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永樂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二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二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上)

永樂四年7月16日,遠征軍正式出師,皇上親往龍江餞行。出征之日風和日麗,江面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為開國以來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0月日,南徵軍統帥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7歲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強,在丘福吃了掛落後,朱能已經大明軍中第一人,皇上倚之甚重。不想此次討伐安南竟然“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軍中大譁之際,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主動承擔起指揮全軍的重任。張輔一面飛章奏報皇上,一面率軍南進,六天後,遠征軍由憑祥度坡壘關,進入安南境內。收到張輔的奏摺後,朱棣命張輔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代替朱能統率全軍,並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將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蹟予以鼓勵,希望張輔不負所托。

這一刻,張輔才真正嘗到了什麼叫一呼百應,什麼叫將軍虎威,什麼叫作人生得意。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進入安南境內後,張輔命人先將胡一元父子“肆逞兇暴,虐於一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盡”等二十條罪狀寫成榜文,刻於木牌上,順流放下,並稱明軍的到來是“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安南軍民見到榜文後,人心離散,甚至連各地的領軍將領也人心各異起來。這一著棋很有成效,分別由張輔和沐晟率領的兩路明軍斬關而進,勢如破竹,大多數守關將領都提前派使者通報投降的決定,甚至連不在明軍行軍路線上的一些附近州縣也日夜兼程趕來向明軍投降。直到抵達芹站之前,明軍連病號傷號在內,傷損也不過七百——這其中甚至包括依照軍律所處罰的四十三名土兵。

按照傳統,中央政權徵召少數民族土兵通常不負責其糧草,作為補償,則允許少數民族土兵自行籌集糧草——也就是說允許少數民族土兵在作戰區內搶劫。

然而這一次作戰卻不同。根據封建契約,有邑貴族們有義務提供相應的士兵作戰,並且保證這些士兵四十天內的糧草消耗。當初徵召有邑貴族時朱棣便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便沒有徵調路程在四十天以上的有邑貴族。也就是說,所有的有邑貴族私兵在抵達廣西憑祥或雲南蒙自之前,是沒有理由在行軍途中搶劫的。

到了集合地點後,有邑貴族的私兵被編入大軍統一指揮(各級將領仍然是那些有邑貴族),因此糧食供應也由大軍統籌安排。進入安南境內後,由於封建社會時期戰爭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需要就食於敵。然而張輔在開戰之前便進行了大力宣傳,很多安南將領根本就沒有抵抗的心思。

要知道,至今胡氏篡陳朝才僅僅六年多的時間,很多安南人並不認為胡氏擁有對安南的合法統治權。在胡氏襲殺陳天平一事敗露後,安南人對胡氏更是反感。這種道理很簡單,陳氏立國一百七十多年,安南人早就習慣了陳氏國王的統治。既然陳天平是前安南國王陳日亙之孫、安南國王陳日奎(火旁)之弟,那麼陳天平自然擁有對安南王位的繼承權。你胡氏篡了陳氏的位不說,待陳氏的子孫獲得明朝的幫助後,假裝答應將王位還給陳天平的同時,卻又陰謀殺害陳天平。這種做法自然不可能獲得安南人民的擁護。結果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

另一方面,張輔在木牌上除寫明胡一元父子的罪行外,還明確規定了安南人在這次戰爭中選擇不同立場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凡聞風而降、改旗換幟者,皆議功,其首領日後可依此獲得有邑貴族爵位;若是大軍兵臨城下方降者,則無罪無功;若大軍抵達一日之後仍不降者,則根據其抵抗時日長短,施加輕重不一的懲罰!

至於說明朝決定扶持陳天平成為安南國王後將實施有邑貴族制度,儘管此後安南國王便成了大明皇帝的直屬封臣,但封建領主對領地內的事務具有極大的自治權力,因此與之前的情況並無太大的差異。而且,有邑貴族制度對於安南的地方官員和將領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自從公元十一世紀初安南李朝建立後,安南便確立了較為完備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制度,結果地方上的官員、土豪便減少了相應的自治權。當安南的中央政權衰弱後,地方上也會短時間內出現軍閥自治的現象,但哪有這種名正言順的有邑貴族體系好?

