鄭和大人過來,他就完成使命了。不知哪位大人要被派在這個蠻荒之地,終於可以回京城了。

每每想到這個,吳忠臉上就會露出舒適的笑容。可一會,他又開始感嘆,真要是回到京城,可能就是在內府做個少監吧,錫蘭山雖然蠻唐雜居之地,可他在這裡極受尊敬。他基本上是個老大,國王什麼大事都要來向他問安。而且海外的這些棄民敬他如父母,可別說西洋不開化,其實還是有不少好東西的。

呵呵,皇上皇后才能用的黑珍珠,吳忠也收了不少,這東西大明朝很少有,可在錫蘭山,這是產地,那珠池裡不知爛了多少珠蚌在裡面,只要使人去撈就行了。

吳忠在錫蘭山久了,自然知道龍城的實力,但他不以為意,龍城多大,他清楚,彈丸之地。不足十萬戶,在西洋,十萬戶的城池已經是算大了,可以大明朝,這還不算什麼。

龍城主要在西洋,對大明朝沒什麼威脅,自從丘氏成了龍城宣慰司使之後,在吳忠等人眼裡,這裡已經成了大明朝的一個附庸國。他們的任務就是要保證這些附庸國每天與大明朝的朝貢貿易正常進行,各國使節和貢品經過西洋時,不會發生什麼意外。龍城對大明朝的忠心,吳忠是看在眼裡的,龍城在這裡的外事衙門對吳忠也是客氣的很。在錫蘭山,吳忠只有到了龍城的外事衙門裡,或是到龍城的駐錫蘭山正使的府宅裡做客時,他才能找到一點回到大明朝的感覺。

那裡才有上等的清茶,有好酒,有地道的大明朝的美食。一起到美食,吳忠又不得不想起了王動。這位王大人也真的是厲害,自王大人跟著鄭大人下西洋之後,整個船隊省心不少。不單單是吃吃喝喝,上回在錫蘭山,若不是王大人的隨從發現的早,可能大家都回不去了。

王大人此人也真是少有,年少居高位,皇上對他都是青眼有加,這種後生不驕不躁還真的少有。至於,他娶了蘇門達剌的女王一事,這被吳忠為代表的一幫宦官們當成是個大笑話。

到今年,那者女王已經為王大人生了兩個孩子,一說起這個孩子,吳忠笑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正是藉著這個名義,王動派別人把吳忠接到了蘇門達剌國,在那裡,滿拉加、暹羅、古裡和爪哇的鎮守太監都被請了過來。蘇門達剌國國王最小的兒子百日,周邊的小番國都派了人來祝賀。吳忠突然發現,不起眼的蘇門達剌國居然在西洋諸國裡頗受尊敬。這都是王大人的功勞呀,王大人做了蘇門達剌國國王之後,蘇門達剌國真的變樣了,有點西洋強國的氣象了。

在吳忠等人眼裡,蘇門達剌國是隱在龍城和舊港身後的,在他們眼裡,西洋各小國中,舊港和龍城的物產最豐厚,這兩地都有大明朝的宣尉司雖然那裡沒有大明朝派去的官員,但與大明朝的主僕關系牢不可破。

王大人的幼子長的很黑,者氏是黑珍珠,那孩子自然生的黑。這孩子已經被周滿內定為乾兒子了,大家都沒的搶。王大人可是放話了,還能再生,哪位大人想認乾兒子乾女兒的趕快排隊。吳忠覺得周滿命真好,王景弘也不錯,王動的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都被他們搶了去。

王大人為人更是好,沒把看輕他們這些宦官。在大明朝永樂年間,武將們普遍對宦官很尊敬,很多太監都是跟在軍伍裡,在戰爭中做大的。文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在骨子裡還是看不起宦官。王大人則不同,姚大人和解學士都說王大人肚子裡有墨水,可這個王大人對宦官們的禮遇是發自內心的。

王大人的舅父鄭和大人也是太監,呵呵,想想,吳忠笑了。

回去大明朝也是孤家寡人一個,想要做到太監,可能還要個十多年的時間。回到京師內府,交了這下西洋的差事,會有一個小的跟著服侍他,若不回去京師?

吳忠是福建人,他的老家離王景弘的老家不遠,但他到過長樂那麼多次,都沒能有機會回老家去看看。看也沒用,什麼人都沒有了。當初他們家是支援張士誠的,在與朱元璋作戰失敗後,長者全都被殺,女的去了教坊司,他被閹了。

回去京師,命好的死在任上,可能有個席子裹了埋了,命不好的,也許就是餵狗了。別看在位時風光,真要是死了,那一定是沒人理的。京師裡能在皇城外開府立衙的太監不多,吳忠知道沒那個本事。

有時他會反問自己,要不要留在錫蘭山,王動曾經表示過,已經在暹羅地方搞了一塊地,到時,這些大人們致仕之後,可以考慮去那裡養老。這話聽的讓人心裡暖暖的,可作為了個中國人,唐人總是有魂歸故里的想法,葉落歸根,死也要死在故土之上。

錫蘭山國有多少唐人吳忠搞不清楚,他也不想搞清楚。總之,這裡與大明朝越來越象了,不能和江南中原比,但與雲貴之地相比,已經沒什麼差別了。大明朝派過來的官員不多,就是在這裡的官倉裡住著。連他這個鎮守太監加上校尉也就兩百多號人。可西洋唐人在這裡有多少,他說不清。

只要有西洋的唐人過來,或是大明朝商會的人過來,都會到大明朝的官倉這邊走訪一下,都會來拜訪他這位大人,自然也不會空著手來。吳忠並不是想著要收一些儀程和賄賂,上門的人送的大多是土特產品,那些從大明朝過來的船,更是會帶上一起中國的物產。哪怕是壺酒,一塊火腿,都讓吳忠欣慰不已。

這些到錫蘭山來做生意的人轉眼就不行了,進到山裡去了,過段時間,又看他們來道別。帶著錫蘭山的寶石和香料滿載而歸。

山裡也沒那麼容易進的。番人已經被打服了,但還有些部落遠在深山,野蠻的很。山裡還有大蟲長蟲,特別那些長蟲毒的很。話又說回來,那長蟲或炒或炸,味道確實不錯。

吳忠在胡思亂想的時候,龍城駐錫蘭山的正使也在忙,已經接到了訊息,伊利安島那邊有一批戰俘要送到錫蘭山。這位正使也在奇怪,伊利安島上的戰俘,送到澳洲去做苦力不就行了,送到錫蘭山來幹什麼。

商會那邊的意思是,錫蘭山現在有種水稻、開礦的產業,特別是開礦。錫蘭山當地的部落有點牴觸,所以最好還是用外來的勞力。伊利安島過來的戰俘最終是要送去澳洲的,希望送到澳洲的都是不需要多加培訓就能使用的熟手,這批戰俘說穿了,是先送到錫蘭山國來實習的。

這下子,商會突然發現,當初王動的建議是多麼的正確。為什麼每個生產基地都要建成據點,要有駐軍。不只是保護這些產業,不只是對當地人有威懾,更重要的是,王動早早就看到了,這些生產基地裡大量會使用廉價的苦力,這些苦力的重要來源不是奴隸就是戰俘,所以一定要有管教,要有軍隊看管才行。

錫蘭山國已經變質了,國王已經躲進了王宮裡不出門了。他的子民們還是會朝拜,但更多的人已經開始跟著唐人走了。國王不能讓他們榮譽的活著,當地還是有種種等級制度,印度大陸的種姓制度在這裡也有殘餘。唐人是國王的主子,唐人能給他們飯吃。(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