所以,很多沒有抵抗心思的安南將領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降——反正是向前陳朝國王的繼承人投降,也不會產生道德上的失落感。當然,投降後的安南將領及地方官員們也就相應地承擔起了供應大軍糧草的義務。如此一來,明朝的遠征大軍也就不需要大肆掠奪便不存在缺糧的問題了。

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況且大明的少數民族土兵相互之間打冤家時就已經養了搶劫的習慣。雖說張輔三申五令不得私自搶掠,但幾十萬大軍又怎麼可能全都管得住呢?所以,進入安南後還沒打什麼象樣的仗(戰鬥總是軍紀敗壞的催化劑),可明軍的軍紀仍然無法達到秋毫無犯的標準。在安南官員提出控訴之後,張輔便將那些違犯軍紀較為嚴重的土兵吊死在道路的兩旁。

張輔這樣處理的本意只是威懾其他的土兵不要違反軍紀,至少不能有殺人強姦之類的嚴重違反軍紀的行為,然而此舉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安南人看到道路兩旁被吊死的士兵屍體,得知他們都是違反軍紀而被處死的,於是更加擁護明朝軍隊了。

之前胡朝君臣對明主戰或主和的意見分歧甚大,有的官員認為只好“從他(明朝)所好,以緩師可也”,左相國胡元澄(注1)則言“臣不怕戰,但怕民心之從違耳。”,對明作戰並無十足把握。胡朝從中央到地方都對於對抗天朝有著疑慮,但爛船也有三斤釘,安南好歹也是中南半島上的大國,擁有人口共有七百餘萬,而胡一元又是從權相變為國王的,手下的軍隊和心腹將領卻也不少。

眼見明朝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胡一元便在芹站佈置伏兵,準備給明軍一點顏色看。然而張輔小心謹慎,識破了安南軍隊計策。於是張輔將計就計,大敗安南之伏兵。之後張輔又率兵進佔新福,接下來於白鶴江與沐晟率領的軍隊勝利會師。胡氏父子料不到明軍進展竟如此神速,大驚之下,傾全國之兵號稱二百餘萬,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個天險,伐木築寨,綿延九百餘裡。又沿江置木樁,徵發國內所有船隻,排列在樁內,所有江口,概置橫木,嚴防明軍攻擊。

在絕對的優勢下,胡朝或許用計謀還能給張輔造成一定的困惑,但這種嚴防死守的戰法張輔哪裡會在乎?張輔大軍進入富良江,先命驍將朱榮進攻嘉林江口,再進至多邦隘,沐晟軍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進,與張輔呈南北夾擊之勢,互為聲援。一路上,胡朝立下的軍寨一一被明軍輕鬆攻克。

胡朝軍隊節節敗退,只得厚集兵力於多邦城,企圖據險頑抗。

多邦城堅而高峻,城下設有重濠,濠內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衛嚴密。在冷兵器時代,想要攻克這種堅城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看到多邦城時,不少有邑貴族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無他,朝廷正規軍與少數民族私兵一同作戰時,充當炮灰的總是後者。有了這樣的覺悟後,再看到多邦城的雄峻,有邑貴族們自然覺得頭疼不已。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有邑貴族都產生畏懼,也有一些有邑貴族主動請戰。這其中,湖廣土家族的布平爭奪先鋒的表現最為激烈。布平的父親是三等有邑伯爵,因此布平曾經在南京藩學就讀,在就讀期間布平得知為國捐軀死後便可以入烈士陵園,享受世人祭祀。布平極其渴望進入烈士陵園,因此在面對堅城時毫不畏懼。

然而令有邑貴族們驚訝的是,張輔卻並沒有接受布平等人打頭陣的要求,而是宣佈待攻破了多邦城之後,布平等人再入城巷戰。

其實這種戰術安排卻是大軍出征前朱棣便預先就安排好的。歷史上明軍攻擊多邦城時,好不容易依靠兩名高階軍官率領敢死之士憑藉勇氣和血肉之軀才攻下了多邦城的外城。然而進城之後,卻發現安南兵驅大象出陣,誓死拒戰,激烈的巷戰中,明軍幾呈不支。朱棣並不懷疑明軍的肉搏能力,但如果安南士兵在巷戰中負隅頑抗,那麼這一仗打下來損失必然不小。

張輔並不知道朱棣之所以這樣佈置是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之前張輔還不明白皇上為什麼會一本正經地叮囑,到了多邦城後要將攻擊內城的任務交給有邑貴族。但現在張輔卻“明白”了。在“瞭解”了朱棣的用心後,張輔不禁感嘆皇上果然是料事如神。

一路上鮮有抵抗者,因此有邑貴族們也就沒了燒殺搶掠的理由。為了維護軍紀,張輔甚至不得不處死那些嚴重違反軍紀的有邑貴族以及他們的私兵。

如今到了多邦城下,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的戰鬥——更準確地說,是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值得搶劫的物件。如果由朝廷正規軍攻下多邦城,那麼事後大掠由誰來進行呢?若是朝廷的正規軍平定了內城的抵抗,然後由有邑貴族們實施大掠,正規軍流血拼命之餘卻受到這種待遇,誰能想得通?如果由朝廷正規軍負責巷戰,戰勝後實施大掠,對有邑貴族而言卻也不公平。

要知道,有邑貴族們辛辛苦苦跟著來,可不是為了參觀安南風景的!從道義上講,有邑貴族參加遠征大軍是為了完成封建契約,但誰都知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路上都夢想著透過戰爭來搶劫、發財。如果不滿足這些有邑貴族的慾望,把他們憋得狠了,終究會出事的。

不說張輔對朱棣愈加敬畏。第二天,明軍便開始攻城了。

堅固的城池對於防禦冷兵器部隊很有效果,但是對這支明軍來說卻沒什麼影響。

首先出戰的是神機營。神機營的士兵在城外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散開排好,然後開始向城頭上射擊。

安南也有火槍,如果不是因為朱棣的穿越,安南當時使用的火槍甚至比明軍使用的火槍效能更加優異。提到安南的火槍,那便不得不提到胡元澄這個人。歷史上胡元澄被明軍俘虜後,由於他擅長兵器,能造神槍火器,所以獲明朝授以官職,胡元澄對火器的改進非常成功,後因功升遷至工部尚書。升為工部尚書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胡元澄最終成為了一代兵器家,被明代軍士奉為“火器之神”——狹隘民族主義者沒必要對此介意,9世紀的浙江因處於五代的紛爭中,因此當年的部分胡氏家族成員從浙江南遷至古代的南越地區。也就是說,胡元澄實際上是中國人。至於說朱棣為什麼不親近實為中國人的胡元澄,而要去立陳天平為安南國王,那是因為陳氏的先祖是大約在十二世紀移民安南的福建人。既然兩者都是中國人,手心手背都是肉,那自然要選擇更容易控制的陳天平了。

……扯遠了,回到正題。

多邦城上的安南守軍同樣擁有火器,然而因為火藥工藝的不同,導致兩者的威力相差極大。在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明軍士兵只要不是眼睛被安南火器打中,那便頂多也就是受點輕傷;可安南士兵如果被明軍的火槍擊中,不死也重傷了。

另一個令安南守軍無法忍受的事情是,安南守軍的火器在這種距離上沒有絲毫的準確性可言,可明軍使用的新式火槍射程遠不說,而且負責與安南守軍對射的是神機營!

普通士兵經過一定的訓練後,使用新式火槍在100步內比較容易擊中門板大小的目標。但這只是普通士兵的標準!出征的明軍正規軍要麼是小旗以上的軍官,要麼就是各地軍中選出來的精銳,其戰鬥技能自然超過了普通士兵。至於神機營則更是誇張。如果在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連續兩槍都打不中門板大小的目標,那他都不好意思自稱是神機營的人。

既然無論是武器還是士兵素質都有著巨大的差距,那麼在對射中神機營將城頭上的火力逐漸壓制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漸漸的,已經沒有安南人敢於冒頭了。

這時中軍令旗一揮,神機營的火槍兵便緩緩向前走去。

注1:胡一元長子,胡漢蒼之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